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左法官於川

左法官於川

發布時間: 2021-01-26 17:49:42

① 劉,李,田姓的起源是什麼了

劉姓是中國最有影響的著名大姓之一。劉姓人群佔了5.4%。總人口約6500萬。為華人第四大姓,起源有;

1 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 源出於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後,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後世取姓劉(即「留」之意)。

3 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4 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主要的改姓記載有:

一 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 匈奴在漢武帝時交戰敗北,分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歸順於漢,從此被賜漢姓為劉,這就是我同學知道的那個典例了,漢武大帝看多的緣故吧~。

三 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

四 又劉邦為了感謝項伯曾多次救助他,賜他劉姓,並對項伯的遺族多人封侯,皆賜姓劉氏。

五 還有東漢的王常,曾起兵反對王莽,在昆陽之戰中立大功,後被更始帝劉玄賜姓劉。

六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補充:這些大多是我查到的情況了,不過就自己多知道還要補充的一點是,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而姬姓也是,甚至是黃帝本人的姓氏。黃帝是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為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稱之公孫軒轅。國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族主要有兩大分支:一為顓頊族,二為帝嚳族。而上面所提到祁姓和姬姓都為帝嚳族,所謂同宗。但好玩的是我以前曾看到過記載說,匈奴族和鮮卑族同黃帝也有血緣關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鮮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黃帝族系。所以說來說去,匈奴和劉邦本來就是一家人,老祖宗都是黃帝。哈哈~黃帝是傳說中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帝王,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中華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個姓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姬姓。據說他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
關於劉姓的尋根,也是一個生動的事例。史籍有兩種說法:一說劉姓起源於黃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因帝嚳及其子堯為祁姓,故劉姓是堯的後代;二說劉姓出自周朝的姬姓。而《新唐書·宰相世系》在認為「劉氏出自祁姓」的同時,又說劉氏子孫中那位養龍的劉累的後代到了周朝被封為杜伯,稱唐杜氏,後來杜氏的後人中有位士會由秦歸晉,其子留居於秦,稱劉氏。不同的說法關涉到劉氏的起源地。若說被成王封於劉邑的劉氏,則其地在今河南偃師;若說留居於秦國的劉氏,則其地在今陝西鳳翔。對於這樣的問題,河南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考察,最後認定劉姓的始祖為夏朝第13位皇帝孔甲的「御龍氏」劉累。劉累所居的邱公古城,在今河南省魯山縣的昭平湖風景名勝區內。這里尚存有邱公古城址、劉累墓等遺跡。這一研究結果很快得到社會有關方面的認可。現在,河南省平頂山市申辦2003年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第四屆大會的承辦權,已獲成功,正在進行有關的籌備工作。

劉姓是中華民族的著名大姓,歷史悠久流長。劉(劉)字形從金從卯,本義是指斧鉞一類的兵器。劉又是古邑名。原始社會末期,帝堯第九子源明封於劉邑,建劉國,得劉姓,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劉姓。因帝堯本姓祁,後人又稱這支劉姓為祁姓之劉。這支劉姓經四千多年的繁衍發展,自強不息,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逐漸成為天下劉姓的主體,並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影響和貢獻。

田姓起源
一、來源有二 1、出自媯姓,媯滿之後,為陳氏所改。相傳帝舜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讓他們在媯汭河邊居住,他們的祖孫有留在媯汭河一帶的,就是媯姓。周武王滅周後,建立了周朝,便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了帝舜的後裔媯滿(為帝舜之子商均的第32代孫)。武王封媯滿為陳侯,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據舜重華世系[僅供參考]A[計26代]據池陽《陳氏宗譜》B[計43代]據《永濟旅遊網-舜裔姓說》,在此之前的傳承關系有以下兩種說法:
A、1黃帝—2昌意—3顓頊—4虞幕—5窮蟬—6敬康—7句望—8矯牛—9瞽叟—10虞舜—11商均—12虞夏—13仲華—14太玄—15叔容—16隱翼—17端明—18景旭定—19勾較—20禹納—21靈冠—22德懿—23感亨—24餘念—25平仲—26越52世虞閼父—27胡公滿
B、 1黃帝—2昌意—3顓頊—4虞幕—5窮蟬—6敬康—7句望—8矯牛—9瞽叟—10舜(姚重華)—11商均—12夷伯—13強餘—14頡—15思—16友—17龍—18壽胖—19叔儀—20康仲—21祖媯—22發(謚思公)—23媯方—24振—25維—26壽固—27敖—28元捷—29偃—30姑益—31公允—32藺—33頊叔—34野—35無—36勝—37叔正—38獻子—39亞壽—40原壽—41夢延—42瘀遏父—43媯滿(胡公滿),在B中中又有將「友—龍」作為同一人的。
春秋時,陳桓公的弟弟陳佗在陳桓公死後殺死了太子免,自立為陳侯。太子免的三個弟弟長曰躍,中曰林,少曰杵臼,欲報殺兄之仇,就趁陳佗去蔡國時把他殺了。兄弟三人相繼為國君,就是陳厲公躍、陳庄公林和陳宣公杵臼。陳宣公晚年打算立寵姬所生的兒子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禦寇殺了。陳厲公躍的兒子叫陳完(為媯滿的第?代孫),他同禦寇的交情很好,禦寇被殺後他怕被株連,便逃到了齊國。齊桓公就將他封於田地。陳完因為逃到了齊國,不願用原來的國名為氏,遂以采地為氏,改稱田氏。傳至田和任齊國相國時,他將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於是,姜姓齊國成了田氏齊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傳承關系是:

胡公滿—皋羊(申公)—突(孝公)—圍戎(慎公)—寧(幽公)—孝(厘公)—靈(武公)—燮(平公)—圉(文公)—鮑(桓公)—躍(厲公)—陳完(後改名田完,即田敬仲)。

田姓在延續過程中,田書之子孫占因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其傳承關系是:
田敬仲(陳完)——田稚——田昏——田文子——田桓子(無宇)——田書——孫占。

田姓由陳姓分出。值得一提的是,田氏代齊歷8君184年後被秦所滅,其子孫紛紛改姓。齊王田建的三子軫,後來在楚國為相,封為穎川侯,復改為陳姓。也有改姓王的

┌田升—田安(濟北王)—(王義)(王氏)—王莽
┌齊王(田建)—│
│ └田桓—改王氏
├法氏
│ ┌田嘉建(不食而死)
齊襄王(田法章)—├齊王(田段)—│
│ └田修建(落難後改姓王)
├田間

└田角

2、出自黃姓所改。明朝初年有輔佐惠帝的黃子澄,因廢削諸藩之權,而引起了靖難之禍,京師不久便被各諸侯攻破,黃子澄被俘獲,不屈而死,他的兒子為避禍而改名換姓為田終。後子孫也以田為姓,稱田氏,多在北京附近。

李姓的起源
李姓起源隴西,祖宗利真。
(姓氏來源〕有關李氏的姓源,從史書的記載看,均與李樹的果實李子有關。
《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載:「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
《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出自嬴姓, 陶之後,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
《元和姓纂》中也有記載,說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到女華之子皋陶之時,作了堯帝的理官。這位皋陶,也作咎繇,《管子•法法》:「皋陶為李。」尹知章注;「古治獄之官。」理官,即相當於現在的法官,專掌獄訟推斷。當時,盛傳以法官為姓的風氣,「皋陶為李」,自然也就以「理」為姓了。
以理為氏,後來為何變成了李呢?事情是這樣的,相傳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酒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爽地進諫紂王,勸他改正,結果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了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隱國(今河南淮陽)人,想回娘家,又怕連累家族,於是往西出奔,當逃跑到現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尤其是小利貞,幾乎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野樹上還有一些「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實,也就是樹上結的果),於是便採下來吃,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之後,他們逃往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gu)音古)縣(治所在的今河南鹿邑縣東)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也為擺脫紂王的追輯,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這就是李姓的起源。
縱觀歷史,李姓人氏大體出於兩大系源,一支在隴西,即今甘肅省境;一支在趙郡,即今河北省境。以這兩支為主,形成了中國李姓的源流,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把李姓繁衍到全國的各個角落。據《李氏族譜》記載,在隴西這一源系中,出了李淵一家,他們建立唐王朝 之後,隨著王朝的強盛,李姓也日漸興旺。僅李淵一家,就分出39房之多。源於趙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況更甚,不在幾代的時間里,就成為當地的盛族。人數之多,佔地范圍之廣,壓倒了其他各姓,高居張、王、劉、趙諸大姓之上。以後,河北這支李姓家族,先後分成三組,西到山西,東至山東、安徽、南抵河南、湖廣,擴遷到更大的范圍。
李姓南遷,要早於其他諸姓。據《崇正系譜•李氏篇》考證,在唐高祖以前,尚無李姓南渡過江的記載。李姓南下,似在唐朝末年。《崇正系譜•李氏篇》曰:「其南來之祖,則溯始於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黃巢之亂,由長安遷於汴梁,繼入福建寧化石壁鄉。」這就是說,李氏大約於公元880年前後舉族南遷。當時,唐末爆發規模盛大的黃巢起義。起義軍宣告:「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即便如此,那些與唐王室同姓的李氏族人,還是大批南遷,到江南尋求偏安之地。

② 李,這個姓氏出自那裡

李姓的起源復雜一些,其始祖名叫皋陶,皋陶可鼎鼎大名,他是黃帝孫子的後裔。皋陶在堯稱帝的時候,曾經擔任"大理",主管司法工作,並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史稱"五刑"。皋陶的子孫世襲其職,經歷了虞,夏,商三個朝代,並且以官職為自己的姓氏,人稱"理"氏。
直至商朝末年,後代理征,被歷史上那個嚇人的商紂王迫害致死,理征被殺次日,他的妻子契和氏攜兒子理利貞,趕緊逃難。今天的人都知道,紂這爛王是不好惹的喲。母子倆逃難到伊侯之墟。因為逃難途中曾經躲也真是可憐,飢餓難當了。說來也巧,三天沒有吃飯的這母女倆,被一樹李子救了命。以後歲月較為太平,契和氏想起那驚險的往事,不免心下感激起那棵李子樹來,好像巫術般突然出現,似有靈性。於是更名為"李"。(皋陶祖先為嬴姓,故李氏出自嬴姓。)

在先秦時期,李姓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進入魏晉以後,李氏逐漸發展,成為當時的中原五大郡姓之一。另外四個是:王,崔,盧,鄭。到唐代,因為皇帝姓李的緣故,使得李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不僅皇帝賜姓給一些人,讓他們姓李,更有許多人自己改姓,冒充姓李。於是,李姓在這三百年中得到了飛速發展,從一個影響較小的姓氏,一下子變成了中國的一個大姓。在唐代以前,李姓主要在北方發展,在唐代,有過三次大的南遷,使得李姓開始遍布全中國。李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陽,廣漢,梁國,南陽。

首頁 相冊 標簽

姓氏起源——李姓
[ 2006-6-25 1:16:00 | By: xingshi ]

姓氏起源

關於李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聚集地(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台灣李姓排列第五。台灣各地到處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煙稀少的邊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後裔在繁衍。台灣李氏也來自福建和廣東。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後為鄭芸龍所殺。台灣李姓並非一支,第一類是北宋大臣要綱之後稱為景仙李氏;第二類是河南李氏稱為兌山李氏;第三類是來自宋朝的雲南後稱為金山鄉李氏;第四類是燕樓李氏;約宋元之間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數最多。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家乘譜牒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
河北: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

歷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 冰: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後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李 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作戰70餘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③ 於川綠野秒甩張俊傑的原因

靠陪肥佬暴發戶睡覺上位拍廣告的日本名字女人還沒播前就分手了。陪德國回專場男睡了10晚上,發現答是個空心柱沒錢的就分了兩個人還在微波互掐,男的就說,在場上我當然是展現最好的,不然怎麼通過高層審核,意思很明白,就是我是裝的,不然我怎麼能混到現在,女的覺得場下和台上不一樣,根本就沒錢都是裝出來的,所以不歡而散,認識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什麼人,我朋友和她是初中同學,讀書那會就喜歡和男生嚇搞談對象,和家裡關系不好,靠著復雜的社會關系陪老闆睡覺出名的,樓主你細心的話,看看10年左右的網路問題就會發現,她有很多小號,提關於自己的問題,然後秒回,提高自己知名度,是個很有心機的小搔貨

④ 為什麼說李姓是「帝王專業戶」

李姓自古以來就是大姓,體系龐大,英才眾多。中國歷史上有李姓君王60多人、宰相39人、狀元45人。唐代,李姓為「國姓」,至顯至貴,人口快速增長。李唐皇帝還常把「國姓」作為最高獎品,賜給那些有功的臣民。如今,海內外李姓人口約1億,是名副其實的「大戶人家」。
說起李姓,你不用費腦筋,便可在最親近的生活圈裡找到許多人,通常在老師、同學、同事中就有很熟悉的李姓朋友——一句話:姓李的人太多了!據公安部最新統計,李姓人口已佔漢族人口的7.9%,約1億人。所有李姓之人並排站在一起,就能環繞地球一圈半。
說起來,也真讓李姓之人自豪:宋代問世的《百家姓》,後來出現了十幾個修訂本,這些版本都不斷地調整各姓的座次,但調整來調整去,人家「李」姓總是穩居前4名——起初是「趙錢孫李」,李姓排第四名;繼而變成了「張王李趙」,李姓排在了第三名;2007年,公安部重新為中華姓氏排序,李姓竟然排了個第一。
李姓咋這么厲害?這個大家族是怎樣壯大起來的?
這,還得從商朝說起,從河南說起,從洛陽說起。
嵩縣河邊伊侯墟大李樹下改姓李
李氏家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往遠處說,源出嬴姓,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距今已經4000多年了。其部落屬於東夷族,活動區域是河南東部,後來北遷到帝丘,即我省的濮陽市西南部。
到了唐堯時期,顓頊部落已分為8個氏族,其中一族的首領皋陶,是堯帝的大理官,拿現在的話說,就是最高法院的法官,負責掌管刑事訴訟和推斷之事。那時時興以官名為姓,誰做什麼官,就姓什麼姓,於是皋陶就姓「理」。皋陶擔任法官,執法嚴明,辦事公正,他創制了5種刑罰,用來規范社會人心。相傳他有一頭獨角獸,常常伴隨左右幫他辦案。說來也奇,獨角獸能辨是非,明真偽,分善惡。每當一幹人等被帶到皋陶面前,獨角獸就徑直走向有罪之人,用獸角去沖撞對方。如果有人說謊了,它就兩眼逼視,發出怒吼。皋陶有了此獸,如長了一雙慧眼,處理案件高效准確,罪犯聞風喪膽,百姓交口稱贊,皋陶聲名遠揚。
如今看來,這是由於皋陶斷案准、聲譽好,後人才編出故事頌揚他。由於祖上英明,皋陶的子孫得以世襲大理職務,自然也都以「理」為姓,就這樣一代傳一代,走過了夏代,走進了商代,最後走到了商紂王統治時期。
商紂王是個暴君,而這時的理氏家長理征,卻是一位不懂阿諛逢迎的耿直之人。他辦案不畏權貴,深得百姓愛戴,結果觸怒了商紂王,被判了死刑,整個理氏家族受到株連。
理征的妻子不甘坐以待斃,帶上幼子利貞,匆匆逃出家門,來到洛陽西南的嵩縣伊侯墟。伊侯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的地方,緊鄰伊河。母子倆又飢又渴,四顧卻無人煙,沒有找到可以充飢的食物。正絕望之時,他們發現路旁有幾棵果樹,上面結滿了成熟的果子,娘兒倆就摘下一堆果子充飢。
此果甜中帶酸,很好吃。他們問了一個過路人,得知此樹為李樹,此果叫「李子」。於是娘倆就靠「李子」充飢解渴,熬過了最艱辛的日子。後來娘倆逃至苦縣(今河南鹿邑縣)長住下來,為銘記「李子」的救命之恩,遂改「理」姓為「李」姓——從此世代姓李,繁衍至今。
一江春水支流多發展壯大淵源深
關於李姓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更具神話色彩。《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說「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迄今我省鹿邑縣仍有民間傳說:老子的母親在李樹下生下老子,他誕生時已經白發蒼蒼。其母親驚呼道:「我的老兒子!」他因此而得名「老子」。他一落地,便用手指著李樹,認「李」為己姓。
以上傳說,生動有趣,卻不免讓史家生疑。史家認為這些傳說必然起於唐代,是李唐宗室為了抬高門第和出身,故意搞的宣傳廣告。因為理征、利貞等人的事跡,從未見於先秦典籍。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李姓名人已經很多:李耳、李悝、李冰、李斯等,名字享譽海內,蹤跡遍及列國,其實李唐宗室大可不必做廣告宣傳。
可是,擁有1億之眾的李姓氏族,並非都出自3000年前的「李氏家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李姓融進了許多新成員。這一江春水裡邊,支流繁多,河沼密布,十分復雜。文獻記載,從商末到東周二百年間,李氏一直居住在河南東部。到了西漢,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內。自東漢始,又有李氏族人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
為李姓首次輸進新鮮血液的是北魏王朝,「輸血」地點在洛陽。孝文帝盡管是鮮卑血統,但他為了推行漢化,遷都洛陽城,下了死命令,命令遷入洛陽的羌人、鮮卑人、匈奴人,統統放棄祖宗姓氏,改姓漢姓。這些少數民族中的很多人,當時就改姓李了。
到了唐朝,李姓對外姓又進行了一次大收編。
唐朝開國者李淵在舉事之前,隋煬帝楊廣做了一個夢,夢見十八個小孩兒在搬他的腿。醒後他問大臣此夢何意,有大臣說:這「十八子」合起來是一個「李」字,搬你的腿就是要顛覆陛下,看來必須提防姓李的人奪權造反。果然,數年之後,唐國公李淵起兵造反,率領十萬將士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自己當了皇帝。跟著他作戰立功的許多將士,都以姓李而感到榮幸。
這對於李淵來說倒也方便,他索性把自己的姓氏當作獎品,賜給那些立功之人,讓他們與皇族同姓。譬如唐末沙陀部首領朱邪赤心,戰功卓著,被賜李姓,改名「國昌」,他的後代從此就姓李了。到了五代時期,他的後代李存勖建立後唐,國都就建在洛陽。
在唐朝被賜李姓的,漢族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張、董、羅等姓,少數民族有鮮於、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姓。史載李淵登基三年,即封李耳(老子)為始祖,並在老子的出生地鹿邑縣,按帝王宮殿規格,為老子建廟宇。其後的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都到鹿邑拜謁先祖李耳。據說李白也為自己姓李而感到自豪,寫詩道:「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可見在唐朝的時候,李姓已經分布很廣了。
到宋代,李姓發展到560多萬人,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7.2%,為宋朝的第二大姓。元朝戰亂,李姓損減了一些人口。到了明朝,李姓還有510萬人,為明朝第三大姓,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省。當代李姓有1億人口,集中分布於河南、四川、山東三省。
詩書傳家名人眾海外伸枝花果繁
據一些李姓老人回憶,舊時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掛這樣兩幅楹聯:一聯是「隴西世族,柱下名家」,一聯是「經傳道德,名重謫仙」。
兩幅楹聯的內容均涉及西漢飛將軍李廣、道家始祖李耳、建立唐朝的李氏宗族,還有詩仙李白。 其中還提到了「隴西」兩個字。隴西,指的是今甘肅省東南部以隴西縣為中心的地域,唐朝的李姓皇帝,認為李姓源於隴西,因此隴西被認為是李姓家族的郡望,故李姓的門額上,往往刻上「隴西世第」4個字。
李姓有過多次向外地遷徙的經歷,在唐代有兩次:第一次是河南李氏,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並在此定居;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北方李氏大量遷往南方。到了五代,天下大亂,中原李氏又大量南遷,定居福建莆田、晉江等地。
李姓還有移居海外的。唐太宗之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公蘊,曾建立安南國(今越南)李朝,首都為河內,歷8主共216年。另由遼東遷至高麗的李氏後裔李成桂,於明洪武25年(公元1392年)建立李氏朝鮮,歷27代共500餘年。明、清以來,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後,福建、廣東、海南等沿海地區的部分李姓,移居東南亞諸國謀生計甚眾。更有許多李姓之人遠涉重洋,到歐美各國發展——李姓後裔已遍布世界五大洲。
由於李姓人口眾多,所以郡望也很多: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范陽、南陽等,都是李姓的郡望,其中以隴西郡最有名,因為李淵祖籍隴西成紀,隋末天下大亂時,他留守太原,統率十萬關隴軍,南下洛陽盪平天下,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
提起「郡望」,還需交代幾句:「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表示居於某地域的名門望族。郡望之外,還有堂號,舊時各姓祠堂大門上有匾額,上寫 「××堂」。如周姓是「愛蓮堂」,楊姓是「四知堂」,王姓是「三槐堂」等,各有來歷典故,是家族的重要標志。
俗話說「樹大分杈」,隨著氏族的繁衍,家族會不斷壯大,家族成員會形成分支,分支會陸續遷移而另開基業,因此形成新的宗族,建立新的祠堂,供奉最親近的祖先,於是就產生許多新的堂號。
郡望和堂號不同,其區別在於:一姓的郡望只有幾個,最多也就數十個,而堂號往往成百上千個。也就是說「郡望」是一棵果樹的主幹,只有那麼幾根;而「堂號」卻是這棵樹上結的果實,可有成百上千個。李姓的堂號,主要有隴西堂、趙郡堂、平棘堂等。
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12個政權。另有宰相39人,狀元45人。歷史名人有:春秋時期道家始祖李耳;戰國時期水利專家李冰、趙國大將李牧、秦國政治家李斯;秦漢之際著名謀士李左車;西漢名將李廣;東漢名將李膺;隋末瓦岡軍首領李密;唐太宗李世民,名將李靖,大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書法家李邕;南唐後主兼詞人李煜;北宋名相李綱;南宋史學家李燾,女詞人李清照;明代醫葯家李時珍,思想家李贄,詩人李東陽,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明清之際的哲學家李顒;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數學家李銳,洋務派領袖李鴻章,太平天國名將李秀成。近代、現代及當代著名學者李叔同,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老一輩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愛國人士李嘉誠等。
綜述李姓,我有詩贊曰:經傳道德是老子,名重天下稱李白;一自隴西出山後,將相王侯聯袂來。

⑤ 基層法官與基層公務員的12個區別

1.誰的入職門檻更不易跨?
要想成為一名普通公務員,擺在你面前的只有一道門檻,就是公務員考試,如果你足夠有實力,運氣也不錯,「春風得意馬蹄疾」也並非難事。而你要想成為一名法官,橫亘在你面前的卻有兩道門檻,你既要通過被譽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試,又要通過「中國第一考」的公務員考試,這兩道門檻往往會把一個正常的人蹂躪地苦不堪言,說句實話,成為一名法官比中國足球贏一場都難,因此,凡是考進法院成為法官的同志其實力都不可小覷。
2.誰的任命程序更高大上?
作為一名審判員,需由本院院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這相當於同級政府部門主官的任免程序,而且法官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
3.工作壓力不同
普通公務員絕非「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那麼輕松愜意,加班寫材料、加班下鄉、加班籌備會議,這個早已褪掉光鮮外衣的鐵飯碗只有公務員自己知道有多沉重。如果說普通公務員「壓力是多的」,那法官更是「壓力山大」,如果說普通公務員的工作會時常下起暴雨,那訴訟案件就如同那湍流不息的河水,抽刀斷水水更流,只會借雨水漲船高。以一個法官平均一年辦200件案子計算,平均不到2天就要辦結一起案件,所以,作為法官,絕對不能愚公移山,只能力劈華山。
4.個體性格不同。
如果將普通公務員的性格比喻為一個圓形。而法官的性格則是一個多邊形,內圓外方,在接待當事人時,要像劉備一樣溫和而有耐心,春風化雨從而定紛止爭。而在法律和證據之前,又要像張飛一樣稜角分明,堅持原則,據理力爭,決不讓步。
5.個體長相不同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如果你要辨識出誰是普通公務員則難入登天。而當你看到一個人整日目光凝重暗淡、眼袋發黑下垂、眉間川字凸顯、頭頂金光乍現,有著四十歲的年齡五十歲的面相,長得最著急的那個人很可能就是法官,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6.接觸人群不同
普通公務員所面對的人群中公務員和群眾各佔一半,當然基層鄉鎮機關、扶貧、民政等單位公務員要接觸更多的群眾。反觀法官,特別是民事法官,所接觸的是清一色的普通群眾,而且要麼是怒火中燒的原告,要麼是怏怏不服的被告,法官深處矛盾的漩渦之中稍有不慎便會成為標盤上的圓心。
7.健康狀況不同
如果說普通公務員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而法官的健康狀況則更為堪憂。大多數法官,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6小時左右,由於常年坐著開庭、調解、寫判決,勁椎病、腰椎病這兩個小夥伴與法官關系最好,除此之外,很多法官還與冠心病、糖尿病、腎結石等疾病保持重要夥伴關系。
8.價值感受不同
普通公務員在寫好一份重要材料、組織了一次重要會議、引進了一個重要項目時成就感自然很是強烈。而法官的成就感則源於一起起犯罪的打擊、一個個矛盾的化解,源於正義的實現和公正的彰顯,法官通常都不苟言笑,但你看到他突然笑了,肯定是當事人冰釋前嫌了,在那個時候,法官的成就感、價值感那是杠杠的。
9.技術層面不同
從職業特點來看,法官屬於技術類公務員,這種技術不是簡單的重復勞動,和醫生一樣要針對不同的案情對症下葯,並會隨著法官從業時間的不斷延續而日益精湛。在法律適用、證據認定上技術更為嫻熟的法官其辦案質效更高,法官也因為其技術能力不同而有法官等級之劃分。
10.職業風險不同
相較普通公務員,法官的職業風險不是一般的高。疾病隱患帶來的職業風險暫且不論,在辦案實踐中,刑事法官被打擊報復、民事法官被威脅傷害、執行法官遭遇暴力侵襲常常見於報端,甚至不乏有法官犧牲在工作崗位上,法官的職業風險固然不能和警察相比,但也是風險四伏。
11.承擔責任不同。
普通公務員職位越高責任越大,工作失誤會被問責。由於工作性質不同,任何一名普通法官都需要對自己所承辦的案件承擔錯案問責制和終身負責制,一名法官在崗期間要辦理數千件案件,不可能每件案件都辦的堅如磐石,但如果錯案發生,很可能一不小心毀掉一世英名,真可謂是如履薄冰。
12.廉政要求不同
古語雲,民不畏我嚴而畏我不廉。法官作為特殊群體,除了嚴格遵守普通公務員必須遵守的「一準則、兩條例」等各項廉政行為要求之外,還應遵守《法官法》、法官職業道德、「五個嚴禁」等針對法官群體所特有的廉政行為規范,同時,媒體對於法官的監督力度相比普通公務員更強。身正不懼影斜,法官務必慎獨自律,方能使自己所承辦的案件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真正考驗。

⑥ 姓李的主要居住在什麼省

當今舉國上下哪裡都能看到姓李的,不過中原居多,另外華北東北,及南方地區也為少專!
主要人物屬

1.先秦思想家李耳
2.鼎助秦王統一中國的李斯
3.雄才大略的李世民
4.詩仙李白
5.詞壇女傑李清照
6.明代思想家李贄
7.中共早期領導人李大釗

(二)次要人物

1.戰國初期改革家李悝
2.趙國名將李牧
3.先秦水利家李冰
4.飛將軍李廣
5.東漢名臣李固
6.北魏改革家李沖
7.隋朝橋梁專家李春
8.唐代史學家李延壽
9.一代名將李靖
10.風流天子李隆基
11.驍勇善戰李光弼
12.李朔雪夜平蔡州
13.婉約大家李商隱
14.洗盡銱華留詞名的李後主
15.宋代編輯大家李仿
16.宋初聖相李沆
17.抗金名將李綱
18.抗元名將李庭芝
19.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
20.一代闖王李自成
21.清儒李光地
22.忠王李秀成
23.外交辱國、洋務坎坷的李鴻章
24.地質學家李四光

⑦ 拜問姓氏李的來源

姓氏:李
■ 由來相傳李姓出自黃帝,其始祖皋陶是黃帝孫顓頊的後裔。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並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史稱「五刑」。據說他還能驅使一頭名為獬豸的獨角獸,這頭怪獸極有靈性,能分辨善惡真偽,見了有罪的人就有獨角去沖撞,見人說假話就發怒。皋陶在它的幫助下,斷案從未差錯,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法官。此後,他的子孫們世襲其職,歷虞、夏、商三代,以官職為姓,人稱「理」氏。至商朝末年,他的裔孫理征因不容於紂王,被處死。其妻契和氏與子利正一起逃難到伊侯之墟。在逃難途中,母子二人飢渴難忍,又無食糧,只得取路旁李樹上的果子充飢,因此才得以保全性命。後來,利正生子昌祖,任陳國大夫,子孫慢慢壯大起來。為了紀念祖先當年賴以活命的李樹果子,從此改「理」姓為「李」姓。
■ 發展在先秦時期,李姓的發展還較為沉寂,姓祖中也僅出了李耳(老子)、李悝、李斯等不多幾位文化名人。進入魏晉以後,出身於氐祖的李雄首先在今成都建立成漢政權,稱孤道寡。接著,趙郡李氏雄據河北,與王、崔、盧、鄭合稱中原五大郡姓。此外,在關隴地區又有隴西李氏,其成員之一的李暠在十六國時期建西涼國,成為後來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淵的遠祖。特別是在唐朝時,不僅李姓的隴西、趙郡二望爭榮競秀,即使其他姓氏的人也紛紛以改姓李姓為自豪。據有關資料記載,僅在唐代,由皇帝賜姓或冒姓李氏的事例就有數10起,如徐、丙、董、安、茹、阿跌、郭、鮮於、王、張、杜、胡、弘、麻、羅等姓都有人被賜姓李。另外,還有一些姓氏的人冒姓李。上述這些賜姓或冒姓,無疑擴大了李姓的隊伍,加上李姓人本身在唐朝近300年間的不斷發展,使其人口迅速膨脹,從原來的一個影響較小的姓氏一躍成為中華大姓。唐宋以後,李姓又有進一步發展。至明清時,又有不少李姓人跨出國門走向世界,使李姓進一步成為世界大姓。如今,李姓人口已有8000多萬,分布在世界的許多地區。
■ 名人 老子(李耳)是著名思想家,唐太宗李世民,李白是把唐詩推向頂峰的人物,李政道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人數眾多,難以盡述。

關於李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聚集地: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 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BR>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台灣李姓排列第五。台灣各地到處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煙稀少的邊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後裔在繁衍。台灣李氏也來自福建和廣東。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後為鄭芸龍所殺。台灣李姓並非一支,第一類是北宋大臣要綱之後稱為景仙李氏;第二類是河南李氏稱為兌山李氏;第三類是來自宋朝的雲南後稱為金山鄉李氏;第四類是燕樓李氏;約宋元之間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數最多。<BR>堂號<BR>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BR>家乘譜牒<BR>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BR> 河北: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BR> 上海:李氏家乘一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BR> 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BR> 浙江: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

⑧ 誰能幫我找到「李」這個姓氏的起源

1.李姓由來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系。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雲:「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
隨後,「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於《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為李氏。」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化。
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大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後。《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後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後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後李姓見載逐漸增多。關於李姓的來源,歸總起來,有如下五種:
第一,傳說中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古字中「理」與「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或李)為氏。又有老子為李氏女所生之說。傳說李母懷胎81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此指樹為姓,歷來被稱為「妄」說。
第三,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後代有李左車,其後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被賜李姓。
李氏來源的五種說法中,前三種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合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車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對此,早已有人提出疑問。《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則說得頗為尖銳,認為「隴西之李與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壙附會枉撰,媚時之說"。
陳寅恪也曾對李淵的祖先進行過考證,認為李淵的祖先可能是趙郡李氏之後,而不是隴西李氏之後,因其族葬在趙州昭慶縣(今河北隆平縣)。
由上可知,對於《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所記的世系,世人是有爭議的。然而,眾多的姓氏學著作中,記皋陶為李姓之祖則是同一的。至於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屬漢族而為「夷狄」,也無確鑿證據,以西涼來斷其民族,恐怕太武斷。而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本來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書·宗室世系表》為主要依據。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正是由於唐朝對李氏宗族的考證和詳細記載,才有今天李氏宗譜的完整存在,像李姓這樣將其族源詳細載人正史的,並不多見。這與其他姓氏多為家族傳抄家譜、記載族源相比,自然更為可靠、詳細。

2.指樹為姓

「指樹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據《秘笈新書》引《姓纂》及《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李氏,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皋陶)」。
皋陶,為東夷部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偃(奄),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史記正義》引《世紀》說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賜姓曰偃」。這就是《左傳》中所說的「天子因生而賜姓」。皋陶,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墨、劓、(非刂)、宮、大辟),並依照罪行的輕重來量刑治之,還對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傳說皋陶專門訓養了一頭名叫觸(角圭) 的獨角奇獸,這奇獸有一種特異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惡真偽。它一遇見有罪的人,就會用尖利的獨角去沖撞;一發現誰在說假話,就會怒氣沖沖,令人生畏。皋陶用這樣的奇獸斷案,真是再好不過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神話畢竟是神話,可這個神話故事卻把人們帶到遙遠的上古時代,彷彿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斷的形象。
正是由於皋陶崇高的名譽,所以至舜繼位後,仍用皋陶為大理。於是,天下罪惡得以平正,人們安居樂業。任職期間,皋陶多次提出賢明的謀略,認為治天下須慎修其身,特別強調「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張深得舜帝賞識。舜帝以皋陶最賢,將他作為繼位的候選人。但是,舜帝還未來得及把帝位禪讓給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後,「葬之於六」《史記》引《括地誌》雲:壽州(安徽)安豐縣南130里,故六城東),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以後六便成為一個偃姓小國。楚穆王滅之,無譜。皋陶有長子伯益,《帝王世紀》說:「伯翳(益),為舜王畜多,故賜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訓鳥獸而被舜帝賜了嬴姓,成為嬴姓部落的首領。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為姓。以後,偃姓奉皋陶為祖,以姓為氏。皋陶之後,歷虞、夏、商,26二十六世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任商紂王的理官,時商紂王昏庸無道,沉湎於女色,理征屢屢進諫,執法不阿,為昏淫的紂王所不容,終遭亡身之禍。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幼子利貞逃了出來,奔於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內),飢餓不堪,見一樹上結有果實,便采了來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後,利貞畏於紂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於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稱李氏。這就是後來「指樹為姓」之說。按此說,李姓之始當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為血緣始祖,是偃姓的後裔,曾以官為氏稱理姓。據清儒秦嘉謨所輯《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並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皋陶為大理,而《管子法法》記載:皋陶為李(理);《史記·魏世家》記為「李克」,而《韓詩外傳》則記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為血緣始祖之說,實不為妄。皋陶作為李姓的血緣始祖,他正直果敢,富於創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孫的楷模和驕傲。而按照「指樹為姓」的說法,剛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貞,當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為李

唐朝以來李姓鼎盛,附姓與改姓之風興起,不少風光一時的人物都被賜之李姓。
唐末詩人和詞人溫庭筠雲:「自從今狐楚入相,天下諸胡都改姓令狐。嗚呼!宰相之勢不過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況堂堂一統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幾百千萬矣。」
從溫庭筠的文辭中,我們得知在唐朝賜姓之外,還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羨慕大唐國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還有由漢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後魏《官氏志》載:有叱李氏,改為李氏。這顯然是鮮卑拓跋氏的漢化政策所造成的結果。後魏叱李氏改李氏後,人們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陽縣),而稱其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築城,治今遼寧朝陽南。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柳城李氏有兩族,一族為奚族之李氏,即張瑣高養子張忠士所改之李氏,後奚族漸融於契丹,故將其歸於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則是李光弼家族,這一家族世代顯達,知名於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長,其一世祖先遷徙到唐朝京城長安附近的萬年定居,逐漸漢化,改姓為李,此後又世居柳城,因又稱"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節曾經是唐朝的大將軍及幽州經略軍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鴻臚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為薊郡公。李光弼本人則為唐朝名將,戰功顯赫。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將人相,在高宗朝、武後朝、玄宗朝、武宗朝及憲宗朝,都有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為李氏宗族的歷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柳城李氏兩族,均出於契丹。契丹族原屬於東胡種,因此,柳城李氏當屬東胡人後裔。契丹李氏還有李失活、李過折、李吐干、李盡忠、李邵國、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為契丹大賀氏部落首領。
另外,還有自稱為常山愍王之後、名叫載義的,也成為李氏中的一支--范陽李氏。范陽郡,治在今陝西大興縣。載義曾任范陽太守,以其居地,稱其為范陽李氏。
唐朝時期,有回紇人張存信、孫重進、王賢、安存孝等以國姓為榮,故冒姓李。元朝大臣李庭,為女真人,本姓蒲察氏,於金未來到中原,在百家姓中,他選擇了李姓,改蒲察為李。
明代建州女真首領,有叫李滿住的,也是改其原姓為李氏的。
元代雜劇家李直夫,為女真族,本姓蒲察,也改姓李,人稱蒲察李。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李贄,本名林載贄,後來改姓李氏。
當時,還有一些來華的外國人,也以李氏為己姓。例如,波斯人李玹,為五代時前蜀煉丹家。其先祖在隋朝時期,來華做生意,並定居'卜來,改李氏。唐末,安史之亂,其家為避難,隨僖宗遷徙到四川梓州(今三台縣)。其兄李珣,為五代時前蜀文學家,花間派詞人。著有《瓊瑤集》、《花間集》,流傳於世。其妹李舜玹,是前蜀後主的王妃,為女畫家、書法家、詩人。這一家兄妹三人,仍以李姓傳名至今。
古之高句麗國,曾在漢武帝時,成為漢朝的一個縣。至唐朝,李勛滅高麗,納其人民為大唐國民,此間受漢化而改李姓的人甚多。
唐朝時,有高麗人本名懷玉,為唐朝平盧節度使,因功被賜姓名李正已,他曾一度控制山東十五州之地。

4.諭賜國姓

唐朝大規模的賜姓,是李氏宗族龐大的轉折點。
受唐朝賜姓者,見諸史籍之人數頗多。據《路史》及《唐書·審相世系表》所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於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賜國姓李氏。從此,李氏宗族的歷史,又揭開了新的一頁。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黃帝後裔安(昌意之子)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
後漢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陽(今河南洛陽)。晉、魏之時,閑居於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後遷遼左。至後魏,陀孫婆羅再不久徙,於周、隋時閑居涼州武威(今甘肅武威),由於定居武威,而被稱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孫在唐朝時期有好幾個被賜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將領李元諒,德宗時賜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時賜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賜國姓;唐朝大將李國臣,得賜國姓。
雞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孫,因有功於唐,被賜李姓。
雞田,是唐玄宗開元初年所設置的一個州,即今寧夏省寧武縣一帶。此地原屬於突厥,後來以地來歸,唐朝依其舊名,置為雞田州。雞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孫,數代世襲雞田刺史一職。唐朝時期,此雞田刺史家族出了光進和光顏兩兄弟,光進官至總武節度使,光顏官拜河東節度使,兩人皆對唐朝有功,被唐朝賜國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現山西代縣一帶,本為西突厥別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於唐被賜姓李。
代北,屬當時的雁門道,即戰國趙雁門郡地。秦因之,漢亦為雁門郡,至隋改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間,置代北節度,亦叫雁門節度,治代州,今山西代縣一帶。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創立了後唐帝業,李嗣源、李繼岌等繼為後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將領李克寧、李克讓、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這支來自今新疆塔爾巴哈台西南的哲克得里克境內的沙陀部落,緊接隴西李氏,創立了十多年的李氏帝業,取國號為「後唐」,為李氏家族增添了不少光輝。
奚族李氏分布於內蒙西拉木倫河一帶,本稱庫莫奚,後歸附唐,被賜姓李。
奚,古族名,南北朝時稱庫莫奚,分布在饒樂水(今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流域。唐朝時期,奚族首領大酣歸附唐朝,被封「饒樂郡王」,賜以李姓。當時與契丹被稱作「兩蕃」。唐末有一部分奚人西遷媯州(治今河北省懷來縣),此後奚人漸與契丹人融合。
唐朝時,有范陽(治今陝西大興縣)的奚人,原名張忠士(張瑣高養子,冒姓張氏),先為安祿山部將,參加了「安史之亂」。史朝義亡,乃以其地降唐,賜姓名李寶臣,為司空清河王。李寶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簡,襲國姓。
唐朝時期,有奚族部落聯盟首領可度者,於太宗貞觀年間,率眾附唐,得賜國姓,名李可度;還有奚族部落首領瑣高,在玄宗時降唐,得賜國姓,名李瑣高;另外還有李日越、李歸國、李延寵等著名的奚族首領,都得賜李姓或襲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戰功多被唐賜李姓。
渤海國,是靺鞨人大祚榮所建,當時其疆域在今朝鮮咸鏡、平安二道,後擴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時期,渤海靺鞨人茹常,為朔方部將,以戰功多被唐賜李姓,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為朔方帥,位至三公。還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驍勇善射,其先世為部落首領,後遷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謹行,為唐朝大將,曾以疑兵退吐蕃論欽陵所率十萬大軍。唐朝賜姓的靺鞨李氏,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鮮血液。
黨項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長拓跋赤辭率眾歸附,唐太宗賜他姓李。
黨項李氏。黨項,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時,分布在今青海省東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
唐朝時期,為吐蕃所迫,遷徙到甘肅、寧夏、陝北一帶,本姓拓跋氏。唐初,黨項酋長拓跋赤辭率眾歸附,唐太宗賜他姓李。此後,拓跋思恭,因鎮壓黃巢起義立功,也被唐朝賜姓。宋時,拓跋李氏的李元吳建立了西夏政權,與宋、金對峙,盛極一時。拓跋李氏中還有李諒祚、李繼捧、李乾順、李繼沖、李繼周、李繼瑗、李繼筠等知名於世。
西域匿識國王訖俱設伊鼻施被大唐賜姓李氏,其他西域國家得李氏的也頗多。
唐乾元元年(758),西域匿識(《唐西域傳》作識匿)國王訖俱設伊鼻施來朝,被大唐賜姓李氏。李氏在唐朝貴為國姓,賜李姓自然時髦於世。賜姓對象的廣泛及次數的頻繁,正好是唐朝興盛歷史的真實寫照。
唐朝有許多少數民族首領及忠臣被賜姓李,他們一旦被賜姓李,就意味著進入了皇室血統,不再受漢人之譏了。
唐朝的賜姓對象中,很大一部分為少數民族,即對外族賜姓。賜姓,不是一般的獎賞,而是唐朝作為招撫少數民族首領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賜姓,被賜對象就意味著成為大唐帝國的自家人了。對於這種至高榮譽,社會上的人們普遍地羨慕和嚮往,更不用說少數民族,他們得賜李姓,不僅意味著被吸收於具有高貴血統的李氏宗族,而且還標志著他們從此不再會因夷狄之種而受人之譏,而是成為堂堂正正的漢族成員了。這一殊榮,促使更多的少數民族首領歸附唐朝,從這個意義上講,唐朝賜姓為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突厥沙陀族李存勖,建立了割據政權,便以唐朝後繼者的面目出現,稱「後唐」。他之所以姓李,是因為唐朝賜李姓給他祖父,他承襲李姓,自稱為唐王朝的傳人。他奉高祖、太宗、懿宗、昭宗與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為七廟,此足以見其以李唐國姓為榮耀之心理。
據不完全統計,唐朝賜姓涉及到國內上十個民族、16個異姓,其中包括漢族異姓和外國異姓。賜姓、改姓、冒姓(主要是賜姓),大大擴展了李氏宗族。唐朝時期,李姓人數得到空前的增長,翻開《中國名人辭典》,就會發現其李姓中,唐朝時期人物占很大比重。僅《中國少數民族名人辭典》所載的各少數民族李姓名人,就達125人。李氏宗族對大量異姓的吸收,是百家姓中其他姓氏所不能及的,這與李唐王朝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唐朝中央成為全國各民族的嚮往中心是絕對分不開的。因為這個原因,使李氏宗族的包容量無法估計,它吸收了不同姓氏的生機和活力,使自己更加昌盛和繁榮。
正如王世貞在《榮泉李公族譜序》中所說:「李氏之先為黃帝理官,一日:李官其後非李而人者,有指樹、有賜國籍,系李而他姓者。」在李氏宗族繁衍的歷史過程中,唐朝頒賜國姓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從此,李姓宗族支庶更為繁茂,迅速發展成為中華大地上的首姓。

⑨ 李姓的由來和含義

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


李世民


(9)左法官於川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200多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38%。從明確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200萬,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

其次分布於廣東、湖南、湖北、雲南、安徽五省,約占李姓人口的25%。東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較高,大約佔10%。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占李姓總人口的10.3%。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雲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

李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華北是最常見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雲南、四川南部、豫冀魯晉大部、甘肅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圖面積的18%,大約30%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陝甘寧蒙大部、川東、重慶、黔湘鄂、桂粵大部、蘇皖北部、山東東部、遼寧等地,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約佔了國圖面積的36%,大約51%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贛浙閩台、蘇皖大部、桂南、海南、粵東、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約佔了國土面積的21.6%,大約19%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姓



⑩ 我是原告,經濟糾紛案,法官當庭川我質證,我不懂沒有質證出來,會給我選成什麼影響嗎

就是叫你舉證。因為你是原告。這樣你的案件容易敗訴。

熱點內容
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3 02:56:39 瀏覽:316
道德風尚類型 發布:2025-08-23 02:55:54 瀏覽:120
法院最骯臟 發布:2025-08-23 02:54:27 瀏覽:683
道德講堂誦經典100條 發布:2025-08-23 02:54:25 瀏覽:21
北京市職業病防治條例 發布:2025-08-23 02:49:43 瀏覽:923
2015年法律碩士法學考試大綱 發布:2025-08-23 02:39:31 瀏覽:622
社會與法頻道方圓劇陣白蓮下集 發布:2025-08-23 02:32:42 瀏覽:424
中國共和國民法典是 發布:2025-08-23 02:28:23 瀏覽:237
公司分改子法律意見書 發布:2025-08-23 02:13:08 瀏覽:169
軟體工程師職業道德 發布:2025-08-23 02:11:38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