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張明楷刑法學案例

張明楷刑法學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2-03 06:13:36

刑法 共同犯罪案例分析

一、根據行為共同說分析

  1. 張某構成故意殺人罪,李某構成故意傷害罪,二人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內成立共犯。

  2. 因現在刑法採取行為共同說的觀點,刑法中行為共同說中的犯罪禁止違法層面意義上的犯罪,只要數人共同實施了刑法上的違法行為,就構成共同犯罪。

  3. 故根據該學說,張某和李某均有傷害劉某的故意,且實施了傷害行為,但是由於張某直接使用鐵鍬打擊劉某的頭部,客觀上具有足以使劉某死亡的現實、緊迫的危險,且張某作為成年人在實施這一行為的過程中能夠認識到可能導致劉某死亡的結果,仍然實施該行為,在主觀上至少可以評價為放任,即主觀上至少具有間接故意。因此構成故意殺人罪。

  4. 李某僅用扁擔打擊劉某臀部、腿部,客觀上無致死的可能性,因此其行為僅成立故意傷害,加之主觀上具有故意傷害的故意,因此構成故意傷害罪(致死)。

  5. 雖然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為不同的罪名,但在對他人身體傷害的范圍內有重合,因此二人在故意傷害的范圍內成立共犯。


二、根據犯罪共同說分析

  1. 張某構成故意殺人罪,李某構成故意傷害罪,二人不屬於共同犯罪。

  2. 根據犯罪共同說:共同犯罪必須是數人共同實施特定的犯罪,或者說二人以上只能就完全相同的犯罪成立共同犯罪(詳見:《刑法學》(第四版),張明楷著,法律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底4版。)

  3. 在本案中,張某和李某均有傷害劉某的故意,且實施了傷害行為,但是由於張某直接使用鐵鍬打擊劉某的頭部,客觀上具有足以使劉某死亡的現實、緊迫的危險,且張某作為成年人在實施這一行為的過程中能夠認識到可能導致劉某死亡的結果,仍然實施該行為,在主觀上至少可以評價為放任,即主觀上至少具有間接故意。因此構成故意殺人罪。

  4. 李某僅用扁擔打擊劉某臀部、腿部,客觀上無致死的可能性,因此其行為僅成立故意傷害,加之主觀上具有故意傷害的故意,因此構成故意傷害罪(致死)。

  5. 故,根據該學說,張某、李某二人分別實施了不同的犯罪,不成立共犯。

Ⅱ 關於《刑法》張明楷法益侵犯說與傳統理論的一個問題

我之前在做一個案例辯論的時候剛好有仔細看了看這一系列的學說,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主觀危險說、客觀危險說和主客觀一致說。
1、主觀危險說:認為行為人實施行為時只要主觀上自認為其行為有侵害法益的危險,即可定罪。這就是你說的,甲又殺人故意,即使射擊稻草人,也是故意殺人未遂。這個學說的源頭主要是特殊預防主義。但是按照這個觀點,行為人誤以為白糖是砒霜,用白糖毒殺被害人,這樣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未遂。這種觀點有擴大打擊面之嫌,爭議很大。
2、客觀危險說:認為行為人的行為必須客觀上有侵害法益的危險才能定罪。即張明楷所持的觀點——射擊稻草人實際上沒有任何危害性,所以不能定罪處罰。w兩手插兜所舉例的」迷信犯「之所以不構成犯罪是因為它屬於手段不能犯,而射殺稻草人是屬於對象不能犯,這個和我們所討論的三種學說的方向不太一樣,我主要是從三種學說的角度來分析危害法益的認定問題。
3、主客觀一致說:行為人實施行為時從主觀上有侵害法益的故意,從大眾認知的角度看,也認為其行為當時具有法益侵害性,則行為人構罪。舉例:行為人和圍觀群眾都認為行為人手中的槍支有子彈,行為人將槍支對准被害人頭部開槍,結果槍支無彈。按照主客觀一致說,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這個折中觀點目前較為主流。(稻草人如果從第三人角度來看確實是人,那麼甲故意殺人未遂)
張明楷持客觀危險說,並且在刑法學第四版當中花了大篇幅批駁了主客觀一致說。具體的我記不太清楚,只記得兩點:首先,該理論不科學(我記得我當時看到這句話時笑死了,一下子就想到了網路流行的「「這不科學,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其次,所謂的大眾認知的角度,不僅難以確認,更可能淪為裁判者的認知。

Ⅲ 張明楷教授《刑法學》一書第280頁提到的「構成要件的故意」的內涵是什麼與「責任的故意」有什麼區別

我不太理解你想問的是什麼,但是我看了張明楷教授這部分內容之後,我對這段的理解是,如果行為人以為自己實施的是正當行為(如正當防衛),但是實際上其實是假想防衛,那他對於行為的違法性是不存在故意的,因此不能認為是故意。
若甲明知乙出現了假想防衛而利用乙,比如乙一直以為丙要殺他,丙其實也一直威脅乙說要殺乙,一天丙拿著鋤頭出現在乙的門前(丙可能只是剛從地里回來,當時並沒有要殺乙的意思),乙覺得自己生命受到了威脅,就想在丙「動手」之前把丙殺掉,而甲剛好有一直與丙有過節,甲也知道丙此行並不是來殺乙的,因此,甲就利用這次機會,幫助乙實施了乙所認為的「正當防衛」,對於這個行為,根據法律效果的限制責任論,乙為故意,甲構成幫助犯,根據張明楷觀點,乙為過失,甲為故意利用他人過失行為的間接正犯,即使甲不構成間接正犯,也能成立故意的幫助犯,這是因為張明楷教授認為對於正犯的假想防衛行為並不以故意為前提,而是以不法行為為前提。也就是是說,只要乙的行為構成假想防衛,甲的行為就可構成犯罪。

Ⅳ 張明楷的刑法學怎麼樣

其實他倆的刑法差別不大,過程可能有差別,但是結論基本都一致。

刑法一年一個理論,學哪個其實都沒關系,張明楷的可能更主流一些。

Ⅳ 張明楷《刑法學》第三版關於盜竊的規定,特別是張明楷對於盜竊罪的定義。。謝謝。。越詳細越好。。

張明楷《刑法學》第三版第724頁: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竊取他人佔有的版數額較大的財物,或權者多次竊取的行為。不過,根據最新的法律規定,張明楷教授在《刑法學》第四版中已經做了修改,第873頁寫到: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竊取他人佔有的數額較大的財物,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行為。

張明楷教授關於盜竊的界定不同於其他學者之處,主要在於對竊取含義的理解。一般學者認為盜竊是指秘密竊取,而張明楷教授認為「竊取是指使用非暴力脅迫手段(平和手段),違反財物佔有人的意志,將財物轉移為自己或者第三人佔有」(第三版P727),「竊取是指違反被害人的意志,將財物轉移為自己或者第三人佔有」(第四版P877)。

Ⅵ 刑法案例分析

當然構成犯罪!
而且構成了故意殺人罪~

1、犯故意殺人罪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屬於情節嚴重的,應當判處死刑或者無期徒刑。如出於圖財、姦淫、對正義行為進行報復、毀滅罪證、嫁禍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動機而殺人;利用烈火焚燒、長期凍餓、逐漸肢解等極端殘酷的手段殺人;殺害特定對象如與之朝夕相處的親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會強烈震動、影響惡劣的殺人;產生諸如多人死亡,導致被害人親人精神失常等嚴重後果的殺人;民憤極大如犯罪人惡貫滿盈,群眾強烈要求處死的故意殺人;等等。
2、犯本罪,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據司法實踐,主要包括:(1)防衛過當的故意殺人;(2)義憤殺人,即被害人惡貫滿盈,其行為已達到讓人難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處死,一般是父母對於不義的兒子實施這種行為;(3)激情殺人,即本無任何殺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將他人殺死,其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其一,必須是因被害人嚴重過錯而引起行為人的情緒強烈波動;其二,行為人在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一時失去理智,喪失或減弱了自己的辨認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三,必須是在激憤的精神狀態下當場實施。(4)受囑托殺人,即基於被害人的請求、自願而幫助其自殺;(5)幫助他人自殺的殺人;(6)生母溺嬰,即出於無力撫養、顧及臉面等不太惡劣的主觀動機而將親生嬰兒殺死。如果是因為重男輕女的思想作怪,發現所生的是女兒而加以溺殺的,其主觀動機極為卑劣,則不能以本罪的情節較輕情況論處。

Ⅶ 張明楷《刑法學》

你好朋友,我看過張明楷教授的第三版《刑法學》這本書,你說的這種情況的意專意思是 如果出現這種極其罕屬見的事情,而法益侵害非常嚴重,刑法沒有規定為有罪,那就是沒有罪,但一樣會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希望你順利解決問題。

Ⅷ 張明楷刑法學思想!

張明楷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承繼並發展了德國和日本的三階層理論
德日三階層:構內成要件符合性、容違法性、有責性。
張老師的兩要素說把犯罪構成分為客觀違法構成要件和主觀有責構成要件。認為一個行為若構成犯罪必須同時符合且直須同時符合這兩個要素。而且不同於前蘇聯和我過現有的並列體系,張老師認為違法和有責是遞進的,先判斷違法,成立後再判斷有責。

Ⅸ 求張明楷的案例

僅僅是為了司法考試的話,沒必要如此……
張的理論體系是一個自我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同樣是一個問題,2年前和現在,張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學他?學日本刑法豈不更直接?

熱點內容
石河子法律援助的電話 發布:2025-09-18 00:28:16 瀏覽:678
惠州市惠陽法院 發布:2025-09-18 00:01:53 瀏覽:186
法官婦女節 發布:2025-09-18 00:01:53 瀏覽:244
法治頻道12 發布:2025-09-17 23:54:45 瀏覽:449
血腥立法 發布:2025-09-17 23:53:49 瀏覽:114
根據刑法修正案九 發布:2025-09-17 23:52:41 瀏覽:448
17法律碩士考研免費視頻資料分享 發布:2025-09-17 23:51:48 瀏覽:438
抖音法治課程 發布:2025-09-17 23:37:16 瀏覽:692
道德主題活動心得 發布:2025-09-17 23:34:48 瀏覽:440
一體化衛生室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7 23:30:58 瀏覽: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