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立法過程
㈠ 美國立法程序是怎樣的
簡單地說,是由議員或者總統提案動議,參眾兩院分別表決,如果參眾兩回院達成一答致,議案就送交總統簽署,總統有權否決議案,如果議案被否決,參眾兩院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議案,則議案不經總統簽署,直接成為法律,同時,對於稅收法案,只能由眾議院提出,因為西方有「沒有代表不納稅」的原則,另外如果兩院達不成一致,就會有兩院聯席會議討論妥協,所以,立法程序非常復雜和艱難,這里只是簡單的說了而已。
㈡ 美國提案出台的順序是怎樣的
美國是立法、執法、司法三權分立,也就是說國會立法、總統和各行政部門執法、最高法院司法。國會執行立法權的過程基本上是:
國會和總統下屬的執行機關都可以提出議案。通常議案都是在兩院同時被提出,除非涉及到某個議院獨有的權利,例如財政或者條約。之後,議院會把議案轉給專門的委員會,在那裡進行研究、辯論、聽證和改進。在委員會完成議案工作,向議院報告時,參議院多數派領導人或者眾議院法規委員會需要計劃公開辯論的時間。如果在全體投票中議案獲得通過,且議案在兩院被通過的版本不同,那麼兩院會成立一個會議委員會來解決分歧。如果會議委員會向議院報告的版本在兩院都得到通過,那麼議案會被提交總統,除非議案是憲法修正案,這時候議案會被提交各州進行批准。
如果總統簽署了議案,那麼議案就具有了法律效力,成為法律。如果總統否決議案,那麼議院可能會修改議案以獲得總統的支持,或者以2/3多數推翻總統的否決(不能投棄權票),使議案自動成為法律。如果送達總統時國會會期只剩不到十天,而總統在會期之內沒有簽字,那麼議案被擱置,自動失效。議會可以在下一次會議時重新引入議案。
任何一個議案的表決,只要有出席人數的1/5要求,就要將投票人姓名和所投結果在院報上公布,以便選民監督。
另外國會也執行預算,過程是:
美國憲法規定,國會有權征稅,而所有稅務和撥款的動議必須由眾議院提出。國會也要求總統准備和提交年度財政預算。財政年度,亦即年度財政預算的開始日為每年10月。從年度財政預算的開始日之前18個月開始,美國管理與預算局負責審核各部門提出的預算,並且准備總統在年度財政預算的開始日之前9個月提交到國會的年度預算。國會應該在年度財政預算的開始日之前批准該預算,但是經常預算的批准日期會超出年度財政預算的開始日。這時候國會需要通過臨時法律以使得政府可以在預算通過之前正常運行。
也就是說,國會提出議案,經過投票決定最終版本後由總統簽字表示生效成為法律,由各行政部門負責執行,最高法院進行司法監督。
不過聯邦法律只涉及某些關鍵領域,比如近些年來醫保、房地產、教育等均有聯邦法律進行限制,而大部分法律都是州法而非聯邦法。大部分州也是實行聯邦的三權分立制,除內布拉斯加州之外,其他州議會也都是上下兩院制,州長即可以看做總統的角色。
美國的政體是總統共和制。這里的總統制是有別於其他共和制政體形式,比如議會制、半總統制等。聯邦制則是另一種定義,跟共和制並不相同,也不是對立的,所以可以理解為美國的政體是總統制共和制,而國家結構是聯邦制結構。
㈢ 從美國議會立法過程中學到了什麼
1.國會議員向本院(參議院或眾議院)提出立法議案。
2.參議院或眾議院將議案列入回議程。
3.參議院或眾議答院對議案進行審議。
4.議案在本院通過則提交另一院進行審議。
5.國會另一院審議後如果對議案有修改意見,則將修改後的議案提交原審議議院再次審議並表決。
6.原議院審議修改議案之後再次向另一議院提交審議。5-6的過程可以無限反復直到兩院達成一致,全都通過議案。
7.兩院通過議案之後交由總統簽署生效。
8.總統如拒絕簽署,則經過兩院全體會議三分之二以上通過,則法案自動生效,無需總統簽署。
㈣ 美國憲法草案頒布的原因,過程,和影響分別是什麼
我覺得美國心臟草案頒布的原因過程影響分別是彈幕的原因是為了智力三權分立過程的,也就是通過了個大審批。
㈤ 美國立案變成法律的過程
美國立案變成法律的過程如下:
無論是美國國會立法還是州議會立法,都要經過嚴格的程序,包括法案的提出、聽證、審議、辯論、表決、簽署、公布等。
立法提案權為議員獨有。議員既可以單獨提出,也可以聯合署名提出,政府不能直接提出立法草案,但可以通過影響議員,由議員提出,交國會常設委員會、特設委員會或者臨時委員會辦理。政府雖然不能直接向國會提出立法案,但政府建議是議案的重要來源,通常由委員會或者小組委員會主席(如該院多數黨與總統同屬一個政黨)或他們的少數黨首席成員(如該院多數黨與總統不屬同一政黨)提出。議員提出議案的數量之多,堪稱世界之最。20世紀60年代,平均每屆國會收到議案25000件,近年有所下降,屆均1萬件左右。但議案能夠最後獲參、眾兩院通過成為法律的很少,僅占議案總數的5%左右。
立法聽證不是必經程序,但已成為立法的基本程序。立法聽證主要是為公眾提供論壇,不同背景的證人,包括委員會委員、政府官員、利益群體、學術團體和與議案有關的其他公民,都可以為立法提供事實,發表意見。美國國會由兩院組成、利益群體,再在大會表決前進行第三次「宣讀」,總統在10個工作日內既不簽署。美國眾議院的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
眾議院又稱為下院,都可以為立法提供事實、主題,此次為「三讀」,政府不能直接提出立法草案,一院審議通過的議案須交另一院審議,但要在提出2天後方能付表決。將法案退回國會並附上簡短聲明,法案將不能成為法律,法案才能「起死回生」、眾兩院關於辯論的規則有很大不同,陳述否決原因,媒體可以現場直播聽證會情況。如果另一院對送來的議案不提出任何修正案,故每隔兩年改選約三分之一的席位,從而為法案的通過提供保證。
㈥ 美國中立法的簡介
20世紀30年代美國國會為防止美國捲入西半球以外的戰爭的立法。1935年,在義大利發動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的舊稱)的戰爭的前夕,美國國會內外的孤立主義派利用美國人民不願捲入新的戰爭的和平情緒,推動國會於8月31日通過第1個中立法,規定「在兩個或若干個外國之間發生戰爭時或在戰爭過程中,總統將此事宣布,嗣後凡由美國或其屬地之任何地點把武器、彈葯及軍事裝備輸往交戰國港口,或輸往中立國以轉運至交戰國者,均屬違法」。並禁止美國船舶運載軍用品至交戰國和美國公民乘搭交戰國船隻旅行,但不禁止其他物資包括戰略物資出口。到1936年2月底該法期滿時,國會隨即通過第2個中立法,將第1個中立法有效期延長到1937年5月1日,並補充禁止向交戰國提供貸款的條款。1937年4月29日,國會通過第3個中立法,除前兩法規定的內容以外,又規定中立法適用於發生內戰的國家,授權總統判定戰爭狀態之是否存在,不僅有權禁止武器輸往交戰國,而且可以禁止任何貨物輸往交戰國。
1939年歐洲戰爭爆發前後,F.D.羅斯福總統認定美國的防線是在歐洲,多次向國會提出修改中立法。國會經過長期爭論,於1939年11月3日通過修正的中立法,廢除武器禁運的條款,允許交戰國在美國購買軍火,但實行「現購自運」的原則。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資上支持了英法;在東方則有利於日本而不利於中國,因中國無力自運。1941年 3月11日國會通過羅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立法至此名存實亡。12月,美國對德意日宣戰後,中立法正式廢除。
㈦ 美國立法過程
發了好幾次,都上不去,,,,被屏蔽,政論管理也太嚴格了,,,,我給你發消息
㈧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
①提出議案
在眾議院,一名或多名眾議員只要把議案文本送交書記官或投入議案箱,議案就提出了。
在參議院,一名或多名參議員只須得到會議主持人的認可,就可宣布議案。
同一議案可在兩院分別提出。提案權獨屬國會議員,總統在國會只能提出立法建議,無權直接提出議案。
②委員會審議
議案提出後,眾議院議員或參議院主持人按議事規程將議案提交給主管常設委員會審議。委員會主席通常會將議案交給下屬的一個小組委員會審議,也可由全體委員會直接審議。
小組委員會審議時,就議案進行公開的或秘密的聽證會。邀請政府官員,利益集團代表,其他議員或公民到會作證:提供情況,陳述意見,回答各種問題。聽證後,進行議案審議。完成審議後,向全體委員會報告。全體委員會有時又舉行聽證會,再審改議案,才進行表決。如果表決拒絕該議案,則議案很可能就此夭折。事實上絕大多數議案在此關口夭折。
③全院辯論和表決
委員會表決通過的議案,附加一份報告回到議院,列入日程表。議員們對該項議案進行辯論,提出修正案,最後進行表決。
議案在一院通過後,即送另一院審議,再經過一套以上程序,最後再次表決。
④兩院協商
如果第二院對議案又加修改,從而兩院通過的文本發生分歧,則需要專門成立臨時兩院聯合委員會協商解決。這個聯合委員會協商一致後,文本送回兩院表決。這一次兩院不再修改議案。如都通過了,就送總統簽署。如果為某一院拒絕,再送回聯合委員會協商,或任命新的聯合委員會協商,直到兩院通過為止。
⑤總統簽署
總統接到兩院通過的議案後簽署,即成為法律。也可否決或擱置。否決後議會兩院各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則無須總統簽署即成為法律。如擱置10天,議會並未休會,議案自動生效。如果10天內議會休會,則議案作廢。擱置否決不需要理由,也不能被推翻。
現代美國,總統在立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
首先,總統否決議案後,兩院要以三分之二的多數才能否決無效,而三分之二多數是很難爭取到的。
其次,總統可以通過咨文行使立法倡議權,事實上國會每年的立法工作主要就是圍繞總統的建議進行的。
而由行政部門起草的作為行政建議的議案,通常由擁有管轄權的國會常設委員會主席或小組委員會主席在一個議院提出。行政部門的議案總可以在議會中找到至少一個代言人為他們提出議案。
但是,總的來說,與英國不同,美國總統完全控制國會的時候很罕見。自30年代以來,只有羅斯福新政的「頭100天」,約翰遜在1963年─1965年,里根在執政的第一年,可以說是總統暫時主宰了國會,其他時間,行政和立法是相對獨立的,總統總要受到議會這樣那樣的反對。總統不可能命令國會做什麼和不做什麼。他只能說服國會,或直接向選民呼籲形成輿論壓力,或通過討價還價、政治交易等手段,使國會通過他的立法計劃。
㈨ 美國政治制度確立原因及過程。
美國的行政、立司法三權分立源於美國人對權力的極端不信任
1766年獨立宣專言之後 美國屬建國者在費城開了制憲會議 商討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其中很多議案都是對英國、法國政治制度參照得出的) 具體有美國政府應採取共和制還是民主制 以及如何限制其權利美國的總統以及議會的權利 會議中討論了是否設立三個執政官 是否採取直接民主等議題 最終確立了共和制(原因是那個時候的民主制和現在的民主制不是一個概念,他指的是激進民主,也可以說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因此採取共和制) 最終也確立了設立一個總統 通過總統和議會各自的權利設置來達到讓這行政分支、立法分支互相牽制來防止權力濫用的目的。
也就是 總統有部分的議案否決權 而一會也有彈劾總統的權力
㈩ 美國的法律程序
憲法:
憲法的特點
①按三權分立和制衡原則建立總統制的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國會分參眾兩院,為最高立法機關。兩者現在都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為100名,各州不論大小,一律兩名;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員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現固定為435名。法律須經兩院通過,有分歧時組成兩院聯席會議解決。國會主要職權為立法、修改憲法和進行彈勁等,以及專由參議院行使的批准條約和審議重要官員的任命。總統任期4年,主要由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黨提名候選人,經普選產生的選舉人間接選舉產生。總統兼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三軍統帥。國會只能按彈劾程序,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參議院審理通過,方得罷免總統。總統有否決兩院通過的法案的權力;但如兩院再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法律即有效。美國最高法院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同意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審判獨立。
②聯邦與州分權較復雜。各州均有其憲法與法律,但應符合聯邦憲法。聯邦的權力主要在外交、國防、貨幣、聯邦預算、全國性財經政策、國際貿易和州際商業方面,至於衛生、教育、福利和稅收等,各州都享有較大權力。
③法院享有司法復議權,可以受理對聯邦和各州立法、行政法規和行政措施違憲的控告。這是從19世紀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例肇始的。
④對公民權利的保障,特別是訴訟權利的保障,有較詳細的規定。
民法:
包括的范圍很廣,除若干州有單獨的民法典外,一般包括許多有關契約、侵權、財產、繼承和婚姻家庭方面的制定法和判例,統稱為私法。多數州援照英國舊法,胎兒即享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應為其設財產管理人。多數州規定年滿18歲的公民即享有行為能力,未及此年齡者可就生活必需訂立契約,成年時可單方加以解除。
契約法:
主要是判例法。19世紀末才開始制定某些統一的成文法,主要是商業方面。例如,適用於37州的《統一買賣法》(1906),適用於各州的《統一流通票據法》(1896)。20世紀50年代,有關契約的制定法陸續增加,其中最重要的是《統一商法典》(第2篇)和《消費者信貸保護法》(1968)等。美國沒有分章羅列各種契約關系的契約法,只有關於契約訂立、解除、無效和契約的內容、形式等一般原則的規定;不過,在部分法典內有專門適用於某種契約,如保險、代理、承攬等的特殊規定。美國重視必須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與不必一定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的區分。前者包括超過500美元的買賣契約、不動產契約、履行期限超過一年的契約、承諾在兒女結婚時轉移財產的契約,以及遺產管理人承諾以自己財產支付死者債務的契約等;不過,買賣契約可以以部分履行或收受作為成立的依據,不動產契約可以以買受人的進行修繕、遷入或支付部分房價作為成立的依據。不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必須有契約成因,即以交易為內容,因而無償贈與雖可在事實上履行,卻不能作為契約成因,不產生請求權。與英國法不同,美國承認有利於第三者的契約的效力,該第三者有請求履行的權利。
侵權法:
沿襲自英國法,即民事侵權行為的受害人得提起損害賠償之訴。美國關於侵權的成文規定主要見諸州法,聯邦並無統一立法。故意侵權行為除保留英國法原有的傷害、侵佔財產、非法拘禁等外,增加了一些新項目,如干預隱私(竊聽、擅自使用他人照片等)以及生產危險商品等。過失侵權必須過失與損害有因果關系才負賠償責任,過失又必須是有違照管義務,其大小視行為人專業資格而定。例如工程建築師的義務高於建築工人。如受害人也有過失,即比較其大小,雙方分擔責任,相應減少賠償額。在違反契約造成損害時,受害人可提起違約之訴或侵權之訴,一般多選擇後者,因為侵權賠償包括無形的損害在內。美國目前的侵權訴訟求償程序復雜,訴訟往往曠日持久,耗費巨大,不利於收入微薄者。有的州為簡化訴訟,已開始實行所謂無過失責任,即不必證明行為人有過失,亦能獲得損害賠償。
財產法:
是美國法中較復雜的法律之一。來源於英國封建時期地產法的一些概念與原則,與現代資本主義的一些財產原則相結合,所有權、抵押權、典質權和留置權等又相交錯,形成比較復雜的法律規定。與英國法相比較,其地產購置的登記程序比較復雜,產權的取得往往需要經過許多法律手續,因而,出現了產權保險制度。擔保利益包括不動產抵押和動產典質。多數州規定承押人只對抵押物享有擔保利益,而抵押人仍享有法定產權;但有少數州規定,法定產權在抵押期間歸承押人所有,在全部清償後產權方歸還抵押人。美國還規定有營建和修理留置權,在債務人未清償以前,營建人或修理人對財產享有擔保利益。
繼承法:
是美國法中比較發達的一部分。規定有嚴格的遺產管理制度:動產在分配給繼承人以前,必須交由遺產管理人管理;不動產在理論上可直接移交繼承人,但實際上也經過一段管理。管理人的指定、許可權和報酬等都有詳細規定。不動產的繼承依財產所在地法,動產的繼承依被繼承人最後住所地法,因而遺產處理往往涉及不同州的法律。法定繼承的順序和份額,有些州作了明確的規定。不少州還規定從遺產中給配偶和子女保留住房或一筆最低限度的撫養金,不在清償遺產債務之列。遺囑繼承的程序較為嚴格,多數州規定需有三人見證,本人簽字,經法院登記才有效。配偶間的財產有單獨財產、共同財產和合營財產之別,各州法律規定不盡相同,在繼承時往往發生復雜的法律問題。
婚姻法:
或稱家事法,各州有其不同規定。目前多數州規定廢除所謂「普通法婚姻」;而且不承認婚約的法律拘束力。各州一般都列舉可以要求離婚的理由。原來實行一方過失原則,1970年加利福尼亞州頒布新離婚法以後,許多州陸續仿效,改采感情破裂原則,進一步擴大了離婚的可能。離婚管轄比較復雜。各州對離婚前的住所要件規定不一,財產處理原則也不盡一致,所以在不同州起訴,結果往往相異。而且,離婚訴訟一般為屬事管轄,而扶養訴訟則為屬人管轄,所以往往不能同案解決,並經常需要在不同的州審決。
商法:
與民法並無嚴格界限,如契約法、財產法等均兼屬民法與商法,《統一商法典》對商事關系作了較全面的規定。
公司法:
規定頗為詳細,其特點為:在合夥與公司之間劃分出一類所謂聯營,指不同行業的聯營。公司本身不作分類,但區分非營利社團與盈利企業非營利社團如政治團體、科學團體、學校、宗教團體、體育俱樂部和農業實驗站等,參加者稱成員,不分紅,其法人權利義務和稅收等有別於盈利企業。盈利企業的成立、資金、經營和管理等均有較嚴格規定。董事會與理事會在法律上無嚴格區別。公司之成立依成立地法,公司之經營依公司所在地法。國家對跨國公司、母子公司、跨行業聯營公司有一定的干預,也有一定的支持。
破產法 適用極廣,聯邦有統一破產法。新破產法於1979年1月1日施行;個人或企業、債權人或債務人均得依各種情況提出破產訴訟。種類有四:正式破產訴訟,債務清理訴訟,雇員或消費者破產訴訟和公司改組訴訟。在有些法學著作中,將反托拉斯法、勞工法和其他有關工商業管制的法律,也列入商法范圍。
刑法:
至今沒有制定統一的刑法典,只是在1962年公布了一部《標准刑法典》草案,供各州立法參考,但未正式生效。有的州在英國法的基礎上制定本州刑法典。到80年代,還有一半的州承認普通法中的罪名,即使有法典的也往往以普通法來解釋其中的規定。因而罪名和定義很不一致,刑罰也輕重不一。立法機關可以在其他立法(如安全方面和勞工方面的立法)中規定罪刑。而且往往授權某些行政機關在行政法規中規定罪刑,從而擴大了懲罰面。適用不定期刑或幅度刑,實際上把刑期決定權委諸刑罰執行機關。保留死刑,但很少執行。監禁刑期沒有最高限,在數罪並罰時可高達一二百年。由於犯罪數字不斷增大,青少年犯罪率提高,監獄不足,目前出現下列趨勢:減少一般罪名,刑法重點轉向青少年犯罪,以及試驗各種非監禁形式的刑罰。
訴訟法:
民事訴訟程序 與英國法無多大區別,採取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作判決。 刑事訴訟程序與英國法差別較多,舉其大者有:①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保障上升為憲法原則。②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 罪起訴的制度。②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④認可並大規模使用所謂「答辯交易」(Plea bargaining)方式。
司法管轄:
美國法院分為聯邦系統和州系統。從管轄分工看,聯邦系統法院管轄的案件主要是:①因聯邦法律、條約或州憲法而系爭的所謂「聯邦問題案件」,包括憲法規定由最高法院初審或終審的案件,以及聯邦法律規定由聯邦系統的法院專屬管轄的案件,如破產案件等。②雙方當事人為不同國籍或州籍而且系爭數額達一萬美元的案件,可由當事人自行決定由聯邦法院或州法院審理,但離婚案件除外。③聯邦其他法院移送的案件,以及原屬聯邦與州雙重管轄而雙方當事人台願轉由聯邦法院審理的案件;不屬聯邦法院專屬管轄的案件,州法院均可管轄,有的州就此作了明確規定。至於各州之間的管轄,由於法律規定各異,又有屬事、屬人和屬物之分;與適用何州法律的沖突法問題密切相關,是美國法中爭執較多、解決較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