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治救贖

道德與法治救贖

發布時間: 2021-02-07 03:29:41

Ⅰ 《道德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1)道德與法治救贖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Ⅱ 道德與法治 罪惡靈魂之"是毒葯還是解葯

欣賞瓦魯瓦爾的一句話:「人無德行必為舉世所輕,即使他聰慧敏銳,亦形同草木。」道德是身為公民應自覺履行的准則,是一個人靈魂的力量。同時道德的存亡亦關系著一個民族的興盛與衰敗。對發展中的中國來說,更是如此。只是很可惜,在中國,還存在著一些不講道德的人。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毒奶粉」「問題雞蛋」的事,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奶粉、雞蛋、牛奶,這些生活中最常見的食品,在某天忽然變成了致命的毒葯時,著實令人毛骨悚然。但似乎在這件事的背後,還隱藏了不為人知的秘密,於是我開始了搜尋之路。三鹿是最先被曝光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企業。一石激起千層浪,接著,的企業被曝光,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企業,如蒙牛、伊利等。但這似乎也還只是冰山一角。緊接著,大白兔奶糖、巧克力,甚至連每天都在吃的雞蛋里都被檢測出蛋白質含量超標。這聽起來足以讓人膽戰心驚,於是許多人都在質問:「我們每天都在吃什麼?「到底能吃什麼?」這不由又牽扯到了食品安全的問題。三鹿,中國五百強企業,國內銷量最高的奶粉企業,國家免檢產品,這樣的品牌中竟被檢查出了工業用的三聚氰胺,實在令人費解。我不禁想問,這樣的奶粉是如何經過生產,通過檢驗,最後被呈現到消費者面前的?這中間的原因,自己想想也該知道,只是不敢相信罷了。輕描淡寫地說,不過是其中的某一環節或某幾個環節出了一點點的「小問題」或是「疏漏」。具有諷刺性的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我們的有關部門與企業還在口口聲聲說著「食品安全」、「合格產品」。更諷刺的是,去年三鹿企業還被授予了「國家科技進步獎——蛋白質重構技術」的榮譽。原來所謂蛋白質重構技術就是往奶粉里加三聚氰胺呀,我算是長見識了。再觀近幾年來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事件,僅從 年 月金華火腿被檢出添加農葯敵敵畏事件算起,至今僅短短五年時間,就發生了十五起類似事件。這數字一列出來,意味著什麼,我想大家都明白。我也不想在此多費筆墨去呼籲有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生產者不要唯利是圖,說得再多也只是我們這些受害的老百姓在議論,政府不行動,還是句空話。接著再進一步地思考,為什麼生產者不顧消費者的生命安全亂加添加劑?為什麼有關部門會出現如此大的監管漏洞?很簡單,利益所驅。為了利益,可以使生產者置消費者的生命安全於不顧;為了利益,可以使執法機關對這樣的不合格產品大開「綠燈」。對於利益的盲目渴求,早已使他們道德淪喪,而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卻要為他們的過錯全盤買單。這是何等的不公平!在這樣不公平的環境下,總會有人與他們同流合污。這樣下去,中國的未來難以想像。我相信,這樣道德淪喪的人一定是聰慧敏銳的,但他們亦形同草木,因為他們失掉了道德,失掉了人的靈魂中最寶貴的力量,那是金錢所換不回的珍寶。我也相信中國還不是一個道德淪喪的可怕社會。盡管外國報紙都評論「中國失去了道德」,但我知道那隻是一部分的中國人,並不是全部。即使是一小部分,它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視的。在這次的事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人們社會道德意識的缺乏。縱觀歷史,從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到去年評選的道德模範,事實證明,我們的身邊從不缺乏道德的楷模。但為什麼人們卻還是在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就像這次的由「毒奶粉」而引發的一系列事件,抓住犯罪嫌疑人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從源頭上抓起,而不是有關部門、三鹿集團、石家莊政府之間的相互推卸責任。面對這樣的事件,我們是痛心疾首的,但我們不應只膚淺地感嘆這社會的黑暗,作為個人,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讓道德常委一種生活方式,因為我相信道德是可以被感染的。同時,我也希望這不僅僅只是一句空話。作為國家,他所面對的壓力一定比我們每個人都大,但有些事情是在反思過後必須予以完善的。是不是該全面整治一下「官風官德」呢?是不是該加快公民道德建設呢?……剩下的該留給國家去思考了,我寫得再多也只是一篇文章而不是一項政策的出台。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國始終還只是個發展中國家,要想使中國完成偉大的復興,經濟建設和道德建設是一條必經之路,而道德建設相對於經濟建設而言,是一條更為漫長而崎嶇的道路。面對新的形勢,怎樣建立一套完整的價值觀念,如何區分是非、善惡、美醜,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標准,向整個社會,向每一個公民提出了新的挑戰。道德,需要人人擁有。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每一個人手中。

Ⅲ 道德與法治的作文600

什麼是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是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我們應該要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地守法、護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以此,來維護法律與道德。

Ⅳ 道德與法治,讓我懂得了什麼

道德就是你做到位朋友就仰慕你做的不到位就得仰慕別人

Ⅳ 道德與法治英雄救美惹麻煩的李峰

《論語》中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閔子騫為費宰,問政於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銜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執其轡策而已。」子騫曰:「敢問古之為政。」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內史掌王八柄及?事之法納以詔王聽治命孤卿大夫則策命以四方之事書則讀之王制祿則費為之賞則亦如之故王以為左右手費芳未反]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轡,以刑罰為策,以萬民為馬,故御天下數百年而不失。善御馬正銜勒,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故口無聲而馬應轡,策不舉而極千里;善御民,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齊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治。是以天地德之,[天地以有為德]而兆民懷之,[懷歸]夫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懷,其政美,其民而眾稱之。[其民為眾所稱舉也]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無偶,威察若存,[其盛以明察帝若存]其故何也?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於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而豐其年。不能御民者,棄其德法,專用刑辟,譬猶御馬,棄其銜勒而專用棰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無銜勒而用棰策,馬必傷,車必敗;無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國必亡。治國而無德法,則民無修,民無修則迷惑失道,如此上帝必以其為亂天道也。苟亂天道,則刑罰暴,上下相諛,[諂諛]莫知念忠,俱無道故也。」--摘自《孔子家語》
德唯善政,政在養民--《尚書》

Ⅵ 我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理解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從2016年起,將專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屬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將小學、初中政治課更名為「道德與法治」,無疑是教育主管部門對依法治國戰略的響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要求,「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將青少年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提出堅持從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當今,法治成為每個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無論是作為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還是作為學生成長的素質工程,將法治納入義務教育內容體系乃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Ⅶ 山東衛視《道德與法治》是真實的事嗎

道德與法治播的劇集均出自重慶的欄目劇《冷暖人生》和雲南的欄目劇《迷途》,因專為道德屬與法治買下了兩檔欄目劇的播出權。2012年10月10日道德與法治播出的第一個故事小棉襖為道德與法治欄目組自己製作的作品。

Ⅷ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二者應如何相互促進

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相互依賴。道德與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都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都可以成為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法律側重對人們的外部行為進行調整,道德則更多的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二者從不同角度作為人們社會行為的調節者,維持社會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諧、文明、健康地發展。

道德與法律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們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會秩序保障系統,是調整當今社會經濟、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種社會關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蓋所有生活空間,一般說,違反法律的行為也違反了社會道德,但違反道德的行為卻不一定違反法律,法律作為一種成文的規范,有相對穩定性,不可能頻繁變動,因此法律對於社會具有滯後性,單純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時的作用就顯而易見。

(8)道德與法治救贖擴展閱讀:

道德對於人們的約束機制,是它能夠在不良行為發生前阻止其發生,具有前傾性,則重治本;而法律則適應實際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良行為,後發制人,側重治標,二者緊密聯系,相和益彰。法律離不開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輔導,既要發揮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強制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保證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健康快速有效地發展。

Ⅸ 道德與法治是什麼意思

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9)道德與法治救贖擴展閱讀: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Ⅹ 道德與法治是電視劇嗎

道德與法治是一檔早間檔欄目劇,於2012年1月14日開播,1月21日,改播普法欄目劇專,每期節目播兩個故事,12月1日,屬擴版到130分鍾,每期播三個故事,成為播放時間最長的一檔電視欄目劇。
該節目由張林、趙旭、王曉龍主持,每日7:34分在山東衛視播出。
類型
法制欄目劇
首播時間
2012年1月14日
中文名稱
道德與法治
在線觀看
愛奇藝

熱點內容
法院學員 發布:2025-07-01 17:17:29 瀏覽:974
國際經濟法爭議 發布:2025-07-01 17:12:27 瀏覽:921
民法對觸電 發布:2025-07-01 17:12:14 瀏覽:13
法國政法學院 發布:2025-07-01 17:10:06 瀏覽:893
王浩司法局 發布:2025-07-01 17:00:10 瀏覽:974
gso法規 發布:2025-07-01 16:59:32 瀏覽:194
人民法院工作時間 發布:2025-07-01 16:57:41 瀏覽:221
勞動法單位分房糾紛 發布:2025-07-01 16:53:16 瀏覽:791
合工大經濟法試卷 發布:2025-07-01 16:53:11 瀏覽:848
行政法學的行政行為 發布:2025-07-01 16:50:13 瀏覽: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