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便民服務

法院便民服務

發布時間: 2021-01-28 15:37:49

❶ 政府設立的便民服務中心的律師是屬於法院的律師嗎

是政府從律師事務所聘請的律師!律師有自己專門的職責和權利的!

❷ 單位給交了保險還算不算應屆生

單位給交了保險和是否為應屆生沒有關系,國家統一招生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離回校時和在擇業答期內(國家規定擇業期為二年某高校畢業生,有些地方延長至三年)未落實工作單位。

其戶口、檔案、組織關系保留在原畢業學校,或保留在各級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各級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和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畢業生,也按照應屆高校畢業生對待。

(2)法院便民服務擴展閱讀

應屆畢業生可申請的補貼

1、就業補貼

深圳市應屆高校畢業生在本市登記注冊並正常經營的中小微企業實現初次就業,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連續正常繳交社會保險費6個月以上的,可給予應屆高校畢業生一次性就業補貼,標准為每人2000元。

2、求職創業補貼

在畢業年度,符合條件的本市高校應屆畢業生求職創業,可向所在高校申請求職創業補貼,為1500元/人。對象包括:城鄉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殘疾高校畢業生;在學期間已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高校畢業生。

3、臨時生活補貼

已完成實名登記的深圳市戶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可按本市失業保險金標准給予臨時生活補貼,補貼期限不超過6個月。

❸ 我想看看《關於進一步加強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見》正文是哪些

《關於進一步加強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見》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人民法院司法便民工作,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公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努力解決司法為民中具體問題的17條意見。

第一,設立專門的訴訟服務部門,專職訴訟服務工作。《便民意見》第一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設立立案大廳或者訴訟服務中心,做好信訪接待、訴訟引導、案件查詢、辦案人員聯系、訴訟材料接轉、訴訟疑問解答、判後答疑、引導當事人合理選擇糾紛解決方式等方面的工作。〔詳細〕

解讀:「這是最高法院第一次要求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建立專門的訴訟接待服務部門,實行櫃台式、一站式訴訟服務。」最高法院研究室負責人表示。〔詳細〕

第二,打破常規,提供特殊訴訟服務。《便民意見》第二條規定了人民法院「非常規」的訴訟服務舉措。一是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工作的實際需要建立非工作日的立案和信訪接待制度;二是人民法院針對一些老年人、殘疾人、病患者不方便參加訴訟的特殊情況,可以提供上門立案服務,真正做到「服務到家」。〔詳細〕

解讀: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人民法院應當在工作日上班,但當事人有在工作日起訴或者參與訴訟的實際困難的,人民法院應當急群眾之所急,可以在休息日接待人民群眾的來訪和起訴,充分體現司法人文關懷。〔詳細〕

第三,加強巡迴辦案,就地解決問題。《便民意見》第六條再次強調,基層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巡迴審判。人民法庭對於邊遠地區或者糾紛集中地區,應當定期不定期進行巡迴辦案,就地立案,就地審判,當即調解,當即結案,就地執行。應當事人請求,必要時基層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還可以按照當事人協商一致的合理時間開庭。〔詳細〕

解讀:巡迴辦案是人民法院一項傳統的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審判方式,但由於近年來法院工作任務越來越重,巡迴審判工作受到一定影響。只要人民法院和廣大法官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去辦案,就一定能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讓司法工作更加貼近民心,貼近民情,貼近民意,就能得到群眾的認可和信服。〔詳細〕

·依法簡化程序 提高訴訟效率

《便民意見》規定了人民法院提高訴訟效率的幾項重要措施,有效降低訴訟成本,減輕當事人訴累。

第一,建立遠程立案模式。《便民訴訟》第二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可以採用電話、網路等方式預約立案。

第二,建立繁簡分流和速裁機制。《便民意見》第四條規定了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建立健全案件繁簡分流和速裁工作機制,著重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快速化解矛盾,提高訴訟效率。

解讀:繁簡分流和速裁機制是近年來人民法院採取的根據案件情況分案區別程序審理,提高訴訟效率的重要措施。將簡易案件通過速裁機制解決,有的法院還設立了專門的速裁庭,主要以調解的方式處理糾紛,縮短了辦案周期,大大提高了辦案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稱為「訴訟綠色通道」。

第三,進一步簡化案件審理程序。《便民意見》第五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嚴格執行法律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的規定。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進一步簡化簡易程序的相關環節,充分發揮簡易程序的效率優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經當事人申請並經各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依法簡化程序審理。」

解讀:簡易程序是針對簡單案件設計的一種快捷的審理程序,人民法院對於應當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一律要適用簡易程序,對於適用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案件,當事人要求進一步簡化審理程序的,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人民法院也應當簡化程序,充分提高訴訟效率。〔詳細〕

·依法調查取證 維護訴訟公平

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可以主動調查取證。《便民意見》第七條根據訴訟法的規定,進一步強調了對於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及時調查取證,對於確實沒有能力調查取證的,根據案件的實際需要,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調查取證。

解讀:在民事案件中,調查取證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完全依靠當事人舉證有時難以查明案件的事實。因此,在當事人舉證存在困難時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調取證據,這是保證裁判結果公正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詳細〕

·加大司法公開 推行陽光司法

第一,完善旁聽制度,方便人民群眾旁聽案件。《便民意見》第九條就進一步完善人民群眾旁聽案件庭審制度作了詳細規定,一是法院決定公開審理的案件應當嚴格依法公告開庭信息,方便人民群眾旁聽案件庭審;二是簡化旁聽審批程序,對於符合旁聽條件的申請人,應當發放旁聽證或允許憑身份證直接參加旁聽;三是主動邀請有關人員旁聽案件,法院應當定期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旁聽案件庭審。

第二,建立訴訟文書公開查詢制度。《便民意見》第十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逐步建立裁判文書、訴訟檔案的查詢制度,有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建立在網上依法公開案件裁判文和執行信息的制度。

解讀:裁判文書、訴訟檔案查詢問題一直由於人民法院實際物質條件而受到限制,人民群眾的知情權無法實現。近年來,隨著人民法院經費保障、物質裝備的增強,在物質條件好的法院已經具備建立裁判文書、訴訟檔案的查詢制度的條件了。

第三,推行公開聽證制度。《便民意見》第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在執行、再審審查、減刑假釋、國家賠償等案件處理中可以推行公開聽證制度,自覺接受當事人、社會公眾對法院工作的監督。」

解讀:聽證制度是一種行政程序,它有利於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特別是社會大眾對問題的看法,保證決策能夠符合民意。針對人民法院工作中一些特殊的需要依靠民意來解決的問題,《便民意見》規定可以採用公開聽證制度,確保問題得到公正解決。〔詳細〕

·加強監督管理 確保司法公正

第一,主動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監督。《便民意見》第九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定期邀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旁聽案件,主動接受人大、政協的監督。

解讀:根據憲法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對其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接受其監督。

第二,加強審限監督。《便民意見》第十二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加強審判管理,實行審限監督制度,嚴格案件延期條件,提高審限內結案率和執結率。做好一審、二審和再審案卷移交工作,明確移交期限,統一移交方式,落實移交責任,解決案卷移交難的問題。」

解讀:超審限問題是人民群眾反映比較集中、比較強烈的司法問題之一,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進一步嚴格審限制度,加強審限監督。

第三,明確立案監督程序。《便民意見》第十四條規定了對拒收案件或延期立案,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反映,上級法院應當進行核查並作出處理。

解讀:有些法院為了提高司法統計指標,特別是提高審判結案率和執行結案率,在年底前提前不再受理案件,致使當事人在一定時期立不上案。

第四,規定案件監督卡制度。《便民意見》第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建立案件監督卡制度,案件審結時由當事人自願填寫對辦案人員工作的評價意見。當事人對辦案人員訴訟活動的評價意見,納入審判和執行工作考評范圍。」

解讀:當事人的監督無疑是對審判工作最為直接的監督,依法接受當事人的監督是對審判工作最為有效的監督。《便民意見》規定的案件監督卡制度,標志著司法監督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詳細〕

·強調司法大眾化 提升司法公信力

第一,規定訴訟風險提示制度。《便民意見》第三條規定了訴訟風險提示和訴訟權利義務的告知制度, 主動幫助當事人及早了解訴訟的風險,知悉訴訟權利和義務,確保當事人官司打得明白,打得順利,打得信服。

第二,強調司法協助工作。《便民意見》第八條規定,人民法院可以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基層人民群眾做訴訟協助工作,協助人民法院調解和執行案件;經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將案件委託人民調解委員會、有關行政部門、社會團體或者基層人民組織主持調解,調解達成協議的,由人民法院依法確認。

第三,寫好裁判文書。裁判文書是決定當事人權利義務的直接載體,是展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作出裁決結果的過程、理由、法律依據的主要形式,所以,裁判文書一定要讓當事人看得明白,避免當事人產生誤解,引發上訴、信訪問題。《便民意見》第十三條對此作了明確規定,裁判文書一是用語要力求通俗、簡潔、易懂,讓當事人能看得明白;二是要力求論證充分、說理透徹、適用法律適當,讓當事人信服;三是准確無誤,避免錯誤和遺漏。

第四,加強司法救助,保護民生。《便民意見》第十五條規定了兩個方面:一是人民法院應當嚴格依法做好訴訟費減緩免工作,解決好當事人因為經濟困難不能打官司的問題;二是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推進建立司法救助基金,加大對加害人無力賠償、被執行人無財產可供執行的各類案件受害人以及其他涉訴困難群眾的社會救助力度,保障他們的生存和生活。 〔詳細〕

解讀:讓人民群眾對訴訟活動、訴訟結果能聽得清楚、看得明白、准確理解,是司法大眾化的重要內容。司法活動絕對不能高高在上,脫離人民群眾,如果人民群眾不能明白、不能理解訴訟活動,就不可能接受也就不能認可司法工作,司法的公信力就會受到損害。所以,《便民意見》強調了司法工作大眾化的要求。

❹ 辦離婚是去民政局還是便民服務中心

去民政局。離婚有兩條途徑,法院訴訟離婚和到民政部門婚姻登記機關辦理協議離婚兩種。

途徑:

1、登記離婚

夫妻雙方協商一致,即可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登記離婚。協商一致的內容,應該體現在離婚協議上,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離婚意思表示、撫養權歸屬、撫養費給付、財產分割等。

2、訴訟離婚

夫妻雙方不能協商一致,只能去法院起訴離婚,由法院裁決是否准予離婚,同時會裁決撫養權歸屬、撫養費給付、財產分割、債權債務歸屬等問題。

(4)法院便民服務擴展閱讀

1、登記發證原則

《婚姻登記條例》第十三條規定,婚姻登記機關應當對離婚登記當事人出具的證件、證明材料進行審查並詢問相關情況。

對當事人確屬自願離婚,並已對子女撫養、財產、債務等問題達成一致處理意見的,應當當場予以登記,發給離婚證。離婚證是證明婚姻關系已經解除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證件。

2、《新婚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3、離婚的基本要求有四個方面:

一是在時間上,離婚只能發生於配偶雙方生存期間,如果夫妻一方死亡或被宣告死亡,則不存在離婚。

二是在主體上,離婚只能由具有夫妻身份的男女雙方提出,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對他人的婚姻關系提出離婚主張。

三是離婚必須有合法的婚姻關系存在為前提。未經登記的事實婚姻,或以欺騙、弄虛作假等手段取得結婚證的違法婚姻,都只能通過申請撤銷、宣告無效程序來救濟,而不能通過離婚來解除。

四是離婚作為一項嚴肅的法律行為,必須符合法定離婚條件,履行法定離婚程序,方能產生法律效力。

熱點內容
綜合行政執法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2 12:49:42 瀏覽:190
行政案件不開庭也聯系不到法官 發布:2025-08-22 12:45:33 瀏覽:729
法官年度個人總結 發布:2025-08-22 12:30:13 瀏覽:615
法律援助的律師可靠嗎 發布:2025-08-22 12:26:00 瀏覽:611
行政機關公眾號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2 12:20:11 瀏覽:884
2018司法考試卷四真題 發布:2025-08-22 12:18:46 瀏覽:772
順義法院法官照片 發布:2025-08-22 12:16:46 瀏覽:330
德治還是法治知乎 發布:2025-08-22 12:16:00 瀏覽:538
加蓋公司印章的借據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2 12:11:05 瀏覽:990
房屋備案登記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2 12:02:19 瀏覽: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