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法治對話
㈠ 中德文化差異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到來,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後,大量國際跨國公司湧入中國,公司內部會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公司的經營管理,如營銷策略等也會針對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差異而不同。伴隨著的企業跨文化沖突問題的日益突出,中國企業如何進行跨文化管理,如何在借鑒歐美企業文化長處的基礎上,形成華人企業自有的文化,制定合理有效的營銷策略,為企業帶來效益,成為一個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德國企業是歐洲企業的代表,筆者今年有幸在某德國電池公司實習,該公司是擁有近百年歷史的中型企業,生產的電池產品位於全球前五位。通過在其公司的實習,了解了典型的德國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尤其是在企業文化構建方面。本文將德國企業文化與國內企業文化做出了相應的比較,指出了國內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某些建議。
二、企業文化的定義
企業文化作為新的管理學概念,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美國的一些管理學家通過比較日、美兩國企業的經驗後提出來的。最早提出企業文化概念的是美國學者威廉·大衛,他在1981年出版的《z理論——美國企業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中將企業文化描述為:「一個公司的文化由其傳統和風氣所構成。此外,文化還包含一個公司的價值觀,如進取性、守勢、靈活性—即確定活動、意見和行動模式的價值觀。」美國學者沃特曼和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一書把企業文化概括為「汲取傳統文化精華,結合當代先進的思想與策略,為企業員工構建一套明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創設一個優良的環境氣氛,以幫助整體地靜悄悄地進行經營管理活動。」
從以上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企業文化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改善信息溝通、人際關系和決策的制定,也可以幫助企業創造新的氣氛,以適應竟爭日趨劇烈的企業環境,形成高度靈活的應變能力。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道德、倫理文化背景下生成的,並在形成自己的個性,它是影響自己的成員思考、體驗和行為的主要方式。
三、德國企業文化
1.企業培訓。德國企業培訓的突出特點是注重能力的培養,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通過探討和實驗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給每個學員充分的自由發揮的空間,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也大大地提高了參訓學員的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德國企業培訓工作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員工認同企業的價值觀。筆者所實習的德國企業,每年都有針對不同崗位的不同的培訓課程。技術層面上的培訓,通常是有公司組織專人培訓,其他例如崗位要求的職稱培訓,公司都直接與相關學校掛鉤,培訓結束後要進行驗收,並做詳盡的記錄。
2.牢固的質量意識。德國企業對產品質量一向是最重視的。他們認為沒有物美價廉的產品,只有精品和次品。他們的許多產品都是以精取勝,成為世界知名的品牌。通過實習我感到,德國企業精益求精的價值觀已深入人心,成為員工的一種自覺行為。我們可以感受到德國企業員工追求技術完美和注重質星的強烈意識。由此可見,技術不斷進步,保持良好的質量,製造一流產品,是德國企業具有較強竟爭力的重要原因。
3.注重獨創性研究開發。德國研究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2.9%,居世界前列。德國人相信研究與開發決定企業未來,因而不論經濟如何不景氣,也不削減開發費用,並在研究中重視獨創性和高度專業性,最大限度發揮個人創造潛力,這是德國研究與開發體制的長處。筆者實習的德國企業,由於國內ERP系統不能滿足他們實際需求,於是自組研發了耗資千萬的SAP系統,並組織專人對員工進行培訓。
四、中國企業文化
中國企業文化的研究嚴重滯後於中國企業文化發展的實踐。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國的企業中。一時間,在全國掀起了企業文化的熱潮,有些企業盲目的模仿外資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的一些形式,熱中於搞文化活動,片面地認為這樣就是塑造企業文化。直到90年代中期,中國的企業文化熱才逐步降溫。不難看出,在中國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因為沒有完整的企業文化的理論指導而走入的幾個誤區:
第一,注重企業文化的形式,忽略企業文化的內涵。在中國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盲目追求企業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業文化的內涵。企業文化是將企業在創業和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價值觀灌輸給全體員工,通過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獨特的價值體系,是影響企業適應市場的策略和處理企業內部矛盾沖突的一系列准則和行為方式,這其中滲透著創業者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對人性的基本假設、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凝結了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集體形成的經營理念。
㈡ 中德關於全面推進戰略夥伴關系的聯合公報的政治領域
(一)雙方重視高層交往對雙邊關系的重要作用,願保持兩國領導人經常性聯系及總理年版度會晤機制權,密切最高層合作。
(二)雙方強調,願本著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積極合作、互利共贏的精神,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加強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確保雙邊關系長期穩定發展。德方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尊重中國領土完整,中方對此表示贊賞。
(三)雙方重視戰略對話、法治國家對話和人權對話等對話機制對加強戰略夥伴關系的重要意義。雙方同意提高中德戰略對話級別。雙方強調法治國家和保障人權對兩國的發展均重要。雙方認為十年來的法治國家對話十分成功並將定期開展該對話。
(四)中德將在聯合國和國際金融機構等多邊組織加強合作。雙方支持聯合國改革。中德將加強維和行動經驗交流,繼續合作支持阿富汗重建進程。
(五)雙方強調,願在中德軍事合作框架內繼續就安全和軍事政策問題進行對話,以在此基礎上深化互信,並逐步擴大兩軍交往。雙方充分肯定在打擊索馬裏海盜方面的共同努力。
(六)中方歡迎歐洲一體化進程取得進步和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中德努力推動中國與歐盟夥伴合作協定談判順利完成,全面擴大和深化中歐關系。中德關系也將從中受益。
㈢ 學德語大概多長時間可以進行正常對話
這要看個人對語言的學習天賦,想要正常對話大概需要一年左右。
㈣ 為什麼中國沒有和德國交朋友
只要看你說的是什麼朋友?
因為現在西方國家總的來說,德國和中國的關系還算是西方國回家裡面最好的。答
1、雙方歷史積怨不多,現實地緣政治利益上沒有沖突,決定了雙方政治關系不會起太大風波。德國除了偶爾在西藏問題上嗆一嗆中國的肺管子,也不會有其他的矛盾。
2、目前雙方有中德法制對話,而且德國還在協助中國制定商法典和民法典。 在經貿關繫上,多年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
3、從2002年開始中國超出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德國現在是對華提供發展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歐盟中對華提供政府間援助最多的是英國),兩國政府簽訂有《財政合作協定》。
4、財政合作領域主要涉及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醫療、扶貧、軌道交通及金融等領域。截至2011年底,中德財政合作累計生效資金94億美元。
5、從1997年開始到目前為止,工具性了13輪兩國國防部工作對話,從2002年開始已經舉行了5輪防務戰略磋商,2005年首屆中德高級軍官安全政策研討班在德舉行,目前已成功舉辦7屆。
6、此外,兩軍在軍兵種、後勤、測繪、後備力量建設等領域的往來與合作富有成效,人員培訓領域的合作不斷擴大。
㈤ 中國和德國關系好嗎
總的來說,德國和中國的關系還算是西方國家裡面最好的。
雙方歷史積怨不多,現實地緣政治利益上沒有沖突,決定了雙方政治關系不會起太大風波。德國除了偶爾在西藏問題上嗆一嗆中國的肺管子,也不會有其他的矛盾。目前雙方有中德法制對話,而且德國還在協助中國制定商法典和民法典。
在經貿關繫上,多年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從2002年開始中國超出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德國現在是對華提供發展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歐盟中對華提供政府間援助最多的是英國),兩國政府簽訂有《財政合作協定》。財政合作領域主要涉及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醫療、扶貧、軌道交通及金融等領域。截至2011年底,中德財政合作累計生效資金94億美元。從1982年起,雙方還簽訂了《技術合作協定》,援助形式有技術合作項目、糧食援助、緊急援助、項目外獎學金生和資助研討會。德國是歐洲對華技術轉讓最多的國家,截至2012年4月底,我從德引進技術累計16796項,金額557.3億美元。
德國也是北約成員國中和中國開展軍事交流合作最為活躍廣泛的國家。從1997年開始到目前為止,工具性了13輪兩國國防部工作對話,從2002年開始已經舉行了5輪防務戰略磋商,2005年首屆中德高級軍官安全政策研討班在德舉行,目前已成功舉辦7屆。此外,兩軍在軍兵種、後勤、測繪、後備力量建設等領域的往來與合作富有成效,人員培訓領域的合作不斷擴大。
㈥ 中國為何現在很少槍殺人
中國對世界的承諾是:雖不廢除死刑,但是初步減少適用死刑的罪行,同時改善死刑行刑方式,盡量人道,減少犯人痛苦,讓犯人死得有尊嚴。
所以目前注射死亡方式由試點開始大規模推廣。
其實司法部的人在一次中德法制對話的休息時間也和我說過,這種方式比槍決成本要得多,既不需要刑場,也不要出法場,很節約。
㈦ 簡單德語對話 天氣怎麼樣中德對照
中文:天氣怎麼樣?
德語: Wie schaut das Wetter aus?
希望可以幫到你!
㈧ 中國政法大學中德法學院怎麼樣
中國政法大學中德法學院於2002年11月在大學原比較法研究所德國法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校區,是大學下屬的科研型教學實體。中德法學院的建院宗旨是促進和加強中國與德國以及歐盟法律界在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及法制建設等方面的聯系、溝通和合作,以具體、現實及有效的方式與途徑, 積極推動和實踐中德兩國以及中國與歐盟之間的法制國家對話, 努力尋求使中國法律完善可供借鑒的有益經驗,促進中國法制的發展和法治國家的建立。
中德法學院主要培養能夠深入了解和研究比較法學、德國以及歐盟公法和私法的中、高級專門人才,所培養的研究生應養成優秀的人格品質和公民責任,樹立良好的職業理念和科學精神,具備復合型、外向型及創新型的教學科研能力和實務工作能力。
中德法學院目前面向國(境)內外招收攻讀比較法學專業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的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2004年9月已有首批碩士研究生入學。學院比較法學專業博士學位的研究方向為比較法學方法、比較法律體系、大陸法系法制和英美法系法制,設置的主要專業課程為比較法學基本理論和兩大法系法制專題研究等;碩士學位的研究方向為德國法和歐盟法,設置的主要專業課程為比較法學總論、德國民法、德國商法、德國物權法、德國債法、德國憲法、德國行政法、德國刑法、德國刑訴法、德國民訴法、歐盟法概論、德國及歐洲經濟法等。此外,學院還接收內地和港、澳、台及外國的在職人員學年(期)或課程的非學歷專業進修。
中德法學院現有教授、副教授以及兼職、特聘教授15名,承擔學院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與培養,其中博士生導師8名,碩士生導師13名,全部具有在德國或歐洲其他國家留學和研究、講學的學術背景,以及豐富的教學經歷和科研成果;教學和研究領域涉及法哲學、法理學、法社會學、人權法學、憲法學、行政法學、民商法學、知識產權法學、環境法學、訴訟法學、歐盟法學、國際法學等。此外,根據學院與德國弗萊堡大學、法蘭克福大學、慕尼黑大學、漢堡大學和科隆大學的合作協議,參與合作的德國大學每學期派遣兩位教授、學者來院授課,共同參與學院碩士研究生的教學和培養,並每年接收25名經專業和語言考核合格的碩士研究生赴德國合作協議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攻讀碩士學位,課程學習和學位論文合格者授予所在德國大學的碩士學位。
中德法學院現任院長為謝立斌副教授。學院下設辦公室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學院專設圖書資料館,供教師及研究生教學、科研和學習使用。
中德法學院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傳承大學的優良傳統,採行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堅守嚴謹的學術精神,開拓廣闊的國際視野,組織科學的管理制度,培育一流的優秀人才。
中德法學院的學生都有機會出國交流,是公派的,國家會提供出國期間的基本生活費用。但是這個院要求德語能力比較強,讀研期間需要過德福。
㈨ 德國與中國關系好嗎
大致和英國差不多吧,德國和英國在很多國際事務上的觀點和中國很大不同,同時對於中國內部很多問題都指手畫腳的。還有一點,德國在1990年代積極推動東歐劇變和北約東擴,尤其是西方國家中第一個支持前南斯拉夫分離的國家,這,事實上是嚴重損害中國海外利益的。當然由於德國在對經濟貿易方面相對於英法兩國更加務實(英法兩國間情況不同,英國是由於當地媒體對於很多貿易產生的經濟問題的浮躁態度,法國是由於自身經濟在歐洲國家的特殊性,不象其他西歐國家那樣依賴於貿易),所以,就德國人均對華貿易和對華提供技術轉讓的積極性,德國遠走在英國之前。
不過有一點,德國和英國一樣,和台灣政權都保持相當的距離,從不對台灣出售任何武器。同時,就反G傳統來說,德國也不如大多數美洲國家那麼強硬。
1972年聯邦德國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這在絕大多數美洲國家之前,在西歐大國,卻屬於相對較遲的一個。
附:
西歐大國和大陸建交時間表:
英國:1954年和中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1972年升級為大使級外交關系。
法國:1964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義大利:1970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聯邦德國:1972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西班牙:1973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