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法官關
① 美籍華裔,在美國,不贍養父母,中國的法律管得了他們嗎
華人移民美國已經有200多年歷史。從早期賣豬仔式的勞工移民,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知識型新移民,華人在美國的待遇與地位有了很大變化,中美兩國的關系也由不平等的、敵對的,逐漸轉變為比較平等的「合作夥伴」關系。如何看待這200多年的華人移民史,如何評價伴隨著華人移民而出現的美華文學?這始終是眾多海內外專家和學者們所研究的重要課題。美國著名華人作家黃運基在中國出版了長篇小說《奔流》(沈陽出版社1996年)、《狂潮》(沈陽出版社2003年)和中短篇小說集《舊金山激情歲月》(珠海出版社2004年)之後,又由廣州花城出版社推出了散文集《唐人街》(2004年底),為我們對以上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文本。一、以個人經歷印證歷史發展文學與歷史都要求敘寫生活的真實與本質。歷史的寫作不能虛構,需要大量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基礎,作者個人的經歷在寫作中不是特別重要;文學的寫作不排斥虛構,但個人的經歷、尤其是生活細節的真實,卻顯得非常重要。如果僅從個人經歷來看,黃運基無疑在美華文學創作中佔有先機:祖孫三代華僑,自己在美國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在《唐人街》中所寫的都是親身經歷的事情,以個人(包括家族)經歷印證歷史與時代的發展,使這部散文集具有特別真實和厚重的品質。黃運基在書中自敘:「我的爺爺在他17歲那年當『契約勞工』,既是我們所理解的『賣豬仔』來到新大陸建築中央太平洋鐵路。17年後他回國結婚,由於『排華法案』的執行,使他回不了美國。」(《話說「華僑文學」》)這里的「排華法案」指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一項「絕對禁止華工入境十年」的法案。該法案到1884年又作了修訂,條款增加到17項,擴大了限制華人移民的范圍;1888年再次升級為《斯克特法案》,禁止暫時離境的華工重返美國,把2萬多名回中國探親的華工拒之門外。黃運基的爺爺大概就在這2萬名之列。早期華人移民在美國當苦力,開礦山、修鐵路、墾荒地,對美國西部開發做出了卓越貢獻,而當美國經濟繁榮發展以後,這些華工卻成了白人排斥和攻擊的對象。由於美國限制華人入境,華人不得不採用一些不正常的方式移民,其中一項是「冒籍」。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火災,移民局的檔案全部被燒毀,很多華人趁機冒認是在美國出生,領得美籍證件。在「法官確定了土生兒孫國籍權利之後,又產生另一種冒籍手段。美籍華人到中國探親回來,就向移民局報告生了孩子(通常是男孩)。這樣製造了一個移民空額。幾年後,居美華人可以轉讓或出售這些空額及有關口供資料,讓其他華人冒籍入境」。既然是冒籍申請移民,就不能再姓原來的姓,必須改姓移民紙上的姓。黃運基的父親於1924年以卓姓冒籍移民美國,1948年黃運基也同樣以卓姓移民美國,所以黃運基中文名姓黃,英文名卻姓卓。合法的姓變成不合法,不合法的姓反而變成合法的,這種現象在美籍華人中相當普遍。到了60年代,美國移民局發起所謂「坦白運動」,要求冒籍的華人移民向政府「坦白」自己是「非法入境」,然後根據情況由移民局重新登記移民手續,借機打擊迫害華人社會的進步人士和異見分子。1962年,黃運基的父親迫於壓力向移民局「坦白」冒籍,黃運基則拒絕「坦白」,而被警察局以「非法入境罪」逮捕。接著,他父親被迫在法庭上指證親生兒子是「非法移民」,結果黃運基被判入獄三個月,監守行為五年。為了維護自己的公民權,他跟美國政府打了十年官司,終於在1974年才獲准重新申請加入美國國籍。讀著《唐人街》第一輯「歲月留痕」中的系列散文,彷彿跟著作者回顧了半個世紀以來中美關系的歷史,而作者的「美國夢」確實是跟中美關系的風雨陰晴連在一起的。黃運基為了尋夢,「15歲隨父親來到『自由樂土』的美國,卻還未踏足這片『樂土』便失去了『自由』,像俘虜似的被送進移民局關押起來,等候審問。就像父親少年時來美國,被關在沒有天使的天使島上一樣」(《失而復得的日記》)。50年代的美國,是極端排華反共的麥卡錫主義橫行的年代。黃運基在軍隊服役期間,因為主張美中關系正常化、反對韓戰,而被認為是從事「非美」活動,被軍事法庭判處「不榮譽退伍」,勒令逐出軍隊,所有書籍、日記和幾萬字的長篇小說手稿都被沒收。他頂著巨大壓力,長期為中美兩國建交而奔走呼籲,與幾個朋友發起成立了「美中人民友好協會」;他以一人之力創了名震一時的《時代報》,在創刊號上報道了尼克松總統訪華的「破冰之旅」;鄧小平訪美時,他以《時代報》記者的身份追蹤采訪,寫下了一系列報道和評論;里根總統訪華時,他作為美國記者團的成員一起隨行采訪;1974年他應中國外交部邀請,率領一個美國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國慶25周年慶典;1979年1月1日,他在所有美國華文報紙中首先獨家報道:美中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鑒於黃運基先生在新聞、出版、翻譯、創作
② 關於高雲翔、王晶涉性侵36歲華裔女子一案,究竟是怎麼回事
高雲翔、王晶涉嫌性侵一名36歲的華裔女子一事,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件事主要就是兩人在悉尼的香格里拉大酒店裡和一名女子共處一室在室內還出現了血液和精液。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這件事是並不簡單,因為這個女子是在澳洲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而且在事後還有精神恍惚、自殺等傾向。所以說這件事基本上是可以認定二人多該華裔女子有性侵行為的。
最後,我們還是相信法律會還每一個人一個公道。它並不會錯怪一個好人同樣的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
③ 特朗普移民令官司由哪位法官把關
美國來總統特朗普近日簽署行政源命令,終結拆散非法入境移民家庭,卻尋求無限期延長拘留移民全家的時間,而這一命令的決定權落在洛杉磯華裔聯邦法官朱美瑜(Dolly Gee)手中。有專家表示,行政命令恐難過關。
全美多個城市包括佛州、加州、得州的民眾近日上街抗議,要求政府終止「零容忍」政策。當地時間6月23日,美國國土安全部表示,已有522名無證兒童與父母團聚,未來24小時會再將16名無證兒童送回父母身邊。
④ 華裔警察案還有多少翻盤可能
媒體:紐約華裔警察梁彼得案還有多少翻盤可能
華裔警察誤殺案開審
華裔示威遊行
事件
喧鬧了好一陣的「上海姑娘一頓飯逃離江西」事件,被證實純粹是子虛烏有。但其激起的,卻是人們最真實觀念碰撞,比如地域歧視。
「歧視」這一惡疾,在國內可能體現成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對立;在國外,則常表現為種族之爭。
就在昨天,美國時間2月20日,似乎一向在這個移民之國中顯得安靜隱忍的華人群體,卻爆發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遊行:全美三四十個城市的華人走上街頭,聲援一位被宣判為過失殺人罪名的華裔警官——梁彼得。
梁彼得,一位在紐約供職的華裔警察。2014年11月,他與同事在巡邏一棟公寓時,在黑暗中意外扣動了手槍扳機,子彈經牆壁反彈後擊中一名黑人男子,致其死亡。今年2月11日,此案宣判,陪審團裁定梁彼得過失殺人、瀆職等5項罪名成立,最高將面臨15年監禁。
令華人群體爆發不滿的,正是這一判決結果。
案件剛發生時,紐約警局局長布拉頓的用詞是意外走火(accidental discharge);但宣判裁決的結果是「疏忽誤殺」(negligence manslaughter)。在法庭上,法官Danny Chun表示該罪名成立,檢方必須證明被告當時明知道有各種風險因素,卻故意忽略這些因素導致他人死亡。對此,陪審團成員認為,梁的最大錯誤是「把手指放在了扳機上」,違反了警方規定。因此盡管陪審團知道梁彼得不是故意開槍,但認為這是明知風險而為,並造成了嚴重後果。
如此看來,陪審團的決定很有道理對不對?但為什麼許多華人,會認為審判不公正?
這就要提到另一些背景因素。該案發生時,正值全美警民關系和種族沖突緊張的時期。在梁彼得案發生的4個月前,紐約史丹頓島白人警察鎖喉勒死非裔,緊接著密蘇里州弗格森白人警察槍殺非裔少年,掀起「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生命也重要」運動。但美國司法系統對警察用槍留有很大餘地,認為當處於危險境地時警察有權開槍,所以這兩名白人警官都最終免於起訴。
所以,梁的支持者認為,美國近十年來都沒有一位警員因為誤殺被定罪,只能說梁彼得這一次是個不幸的替罪羊。對比之下,射殺無辜平民的白人警員沒有受到法律制裁,而華裔警員只是因為子彈擊中牆壁後的反彈,就將成為階下囚,令人不滿。「感覺梁先生像是過去錯誤的犧牲品」,美國網友Jose I.Piquero Jr.這樣留言。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在美國,最大的政治正確就是在種族問題要正確。即便是最毒舌的脫口秀主持,開起黑人的玩笑也還是要先掂量掂量。但同樣作為少數族裔的華裔群體,似乎卻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有在北美留學的朋友認為,此次事件戳到了華人的痛處,甚至認為華人對黑人群體也是「積怨已久」。華裔群體勤勞能幹、重視教育、依法繳稅,能在華爾街談笑風生的亦是不少,但這次一個梁警官,令大家產生了危機感:我們已經做得這樣好了,但在大是大非上,為什麼還要拿華裔開刀?這是不是雙重標准?
令一些華人不滿的,不僅僅是紐約警察工會PBA沒有像支持一些白人警員一樣出面支持梁彼得,更是像華裔市議員陳倩雯在梁彼得被起訴時,竟第一個站出來聲討。直到昨天梁彼得被定罪,華人政客都不見蹤影。這讓華人社群感到憤懣。
於是,華人群體開始抱團,發出反對的聲音。
2月12日,有人在白宮網站發起請願,號召撤銷對梁彼得的指控。
13日,名為「天天」的網友開始通過微信等平台,組織華人在20日舉行遊行。包括紐約、洛杉磯、華盛頓等地在內的華人群體積極響應。《遊行集結號》中寫道會為遊行隊伍製作標語,並號召大家「穿上紅色衣服」來支持梁彼得。
20日當天,在費城親歷遊行的人表示,此次遊行人數超過千人。「是費城歷史上華人參與最多的一次遊行」。參加遊行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各種同鄉會組織的,光是福建的同鄉會就有好幾個。其動員能力強大,頭發花白的老人和坐在嬰兒車里的小孩都不少。
那麼,遊行示威,有用么?梁彼得案發生轉機的可能有多大?
梁彼得定罪後,他的代理律師羅佰能號召民眾致信法官。因為美國法律規定法官有最終裁決權,可以推翻陪審團的裁決,只要其認為裁決結果與法理推斷有著較大出入時,即可否定陪審團的裁決。
但曾任紐約警察總局副局長的華裔律師莫虎認為,無論是致信法官還是民眾請願,在司法程序上,有兩個關鍵點。
一是爭取在動議時推翻此前定罪。二是爭取不要入獄。根據目前的定罪,梁彼得最輕可判3年監外看管,最重可判15年。最好能爭取到最輕量刑,如果被判入獄,要馬上上訴至中級法院,高級法院,甚至是聯邦法院,盡量減輕此案對梁彼得未來的影響。
華裔刑偵專家李昌鈺在采訪中則認為,梁彼得案中,他的辯護律師沒能就「為什麼開槍」這一核心問題做好辯護,「辯護的方向是錯的」。「他沒有找到最好的律師和專家。」
對於華人遊行示威是否會改變審理結果,李昌鈺認為「遊行的話不會改變結果,一開始遊行示威的時候應該在警察局門口」;「第二個遊行要在檢察官辦公室門口,要求他不起訴」,但現在已經都太晚了。
同樣,律師C. Aaron也認為,華裔和團體的抗議活動可能沒有大作用。「我知道從梁彼得被大陪審團(grand jury)起訴到最近的宣判,華人白宮請願、抗議、捐款等此起彼伏,但結果並沒有影響到最終的判決結果,這就是美國司法獨立的宗旨。按我個人的觀點,與其湊錢幫他上訴,不如用來安撫被害家庭,達成某種程度的諒解,也許會對最後刑期的減少甚至緩刑有利。」
而針對華人律師認為上訴還有成功的機會,C. Aaron認為「在美國如果被陪審團定罪,老實講上訴成功的機會很小」,「只有在法官犯了比較大的法律錯誤時上訴法庭才會推翻原判,如果沒有法律使用問題的案子上訴法庭一般都不會受理的」。
所以,20日這一次龐大的華人遊行,或許並不能達到最初的目的,對案件本身可產生的實質性幫助很小。其更多的作用,也許體現在給了華人群體一個團結的契機。正如其標語寫的「不做啞裔」。華裔群體要如何維護自身利益、更積極地融入美國政治,處理好種族之間的問題,這是梁彼得案之後最大的思考。
文/紅拂出塞 材料參考美國中文網、新聞實驗室等(來源:俠客島)
⑤ 美國目前有華裔政府高官嗎
有,但真正的核心都不是純華裔,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華裔(在美國出生,在美國長大)其實這種人很大程度上根本不算華裔了..
美國總統布希主政至今,任命的華裔官員共有七十五人,但這些華裔官員全部都是共和黨人。
經布希任命的政府華裔官員有:勞工部部長趙小蘭,國防部副部長朱思九,農業部副部長任築山,防務管理部助理副部長劉邁克,能源部原子廢料局局長嚴斯台,勞工部財務長莫天成,國務院巡迴大使周啟康(主要負責艾滋病防禦和保健事業),聯邦檢察官黃金玉,商業部助理副部長吳旭淳,副助理部長董繼玲,教育部雙語教育司副司長張曼君,勞工部第十區部長代表(管理華盛頓州、奧瑞根州等六個州)梁必明,勞工部第三區部長代表譚安祺,輔助醫學顧問委員會委員楊自國,全美唯一一華裔最高法院法官——加州最高法院法官陳惠明。
此外還有,白宮人事處處長梅冠芳,白宮宗教社會服務處副處長郭德威,白宮總統學者甄選委員會鄺潮賢,白宮經濟顧問公司經濟司唐小莉。白宮亞太顧問委員會中有五位華裔:祖炳民、丁昭信、鄧潮駒、王美燕、楊越國,祖炳民先生是該委員會主席。
布希還任命了二十幾個華裔中層官員。但不管是高層還是中層,布希任命的華裔政府官員都是共和黨人。
白宮亞太顧問委員會主席祖炳民先生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華人參政,不僅要參加政府工作,也要參加競選,同時積極做選民、投票人。他認為華裔在競選游說方面還很欠缺,美國華裔如果要爭取更大的權益,就應該在游說方面下功夫,甚至組織大的游說公司。
美國華裔在選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選舉出的新的華裔高級官員有: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國會議員吳振偉。還有一些華裔被選為中小城市的市長、市議員,其中教育委員會的委員最多,超過一百人。
⑥ 美國一大學華裔教授為何被捕
據報道,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一名華裔教授被控欺詐總金額超過110萬美元的政府資金。該教授的律師表示,被告否認自己涉及任何不法行為,並將對有關指控提出反駁。
美媒9月27日報道稱,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生物系統工程學教授張以恆上星期三因涉嫌欺詐美國政府資金被逮捕,法官昨天晚上在維吉尼亞州西區聯邦法院召開的保釋聽證會上裁定他有潛逃可能,拒絕將他保釋。
46歲的張以恆出生於中國湖北,2005年起受雇於維吉尼亞理工大學,2011年成為美國公民。他也是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
張以恆的律師思科特·奧斯丁表示,被告否認自己涉及任何不法行為,並將對有關指控提出反駁。
⑦ 美國大學華裔教授遇刺身亡,美國的保釋金是怎麼回事
簡單來說,任何人在被法庭判罪之前,都是清白無辜的,頂多是有嫌疑,而人有家庭、有工作事業,因此,他們認為,不應該讓一個清白的人因為審判而蒙受不必要的損失。而且要盡量做到公平公正吧,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日程,甚至簽訂了合約在某個時候做某件事,如明星,保釋金制度就是讓他們即使是要面臨審判也可以履行合約。
而且歐美法制的國家審判一個案件要很久,一來案件要排期在法院裡面開庭,法院的房間數有限,要大家排好隊,而來法官人數一般來說勉強夠用甚至不夠,這是因為一來要排除有利益沖突,比方說可能與當事人有關聯的法官,二來就是法官這個行業在法律界裡面工資比較低,可能一個官司下來,法官領十幾萬工資,而律師分分鍾可以領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天價律師費,好像美國有的律師甚至有自己的私人飛機。而且還要騰出時間給雙方人員交換證據,調查取證,因此一個案件下來,最快都要四五個月,一般一年半載,而長的分分鍾打兩三年都有。再加上上訴等,分分鍾打官司打5年一點都不奇怪。
因此如果沒有保釋金制度,那麼嫌疑人至少一年多不用幹活、沒收入,如果是家庭的經濟支柱的話,事後被定為無罪,也是蠻冤枉。。。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方說連續殺人狂,或者危害公共安全非常嚴重的,或者是可能會湮滅證據的,就不會給保釋了。
另外這里還有一段資料:
美國涉及保釋金的法律源於英國普通法。最初的模式是,當某人涉嫌犯罪被捕後,如果他所在的社區有人擔保他一定會如期出庭受審,這個人就可以得到釋放,在監外等候審判。如果他逃之夭夭,擔保人就要承擔刑罰。後來,這種以人的生命和自由為擔保的做法被以財產為抵押品的做法所替代。如今,金錢擔保已經成為保釋金制度的一個主要形式。
1、美國的保釋制度:
無罪推定和拘押限時:
美國法律遵循「無罪推定」的原則,也就是說,在犯罪嫌疑人受到審判並被判定有罪之前,必須假定嫌疑人是清白的。
警方逮捕犯罪嫌疑人之後,首先要搜集證據,但無權對嫌疑人進行審判,因為審判是司法部門的職權范圍。從警方搜集證據到移交法庭審判,其間往往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警方拘押嫌疑人的時間受到嚴格限制,因此在把嫌疑人送交法庭之前,不得不釋放嫌疑人。那麼,嫌疑人趁此機會逃走怎麼辦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產生了保釋制度。
2、按時出庭就收回保釋金:
美國法律規定,在嫌疑人出庭受審之前,只要繳納一定數額的保釋金,保證一定準時前往法庭接受審判,就可以回家了。除非可能對社會造成重大危害的嫌疑人不準保釋之外,一般嫌疑人都可以保釋回家。如果犯罪嫌疑人按時出庭受審,當局就返還保釋金。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美國憲法第八條修正案規定,不得對有權保釋的犯罪嫌疑人課以過重的保釋金。
保釋金可以是現款,也可以是其他財產,甚至可以是房地產,或者是家屬親戚的財產。如果被告不準時出庭或者違反司法部門的其他命令,當局就可以把保釋金全部沒收。司法部門在決定保釋金數額的時候,要考慮犯罪嫌疑人對損失保釋金的承受程度,也就是說,嫌疑人繳納多少保釋金,才會由於不願損失保釋金而准時出庭受審。
但在美國,並不是所有州都實行商業性保釋金制度,伊利諾伊州、肯塔基州、威斯康辛州以及俄勒岡州就取締了商業性的保釋金制度。
說得好請採納。
⑧ 澳洲華裔一家五口遭滅門是怎麼回事
據港媒報道,2009年澳洲悉尼華人林暋一家五口慘遭滅門,53歲嫌犯林暋的妹夫謝連專斌(Robert Xie)於2011年被拘控。屬當地法院上月裁定他5項謀殺罪成,周一判處他5次終身監禁,同期執行。
2009年7月18日,53歲的謝連斌用硬物猛擊林暋一家人,謝連斌和妻子林姝隨後報警,稱發現林暋一家五口伏屍大宅,部分死者更被打到面目全非,警方須經DNA檢測確認身份。警方其後認為,謝連斌可能對自己在家族中的從屬地位感憤怒,因嫉妒而動殺機。
⑨ 英國美國法院有中國人做法官嗎
沒有中國人做法官!
一般來說,除了像海牙國際法庭這類國際性的法庭會有不同國籍的人內當法官之外,一容個國家的法官都是由擁有本國國籍的人當的。因為中國不存在雙重國籍,所以能在英國和美國當法官的人,肯定不是中國人(華裔花僑倒是有)。
⑩ 、美國一華裔大學教授為什麼被捕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一名華裔教授被控欺詐總金額超過110萬美元的政府資金。該教授的律師表示,被告否認自己涉及任何不法行為,並將對有關指控提出反駁。
46歲的張以恆出生於中國湖北,2005年起受雇於維吉尼亞理工大學,2011年成為美國公民。他也是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
欺詐是不應該,要嚴於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