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徐大椿道德經注

徐大椿道德經注

發布時間: 2021-02-08 19:42:38

㈠ 有沒有學術上的《道德經》註解,名家的,深層次、詳細的解讀。

給你推薦幾個經典註解:1、台灣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2、任繼愈《老子繹讀》回;3、高答亨《老子注譯》。這幾位都是大師級別,學老子者不可不讀。如果是初學者入門,首選南懷瑾《老子他說》。至於你說的市面上那些原文+譯文+小故事之類的老子書,是沿用了成功學的套路,七拼八湊而成,沒有解讀者自己的原創性見解。這種書,可以說,百分百都是垃圾,純粹騙錢的書,讀了完全是浪費時間。讀這種書,還不如直接去讀老子原文。

㈡ 關於《道德經》的注本問題

要找《道德經》的注本,當然是讀魏晉南北朝時哲學家王弼的《老子注》,版現代人譯注的《權老子》注最好的是讀陳鼓應老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價》。網路上翻譯註解《老子》的很多,如果你要做研究就看一看以上兩本書,或者再看一看清朝人注譯的《老子》,可能這些書對你有幫助!

㈢ 誰注的《道德經》好

一本是王蒙寫的《老子的幫助》。王蒙參考了現代一些國學大師的譯注,加內上自己的理解,對容《道德經》進行了現代的翻譯,並進行了解讀。全部81章都有。網路文庫有全文。

另一本是南懷瑾寫的《老子他說》,南懷瑾是一位國學大師,對國學經典的翻譯寫解讀都非常好。《老子他說》只有前面二十多章。還有《老子他說》(續集)這本我沒看過,好象也沒有全。

這些網路文庫都有全文的,均可免費閱讀。

購買的話,可以從卓越買,我從上面買的,比當當便宜。

㈣ 《道德經》較好的注本有哪些

《道德經》主要注本有哪些?
《道德經》言簡意深,自秦漢以後被歷代道家學者奉為根本經典,為之註解者極多。僅現存《道藏》中的《道德經》注本,就有50多種,這些註解因時代不同而不斷變化其宗旨,因此研究老子學的變化,可以了解道教義理發展演變的歷史蹤跡。
現存最早的老學著作,是西漢末年嚴遵的《道德真經指歸》,本書以「自然無為」為宗旨,以修身正法與仁義道德相統一,用以經世治國,養物生民,實人君南面之術。《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相傳為西漢文帝時河上公傳授,實際上是東漢黃老學者假託之作;本書闡發以道治身治國之旨,而以治身養性為本,是東漢黃老學從經術政教之道向神仙道教轉化的象徵。《老子想爾注》,相傳是東漢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所撰,本書是早期道教思想教義註解經文,反映道教神化老子,以宗教神學改造《道德經》的特點。
魏晉玄學家註解《道德經》的代表作,有王弼的《老子微旨略例》和《老子注》,都是以玄學本體論哲學解經為其特色,表明道家哲學從漢代黃老學宇宙論進至魏晉玄學本體論,影響極大。自南北朝至隋唐,道教哲學從玄學本體論演變為重玄雙遣論,當時出現的《道德經》注本有數十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道士成玄英《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和李榮的《道德真經注》。宋元時代,老子學的新發展是以內丹學說注經,如南宋白玉蟾的《道德寶章》,以道教內丹學融會佛教禪宗思想,書中雜有不少煉丹葯物和火候圖像。

㈤ 求古文言文翻譯,道德經注

太極左仙公葛玄的這篇序
老子體自然而然,生在太沒有的先,生於無因,經歷天地始終,不可稱載。最終在無終,研究了無窮,無極極嗎,所以沒有頂點。與大道而條理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著道德的至純,浩浩盪盪,不可名的。煥發其有文章,巍峨雄偉的成功,深淵的不可估量,堂堂乎是神明的宗旨,三光帶以朗照明,天地桌以得生,乾坤運用吐精,高高在上而失去民眾,「尊貴而無實際的職位。承載無窮,闡教八方,各教八方諸天,普弘大道,開辟以前,再下面是國師,代替不停。沒有人能知道的,培養造就萬物,不說我為,黑色的德行啊。所以大家所共同尊奉聖人。道尊德貴,如果沒有人的生命而順其自然,只有老人家嗎!周時又假託神靈李母,剖左腋而生,生活就是潔白,稱為老子。老子的稱號,因為玄而生,在天地之先,沒有衰老的時間,所以《老子》。人們對老子當始於周代。老子的稱號,開始於無數的威脅,很幽深渺遠,瞎邈很久遠了。社會衰敗,大道不走,西遊天下,關令尹喜說,大道將隱藏嗎,請為我寫的書。於是作道德兩篇五千字上下經過了。那五千文,宣道的源,大沒有不包,細不不入,天與人的自然規律。我老師有意見,精進研究的,那聲音參與太極,高皇帝遠點,諸天歡樂,就帶著契玄人。靜想一真,那麼大家感悟會,內觀察影子,那麼精神長存。整體和諧道德,那麼萬神震驚伏地。禍滅九陰,福來自十方。安邦定國,誰能知道呢?沒有做的文章,誇他不辱,裝飾的不光彩,彎曲的不能渾濁,不可能澄清,從這樣的。應道,見,傳告無窮無盡,常的原因。所以知道常說明,大道做什麼呢?弘的由人,斯文尊美妙,可以不精細嗎?粗略地陳述一篇,只有有道德的寶啊。

㈥ 關於《老子》的版本

道德經版本問題可以說是道德經獨有的現象,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
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還有西漢嚴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經》石幢等。
市面上銷售的書籍,版本之間差別很大;甚至章節順序也不一樣。其中,台灣陳鼓應教授《老子今注今譯》選用的校訂版本還是相當客觀的,參考了歷代版本和注家,偏重於哲學研究;蕭天石先生的《道德經聖解》偏重於道教修煉,被譽為近代第一注家;馮海濤先生的《道德經智慧日用貫通》一書,則著眼於人們的尋常日用,經文前後文印證,以老解老,擺脫了歷史上以庄解老、以儒解老、以佛解老、以西方哲學解老、以易解老之窠臼,值得一讀。
《道德經》的版本有多種,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簡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的《道德經》版本。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比馬王堆帛書本的《道德經》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漢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㈦ 道德經註解最好的,最到位的是誰寫的,是哪本

藍羽48123 :你好。
今本《老子》,全書共5000餘言,故又稱《老子五千言》。西漢河回上公曾作《老子章句》,將《答老子》作了注釋,並將《老子》分為八十一章。稱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合稱為《道德經》。老子的哲學思想、宇宙論、人性論、而至政治論都有涉及。

㈧ 道德經誰註解的最好

千人千解,最好的註解是不用註解直接讀。其實古文都是這樣,直接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㈨ 求《道德經》注本!

《道德經》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道」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也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無名」的「無」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有名」的「有」本章所表述的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所以,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就是告訴大家以後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說此兩者來源於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得上玄妙、深遠。但是它並非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萬物天地之奧妙的總門。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如果社會上沒有恭維有才華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相爭,如果珍貴的東西大家都不認為他是珍貴的話,那麼就不會偷竊之人,不顯耀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所以聖人的治理原則就是:要使人民都虛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沒有野心,使人民身體強健,全民都形成了謙虛謹慎不出風頭、安居樂業不欲壑難填的風尚,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社會就不會不太平了。這里的「無為」是有特定的含義,不是無所作為。「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你的行為達到了「無為」的境界,天下就沒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第四章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道」就像一個大容器,但它裡面所蘊涵的內容,和運用的領域是用之不竭的。第一章說過「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所以說真正沒有私慾的事物,我們要觀察他們的微妙之處,對於有私慾的事物,我們要觀察他們的慾望所達到的程度,對於不斷的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的深入細節,我們不斷的發現微妙之處,不斷的充實「道」德內涵。
「淵兮,似萬物之宗」 「道」是萬物的內在本質,就像是萬物發源的根源一樣。「萬物」也就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宗」是指祖宗。「似」就是好像,而不真正的是。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在我們不斷的認識和了解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消磨認識的鋒銳部分,消除跟中認識的意見分歧,融合各種觀點的光輝,最終形成共同的觀點。「道」似就是好象存在,卻又深奧莫測。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們不知道「道」是怎樣產生的,好像是在天地形成之先,也就是說在人類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道」了.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里的芻狗,的意思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天地對地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行著,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規律,天地無所謂對他們「仁」與「不仁」看到這個句子讓我想起來毛澤東的一句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老天要是有情意天也會老去的。所以老天無所謂「仁」與「不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老百姓安居樂業、生老病死。聖人治理都是用「無為」的方法來治理,也無所謂「仁」與「不仁」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之間好像一個風箱子一樣,當中是空的,但抽動起來可以發出無窮無盡的風力。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會導致黔驢技窮,不如按照自然法則少說、多看、多做就叫「守中」,「中」就是自然法則。 老子在本章闡述中國人的一個重要觀點「順其自然」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世間萬物生機,生生不息,就好像一個神奇的母親的存在一樣,我們管他叫做「玄牝」,「玄牝」就是「道」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就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觀存在的,「道」是永不枯竭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地長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的運動變化規律而存在,而是萬事萬物運動變化規律平衡的集合,因為他是和諧平衡的,所以它能夠永世長存。當一個人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那這個人也是永世長存死而不忙的,就像雷鋒一樣,人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在。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跟上面的一樣,所以說,聖人總是把人民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人民也會把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人民會全力以赴的保護他的安危,正因為聖人大公無私,所以人民會把他該他得到的都給他,貌似人人皆是聖人了,這樣天下也太平了。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譯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樣,水潤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所以水總是按照自然規律行事,水是萬物之靈,水能從高處流往低處,也在表述一個做人的道理,在社會中做人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吃虧是福」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於選擇自己的居住的環境(好環境培養好的人才),他們心懷博大、深藏不露,與人為善,樂善好施,言必行,行必果,他們治理國家有條不紊,做事會根據自己的能力把事情辦理得最好,總是選擇最合時宜的時候行動,由於做事都不違背自然規律,所以也不會帶來煩惱。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就是告訴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這里的「持」的意思就是用手拿著,貪得無厭的人都是手裡面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想拿著其他的東西,拿的多的時候,很容易把東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這裡面的「已」是止,就是說不如適可而止,總體反應 不要貪得無厭,要適可而止。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這裡面有幾個解釋,第一個解釋是實物的,比如說一把刀在鋒利無比,也不可能永遠保持自己的鋒利無比,第二是做人的,就是說人不應該機關算盡、不做好事、這樣做的話只是一時之快,過後可能會遭到報應。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可以這樣理解。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金玉滿堂」的人沒有幾個人能守得住的,因為金玉滿堂的人,大多數都喜歡金玉擺設,但是擺設太多了就太顯眼了,即使朋友看了不眼紅但是小小傳出去是非常快的,就很容易招來盜賊,這里想起了這句話「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富貴而驕,自遺咎」
人富有了有錢有勢了,不要驕傲、自大、驕橫跋扈,這樣會種下惡果的。而有錢了人應該多做善事,為自己多積德行善,然後不驕傲,會使你更富有。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就了,也要懂得身退(這里的身退不是職位的身退,而是自身利益上的身退),不要把功成名就握的太緊,有句話說的好「識時務者為俊傑」,也是順應,天道之人,順其自然。
第十章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身心一致持之以恆的遵循自然規律,能否不偏離方向?這里的「營」的意思是身體健康的意思,「魄」這里指的是精神魂魄的意思,前句「載營魄」的意思就是「營」與「魄」能夠不分離么? 「抱一」 這里的「一」在古代的時候一可以產生任何數字,因為他是最小的數字。所以這里的「一」代表自然。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氣」的意思是把能量聚在一起。「致柔」這里的柔是達到極柔和的狀態,「專氣致柔」就是把能力集合在一起,內部很和諧協調,從而達到柔和的狀態(長期調氣可長壽身體健康)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排除一切雜念苦心專研,能否做到沒有紕漏、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愛國治國,能否做到「無為而治」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思想、言行,能否以陰柔自居嗎?(就是告訴人們應該謙虛)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清楚明白四方內外的事物,能夠做到「無知,無欲」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生之畜之」的意思就是把上述的六個方面貫徹於事物的創始和發展過程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搜索萬事萬物的奧妙,而不據為已有。施於人而不要持有恩。領導人民而不是主宰。
「是謂玄德」把上面的做到這就是玄德,「玄」是玄妙的意思。這么做也就是遵循「道」的行為,所以稱之為「玄德」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東西,這樣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開窗戶造方子,當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東西和住人,這樣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里的「有」可以被解釋為有利條件,這里的「無」可以被解釋為使得有利條件發揮作用。「有無相生」「利,用」也是一樣是不可分離的,這個也就是「道」
第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注音版—————————

五(wǔ)色(sè)令(lìng)人(rén)目(mù)盲(máng),
五(wǔ)音(yīn)令(lìng)人(rén)耳(ěr)聾(lóng),
五(wǔ)味(wèi)令(lìng)人(rén)口(kǒu)爽(shuǎng),
馳(chí)騁(chěng)田(tián)獵(liè)令(lìng)人(rén)心(xīn)發(fā)狂(kuáng),
難(nán)得(de)之(zhī)貨(huò)令(lìng)人(rén)行(xíng)妨(fáng).
是(shì)以(yǐ)聖(shèng)人(rén)為(wéi)腹(fù)不(bù)為(wéi)目(mù),
故(gù)去(qù)彼(bǐ)取(qǔ)此(cǐ).

[譯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光十色讓人眼花繚亂。這里的五色,指的很多比如說金銀珠寶、華麗的衣服等等。

「五音令人耳聾」

靡靡之音令人失去心智,為什麼說耳聾那?老子在這里是說聖人之治,不要迷戀五音,這里給大家講個故事,商代有一個叫師涓的樂師,他專門收集、整理樂曲,並能奏出一手動聽的樂曲。一次,殘暴的紂王把師涓抓來,要師涓專門為他演奏。可師涓奏出的樂曲都不和紂王的口味,紂王威脅要殺死他。他冥思苦想,創造出一種名叫靡靡之樂,北里之舞」的歌舞來應付紂王。紂王聽了很高興,免師涓一死。從此,紂王整天陶醉在這種「靡靡之樂」的歌舞中,不用心去治理國家,不久被周武王打敗了。可以說紂王沒有聽到老百姓的申述和疾病中的呻吟。只是舉例說明這個意思。

「五味令人口爽」

這里可以用一個故事表明更生動些,春秋時期侯王貴族門吃盡山珍海味,而老百姓食不充腸。作為「愛民治國」的侯王,應當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如果迷戀於奢侈酒食,就吃不下老百姓的飯菜,所以說,「五味使人之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馳」這里值得是奔跑的意思,「馳騁田獵」的意思就是騎馬打獵。「令人心發狂」為什麼說發狂那?相信大家都看過古代的電視劇例如《還珠格格》裡面就有此場景,皇帝打獵。「馳騁田獵」都是侯王將相所為,老百姓只能漁獵種田胡口,這樣就是令百姓發狂了。百姓叫苦連天,此乃非聖人之治。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難得之貨令人產生慾望,造成了有貪官污吏,使得治理國家受到了妨害,妨害可以被解釋為「有害魚或者是干擾」。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里所說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王侯將相使人們豐衣足食,強大國家,而不去追求「五色,難得之貨」那麼國家就治理好了。

㈩ 誰註解的《道德經》最好

為道抄德經做注以及翻譯的襲是台灣陳鼓應的最好。 古籍的版本是中華書局的最好。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遠古語錄體。

熱點內容
司法局做什麼的 發布:2025-07-04 00:50:27 瀏覽:907
勞動合同法計時工資 發布:2025-07-04 00:50:12 瀏覽:881
依法治國從我做起 發布:2025-07-04 00:39:23 瀏覽:820
女法官提高司法公信力 發布:2025-07-04 00:36:54 瀏覽:829
法治與國情 發布:2025-07-04 00:33:55 瀏覽:335
法學審判長 發布:2025-07-04 00:27:34 瀏覽:42
訴訟查詢公司賬務的法律文書 發布:2025-07-03 23:54:51 瀏覽:490
民事訴訟法最新修改時間 發布:2025-07-03 23:51:14 瀏覽:22
xj司法局 發布:2025-07-03 23:36:03 瀏覽:154
新婚姻法外遇離婚財產分割 發布:2025-07-03 23:33:42 瀏覽: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