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勃法官
A. 想知道中國出席京東大審判的法官梅汝傲的信息
是:梅汝敖,不是驕傲的「傲」。
梅汝璈,1904年生,江西省南昌人。
1926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28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45年 8月 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了。1946年3月,由美、中、英、法、蘇、加、新、荷、印、菲等十國法官參加的設在日本東京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成立,至 1948年 11月共進行了長達兩年半之久的對日本戰犯的審判。而參加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中國,就是曾任山西大學法學院教授的梅汝敖。
在梅汝璈去世的10年前,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B]「我不是一個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B]
2003年春,我們意外發現一本關於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日記,日記的主人是全程參與審判的中國法官梅汝璈。這本從未公開過的日記描述了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審判,那些鮮為人知的法庭故事和那些台前幕後錯綜復雜的激烈爭斗……
一個中國法官的心路歷程,為我們展開了那段歲月無法湮沒的歷史記憶。
逮捕日本戰犯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隨即,美軍第8軍對日本實施軍事佔領。駐日盟軍總部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要求立刻逮捕包括東條英機在內的39名甲級戰犯。當30多名美國憲兵包圍東條英機的住所時,屋裡傳出一聲槍聲。不過,由於東條英機是左撇子,他自殺時沒打到心臟。
美軍憲兵立即把東條英機送到醫院搶救,美國士兵還主動獻血。因為作為惡果僅存的世界三大元兇(另兩人為已死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之一,他必須活著接受公開審判。
此時,日本統治集團人人自危,最緊張的是日本天皇裕仁。因為國際上認為裕仁負有發動侵略戰爭的責任,必須嚴懲。要不要把裕仁推上歷史的審判台,成了擺在同盟國面前的一道難題。
盟軍佔領日本後,麥克阿瑟將軍與日本天皇裕仁進行了一次秘密會面。雙方對會談始終諱莫如深,30年後的裕仁說:「當時與麥克阿瑟將軍有君子協定,永不透露。」不過出於戰後美國戰略利益的需要,美國政府表示日本可以保留天皇制,不逮捕、也不起訴天皇。裕仁逃過被逮捕的命運。
3個月中,盟軍最高統帥部發出4批逮捕令,逮捕118名前日本軍政領導人為甲級戰犯,關到東京最大監獄巢鴨監獄候審。
遠東軍事法庭
1945年12月16日,蘇、美、英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決定組成由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荷蘭、印度和菲律賓11個國家參加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法庭有權審判犯有以下三種罪行的日本甲級戰犯:破壞和平罪;普通戰爭罪;違反人道罪。美國人約瑟夫·季南被任命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首席檢察官兼盟軍總部國際檢察局局長。
1946年1月28日,盟軍總部公布了參加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11國法官名單,中國法官梅汝璈位列其中。1946年2月7日,中國檢察官向哲浚向國際檢察局遞交了中國認定的11名戰犯的名單。位列第一的是日本侵華的間諜頭子土肥原賢二;第二是曾任日本關東軍司令的本庄繁,但當時國民政府並不知道他已自殺;第三個是南京大屠殺製造者谷壽夫;板垣征四郎、東條英機、梅津美治郎也在名單內。
然而,由於日本投降後有計劃地銷毀了大量侵略證據,中國檢察官帶來的除戰犯名單外,沒有更多證據。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犯罪,將是整個東京審判中的重頭戲,缺少足夠的證據,後果不堪設想。為此,工作人員多次前往中國過去的敵占區和遭受過侵略迫害的難民中尋找人證與物證。
1946年春,國際檢察局開始撰寫起訴書。經過爭議,1928年1月1日,即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的「皇姑屯事件」發生日,被正式確定為中國對日本戰犯起訴的起始日。
1946年4月29日,季南正式向法庭遞交起訴書。一天後,起訴書被送到28名被告手中,喪鍾即將為倒行逆施者敲響。
法官座次爭執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庭的前一天,進行了最後一次隆重綵排。綵排中,一場尖銳沖突差點兒毀掉即將開始的東京審判。沖突由法官們的座次安排引發。
法官的席位原本應以受降簽字的先後為序,即美、中、英、蘇……但庭長衛勃卻想讓和他親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左右手。中國法官梅汝璈堅持主張按日本投降書簽字次序排座次。
法官們爭執不下,衛勃始終沒有表態。直到開庭前的一天,終於攤牌了。庭長衛勃宣布說:「排列次序是美國、英國、中國、蘇聯、加拿大……衛勃還補充道:「這是經盟軍最高統帥部同意的。」
梅汝璈表示:「我絕不接受這種於法無據、於理不合的安排!中國是受日本侵略最烈、抗戰最久、犧牲最大的國家,在審判日本戰犯的國際法庭里她應有的席位竟會降低到英國之下,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氣憤地脫下法袍。
看到梅汝璈已經准備離開,衛勃急忙攔住他,表示和其他人再商議。很快,衛勃回來了,他表示照原來的安排綵排,正式開庭的安排再討論。對此,梅汝璈表示堅決拒絕。當再去商量的衛勃第3次來到梅汝敖面前時,他盯著梅汝璈說:「預演就照受降簽字國次序進行。」
大川裝瘋逃脫
1946年5月3日上午8點42分,押送日本戰犯的車來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門口。在《朝日新聞》記者眼裡,「這群戰犯就像一支匆匆送葬的隊伍。」
衛勃讀完開庭詞,首席檢察官季南開始宣讀起訴書。一個日本記者對開庭第一天曾作過比喻:「每一幕都恰似觀看莎士比亞的名劇!」
在季南宣讀起訴書的時候,法庭突然出事了:坐在被告席最上面的大川周明突然朝他前面的東條英機的禿頭就是一巴掌。表情僵硬的東條苦笑了一下。而這之前,大川周明已打過東條一巴掌了。
大川周明在日本投降後據說受了刺激,開庭前,他的辯護律師曾請求對他做精神鑒定,但被駁回。
當庭長下令把大川周明帶出法庭時,他一邊掙扎一邊高喊:「我要殺死東條!」
第二天,法庭准許大川周明退庭去進行精神鑒定,醫學專家最後認定他患有精神病。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最終宣判後不到兩個月,大川周明被釋放。奇怪的是,他的瘋病居然好了,從此逍遙法外。
據說,他在臨死前向記者透露:「我是裝的。」梅汝璈對他曾這樣評述道:「這是對法律正義的嘲弄。」
審判風波再起
5月6日,當法庭准備進行「認罪傳訊」時,辯護律師團副團長清瀨一郎突然以庭長衛勃調查過日軍在新幾內亞的戰爭行為為由要他迴避。這是日本戰犯辯護團早有預謀的蓄意攻擊,法庭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
衛勃宣布休庭,然後火冒三丈地離開法庭。法官們經過開會裁決,衛勃重新回到庭長座位。清瀨一郎發起的攻擊被暫時挫敗了。
開庭以來,日本觀眾席上每天都座無虛席,法庭旁聽券的黑市價格曾賣到800日元一張,當時日本人的月薪也就500日元。
「認罪傳訊」是指被告必須回答對於起訴書中指控的罪行是否承認有罪。如果承認有罪則直接量刑;否則法庭就開始審判。在法庭上,所有戰犯都聲明自己無罪。
隨後,被告辯護團再次發難。辯護團認為,在1946年以前,國際法中根本沒有破壞和平罪這一說法。並懷疑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是否有資格和權力對日本戰犯所犯下的破壞和平罪等三大罪行進行審判。
5月17日,辯護方面的觀點和動議被法庭全面否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序幕就此結束。
揭開9·18真相
1946年6月3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大戲正式登場。
法庭很快就進入了日本侵略中國部分的審理,首先面對的是滿洲階段,這是日本侵略擴張的開始。而對第一個陰謀侵略事件「皇姑屯爆炸案」,被告和辯護團試圖把責任推到中國人身上。
1946年7月5日,一個神秘證人突然出現了,他就是原日本陸軍中將、1942年退出現役的陸軍省兵務局局長田中隆吉。他作證說,張作霖之死,是當時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佐計劃並實施的,進行這場爆炸的是當時從朝鮮來到沈陽的京城工兵第二十連隊的部分官兵,共用了200個方形炸彈。
田中隆吉的證言極具殺傷力。隨後,他就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策劃成立偽滿洲國等繼續作證,並當庭指認了主謀。「九·一八事變」發生真相也隨之揭開。
1931年9月18日,當時擔任日本關東軍參謀的板垣征四郎和作戰參謀石原莞爾、奉天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共同合謀,製造了柳條溝南滿鐵路爆炸案。爆炸發生後,關東軍趁機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為把東三省從中國剝離出去,他們推出了已被廢黜的清帝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溥儀出庭作證
8月,國際檢察局亮出一張王牌———偽滿洲國皇帝溥儀。
舉證日本陰謀分裂中國的罪行,再也沒有比溥儀更有力的人選了。溥儀對日本人又怕又恨,他既是中國最後王朝覆滅的見證者,又是日本軍國主義手中玩弄的傀儡。
當季南問溥儀是如何去東北的,溥儀小心地說,是受到了日本人威脅。當溥儀談到與關東軍上校參謀板垣征四郎會面時,他說日本人希望能在滿洲成立新的政權,但新政權要用日本人做官,因此他拒絕了。同時,他指認了坐在被告席上的板垣。當時板垣征四郎氣得臉部抖動不止。
8月19日,溥儀第二次出庭作證,問到當偽滿洲國皇帝是否有個人行動自由時,溥儀十分惱怒:「所謂『自由』一詞,十幾年中與我毫無關系,簡直就是猴戲。」
溥儀控訴日本人殺害他的妻子譚玉齡時,情緒開始失控,使勁用手拍打證人台。在談到天皇裕仁送給他天皇神器寶劍和鏡子時,溥儀再次情緒失控,「當我拿著這些東西回家時,家裡人都哭了。這是我這一代人的恥辱。」
日本戰犯的辯護律師指責這是攻擊日本天皇的祖宗時,溥儀大聲咆哮:「我可是並沒有強迫他們,把我的祖先當他們的祖先!」這句話引起鬨堂大笑。
被告的辯護人陸續對溥儀進行激烈盤問,試圖證明溥儀在說謊。溥儀頂住了辯護律師一輪又一輪的威脅與恐嚇,完成了他的作證。從8月16日起,溥儀連續出庭8天,創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單人作證時間最長的紀錄。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雖然不見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但唇槍舌劍一樣夾帶著毫不留情的攻擊與抵抗。一旦中國檢察方對日本戰犯的指控被推翻,或者法庭裁決提供的證據不成立,那麼,伸張正義的審判就有可能落空,後果不堪設想。
艱難尋找證據
審判中,一些極其重要的戰犯輕易逃脫了法律的制裁,特別是日軍七三一部隊就被人為地掩蓋了。掩蓋者正是美國,美國軍方以不指控「七三一」部隊負責人石井四郎為條件,要他交出試驗結果。
但日本在中國的大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和侵華急先鋒板垣征四郎是絕對不能放過的。
日本政府為掩蓋罪行,在投降前後銷毀了大量秘密檔案和文件,尋找證據十分困難。中國檢察官倪徵燠等人於是前往被查封的日本陸軍省檔案庫,從字里行間發掘罪行證據,工作強度之大難以形容。
舌戰侵華元兇
9月16日,被控犯有破壞和平罪、參加制定並執行對中國的分裂陰謀和侵略戰爭的土肥原開始個人辯護階段。
在法庭上,土肥原顯得十分緊張。他的第一個證人是他主持奉天特務機關時的新聞課長愛澤成。愛澤成說,土肥原無其他秘密活動。
中國檢察官倪徵燠拿出《奉天特務機關報》等物證,證明土肥原在1935年曾想組織「華北五省自治」事件,愛澤成啞口無言。
另一證人是日本原駐天津總領事桑島主計。1931年秋,土肥原將溥儀裝入箱內,用汽車運到塘沽,又用船載到大連。桑島勸阻未果,向外務大臣拍了電報。但他作證卻說這些都是流言。倪徵燠立刻向法庭出示電報,桑島目瞪口呆。
但是,狡猾的土肥原一直不為自己辯護,檢察方就沒有機會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證據。
智斗侵華先鋒
接下來中國檢察官面對的,是揚言要和中國檢察方面大戰三百回合的日本陸軍上將板垣征
四郎。1931年,板垣參與策劃和實施了「九·一八」事變。1938年,板垣極力主張擴大侵華戰爭。
1947年10月9日是極其精彩的一天。板垣提出了長達48頁的書面證詞,想說明「滿洲國」根據「民意」成立;七七事變後,他始終主張從中國撤軍。倪徵燠根據日本御前會議文件、內閣會議文件、密電、動員令等重要材料盤問反駁,面對大量鐵的事實,板垣無話可說。
倪徵燠沒忘記土肥原。他問板垣:當年扶植溥儀稱帝、勾結關東軍、陰謀華北自治、煽動內蒙古獨立、唆使漢奸成立偽政權的,是不是就是土肥原?板垣不得不點頭。
由倪徵燠擔綱的反詰盤問持續了10天,他的高超智慧、沉穩氣度和辯論技巧征服了所有人,日本戰犯的辯護防線被徹底摧毀。
最後,土肥原賢二和板垣征四郎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南京屠殺真相
在審判中,最沉重、也是最震撼人們心靈的一幕發生在對「南京大屠殺」審理的時刻。
1946年9月,為弄清南京大屠殺的真相,法庭設立了一個獨立的單元進行法庭調查。
第一個出庭作證的,是當時在南京大學醫院工作的美籍醫生羅伯特·威爾遜。他目擊了南京大屠殺,從12月13日開始,在六七個星期里日軍一直在屠殺中國人。
3個死裡逃生的南京居民尚德義、伍長德、陳福寶也出庭作證。難民尚德義在下關與其他1000人被機關槍掃射,死裡逃生。商人伍長德作證,日軍用4挺重機槍向手無寸鐵的2000名難民掃射,他倖免一死,但接著又被日軍刺刀亂捅、煤油焚燒,伍長德滾入護城河,僥幸逃脫。難民陳福寶被抓,日本兵讓他們摔跤,輸了的就被刺刀捅死。
倖存者的證詞給所有在場者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更為難得的是,法庭得到一份十分珍貴的影像資料。這段105分鍾的歷史膠片記錄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事實,令世界震驚。拍攝者是美國牧師約翰·馬基。對影像內容,日本記者連用三個「慘」形容:「那一刻,令人戰栗不已。」
此外,還有一個特別的作證文件,就是納粹德國駐南京大使館發給德國外交部的一封秘密電報。電報說:「犯罪的是整個的日本皇軍。它是一副正在開動的野獸機器。」
慘劇震驚世界
法庭內外的人們簡直無法理解,為什麼日軍會如此沒有人性?
研究者認為,在1937年的淞滬戰役和南京保衛戰中,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讓日本軍隊感到吃驚。1937年12月7日,松井石根下達命令:「發揚日本武威,懾服中國」,鼓勵部下變成失去人性的惡魔。
南京陷落的第4天,松井石根進入屍陳遍地、到處是縱火痕跡的南京城。而在審訊中,松井石根的辯護律師為他開脫,試圖證明被告是一個熱愛和平的「好人」。其辯護律師甚至要求把結論性的言詞從庭審筆錄中刪去。季南起身大聲駁斥:「這個事件就是被稱之為現代戰爭史上獨一無二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為什麼要刪去!」
松井石根極力為自己開脫,說他派了憲兵維持秩序,而事實證明,僅有17人的憲兵隊也加入了暴行的行列。後來,松井石根在巢鴨監獄曾向僧人花山信勝懺悔:「南京事件,可恥之極。」
法庭最終對南京大屠殺做了如下認定:「在日軍佔領南京的最初六個星期內,被屠殺的平民和俘虜,總數達20萬以上。」這是一個十分保守的數字,實際在南京遭日軍屠殺的中國軍民為30多萬人。
1947年4月26日,最先攻入南京製造屠殺慘案的第6師團指揮官谷壽夫在南京執行槍決。1948年1月28日,中國軍事法庭對在南京各屠殺中國100餘名平民的向井敏明、野田岩判處死刑。1948年11月,松井石根被判有罪。
二戰罪魁東條
隨著太平洋階段審理開始,日本軍國主義頭子、戰爭元兇東條英機被推向前台。由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已死,東條英機成為這次大戰中僅存的最高責任者,也是惟一能說明挑起戰爭真相的人。
1947年12月26日,法庭開始審理東條英機。日俄戰爭爆發後,東條隨日軍第15師團侵入中國東北,1928年任陸軍省整備局動員課課長。他和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等人參加日軍秘密法西斯組織「一夕會」。
26日,東條的辯護人清瀨一郎作開頭陳述,他完全否定大東亞戰爭的侵略性質,氣焰十分囂張。接著,東條開始朗讀長達220頁的口供書,為自己和日本軍國主義辯護。
1947年的最後一天,首席檢察官季南反駁盤問開始了。
季南把重點引向日本和美國在開戰前的談判上。日本人為和美國人周旋,制定了兩套談判方案:甲案和乙案。《甲案》主要內容是:日軍有條件地從中國華南地區撤軍,但至少25年內不會從中國華北、內蒙古以及海南島撤軍;日本堅持履行三國同盟條約。《乙案》作為替代方案,只允諾不在西南太平洋地區實行武力擴張。
11月7日,日本大使向美國遞交甲案。14日,美國國務卿赫爾正式拒絕甲案。6天後,日本遞交乙案,同樣遭美國拒絕。但為取得偷襲的最佳效果,談判仍舊繼續進行。
東條袒護裕仁
在法庭上,東條英機極力想擺脫他下令發動太平洋戰爭的責任,但他11月5日發出的電報等鐵證證明東條正是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罪魁禍首。
東條英機的辯護律師布列尼克認為,日本對珍珠港的攻擊「並非偷襲」。對此檢察官進行反擊:日本向美國遞交最後通牒電報是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一個小時20分鍾以後。而且,偷襲後日本才播發了天皇裕仁的宣戰詔書。
人們疑惑的是,東條有這么大的力量發動戰爭嗎?他背後的支持者是誰?1月7日,衛勃親自訊問東條。他問道:是誰最後就開戰問題向天皇進言的?除了你還有誰?東條說出兩個人,但均是死無對證。然而,衛勃訊問東條的第二天,便正式宣布法庭對日本天皇裕仁不起訴。至於上一晚發生了什麼,迄今仍是個謎。
東條英機一直不惜一切代價掩護天皇,這也是戰後日本政府一開始就確定的最高辯護方針。
1948年1月7日,法庭最終認定,被告東條是戰爭主謀之一。
嚴懲戰爭罪犯
1948年11月4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宣布判決。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的開頭這樣寫著:侵略是人類最大的罪行,是一切戰爭罪行的總和和根源。
判決書一共宣讀了7天……
而此前各國法官之間的爭論也達到高潮。庭長衛勃主張把所有被告流放到荒島上;美國法官同意死刑,但注意力盯在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戰犯身上;印度法官主張全體被告無罪……中國法官梅汝璈則堅決要求嚴懲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和松井石根等人。
經過斗爭,1948年11月12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6票比5票的微弱優勢判處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和松井石根等7名被告絞刑,另有16人被判處無期徒刑,1名被判處20年徒刑,1名被判處7年徒刑。
然而,風波再起。7名被告的律師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要求釋放被告。12月6日,美國最高法院決定接受上訴。消息傳出,世界輿論為之大嘩,反對之聲鋪天蓋地。面對國際壓力,12月20日,美國最高法院否決了日本戰犯的上訴申請。
喪鍾在1948年聖誕前夕,終於為戰犯鳴響,7名戰犯被處決。
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進行中,南京、上海、馬尼拉等地也設立軍事法庭,審判日本乙級、丙級戰犯,受審戰犯共5416人,其中937名戰犯被處以死刑。
B. 東京審判的疑問
牛頭不對馬腳.他問的抄是總法官為什麼會擔心中國退出.而不是問中國的地位和榮譽。
很簡單拉,這個判決是很多個國家一起商量,探討,在做出決定的.當然 如果少了一個國家,會議就要終止,就不能一起探討,所以總法官不想少了個中國而誤了大局。
至少我是這樣理解的。其實不用想的太復雜,簡單,換個思維去理解。
C. 歷史上東京審判中國席位第幾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沒有明文規定法官席位的次序,但法官座位的排列次序卻極內其敏感,衛勃庭長容提議法官席次應該按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慣例來安排,即以美、英、蘇、中、法為序。但是,有的法官當即指出,按照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以中、法、蘇、英、美(按照國名字母先後)為序的。這樣一來,中國和法國法官將坐衛勃的兩旁,而衛勃所倚重的英國和美國法官便不能居於中央席次。於是衛勃庭長又提議:我們不是聯合國的組織,不必按五強居中的慣例來安排,可以適用按國名字母先後為序的辦法。但是,這樣事情就更亂了,因為居中央的將是中、加兩國的法官,而他所希望接近的英、美法官反而離他更遠了。大家爭來爭去,莫衷一是。
D. 求助!《東京審判》影片 觀後感. 謝謝
梅先生因為是我國法學界權威,翌年被任命為我國參加「遠東軍事法庭」的首席審判官。
然而,中國雖然是同盟國中受侵略最慘的戰勝國之一,但審判長由澳大利亞韋伯法官擔任,美、中、英、蘇、加、法、新、荷、印、菲十國法官的座次問題,開庭前預演時就發生了爭議,因為庭長韋伯宣布入場的順序為美、英、中、蘇、加、法、新、荷、印、 菲,把中國法官的座次排在英國之後。梅汝璈立即對這一安排提出強烈抗議:「如論個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們代表各自國家,我認為法庭座次應該按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審判日本戰犯,中國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戰時間最久、付出犧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按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座,實屬順理成章。」接著,他憤然脫下象徵著權力的黑色絲質法袍,拒絕「綵排」,他說:「今日預演已有許多記者和電影攝影師在場,一旦明日見報便是既成事實。既然我的建議在同仁中並無很大異議,我請求立即對我的建議進行表決。否則,我只有不參加預演,回國向政府辭職。」由於他的據理力爭,庭長當即召集法官們表決,結果入場順序和法官座次按日本投降各受降國簽字順序安排。這次預演雖然推遲了半個多小時進行,梅汝璈終於為我國爭得了應有的位置,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在對戰犯量刑方面,再次發生激烈的爭辯。一些來自未遭到日軍過多侵略踐踏的國家的法官們不贊成處以死刑。為了伸張正義,梅汝璈根據審判過程中兩年來收集的日軍暴行,例如在南京大屠殺中就用了砍頭、挖心、水溺、火燒、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令人發指的暴行,較之德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單純用毒氣殺人殘酷百倍,主張對首惡必須處以死刑。表決結果以6票對5票的微弱優勢,把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等七名首犯送上了絞刑架。
雖然從1946年5月開庭歷時兩年半的時間里他享受著豐厚的待遇,但是由於他從報上看到國內「譏餓」、「內戰」的壞消息,對國民黨政府徹底失望。所以當1948年12月國民黨政府公布梅汝璈為行政院委員兼司法部長時,他拒絕去南京赴任履新。1949年6月南京、上海相繼解放後,他由東京設法抵香港與中共駐港代表清華校友喬冠華取得聯系,秘密由港赴京。抵京第三天,便應邀出席了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的成立大會,周恩來在會上介紹:「今天參加這個會的,還有剛從香港回來的梅汝璈先生,他為人民辦了件大好事,為國家爭了光,全國人民都應該感謝他。」
1950年,梅汝璈擔任外交部顧問。1954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和人大法案委員會委員。此後,歷任第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以及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法學會理事等職,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和法制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57年「反右運動」時,梅汝璈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在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了更嚴重的批判。外交部的「造反派」在抄家時搜出那件他曾在東京審判時穿過的法袍,如獲至寶,以為抓住了梅汝璈有反動歷史問題的確切證據,並試圖將其燒毀。但梅汝璈對此有理有節地應對抗爭,並進行了巧妙的周旋,從而保存下了這件歷史的珍品。
1973年,梅汝璈在飽受摧殘之後,懷著對親友的眷戀,對「文革」的不滿和厭惡,對未能寫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這本巨著的遺憾,在北京與世長辭,默默地離開了人間,終年69歲。
1976年底,他的家人遵囑將厚達尺余的東京審判判決書中文原稿和他在東京大審判時穿過的法袍,無償捐獻給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希望能作為歷史的見證警示後人永遠不要忘記過去的那段歲月。
當梅汝璈被任命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時,他才42歲。在當時的中國法學界和司法部門,資望深、年齡大的人士比比皆是。可是,執法東京的重任卻偏偏落到了剛剛步入中年的梅汝璈身上——這無不得益於梅汝璈多年來在法學研究、教學和司法實踐方面的出色表現。輿論對他的評價是:精通法學理論,善於雄辯而又頭腦冷靜。
飛赴東京
1946年3月20日,上海華懋公寓1層的大廳里,受命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今天就要肩負祖國重託,飛赴東京。臨行前,梅汝璈向新聞界慷慨陳詞:「審判日本戰犯是人道正義的勝利,我有幸受國人之託,作為庄嚴的國際法庭法官,決勉力依法行事,不負政府與國人囑望。」
當日,《中央日報》、上海的《申報》《大公報》《新聞報》等中國最權威的媒體,紛紛在顯著位置刊出消息:清算血債——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官梅汝璈今飛東京。
梅汝璈到達東京後,作為戰勝國派出的法官,下榻於東京「帝國飯店」,出門有專車,餐廳有專席。優厚的待遇並不能使梅汝璈減輕對祖國命運的牽掛。他每天翻閱侍者送來的英文報紙,看到的是滿目的凄涼:「飢餓的中國人在吃樹皮、鼠肉和泥土」,「滿洲大規模內戰爆發,中國殷切期待馬歇爾特使返華調停」。國破山河在,國家尊嚴何在?梅汝璈因此不願去餐廳,只有按鈴請侍者把早飯送到房間里來。
在盟軍最高統帥部中國聯絡官為梅法官舉辦接風宴會。宴會上,時任國民政府教育次長兼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的顧毓琇,將一柄裝飾華貴的寶劍贈予梅汝。梅汝璈深深鞠躬,雙手過頂接劍。他說:「『紅粉送佳人,寶劍贈壯士』。可惜我非壯士,受之有愧。」顧毓琇說:「你代表四萬萬五千萬中國人民和千百萬死難同胞,到這侵略國的首都來懲罰元兇禍首。天下之壯烈事,以此為最。君不為壯士誰為壯士!」
聽罷,梅汝璈拔劍出鞘,動情地表示:「戲文中常有『尚方寶劍,先斬後奏』。如今系法治時代,必須先審後斬。否則,我真要先斬他幾個,方雪我心頭之恨。……對這些戰犯必予嚴懲,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萬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國人之託,定將勉力依法行事,斷不使戰爭元兇逃脫法網!」 一番話,令在座者無不擊掌稱快。
《大公報》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天降大任於斯人」的激動和歡欣。他不無擔憂。他以一個記者的敏感以及對社會現實、國際利益的透徹了解,預感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畢竟,梅汝璈是一個留學美國,回國後又多年從事教學和法院工作的學者型專家。
回到飯店後,梅汝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想起了一位老朋友在得知自己將執法東京後吟誦出來的詩句:
法界推巨擘,中外早知名。
時也春正月,快哉此一行。
同仇增敵愾,官讞律長城。
我有拳拳意,非君孰與傾?
東京審判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寫起訴書。但撰寫起訴書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控訴這些被告犯罪行為的時候,從什麼時間算起?國際檢查局內部對此發生了嚴重分歧。一種意見是:應該將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作為被告犯罪日期的起點。另一種意見是:應該將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作為被告犯罪日期的起點。中國代表團的提出應以1928年1月1日日本製造「皇姑屯事件」為對日本戰犯起訴的起始日。國際檢查局內部經過鄭重的討論,贊成中國代表團的主張,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指控被告的犯罪行為從1928年開始到1945年為止,總共約18年。
用尊嚴維護尊嚴
1946年4月,11國法官齊集東京,正式開庭審判的日子就要到了。但是,各位法官在法庭上的座位將按什麼樣的順序來排列?這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庭前各國法官最為關注的問題。梅汝璈也不例外,他對助手說:「任何國際場合,爭坐次在所難免,這是關系國家、民族地位和榮譽的大事,故應有的位置必須力爭得到之。」
雖然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沒有明文規定法官席位的次序,但法官座位的排列次序卻極其敏感,由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指定的庭長——澳大利亞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法官衛勃,想使兩位與他親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左右手。衛勃提議,法官席次應該按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慣例來安排,即以美、英、蘇、中、法為序。但有的法官當即指出,按照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是以中、法、蘇、英、美(按照國名字母先後)為序的。微笑著傾聽良久的梅汝璈終於說話道:「個人的坐次,本人並不介意,只因與各位同仁一樣,是代表了各自的國家來的,所以我還須請示本國政府。」
這一軍「將」得厲害。因預定的開庭日期將至,法官們如果都要請示國內而後定,必拖延時日。衛勃認定不能開這危險「先例」,忙說:「為確保准時開庭,坐次問題必須盡快排定,希望梅先生從大局出發。」
梅汝璈收斂笑容道:「同意庭長的意見,但中國代表應排在第二位。眾所周知,中國受日本侵略最深,抗日時間最長,付出犧牲最大,審判的又是日本戰犯。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故我提議,各位都不用爭了,法官的坐次,按受降國簽字的順序排列,實屬順理成章。」他接著報了各簽字國的順序: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俗話說「弱國無外交」,因此對於梅汝璈的提議,幾個西方國家代表心裡根本不願接受。直到5月2日,即正式開庭的前一天,衛勃的真實意圖才暴露出來。
下午4時,法官們都按要求做好了准備,在法官休息室集合。這時,衛勃突然宣布:法官座席的次序是美、英、中、蘇、法、加、荷、新、印、菲,這是經過盟軍最高統帥同意了的安排。按照這個安排,庭長右邊是美、中法官,左邊將是英、蘇法官。很明顯,英美居中,排擠中國,同時以壓制加拿大作為陪襯(按照受降簽字次序加拿大應排在法國之前)。大家不禁愕然。中國法官梅汝璈和加拿大法官麥克杜哥最為憤慨。梅汝璈當即指出:「這個安排是荒謬的,我絕不接受這種於法無據、於理不合的安排!」他憤然脫下象徵著權力的黑色絲質法袍,欲退出預演,以示抗議。
開庭預演儀式已經推遲了約半個小時,審判大廳里的人們等得有點不耐煩了。此時此刻,沒有人能承擔得起推遲明天正式開庭的嚴重後果,因為這個日期已經向全世界宣布了。那是令人窒息的20分鍾。當衛勃第三次來到中國法官辦公室的時候,他盯著梅汝璈一字一句地說:「兄弟們同意你的意見,預演就按受降簽字國次序進行。」
這時已經是下午5時了。一個爭論多日、僵持很久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在場的上海《申報》記者以自豪的神色告訴外國同行:「中國抗戰長達8年,戰勝日本功勞最大,應當佔有這光榮的一席。」
舌戰美國法官
當11位對日參戰國的法官穿著法袍庄嚴地坐在審判席上等待預演開始時,法官之間又因國旗位置而發生的爭執。這時候,審判席後面插著的參戰國國旗,美國國旗插在第一位,中國國旗插在第二位,中國的法律顧問吳學義一看,立刻向梅汝璈打手勢。梅汝璈馬上心領神會,向庭長衛勃提出:「中國國旗應插在第一位。」
美國法官克萊墨十分傲慢地說:「為什麼?」梅汝璈當即用流利的英語慷慨激昂地闡述了中國軍民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直到1945年8月15日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代價。他說:「殘暴的日本法西斯分子在侵略戰爭中犯下了滔天罪行,深受其害的中國人民傷痕累累,幾千萬亡靈沉冤九泉。17年間,為抗擊日本侵略者,我國軍民傷亡逾3500萬人,擊斃擊傷日軍達130多萬,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總數的70%。事實充分證明,中國正是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主力。」
隨即,中美雙方展開激烈的爭論。幾番唇槍舌劍,美方理屈詞窮,最終做出讓步,中國國旗插在了第一位,美國國旗則移至第二位。這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代表團出席國際會議有史以來國旗插在首位的第一次!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是一個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標志。所以,當中國國旗剛剛插在第一位,國內新聞媒介就立即刊發了這一重大新聞,有的報紙還及時刊出「號外」。
中國代表團從抵達東京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正式開庭的40餘天時間里,憑著對正義事業的高度責任感,進行著這場為千百萬受害者伸冤報仇的艱苦鬥爭。他們沒有辜負祖國人民的期望,28名甲級戰犯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東條英機等7名主要甲級戰犯被判死刑。作為中國代表團的主要成員,梅汝璈憑著他豐富的經驗和淵博的法律知識,全程參加了這次審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審判進行到後期,圍繞對戰犯的量刑問題,法官們發生了激烈的爭辯。
軍事法庭的11名法官中,一些人所在的國家在二次大戰中沒有過多遭到日軍的侵略踐踏,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缺乏切膚之痛,他們因此主張對戰犯從寬處理,有的法官則由於國內刑法廢除了死刑而不贊同對戰犯處以死刑,還有的則以人道主義為由,反對處死罪大惡極的戰犯。
梅汝璈用充分的證據證實了日軍的暴行,例如,光在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就使用了砍頭、挖心、水溺、火燒、砍四肢、割生殖器等令人發指的暴行,較之德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單純用毒氣殺人的辦法殘酷百倍。
鑒於此,梅汝璈主張對日軍首惡必須處以死刑。在梅先生的慷慨陳詞和據理力爭下,11名法官就死刑問題進行表決,結果以6票對5票的微弱優勢,把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土肥原賢二等7個日本主要戰犯送上了絞刑架。
在法庭最後環節的工作——判決書的書寫問題上,梅汝璈再次以其凜然正氣和愛國之心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和尊嚴。當時,有人主張判決書統一書寫,但梅汝璈認為,有關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罪行的部分,中國人受害最深,中國人最明白自己的痛苦,中國人最有發言權,因此,這一部分理當由中國人自己書寫。經過他的交涉,由這次歷史性審判而形成的長達90餘萬字的國際刑事判決書,留下了梅汝璈代表4億多受害中國人民寫下的10多萬字。
對於那場如同硝煙一般逝去的歷史審判,日本國內也許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梅汝璈先生的一段話,或許能讓人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是戰爭和歷史:
「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建議你再看幾遍。
E. 電影東京審判簡介
《東京審判》表現的是在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的版情況,是中國人在國權際舞台上第一次成功地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尊嚴的故事。
當時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11個國家的11名法官組成,整個法庭不贊成死刑的人居然佔多數。以梅汝璈(劉松仁飾)為首的中國法官,最終是怎麼樣將東條英機等戰爭罪犯送上絞刑架的呢?影片創作者經過大量的歷史調查,為觀眾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因為該片故事全部發生在1946年的東京,片中扮演梅汝璈的劉松仁,扮演向哲浚的曾江,扮演倪征燠的英達均一口流利的英語;扮演中國記者肖南和日本戀人和田芳子的林熙蕾操一口流利的日語漢語;而憑《南海十三郎》成為金馬影帝的謝君豪和曾志偉的對白是日語;再加上由日本演員扮演的律師廣瀨一郎、戰犯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土肥原賢二;由美國百老匯著名演員扮演的盟國檢察官季南、法庭庭長衛勃,無論敘述風格還是製作氣勢均強烈透出導演高群書深受好萊塢主流商業片的影響,是國產片中少有的具有好萊塢氣象的大片。
F. 誰能介紹一下東京審判主審判主審法官衛勃
1
衛勃首先擁有很優秀的條件和處事的方法.
澳大利亞人。畢業於天主教會小學及昆士蘭大學。原本是澳大利亞昆士蘭省高等法院院長,到東京履任時剛剛升職,擔任澳大利亞最高法院大法官。1942年被封為爵士。1943年曾被任命為澳大利亞日軍罪行調查委員會主席。可以說在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上衛勃是有經驗和富有戰鬥力的,衛勃善於調節各同盟國的利益關系,態度正直,富於雄辯,對各國的法官的確有很好的領導能力.
2
由美國欲操縱東京審判的需要.
東京審判是由英美法系的法庭,理應由英聯邦和美國的法官出任庭長,由此確定的國家只有美,英,加,澳.
由於季南已經是東京審判的首席檢察官,指控戰犯的第一人,並且季南是美國人,國家法庭的規定,法庭的庭長和首席的檢察官不能出自同一個國家,所以美國人不能當庭長.
美國又不想讓英國去主導審判,剩下的只能在澳和加之間選擇.
3
不可忽略的一點是衛勃是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指定的庭長.
庭長由麥克阿瑟向杜魯門總統提出,杜魯門當然要考慮庭長要符合美國的利益,衛勃在各方面贏得了美國的信任.如:就是否起訴天皇?,美國已經默認了日本保留天皇制度,衛勃則駁回了審判天皇的議題;美國將"細菌戰'的戰犯石井四郎赦免,衛勃未將議題列入審判議程.
4
澳大利亞與麥克阿瑟的深厚感情.
當年麥克阿瑟戰敗退守澳大利亞的時候,非但沒有受到澳大利亞的嘲笑,反而受到了澳大利亞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因為澳大利亞期待美國來幫助抵抗日本,麥克阿瑟也深受感動,在澳大利亞的各界都有龐大的人脈關系,這也是麥克阿瑟提議由澳大利亞人擔任庭長的原因,當時杜魯門也不可能太逆自負的麥克阿瑟的意思.
5
從麥克阿瑟復仇的心態理解.
麥克阿瑟是一個自負,有強烈復仇慾望的將軍,當年日美激烈的海戰就發生在澳大利亞的領海內,另澳大利亞人擔驚受怕日本人打過來,這種陰影持續了好幾年,當在日本投降的戰艦上時,人們發現站在麥克阿瑟
背後的兩位將軍竟然是在巴丹半島投降的溫賴特將軍和在新加坡投降的英軍司令,麥克阿瑟故意要羞辱日本人,也不難看出他請澳大利亞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衛勃的原因了.
G. 東京審判 內容簡介
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 指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戰犯的國際審判。1946年1月19日,遠東盟軍最高統帥部根據1945年12月16—26的莫斯科會議規定,發表了特別通告,設置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同時頒布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其內容與英、美、蘇、法4國在倫敦簽署的《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基本相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中、英、美、蘇、法、澳、荷、加、新(西蘭)、印(度)、菲各1名法官組成,共11名;11國又各派檢察官1人。澳大利亞法官 W. F. 韋布任庭長,美國律師J.基南任檢察長。中國委派法學家梅汝璈為法官。由11國檢察官組成的委員會於1946年4月29日向法庭提出起拆書。被告28人,除松岡洋右等3人已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外,實際受審25人。起訴書控告被告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犯有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審訊自1946年5月3日開始。1948年11月12日法庭宣布判處東條英機、廣田弘毅、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絞刑,木戶幸一等16人判處無期徒刑,東鄉茂德判處20年徒刑 ,重光葵判處7年徒刑 。7人絞刑於1948年12月23日在東京巢鴨監獄執行。絞刑於1948年12月22日執行。自1950年起美國不顧世界輿論的反對,將判刑的首要戰犯陸續釋放出獄。這次審判並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意志。但確認侵略戰爭為國際法上的犯罪,策劃、准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者列為甲級戰犯,是對國際法戰犯概念的重大發展。
電影版
中文名稱:東京審判
英文名稱:The Tokyo Trial
發行時間:2006年
電影導演:高群書 Qunshu Gao
電影演員:曾志偉 Eric Tsang
曾江 Kenneth Tsang
林熙蕾 Kelly Lin
謝君豪 Kwan-Ho Tse
劉松仁 Damian Lau
朱孝天 Ken Zhu
英達 Da Ying
小池幸次
星野晃
小池榮
名取幸政
大島宇三郎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 劇情簡介:
1946年3月20日,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作為遠東國際大法庭的中國法官,梅汝璈飛抵東京。東京的中國同仁及朋友為梅汝璈舉行了一個歡迎宴會,席間,顧毓秀鄭重地贈送了一把寶劍給梅汝璈。《大公報》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動和歡欣,但他卻預感到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
大審判終於開庭了,中國的審判團遭受了種種挑戰和挫折,面對各國法官們的偏見與刁難,中國法官和檢察官們與他們鬥智斗勇,克服了對美國法律不了解的種種不利因素,在庭審辯論中取得了上風。日本右翼勢力派刺客行刺梅汝璈,肖南得知後,立即趕往告知,最終挫敗了刺殺計劃。最後的審判到來了。遠東國際大法庭做出判決,以東條英機為首的七名戰犯被處以絞刑……
《東京審判》表現的是在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的情況,是中國人在國際舞台上第一次成功地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尊嚴的故事。
當時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11個國家的11名法官組成,整個法庭不贊成死刑的人居然佔多數。以梅汝璈(劉松仁飾)為首的中國法官,最終是怎麼樣將東條英機等戰爭罪犯送上絞刑架的呢?影片創作者經過大量的歷史調查,為觀眾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因為該片故事全部發生在1946年的東京,片中扮演梅汝璈的劉松仁,扮演向哲浚的曾江,扮演倪征燠的英達均一口流利的英語;扮演中國記者肖南和日本戀人和田芳子的林熙蕾操一口流利的日語漢語;而憑《南海十三郎》成為金馬影帝的謝君豪和曾志偉的對白是日語;再加上由日本演員扮演的律師廣瀨一郎、戰犯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土肥原賢二;由美國百老匯著名演員扮演的盟國檢察官季南、法庭庭長衛勃,無論敘述風格還是製作氣勢均強烈透出導演高群書深受好萊塢主流商業片的影響,是國產片中少有的具有好萊塢氣象的大片。
H. 求東京審判經典台詞
(印度法官巴爾以佛教慈悲為由反對施用死刑)
梅:巴爾先生,我再次提請您注意,您是一個法官!法官的職責是什麼?是對罪行進行審判進行認定!然後根據法律給予他們懲罰!我不知道您為什麼要;來做法官,您具有一個佛教徒的偉大情懷卻在縱容犯罪,這決不是一個法官應該有的立場!如果您要堅持這樣,那您沒有資格坐在審判席上,您應該回到印度的寺廟里去!
(面對全體法官)
梅:死刑是什麼?死刑是法律對犯罪最嚴厲的懲罰!為了掠奪別國的資源為了擴張自己的領土為了佔領亞洲甚至全世界,日本幹了什麼?他們殺中國人殺朝鮮人殺菲律賓人殺新加坡人殺美國人殺英國人殺無數無數無辜的平民!他們強劫,他們強奸,他們放火,他們殺戮,難道這些不足以讓他們受到法律最嚴厲的懲罰嗎?!如果法律不給日本不給這些戰犯以最嚴厲的懲罰,誰敢保證日本有一天不會再次挑起戰爭?!誰敢保證日本不會再侵略別的國家?!誰敢保證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不會再次復活?!(他瞪著眼,強忍著淚):在座哪位先生敢做這樣的保證?!
「我不是一個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帳上。但是,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我不是鬥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