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物敷臍法治病
A. 臍療的發展歷史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中記載了許多關於臍療的論述。早在殷商時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臍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臍法療疾。晉代葛洪《肘後方》則率先總結和提倡臍療,開創了葯物填臍療法的先河。此後,臍療歷經各朝代的發展,直至晚清進入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中醫外治宗師、清代吳師機所著的《理瀹(音同「月」)駢文》,更是對臍療作了系統地闡述。春秋、戰國時代《五十二病方》,這本書中即有肚臍填葯之記載,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也記載了臍療法。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王壽的《外台秘要》、宋代《太平聖惠方》、明朝龔廷賢的《萬病回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均有記載,至吳尚先的《理論駢文》描述當時治療黃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臍上,用酒和糯米飯蓋之,至口中有酒氣為度;又用乾薑、白芥子敷臍,以口辣去之。由此可知,由臍所入的酒,及辛辣之氣味皆可藉由皮膚吸收,而循經口中。
臍(即神闕穴)在腹部中央,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的經穴,與經絡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中醫稱之為十二經絡之根、呼吸之門;神闕穴居臍中央,是任脈的一個重要穴位(任脈為經之海,因此刺激此穴對五臟六腑具有調節作用),又因臍部的皮膚比較薄,神經及血管比較豐富,它所支持的臟器以及血管包括模隔膜、肝、脾、胃、腎上腺、輸尿管、膀胱,因此臍部透過與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的聯系,有比較強的吸收和傳導能力。 臨床上灸臍可治暈厥、昏迷、休克,故有興奮大腦、強心、改善微循環的作用;葯物敷臍可治虛汗,神經性嘔吐,故有調整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作用;灸神闕可治陽萎、不孕,故有調節內分泌紊亂的功能;在神闕穴上拔火罐,可治蕁麻疹和過敏性哮喘,可作用於免疫系統、抑制過敏反應。
目前的醫學也證實,葯物可穿透皮膚表面結構,而被人體吸收。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後閉合之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葯物易穿透擴散,且臍下無脂肪組織,故滲透力強。臍皮膚除了具有一般皮膚所具有的微循環外,臍下腹膜,還有豐富的靜脈網,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可知葯物可在臍部擴散到靜脈或腹下動脈分支,而進入體循環;臍動脈結構特殊(有研究指出,動脈粥樣硬化病人的臍動脈壁沒有膽固醇堆積),而認為此種特殊結構,是葯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條件。
B. 敷臍法:露蜂房,白芷各10克,共研細末,醋調成稀糊狀,臨睡前敷肚臍(神闕穴)上,外用紗布覆蓋,用膠
病情分析:
這個方法對於治療早泄,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指導意見:
這個露蜂房是屬於中醫中滋補腎精的葯物,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外用於肚臍,也就是神闕穴處,效果要更好些的。
C. 類風濕敷臍療法的原理
敷臍療法屬中醫外治法的范疇。中醫外治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起源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歷代醫家對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葯層出不窮,治病屢見奇效。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肚臍是外治法層佳部位之一,隨著經驗積累,敷臍治療疾病的范圍逐漸增大,最終形成了具有中醫特色的敷臍療法,堪稱中醫一絕。
肚臍又叫神闕穴,為先天之命蒂,後天之氣會,介於中、下焦之間,腹部正中部位,此穴能通調周身經氣,通過各經脈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密切相聯,正如彭祖《小續命蒸臍法》曰臍者,腎間動氣,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使百脈和暢,氣竅通達,上至泥系列葯物,下至湧泉。歷代醫家及中醫氣功理論都認為,胎兒出生後,一點真元之氣聚集臍下,為生命之根本,恰是人體太極之所在地,以臍為中心,有直徑10厘米大小的兩個對持相抱的陰陽魚,產生陰陽感應,使氣血升降出入,生機周流不息。因此,肚臍是調治疾病的主要氣穴。從現代解剖學認為,臍部表皮角質層最薄,無皮下脂肪組織,皮膚和腹部筋膜直接相連,除局部微循環外,臍下腹膜還布著豐富的靜脈網,腹部靜脈吻合點,深部與腹部上下靜脈相聯,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在臍下用葯,易穿透彌散,吸收於血管進入血循環,發揮治療作用。
《素問·痹論》中說帝曰:營衛之氣亦令人痹乎,歧伯曰:營者,水谷之精氣,和調五臟,灑陳於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三氣合,故不為痹。這里所說的營衛之氣:相當於機體內的能量;熏者:熱量溫煦之源地;散者:布散發散之意;肓膜:據多數醫家考證,在肚臍最深層,第二、三腰椎椎體前側,背側即命門穴,前側為神闕穴(肚臍)。胸腹:即肚臍里層周圍的腹腔太陽神經叢,它主管腹部各臟器的功能活動,若大腦長期受精神刺激,或痰食寒熱之邪傷害胃腸,致使肚臍深層營衛之氣合成散布失常,痰濁瘀血留滯在肚臍周圍,形成網狀、條索狀、包塊狀反應物,加上風寒濕熱之邪相合,則關節、筋骨、肌肉、疼痛腫脹僵硬由此而產生。
中醫認為葯物入臍,先作用於胃與小腸,再通過臟腑的氣化和輸布作用,散布於五臟六腑乃至全身,以達到健脾和胃、溫腎散寒、回陽救逆、和中理腸、行氣消腫、散結通滯、強腎健骨、活血通經、保健防治百病的作用。正如清代著名外治學家吳師機深有體會的說 則知葯物由臍而入,無異於入口也,切葯可逐日變換。現代研究表明,將芳香葯物置於臍下,葯物不斷的刺激臍下皮膚,可激活神經內分泌的反饋作用,促進人體免疫功能的發揮。經臨床觀察,敷臍療法中不同劑型的敷臍葯敷貼肚臍後,所出現的全身溫熱、出汗、氣流竄動、身體輕松有力等反應則是營衛之氣調和,五臟六腑功能增強,免疫活性細胞激活的佳兆。
D. 中葯敷肚臍能治療哪些病
中葯敷臍治療操作很簡單,清洗肚臍後平卧,取配製好的葯末適量,用生薑汁或黃酒、蜂蜜、醋調成糊狀,納入臍孔,用紗布覆蓋,透氣膠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時。
皮膚敏感者可縮短時間,皮膚耐受性好的人可適當延長,但最好不超過24小時,一般可連用2~7天。急性病變、體內有濕熱、肚臍有炎症或皮膚嚴重過敏的人不宜使用這種方法治療。另外空腹或餐後也不宜馬上實施中葯敷臍。
五更瀉
可選用補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葯材混合,研成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臍孔,連用7日為一療程,可重復2~3個療程。
呃逆
選用橘皮、半夏、丁香等,研成細末後用生薑汁調成糊狀敷於臍孔,連用2~7天。
脾胃虛寒型胃痛
可選用胡椒、乾薑、香附等,用黃酒調成糊狀,連用2~7天。
小兒大多不願服葯,害怕打針,特別是嬰幼兒給葯尤為困難。
而小兒肌膚柔嫩,敷臍療法作用迅速,無損傷,因此在兒科應用廣泛。治小兒腹瀉、消化不良、腹痛等,可將葯粉用黃酒或茶水調勻,貼於臍部,1~2天即可見效,有的甚至數小時內即可好轉。遺尿的患兒,也可將葯物同時敷於肚臍和關元穴,可以減少遺尿次數。經常感冒的兒童,用中葯裝袋後敷臍,堅持一段時間可以提高抵抗力,減少感冒的發生。
敷臍治療婦科病:
▲月經不調:取當歸9克,肉桂、白芍、紅花、乾薑、川芎各6克,鹿茸3克,共研為細末,貯瓶備用,敷貼時取上葯適量,加醋調成糊狀,敷於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葯一次,10次為一療程。本法可適用於月經提前、推後或先後不定期者。
▲痛經:取肉桂、炒茴香、乾薑、元胡、炒靈脂、沒葯、川芎、當歸、生蒲黃、赤芍各6克,共研為細末,貯瓶備用,每次月經前兩天,先用鹽水清洗肚臍,再取上葯粉適量,加醋調成糊狀,敷於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葯一次,連用三次,5個月為一療程。
▲閉經:取威靈仙20克、蜣螂10克、焙乾後研為細末,敷貼時取葯粉適量,加醋調成糊狀,敷於臍中,約一小時去葯,每天兩次,連用至愈,適用於血瘀型閉經。
▲崩漏:取益智仁、沙苑子各20克,艾葉30克,前兩味葯研為細末,再用艾葉煎汁後調適量葯粉敷於臍中,每6小時換葯一次,5天為一療程。
▲帶下病:取芡實、桑螵蛸各30克,白芷20克,共研為細末,取葯粉適量,加醋調成糊膏狀,敷於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葯一次,10次為一療程,適用於白帶量多者。
▲妊娠惡阻:取半夏15克、砂仁3克,白蔻3克,生薑汁1小杯,先將前三味葯研成細末,取葯粉適量,以生薑汁調和葯粉如稠糊狀,敷於臍中,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葯兩次,7次為一療程。適用於脾胃虛弱型的妊娠惡阻。
▲產後盜汗:取何首烏適量,研為細末,加水調成糊狀,敷於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一次,連用至愈。
▲乳癖:取蒲公英、木香、當歸、白芷、薄荷、梔子各30克,紫花地丁、瓜蔞、黃芪、鬱金各18克,麝香4克,研成細末,貯瓶備用,敷貼時取上葯適量,加醋調成糊狀,敷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葯一次,8次為一療程。適用於肝鬱氣滯型乳癖。
▲子宮脫垂:取升麻20克,枳殼25支,黃芪20克,柴胡20克,黨參20克,麝香0.6克,陳醋適量,除麝香另研外,諸葯共研成細末,敷貼時取葯粉適量,以醋調和成糊狀,囑患婦平卧床上,取麝香0.15 克納入患者臍孔穴中央,再將調和的膏葯敷於臍部,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葯一次,10次為一療程
E. 敷貼療法是怎麼治療的
將葯物敷貼於患處或穴位的方法,叫做敷葯法。因所敷的葯物不同,故分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止血、促使腫毒消散或潰破等作用。
敷葯療法適用於腸胃病有一定療效,這里介紹幾種腸胃病的常見病症敷葯療法:
慢性胃炎
[原料]炮姜100克,花椒150克,生附子100克,檀香100克,蒼術200克。
[製法]將上葯共研為細末備用。使用時取葯末30克,用生薑汁調成糊狀,敷於中脘穴、足三里穴,或脾俞穴、胃俞穴,覆蓋紗布以膠布固定。
[用法]3日換1次葯,連續敷用2~3周為1療程。適用於本病屬於胃寒氣滯者。
十二指腸炎
[原料]吳茱萸10克,元胡15克,青皮15克,川楝子15克,乳香5克。
[製法]共研極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葯末適量,用生薑汁調成糊狀,敷於上脘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或脾俞穴、胃俞穴,覆蓋紗布以膠布固定。
[用法]10分鍾後取下,每日1~2次,連續敷用2~3周為1療程。適用於本病屬於淤血阻滯者。
消化性潰瘍
[原料]川楝子6克,元胡6克,香附6克,沉香3克。
[製法]共研細末,薑汁適量調成糊狀,敷臍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葯1次。
胃下垂
[原料]蓖麻仁10克,五倍子2克。
[製法]將五倍子研成細末過篩,與蓖麻仁混勻搗爛成糊狀,製成直徑約1.5厘米、厚約1厘米的葯餅備用。用時將葯餅貼敷於百會穴(將百會穴處頭發剃去),或敷於臍部,用紗布綳帶固定後,用裝有熱水的鹽水瓶在葯餅上端熱熨10~15分鍾。
[用法]每日1~2次,10日為1療程。注意以勿燙傷皮膚為度。
F. 敷臍療法的注意事項
腰為腎之府,常做腰眼按摩,可防治中老年人因腎虧所致的慢肌勞損、腰酸背痛等症。兩手掌對搓至手心熱後,分別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膚,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熱感為止。
G. 誰用過此法治早泄(敷臍法)管用嗎
我覺得肯定是心理作用更多一點 0 0~
我男朋友也早泄...可是因為我太愛他了 就沒覺得這個很重要
我也從沒抱怨...
建議你去大醫院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