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人類是道德

人類是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2-07 06:09:31

A. 人類為何會產生道德是生存需要嗎

縱觀人類道德文明演繹的歷史長河,人類對於道德的研究可謂橫穿古今,縱貫東西.雖然差異、分歧一直是引起人類各種紛爭和殺戮的基本源頭,但人類在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方面卻總能表現出驚人的一致,這種共同的需要促使人類最終把道德的探究作為他們共同的主題.於是,一批批傑出的道德文明探索者和詮釋者開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涌現出來,逐漸架構起道德文明的基本框架並引領人類道德文明發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人類為什麼需要道德以及人類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道德就自然成為道德研究的基本問題.
1.「道」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大約有三種意義.1),「道」的本義:道,就是指人世間所行走的道路.如《說文》曰:「道者,徑路也」.2),「道」的引申義:道是指抽象的規律、法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說:「兵者,詭道也」.3),「道」的拓展義:道是形而上的意思.如《易.系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2.「德」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只有本義和引申義兩種意思.1),「德」的本義為「得」.如《說文》曰:「外得於人,內德於己也」.「得即德也」.2),從「德」的結構與字型看,德包含了從古直字,從心之意.因此,『德」便引申為「品德」,「道德品質」,所以朱熹說:「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因此,「道」與「德」的詞源含義都明確指向為——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但是,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並非都是道德.道德與其他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道德是具有社會效用的行為規范,它和法一樣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卻又不同於法的肉體強制和行政強制,只是一種輿論強制.
人類產生之初,自然環境極其惡劣,人的生產和生存能力非常低下,在強大的自然界面前,人是一種非常弱小的動物,靠單個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生存.於是,人類被迫結成一個個群體,以集體之力共同對抗自然之力.社會、人際關系由此產生.但是,人類最初不得已而建立的的這種社會關系卻相當紊亂,集體之力難於有序發揮,社會活動也不能正常進行.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人類在不斷的思考和實踐中逐漸意識到,問題的解決只能依賴於一種嶄新的手段——管理.在各種社會活動的管理中,最先形成的是具有政治性質的權力管理.雖然,政治具有其他管理形式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但它並不是全面而廣泛的管理,只是一種外在的管理形式,靠它並不能解決人們所有行為的規范問題.於是,不同於政治的另外一種行為規范也隨之產生,人們稱之為德治.從此以後,政治與德治也就自然成為人類管理社會活動最有效的兩大手段.
所以說,道德和政治一樣,是以社會更好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以追求個人的利益和幸福最大化為目標的行為規范.換言之,道德是人類通過限制自身利益換得社會利益的保障並最終實現自身利益和幸福的特殊行為規范.即,個人、社會的需要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
(一)當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需要「最大利益凈余額」的道德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需要.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在同一條件下一般不會發生沖突,但在不同的條件下總會有沖突的發生.如:道德要求人應該誠實,但在小偷面前你必須得放棄誠實而選擇撒謊.所以說,當同一行為在不同的條件下相沖突時,我們只能訴諸於「最大利益凈余額」的原則.即,行為的利害相減後其餘額如果是利,就是正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選擇的行為.反之,就是負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放棄的行為.正如象棋比賽中,當車與帥同處險境時,人們通常都會選擇「舍車保帥」的招數.
(二)當利益相一致時,我們需要「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的道德
孟子曰:「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是道德的終極目標.當利益一致時,道德終極目標自然就具備了完全實現的可能.但是,其目標得以實現是以不能損害任何一個人的利益為前提.在這樣的原則要求下,只要你損害了任何一個人的利益,即使你保全了多數人的利益,都是不應該、不道德的.由此可見,「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人為本」的提法是否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終極的道德目標?我們現存的道德規范距離終極的道德目標還有多遠?如何才能構建起有效塑造全體社會成員高尚品德的道德規范?如何才能攻克各種道德規范總是流於形式而收效甚微的難題?所有的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投身於道德文明的建設,共同迎接文明道德的明天!

B. 人類的道德是怎麼起源和發展的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2)人類是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C. 人類道德么

老鼠數量是人的9倍,所以當然用老鼠了

D.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過程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4)人類是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認識論內容在不斷加深。道德也是一種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入發展,道德在識別社會關系、提供關於人的生活價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觀知識方面,越來越成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

「有尊嚴的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什麼是榮譽,什麼是恥辱,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榮辱觀,已經引起了人們普遍地反思。長期以來,那些與道德相關的社會偏見、無知盲從在不斷地被打破。這一切都是道德的認識論內容不斷加深的結果。

道德調節的手段在不斷完善。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是以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作為調節機制的。改革開放以來,揚善抑惡的道德調節手段在不斷增加和豐富。傳媒的參與,互聯網、微博的發展把社會輿論的監督力量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歷史證明,當一個社會在全民層面上感受到諸如「信仰危機」、「價值失落」的困惑時,這不僅表明這個社會在實際生活中受到的嚴重挑戰,而且也表明它在精神上的憂患與覺醒。

當代中國人越來越不滿足於單純地履行某種道德義務,而是在自覺地提出和探索更崇高的道德目的,越來越成為追求高尚的道德價值、創造良好的道德關系的主體,這正是道德調節方法在逐步完善的表徵。

個人道德意識的結構和功能在不斷豐富。個人的道德意識是人們的道德關系賴以健全的思想基礎,也是指導人們實現道德行為選擇,進行道德活動的內在動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左」的路線的否定,人們在逐步擺脫「行政本位」的束縛、僵化教條的桎梏甚至對「金錢至上」的依從。當代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現實的社會主體。

個人完善的道德動力、道德需要在提升和拓展。這一切都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積聚在個人道德世界中的體現,它成為道德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

應該指出,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正在矛盾中發展,在困境中前進。作為主流的社會主義道德,對社會的解放和人的精神完善化產生良好影響的可能性在不斷增長。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科學認識「道德困境」和道德進步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E. 讓你們人類知道什麼是道德下

個人以為復劉鑫根本原因在於自私、怯制懦!具有這兩個特徵的人,最容易出現縱容惡徒甚至招惹一些禍端的事情,然後因為自己的無能必然導致周圍親朋被傷害,平素里這樣的人只是造成的損害不那麼明顯罷了。往往社會上的一些輿論導向把它們歸於「弱者」一類,用「善良」的名義去原諒和包容,其實卻失去了基本的公正和公平對待。這兩個特徵標簽是會被所有人厭棄,尤其自身也不夠勇敢的人會更加討厭它!包括它們自己,所以它們就更不敢出頭承擔......

F.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什麼過程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內史過程與容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G. 我們人類所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是指什麼品質

道德品質是沒有界限的,只有依靠個人的信仰而做的才是道德的基本標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道德標准,做好自己的標准就可以了。不對任何人有標准,才能達到最高的標准。

H. 人為什麼要有道德

1、人為什麼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覺。無論如何,在一個社會中,行善總比作惡好,當個好人總是比做個壞人更受人尊敬。人出於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當下的道德規范行事。人正是通過在社會中的道德體驗逐漸認識到道德的價值和意義,並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具有個人特色的道德觀往往是符合當下大潮流的道德觀的,這便於在社會生活中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

2、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次是基於傳統和法律。經過長時間確立的傳統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的行為,這些傳統和法律激勵人們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會遭受傳統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認識,反過來又成為傳統和法律的延續者。

3、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實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據生活經驗和一般理智來考察人性,我們不難發現,人都有許多共同的需要、慾望和目的等。比如,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生活和諧、家庭和睦,我們追求自由、幸福,我們樂於享受愛和友情、親情。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必須確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則(底線),使我們免於恐懼、孤獨,免於被欺騙、被管制、被殘害。

4、說到底,我們學會合乎道德地生活,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改善周圍人的生活質量,還有什麼比這各有意義嗎?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的最有價值的努力是為我們行為的道德化而奮斗。我們內心平衡,甚至我們的生存本身都取決於道德。唯有我們行為的道德化才能賦予生命以美好和尊嚴。」

(8)人類是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是個社會性概念,它是有別於法律的用以處理人與人、人與其他存在物關系的方式,它用是非、好壞、善惡等概念作出判斷。基於此,人為什麼要有道德的關鍵就在於人是社會性的,人需要協調處理與他人、與自然、與世界的關系,協調處理的前提就是要作出判斷,是是,是非?是好,是壞?是善,是惡?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參考資料:網路-道德

I.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

我們知道,社會進步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合乎規律和前進運動,是社會由舊的歷史時代向新的歷史時代的轉變。社會進步是必然發生的。

那麼,什麼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准呢?歸納起來主要是,生產關系的性質、政治法律制度、科學文化發展水平和道德風尚都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准,而生產力發展水平則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標准。

因此,社會的進步,我認為應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物質文明高度發達,消滅了貧窮,貧富差距不大,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著較高的提升,享受住房、免費醫療、生育、教育、就業等諸多社會福利,幸福指數高。

二是國家的政治制度健全、先進,能夠保持長期穩定不變。

三是法制健全,法治代替仁治,廣大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平等、自由、人權;社會生活健全,沒有欺詐、拐騙、腐敗、賄賂、以強欺弱等丑惡行為。

四是社會國民整體文化文明素質較高,社會風尚和諧陽光,秩序井然;人心善良,樂於助人。

五是環境優美,天空蔚藍,適合人類生存和居住

熱點內容
法院學員 發布:2025-07-01 17:17:29 瀏覽:974
國際經濟法爭議 發布:2025-07-01 17:12:27 瀏覽:921
民法對觸電 發布:2025-07-01 17:12:14 瀏覽:13
法國政法學院 發布:2025-07-01 17:10:06 瀏覽:893
王浩司法局 發布:2025-07-01 17:00:10 瀏覽:974
gso法規 發布:2025-07-01 16:59:32 瀏覽:194
人民法院工作時間 發布:2025-07-01 16:57:41 瀏覽:221
勞動法單位分房糾紛 發布:2025-07-01 16:53:16 瀏覽:791
合工大經濟法試卷 發布:2025-07-01 16:53:11 瀏覽:848
行政法學的行政行為 發布:2025-07-01 16:50:13 瀏覽: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