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於是

法官於是

發布時間: 2021-01-26 17:12:32

法官是做什麼的

這是一個奇怪的標題。如果沒有法官,誰來解決糾紛、裁決案件呢?因此,法官是一種十分古老的職業,自從有了文明以來就存在。他起碼要比外交部長、比計委主任的資歷老得多。
那時的法官用什麼解決糾紛,暫且按下不表,今天的法官解決糾紛得依靠法律,所謂「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這里所說的法律,當然就是立法機構正式制定頒布的法律、法規。然而,讓我們仔細想一下,假定法官嚴格地依照這些法律、法規的條文規定,他是否能夠解決糾紛?
容我斗膽說一句:假如法官嚴格地照搬法律條文,絕大多數糾紛是無法解決的。套用一句話,現實總在變化,而法律是灰色的。事情是明擺著的:立法頒布的法律通常並不能准確地預測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因而,它在某個時候作出的某個規定,過了一些時日,可能非常荒唐。今年年初就發生過一件很滑稽的事情:某地鐵路部門曾根據1979年的一份文件,對被火車撞死者,最多賠償300元或解決糧票,家庭生活確有困難者,酌情給予80至150元火葬費或埋葬費。
很滑稽。但在目前中國所奉行的法律制度下,卻是完全合乎法律程序的,即使官司打到法院,一個遵紀守法的法官,也只能這樣判決。因為,我們所實行的是大陸法,在這種法律制度下,法律是由、並且只能由立法機構制定,法官只能機械地適用法律,而不能對法律進行解釋。即使要進行司法解釋,也必須要最高人民法院出面進行,而普通法官是沒有這種權力的。於是,一旦一個小小的案件暴露出某部法律的荒唐,人們很自然地呼籲,立法部門應當及時地清理過時的法律,應當及時地制定頒布適應新情況的法律。
然而,假如立法機構是負責任的,那麼,它必將被這樣繁重的立法、清法的活動給壓垮。情況似乎也確實如此,這是一個急劇變動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存在一種「法律匱乏焦慮症」:從立法者到法官,從當事人到輿論,人們總是感到,有無數法律亟待制定;剛頒布沒有幾年的法律,又得趕緊修訂;過時的法律,也得及時清理,否則會鬧出笑話;即使大體上有效的法律,也被發現似乎總有各種各樣的漏洞,但也只能將就了。當然,法官很苦惱:嚴格依法裁決,有時顯然會得出荒唐的結果;但自行根據現實情況對法律作出解釋,又顯然不合程序。當事人當然也一樣覺得苦惱:撞死人就賠幾百塊錢,給幾十斤糧票,這是什麼意思?
這個極端的案例確實凸顯了目前法律制度所面臨的困境。當然,任何一種法律制度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不過,至少從經驗上看,普通法制度似乎沒有我們這樣的「法律匱乏焦慮症」。
要克服這種焦慮症,我們可能需要回到原點:究竟什麼是法律?誰、如何制定法律?
法律就在人民中間
《普通法的本質》一書探討的是普通法的本質。其實,通過它對普通法法官創製法律規則的過程的描述,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理解法律的本質。
根據作者的描述,普通法法官在審理一個案件時,不僅是在對具體的糾紛進行裁決,他也同時在生成新的法律規則:「即使解決糾紛是法院的惟一職能,那麼也會出現以司法方式設立法律規則的情況。當法院在新的情況下闡明社會現存標準的適用、意思和引申含義時,它們無法同時避免創制以前沒有宣告過的法律。」(第6頁)
請注意這里的措辭,「宣告過的法律」。這正是普通法制度賴以存在的根本性事實:法律並不等於立法,法律僅僅是為某種程序所承認的,社會中具有正常的理智與情感的普通人在頻繁的交換與合作關系中所形成的規則。也就是說,法律其實是普通人在其日常活動中生成的。
聽起來有點奇怪?是的,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法律實證主義的法律觀。中國的法家早就告訴我們,「法自王生」,只有君主可以制訂法律,也只有君主制訂的規則才是法律。近代以來的法律理論家也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們,法律就是國家、通常是國家的立法機構正式頒布制定的文件,是主權者的命令,只有國王、議會才能制定法律。法律體現著國家的意志,是統治者用來維護自己利益的工具。如果立法機構沒有公布那張印著字的紙,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法律,社會就處於無法無天狀態,法官當然也就沒有辦法判案,當事人也就找不到解決糾紛的標准。
然而,這樣的觀念其實跟我們日常的經驗是不符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知道法律,但在出現了糾紛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地就按照某種規則解決了。當然,法律實證主義者說,這樣的規則是民間習慣或行會習慣,是道德習俗,是常識,它們確實是社會運轉所不可或缺的規則,但它們絕對不是法律,因為,它們不是國家頒布的。
但這樣的規則與法律之間的區別,果真是根本性的嗎?普通法法官不這么看。當然,嚴格說來,普通人在日常中活動中所生成的規則,只是創製法律的原材料。法律是通過某種程序被法官所發現和確認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是法官創造、發明了法律。相反,他會說,他只是發現、闡明了社會中已經存在的法律,並使其系統化、保持前後一致性,且能夠普遍地適用於每個人。
也就是說,在普通法制度下,法律規則在法官通過司法程序立法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法官只是通過一種理性的過程,將那些人們盡管在遵守但卻沒有意識到、也說不清楚的規則,接受、加工為明確的法律而已。因此,在這樣的制度下,沒有普法的必要:法律本來就在人民中間。一個人根本不需要知道法律說了些什麼,而依然能是個守法的好公民,而一個具有正常的理智和情感的人所認為正當的事情,大體上就是法律所認可的事情;而這樣的人認為應予懲罰的事情,就是法律應當禁止的:「如果一個人按照社會認為正確的方式行事,他會被認為是在做合法之事;如果一個人被社會認為是錯誤的事情所傷害,他將受到法律的保護。」(第211頁)
法律的最佳制定者
而由於分散在各個地方、數量比立法機構的成員多得多的法官,時刻在解決提交到他們面前的糾紛,因而,他們能夠比較敏捷地對社會的變動作出反應,從而使法律在合乎正常人的預期的情況下,又保持足夠的靈活性。讓我們設想,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被火車撞死的家人會得到什麼樣的賠償?具有正常的理智與情感的普通人都會覺得,鐵路方面即使沒有責任,也應當給點撫恤性質的賠償,起碼應當支付喪葬費,今天,這筆錢好賴也得幾千塊吧?賠償幾百快錢加幾十斤糧票的事情,是不會出現的。
歸根到底,就像本書作者所說的,法律是建立在社會普遍認可的道德規范、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政策性考慮以及地方或專業的習慣的基礎之上的(參見第四章的論述),法官的任務就是按照這些標准發現、闡明、確認和系統化這些蘊涵在人們的交換與合作關系中的規則,把他們加工成為法律。
一個稱職的法官恐怕不得不如此,否則,他無法解決糾紛。畢竟,立法機構正式制定頒布的法律,其實只是法律規則體系中的一部分,彷彿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法律規則,是人們損遵守的,但卻是誰也說不清楚的。立法者往往不能及時地了解這些規則,從技術上說,也不可能隨時修訂法律。因此,如果要求法官只能機械地適用現有法律,法官就將寸步難行。事實上,即使在歐洲實行大陸法的國家,也不斷地從法官只能機械適用法官的原則一步一步向後退,逐漸給予法官以解釋法律的較大自由裁量權。但是,由於那裡不實行遵循先例的原則,因而,每個法官根據現實對於立法所做的解釋,就只限於解決他面前的糾紛。這其實是一種知識的浪費。如果通過先例制度把法官們在司法過程中的智慧集中起來,所形成的法律是否會比幾百個議員所制定的法律更優良呢?

㈡ 法官是干什麼的

機構職能:抄

(1)執行本院發生襲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

(2)執行法律規定的仲裁裁決、公證債權文書等其他法律文書;

(3)對執行異議、被執行主體的變更、追加進行審查;

(4)依照法律規定實施查封、扣押、凍結、扣劃等措施,對妨害執行行為人實施拘留、罰款措施;

(5)協助辦理其他法院委託的執行工作。

區別主要在於執行局為普通法院的協助部門,負責對下級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監督、指導和協調,辦理下級人民法院或利害關系人申請復議的案件。

(2)法官於是擴展閱讀

法官應當依法履行的義務

(一)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

(二)審判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秉公辦案,不得徇私枉法;

(三)依法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

(四)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維護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五)清正廉明,忠於職守,遵守紀律,恪守職業道德;

(六)保守國家秘密和審判工作秘密;

(七)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㈢ 我的案子一審法官強迫我調解,其間又發現新證據,於是以新證據及強調向成都中院申請再審,中院承辦法官一

您好,我是四川律師(也是成都律師),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專請的,可屬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具體委託律師代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㈣ 法官的依據講的是什麼

從前有個富商生性吝嗇,他兒子在外面借了許多債,他不肯償還,兒子只好言明等父親死後再內還。有一天兒子實容在等不及了,就和債主商量要活埋父親。他們替富商沐浴更衣,硬把他放入棺材。
過路的法官聽到商人呼天喊地的聲音,便前來詢問。富商在棺材裡見後,便喊道:「救命呀!大人!我兒子要活埋我!」
法官質問富商的兒子:「你怎麼能活埋你的父親呢?」
做兒子的答道:「大人,他在騙你,他真的死了!不信你問他們。」
法官轉身問周圍的人:「你們都能作證嗎?」
「我們作證」。眾債主回答。
於是法官對棺材裡的富商說道:「我怎麼能相信你原告一個人呢?難道這么多人都說謊嗎?」說完,他一揮手宣判道:「埋吧!」

㈤ 法官的依據是什麼

從前有個富商生性吝嗇,他兒子在外面借了許多債,他不肯償還,兒子只好言明等父親版死後再還。權有一天兒子實在等不及了,就和債主商量要活埋父親。他們替富商沐浴更衣,硬把他放入棺材。

過路的法官聽到商人呼天喊地的聲音,便前來詢問。富商在棺材裡聽見後,以為有救了,便喊道:「救命呀!大人!我兒子要活埋我!」

法官質問富商的兒子:「你怎麼能活埋你的父親呢?」

做兒子的答道:「大人,他在騙你,他真的死了!不信你問他們。」

法官轉身問周圍的人:「你們都能作證嗎?」

「我們作證。」眾債主回答。

於是法官對棺材裡的富商說道:「我怎麼能相信你原告一個人呢,難道這么多人都說謊嗎?」說完,他一揮手宣判道:「埋吧!」

㈥ 伊索寓言中關於猴子法官的故事

狼和狐狸的爭議(猴子法官在後面才出現)

狼和狐狸是鄰居,他們表面上裝作和平共處,其實每天都在互相防備著對方的言行。
有一天,狼的家被偷了,他心想:狐狸是一個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的傢伙,又是我的鄰居,這次我可不能輕易放過他。於是,他向獅子報案,要求一定要嚴懲狐狸。
獅子聽了狼的陳述,心中暗想:誰不知道你是一個壞事做絕的傢伙啊!現在倒來告別人。可是,既然狼來報案就要處理,所以,獅子跟隨著狼來到狐狸的住處進行調查。
狐狸客氣地迎接獅子的到來,可是一聽說是來調查她的,尖嘴就噘起來了。狐狸生氣地對獅子說:「你怎麼可以聽信那個壞蛋的一面之詞。你也不是不知道,草原王國里,幾乎每個人的東西都被狼偷走過,但大家只能忍氣吞聲。做他的鄰居,我不僅為他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恥,而且也深受其害。你反而相信狼的話,懷疑起善良的我,真是豈有此理!況且,我一直安分守己地做一個正直的公民,從未對別人的東西起過歹心。今天的事情,我感覺是對我的極大侮辱,我表示抗議!」狐狸的嘴像機關槍一樣說個不停,獅子幾乎已經打算斥責狼的多事了。
這時一直站在一邊的狼咆哮起來:「閉上你的嘴,你不要妄想用你的花言巧語欺騙我們,雖然你的狡猾曾經讓很多人上當,但是今天,你休想再抵賴。」
狐狸冷笑了一聲說:「你口口聲聲說你的東西被偷了,那麼,我問你,你究竟是什麼東西被偷了?」狼一時語塞。
獅子早已被他們吵得暈頭轉向,於是把他們交給一直以斷案精明而聞名草原的猴法官。在猴子法官面前,狼和狐狸依然以惡劣態度互相責罵,一步也不肯退讓。猴子微笑著注視著這兩個作惡多端的傢伙爭吵不休。由於彼此都很了解對方的底細,所以狼和狐狸都使盡全身本事,互揭瘡疤。激辯了一陣子之後,一直默默聽著的猴法官便對他們說:「現在,請二位保持安靜。我先來問狼,你好像在這之前偷了很多人的東西,另外,關於你之前聲稱的被偷的東西,你能夠提出哪件東西真的是屬於你的證據嗎?至於狐狸,你說你沒有說謊,請舉出你真的沒有說謊的證據。我相信你即使偷過東西,也會死不承認。但是為了避免你們兩個再度發生這種爭端,我、獅子以及鎮上的每個人可以當證人,等一下就去你們家裡,請你們對自己所有的東西一一提出證明,確定哪些東西是你們的,哪些不是。這既可以避免讓你們再做無謂的爭吵,又可以洗清你們小偷或騙子的罪名,光明正大地表示自身的清白。」
猴法官這番話還沒說完時,狼和狐狸就已經無聲無息地溜走了。
大智慧:惡人的伎倆若在洞察一切的智者面前擺弄,等於自討苦吃。

㈦ 南京法官是什麼意思誰能介紹下!

南京法官是指南京的法官王浩審理「彭宇案」。王浩是2006年南京「彭宇案」法官。由於此案件的審判結果對社會影響巨大,此人備受關注。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老嫗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一公交站台等車時,被撞倒摔成骨折。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伙彭宇,彭宇表示無辜,有目擊證人為其作證。

2007年1月4日,66歲的徐壽蘭向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彭宇將其撞倒在地致其受傷為由,索賠13.6萬余元。

2007年9月4日下午4點半,南京市鼓樓區法院認為本次事故的雙方徐壽蘭和彭宇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彭宇對受害人徐壽蘭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主審法官判決彭宇給付徐壽蘭損失的 40% ,共人民幣45876.6元。判決結束後,彭宇表示不服判決。

當時這起轟動全國的民事訴訟案一審判決後引起極大爭議,有人對主審法官王浩的判決表現出了極度不滿。

2008年3月15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在全國「兩會」新聞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首度披露該案雙方已庭外和解。

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的主要內容是:彭宇一次性補償徐壽蘭1萬元;雙方均不得在媒體(電視、電台、報紙、刊物、網路等)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雙方撤訴後不再執行鼓樓區法院的一審民事判決。

至此,為時1年多的彭宇案畫上了結案句號。

(7)法官於是擴展閱讀:

一、案件對於王浩個人的影響

彭宇案對於王浩人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江蘇省某法院一名法官事後曾表示:「不管如何,彭宇案本身對法官王浩的影響和沖擊是巨大的。」之前,有記者聯系南京市鼓樓區法院談及彭宇案時,一名法官向記者稱,「(王浩)人調走了,我不清楚這事」。

9月25日,該法院一法官者證實,彭宇案的主審法官王浩確實是調走了,而調走之前王浩在該院的知識產權庭任職。

調離法院後,王浩被安排在了離法院10公里之遙的鼓樓區挹江門街道辦。有人認為,如果不是因為彭宇案,王浩不可能被調走。事實上,調到街道辦的王浩並沒有坐在街道辦的辦公室里。街道辦的一名負責人稱,王浩到街道辦後被安排在了挹江門司法所。

司法所位於南京市鎮江路4號的斜對面,這里離街道辦的辦公場所還有3公里之遙,司法所在一個破舊的居民生活區的弄堂里,看上去有些破落,以至於連一些住在這里的居民都不知道還有個司法所存在。

二、案件的社會影響

南京市鼓樓區法院依然按照「邏輯」判處彭宇4萬余元的賠償,法院「你不誤傷她,就不會送她上醫院」的判決,被稱作對社會良知的一次毀滅性打擊。進而在全國范圍內引發輿論風暴,並出現了多起類似事件:

從「任我贏」在網上發布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老人臉朝下倒在人行過道上,一根拐杖被甩在一邊,邊上站著的好幾個圍觀者似乎想要上前幫忙,卻又因為顧慮而裹足不前。

帖子中還提到,有不少經過的人提醒那些試圖上前幫忙的市民:不要扶,小心扶了以後被賴上,遭殃、破財。在對該帖多達2萬多條回復中,支持明哲保身和譴責路人冷漠的聲音,基本上各佔一半;但不論持何觀點,討論者都贊成一點共識:路人的小心,是有道理的。

彭宇案後,有公眾認為「判決結果讓國人的道德觀倒退了50年。」彭宇案,留給南京一個被公認的道理:有了這個前車之鑒,多數人覺得在這個城市裡「不是自己的事少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本質而言,「彭宇案」被誤讀和放大的負面效應,既有辦案部門和主審法官王浩在操作環節的失誤,也反映了公眾對社會道德缺失、誠信危機的擔憂。在法律——這個社會公平最後保障都不能有效運作的情況下,公眾面對類似的事件所採取的「明哲保身」的態度,更多的則是一種無奈之舉。

㈧ 有沒有關於法官的笑話

從前有個富商生性吝嗇,他兒子在外面借了許多債,他不肯償 還,兒子只好言明等父親死後再還。有一天兒子實在等不及了,就 和債主商量要活埋父親。他們替富商沐浴更衣,硬把他放入棺材。 過路的法官聽到商人呼天喊地的聲音,便前來詢問。富商在棺 材里聽見後,以為有救了,便喊道:「救命呀!大人!我兒子要活埋我!」

法官質問富商的兒子:「你怎麼能活埋你的父親呢?」

做兒子的答道:「大人,他在騙你,他真的死了!不信你問他

法官轉身問周圍的人:「你們都能作證嗎?」

「我們作證。」眾債主回答。

於是法官對棺材裡的富商說道:「我怎麼能相信你原告一個人 呢,難道這么多人都說謊嗎?」說完,他一揮手宣判道:「埋吧!」
----------------------------------
法官笑話匯總,千萬不要錯過哦!
http://cache..com/c?m=7016&p=9e36c64ad28911a059eaca0c5643&user=
http://cache..com/c?m=&p=9a67c64ad2d511a05eed82354205&user=

㈨ 湖南遇害女法官被殺一事,兇手最終的處罰結果如何

新春將至,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是在眾多中國人心裡,從上個新年開始爆發的疫情其實已經不足為懼,多數人的生活已經趨向於疫情前,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暖暖的笑容。可是在1月12日,這個本該平凡的日子,卻讓人從那之後對“秉公執法”產生了深深的敬佩。

周春梅是一名法官,正如她的職業,她向來都是以理服人、堅定執法的,在今年的一月十二日,這個剛正不阿的女法官卻慘死在了停車場上。更令人心寒的是:那是她那所謂的閨蜜向某多次踩點、蓄意謀殺!原因竟然是向某仗著自己是周法官的同鄉,企圖讓這個一向秉公執法的周法官為她“開小灶,打招呼”。周法官當然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在她的那一場庭審中,她還是像往常一樣採取了最公正的評判,可是沒想到向某竟然會懷恨在心,在一番的准備後,向某赫然在周法官小區的地下停車場。,對他行刺數刀,以至於周法官當場身亡。

現如今向某已經被關押起來,等候庭審。

㈩ 明察秋毫的法官講的是什麼故事

從前,有個叫唐宗普珍的姑娘正在河邊洗衣服,她把一對金戒指放在岸邊的石頭上。無賴小偷格桑趁她不注意,把金戒指偷走了。
姑娘向法官報了案。法官查問無賴格桑,格桑說:「戒指是我死去的母親送給我的。」法官想了想,說:「此案沒有旁證,乾脆你們一人拿走一隻戒指算了。」格桑想:「這倒不錯!一是順從了法官,二是不花代價得到一隻金戒指,我沒吃一點虧。」於是點頭同意。唐宗普珍想:「不能平白無故失去一隻金戒指,就說是送給他,也討不了一份人情。」於是大聲說:「我不同意這樣做,法官的判決不公平。」法官說:「好了,好了!現在證明金戒指是唐宗普珍姑娘的。因為那本是她的東西,所以她不想無緣無故送給別人。無賴格桑不花代價就能得到一隻金戒指,所以他同意這樣做。」就這樣,法官根據姑娘和小偷的態度,判斷出了金戒指的主人是誰。
從前,一個國王的小老婆懷了孕。大老婆想:「如果小老婆生個兒子,將來勢必繼承一位,國王定會把小老婆升為正妃。」於是,她在肚子上纏了很多很多布,對國王說她也懷了孕。
九個月零十天後,小老婆生下一個漂亮的男孩。大老婆趁其不備,把孩子偷走了,來到國王跟前說:「我生了一個男孩。」小老婆哭哭啼啼嚷道:「孩子不是你生的,是我的。」兩人爭得不可開交,國王無法分辨,找法官來處理這件事。
法官說:「你們倆搶這個孩子吧,誰搶到就是誰的。」
大老婆想:「只要搶到孩子,我就勝利了。」於是用盡全力拉扯孩子。小老婆心疼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血肉,不敢使勁拉扯,就松開了手。
法官說:「好了!現在證明,孩子是小老婆生的。她不敢使勁拉扯,生怕傷了孩子,因為那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血肉。」

熱點內容
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3 02:56:39 瀏覽:316
道德風尚類型 發布:2025-08-23 02:55:54 瀏覽:120
法院最骯臟 發布:2025-08-23 02:54:27 瀏覽:683
道德講堂誦經典100條 發布:2025-08-23 02:54:25 瀏覽:21
北京市職業病防治條例 發布:2025-08-23 02:49:43 瀏覽:923
2015年法律碩士法學考試大綱 發布:2025-08-23 02:39:31 瀏覽:622
社會與法頻道方圓劇陣白蓮下集 發布:2025-08-23 02:32:42 瀏覽:424
中國共和國民法典是 發布:2025-08-23 02:28:23 瀏覽:237
公司分改子法律意見書 發布:2025-08-23 02:13:08 瀏覽:169
軟體工程師職業道德 發布:2025-08-23 02:11:38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