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道德
① 如何解釋尼采「上帝已死」
尼採的"上帝已死"言論,並非意味著他反對宗教或宗教信仰,而是指他反對基督教道德中的奴隸道德,即弱者道德。這種道德認為人類應相互幫助,強調同情、謙卑、平等,以掩飾弱者對強者的恐懼、嫉妒和自私。尼采批評這種道德體系,認為其本質是偽善,限制了強者,阻礙了人類的積極發展。他主張的道德應是貴族道德,即鼓勵人們積極進取、特立獨行、追求強大、創新,鄙視軟弱和平庸,代表生命積極的一面。
尼采將人類分為強者和弱者。強者體現了權力意志,他們積極向上、勇於進取、勇於犧牲、善於創造。而弱者則膽小、保守、善妒、虛偽。尼采反對基督教普世精神和盧梭人文主義中對弱者的過度關懷與平等強調,認為同情弱者是正確的,但不應讓弱者以此為借口,限制或拖累強者,這是可恥的。他將道德分為兩種,奴隸道德與貴族道德,前者強調禁止與限制,後者鼓勵自由創造。
尼採的道德觀與基督教道德存在明顯沖突。基督教道德,特別是《聖經》中的教義,被尼采視為典型的奴隸道德,本質為偽善。他反對人人平等的觀點,認為平等主義者的本質是嫉妒,看到別人擁有的就想擁有。尼采認為,人本性中的權力意志使其追求彰顯自我意志,而非弱者追求的謙卑與平和。然而,弱者因自身力量有限,只能藉助奴隸道德掩蓋其殘忍本質,而強者的殘忍則為彰顯自我本性,是正當的。
尼採的道德觀認為人性本惡,並非指道德本身有錯,而是指人性中存在自私、殘忍等負面傾向。尼採的觀點與現實中的情況相符,生活中真正的威脅往往來自於那些掌握小權力的弱者,而非強大的領導者。這些"小鬼"在權力下更加肆無忌憚,心狠手辣,更願意欺凌比他們更弱小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正是這些"小鬼"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痛苦。
尼採的"上帝已死"言論並非反對宗教信仰,而是反對以基督教道德為代表的弱者道德體系,主張以貴族道德為核心,鼓勵強者發展,限制弱者對強者的負面影響。雖然尼採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太極端,但對於理解和應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仍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② 為什麼越是弱者越是滿嘴的仁義道德
人總是需要點心理慰藉的,有些人會想我雖然是個弱者,但是我是講仁義有道德的人,和那些靠陰謀詭計上位的比起來,比那些強
這不能說不對,的確能起到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的作用,
但只能說不夠好
拙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