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

發布時間: 2021-02-07 06:40:36

❶ 如何應對公共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解答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
二、法律含義: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三、道德與法律的現狀
結合中國國情,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
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
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❷ 如何應對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與道德

來呸去來咯

❸ 如何應對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

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每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同

❹ 我對公共生活中道德與法律作用的見解

道德是建立在1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1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大家熱議的話題,對2者的關系說法很多,其實,它們之間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 1、道德與法律的涵義 1.1 道德的涵義 1.1.1 道德的定義 我們通常講的道德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1定社會、1定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1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這1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1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人們就1直重視道德問題。 1.1.2 道德的起源 第1,經濟關系是道德的產生的根本原因。經濟關系決定道德的產生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道德根源於經濟關系,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講的。1是說決定道德產生的要素都是在經濟關系的不同作用下產生的;2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來理解經濟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對經濟決定道德產生簡單的、機械的理解。道德的產生最終只能從經濟關系中找到根源,經濟關系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第2 ,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動力。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是通過勞動實踐起作用的,勞動實踐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動力。同時,勞動實踐的創造推動了道德的產生。 第3,倫理關系是道德發生的前提。道德是對利益的調節,而利益關系和矛盾是存在於廣泛的社會關系中的。沒有社會關系,就不會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就不會有道德的發生,正如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義利之辯」所反映的1樣:只有在倫理關系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調節和規范的問題。作為社會關系中的社會分工,是道德作為1種社會現象發生的關鍵。 第4,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是道德發生的誘因。人類生存的需要是道德發生的直接原因。為了調節人們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1些最簡單的行為規范和准則,以緩和利益的沖突和矛盾。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會利益的主要矛盾時,由人們的發展需要所引發的矛盾沖突就會成為道德所要調節的主要內容。 1.1.3 道德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質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1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1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它作為思想關系,就其1般本質而言,是對社會物質關系的反映,是由社會物質條件特別是經濟關系所決定並為其服務的社會意識形式;而作為1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又具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式的特殊本質和規定性,從而使道德成為憑借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來把握現實世界的「實踐精神」。馬克思主義的這1道德本質觀,為我們認識當今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道德現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1.1.4 道德的職能 「道德的職能」,是指道德作為系統基於其內部結構而具有的對社會生活的功效和作用。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1個組成部分,作為人把握現實世界的1種特殊方式,對社會生活有著多種功能和作用。從道德的總體社會功能來看,主要可分為兩大方面:即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可以通過善惡觀念來能動地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基礎的客觀要求,從而使人們認識道德必然性和各種利益關系,了解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應承擔的責任等;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能夠通過評價、命令、指導、激勵、懲罰等方式來調節、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使道德關系逐步由實有向應有過渡。道德的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是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功能,它們相互聯系,互相依賴,共同對社會生活發揮作用。而道德的其他功能則歸附於這兩大功能或交織於這兩大功能之中。道德功能是任何社會、任何階級的道德所共同具有的屬性。但是由於各社會和各階級的道德所反映和維護的利益不同,其功能發揮社會效果也 不同。 1.2 法律的定義 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1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並將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1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1體。 2、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法律與道德是兩種不同行為規范,它們的產生原因、調整對象、調整范圍、表現形式、調整機制、評價標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1,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學說,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因此,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法律的性質。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在1種社會形態之內通常只可能存在1種同1性質的法律,卻可能存在幾種不同性質的道德。如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第2,法律與道德調整的對象與范圍有所不同。在現代國家,法律調整的對象僅限於人們的外在行為,單純的思想或動機不是法律所調整的對象(在法官判斷1種行為是否要受到法律制裁以及該行為如何受到法律的制裁時,行為人的心理動機也是法官考慮的1個因素。)在古代社會曾經存在過「腹誹」、「莫須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謬案件,這種情形與現代國家的法治原則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調整的不僅僅是人們的外在行為,它還規范人們的心理動機。即使在調整人們外在行為的問題上,道德所調整的范圍也比法律要廣泛。例如,婚姻關系是法律與道德所共同調整的對象,但是愛情關系、友誼關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調整而不受法律的調整。 第3,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1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的後果是行為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在現代國家,法律規范則必須規定明確、具體的行為模式與行為後果。違反法律規范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第4,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各不相同。道德評價具有「揚善懲惡」的特點,其評價對象包括了「善行」與「惡行」,而法律評價所針對的主要是違法犯罪行為。在通常情況下,違反法律的行為必定違反道德,而違反道德行為未必都違反法律,道德評價的標准比法律的評價標准更高。 3、道德與法律的聯系 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1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第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1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2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1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2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1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1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1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1個統1的標准;而 www.lw-cn.cn 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1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第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1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道德對 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第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1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4、運用法律傳播道德 道德對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它是考察1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那麼,如何來提高道德素質呢?我認為我們應該深刻領會法與道德的矛盾關系,採取「自相矛盾」方法,用1方制約另1方,以達到雙方平衡發展的最終目的。 4.1 法的肯定 在尊老愛幼、戀愛關系、誠實信用、見義勇為等不適宜運用法來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我們雖然不能為這些社會關系規定具體的法律 www.lwkoo.cn 規則,但是我們可以為它們規定具體的行為後果。譬如,規定見義勇為的行為,應當給予適當獎勵,以鼓勵這種行為,間接肯定該種道德現象的正確性。 4.2 法的否定 就是要運用法來規定否定性法律後果,對違反道德的行為予以制裁,避免具體規定行為規范的復雜性。對1個事物反面的否定,就是對其對立面的肯定。否定性後果讓人們知道,那些行為是非道德的,從而,深刻領會真正的道德。並且,它也符合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往往比「肯定」更深刻。 4.3 依法治國避免對社會主義道德的侵害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有利於避免對道德的侵害;有利於維持即存的社會道德觀;有利於維護社會主義道德權威性;也有於法律的順利實施,1切依法行事。

❺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有什麼關系

簡單點理解的話,道德沒有強制性執行力,可以遵照也可以違反.

法律擁有強制力,不能違背!

道德如果通過法律條文的形式,也可以上升為必須遵守的法律規范!

❻ 公共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守的道德規范和法律有那些

1、保護環境,強化生態倫理觀念:

環境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人們回應當熱愛答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實質上也是對人類本身的熱愛,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牛命價值的重視

2、遵紀守法,自覺維護公共秩序:

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每個公民都必須具有很強的法治意識,有必備的法律知識,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認真執行各項法令、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

3、愛護公物:

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會的公用設施,如公路、鐵路、水電線路、通信設備、衛生消防設施等等,能否受到妥善保護,使之發揮作用,都關繫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

4、助人為樂:

要求盡一切努力保護兒童,尊重婦女,尊敬和關懷老年人,尊重和愛護人才,關心幫助鰥寡孤獨和殘疾人,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

5、文明禮貌:

我們可以說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趨勢,是由野蠻向文明的過渡,由野蠻人變為越來越文明的人。所以,人類行為文明的基本規范,就成為現代社會公德的一個首要內容。

❼ 如何發揮道德與法律在公共生活中作用,不少於400字

為了使法律與道德形成良性互動,即法律能較好地反映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並對違背這些道德基本要求的行為施加懲罰,道德能夠指引社會成員的行為而避免其因為行差踏錯而遭到法律的懲戒,就必然要求既定的法律應當符合良法的要求。  
    制定良法是建設現代法治社會的基礎性工作。制定良法,不是基於法律制定者良好的個人願望,而是基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實際需要。不是源於法條規定的自身美感,而是源於法條的秩序導向特性。不是為了約束社會生活,而是為了激活社會生活。不是為了製造社會緊張空氣,而是為了社會心理安全的需要。不是為了法律理論的系統完整,而是為了法律實踐的有序操作。 
     法律與道德是既相互聯系又明顯區別的,法律與道德的界限也並非一成不變。但從法律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而言,良法是道德的底線,促進社會發展;惡法與道德相悖,阻礙社會進步。因此,我們必須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應當確保制定的法律是符合一般道德觀念的良法而非違背合一般道德觀念的惡法,從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道德與法律結合起來,能對社會發揮巨大的功用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來維護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實現經濟社會的不變和發展。固然道德和法律發揮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為增補,相輔相成。道德規范作用的更好發揮,需要法律支持;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實現,則需要以道德為重要條件。優秀的社會秩序的形成、牢固和發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公共糊口中,道德可以用來調節、規范人們的行為,防備犯罪的產生。道德是法律的增補。社會生存是紛紛龐大的,法律的屬性決議了它不成能把復純而遍及的社會關系掃數歸入其調控的范圍,因此其發揚作用的范圍是有限的。道德施展作用的范疇愈加普遍,它能夠調整很多法律效率所不迭的成績,不但深切到社會生涯的各個方面,而且深化到人們的精神世界。個體道德素質和全部社會道德火準的提高,為法律的實行創造了條件。 

❽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拿什麼約束自己

價值觀。如果你的價值觀與大部分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即不是所謂的正義,善回良,你就不會在答乎別人的看法。即在道德上,你可以無視大眾對你的譴責及輿論壓力,道德對你就沒約束力;在法律上,因為你沒有大眾的法律意識及價值觀,所以你可能不在乎人命,不在乎是否損害他人利益,從而做出違法的事,此時,法律對你也沒約束力。所以歸根結底,道德與法律靠價值觀約束你。

❾ 如何應對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

為了使法律與道德形成良性互動,即法律能較好地反映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並對違背這些道德基本要求的行為施加懲罰,道德能夠指引社會成員的行為而避免其因為行差踏錯而遭到法律的懲戒,就必然要求既定的法律應當符合良法的要求。

制定良法是建設現代法治社會的基礎性工作。制定良法,不是基於法律制定者良好的個人願望,而是基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實際需要。不是源於法條規定的自身美感,而是源於法條的秩序導向特性。不是為了約束社會生活,而是為了激活社會生活。不是為了製造社會緊張空氣,而是為了社會心理安全的需要。不是為了法律理論的系統完整,而是為了法律實踐的有序操作。

法律與道德是既相互聯系又明顯區別的,法律與道德的界限也並非一成不變。但從法律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而言,良法是道德的底線,促進社會發展;惡法與道德相悖,阻礙社會進步。因此,我們必須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應當確保制定的法律是符合一般道德觀念的良法而非違背合一般道德觀念的惡法,從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道德與法律結合起來,能對社會發揮巨大的功用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來維護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實現經濟社會的不變和發展。固然道德和法律發揮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為增補,相輔相成。道德規范作用的更好發揮,需要法律支持;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實現,則需要以道德為重要條件。優秀的社會秩序的形成、牢固和發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來調節、規范人們的行為,防備犯罪的產生。道德是法律的增補。社會生存是紛紛龐大的,法律的屬性決議了它不成能把復純而遍及的社會關系掃數歸入其調控的范圍,因此其發揚作用的范圍是有限的。道德施展作用的范疇愈加普遍,它能夠調整很多法律效率所不迭的成績,不但深切到社會生涯的各個方面,而且深化到人們的精神世界。個體道德素質和全部社會道德火準的提高,為法律的實行創造了條件。

熱點內容
法院學員 發布:2025-07-01 17:17:29 瀏覽:974
國際經濟法爭議 發布:2025-07-01 17:12:27 瀏覽:921
民法對觸電 發布:2025-07-01 17:12:14 瀏覽:13
法國政法學院 發布:2025-07-01 17:10:06 瀏覽:893
王浩司法局 發布:2025-07-01 17:00:10 瀏覽:974
gso法規 發布:2025-07-01 16:59:32 瀏覽:194
人民法院工作時間 發布:2025-07-01 16:57:41 瀏覽:221
勞動法單位分房糾紛 發布:2025-07-01 16:53:16 瀏覽:791
合工大經濟法試卷 發布:2025-07-01 16:53:11 瀏覽:848
行政法學的行政行為 發布:2025-07-01 16:50:13 瀏覽: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