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我國環境訴訟立法

我國環境訴訟立法

發布時間: 2021-02-08 20:45:53

⑴ 簡述我國環境公益訴訟適格主體應符合哪些條件

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應該在新《民訴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哪些「機關」、哪些「社會組織」可以成為環境公益訴訟中的適格主體,即明確界定有權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機關和組織的范圍,同時也應在司法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將公民個人納入環境公益訴訟的適格主體范圍。
(一)規定有權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行政機關
從我國環境執法的實際情況來看,環保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無論從權力大小、權力行使環境還是從權力性質看,都與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相距甚遠;賦予其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是對環境公權力的不足和環境管理體制缺陷的適度矯正。先由政府部門作為公益訴訟原告提起訴訟,能保證環境公益訴訟這項制度改革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積極穩健地有序展開。同時,由政府職能部門——環保行政機關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探索環境公益訴訟也有利於社會穩定。
鑒於目前我國個別單項環保法律對環境公益訴訟已有零星規定,因此正在修改的《環境保護法》應當在《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新《民訴法》的基礎上,對有權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行政機關統一做出規定,其他單項環保法律則無需再做出分散規定。對有關行政機關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訴權做出明確規定,有利於克服我國當前環境執法體制存在的諸多弊端,彌補行政執法的漏洞,有效加強環境執法的效果。
(二)賦予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
此前,我國法律對檢察機關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主體地位的規定一直不甚明確,導致案件的受理率偏低。目前我國檢察機關參與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積極性並不是很高,這與檢察機關沒有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相關工作,以及檢察機關並不完全具備搜集環境公益訴訟證據的專業能力與手段有較大關系。因此,檢察機關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訴權有待在立法中進一步予以明確。

⑵ 中國環境污染那麼嚴重,為何環境訴訟那麼少

主要是中國的公益訴訟制度不健全。按照現在的民事訴訟立案條件,個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會被以主體不適格為由不予受理。只有檢察院有提起訴訟的資格,哪夠啊!
在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在民事訴訟法、環境保護法中基本可以說處於空白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不僅沒有公益訴訟的相關規定,而且其對原告資格的限制實際構成了我國公益訴訟的最大障礙。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要求原告必須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而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很多情況下原告都並非本案的直接受害人,故難免遭遇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命運。盡管《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但何為「支持」,概念模糊,而且在前述原告資格的限制下,也不可能有很大的作為。這一條規定最終淪為「紙面上的法」,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由於民事訴訟法關於原告資格的嚴格限制,也導致了現有的程序規則即便運用於公益訴訟也必將碰到很多實際問題,譬如和解和調解。
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環境保護單行法中關於單位和個人面對環境污染和破壞時所擁有的權利,一般都參照《環境保護法》第6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的規定,只籠統地賦予了一般單位和個人對污染和破壞環境行為具有檢舉、控告、監督的權利,而沒有明確賦予單位和個人可以直接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提起訴訟的權利。事實上,我國污染環境的責任者作出賠償的范圍也僅僅局限於「直接受到損失的單位和個人」。如我國《水污染防治法》第5條第2款規定:「因水污染危害直接受到損失的單位和個人,有權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第41條規定:「造成水污染危害的單位,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失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因此可以說在我國環境保護立法中亦沒有規定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其原因在於:我國現有的環境保護立法大部分是上世紀80、90年代制定的,當時人們的權利意識、環境意識還非常淡薄,保護私益尚且有種種顧慮,更別提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了。

⑶ 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有哪些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公益訴訟】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解釋》第284條 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一)有明確的被告;
(二)有具體的訴訟請求;
(三)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解釋》第285條 公益訴訟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污染海洋環境提起的公益訴訟,由污染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採取預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轄。
對同一侵權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必要時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解釋》第286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後,應當在十日內書面告知相關行政主管部門。
《解釋》第287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後,依法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在開庭前向人民法院申請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准許參加訴訟的,列為共同原告。
《解釋》第288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不影響同一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提起訴訟。
《解釋》第289條 對公益訴訟案件,當事人可以和解,人民法院可以調解。
當事人達成和解或者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將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進行公告。公告期間不得少於三十日。
公告期滿後,人民法院經審查,和解或者調解協議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出具調解書;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出具調解書,繼續對案件進行審理並依法作出裁判。
《解釋》第290條 公益訴訟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辯論終結後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
《解釋》第291條 公益訴訟案件的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其他依法具有原告資格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就同一侵權行為另行提起公益訴訟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⑷ 我國環境訴訟法律對主體資格是如何確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十八條 對污染環境、破專壞生態屬,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分析:首先是社會組織(主體的性質);其次應當是依法設區的市級以上政府部門登記過的社會組織(登記的要求);再者應當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此為專門性、時間要求、合法記錄等要求)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⑸ 談談對我國環境資源保護法的認識

論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環境資源保護法的完善

張安騰*

一、引言
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關鍵。環境和發展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課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隨著一場與工業革命意義同樣重大的「環境革命」的誕生,環境資源保護法(以下簡稱「環保法」)正日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從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最快的法律之一。作為一門新興的法律,環保法是多部門法發展的結果,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訴訟法等部門法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發展,不僅使其成為環境法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使其原理成為環保法理論體系的重要支柱。
我國是一個處於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正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隨著我國現代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不僅給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帶來空前繁榮,也造成了許多環境問題。一方面使原本某些方面的立法空白凸顯出來,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環境法體系中的一些內容因不適應當前的形勢而亟待修改。1下文將就我國現行的環保法的體系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及產生這些缺陷的原因進行初步探討,並提出有關建議,以期不斷完善我國的環保法,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二、環保法體系的缺陷及原因
關於我國環保法體系的劃分方法,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普遍都認為環保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並形成了以憲法關於環境資源保護規定為基礎,一綜合性環境基本法為核心,其他相關部門法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為補充,以及包括污染紡織、自然保護、環境糾紛處理、損害救濟、環境管理組織等內容的環境法律、法規、制度和環境標准組成的體系。2但由於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產生新的環境問題,且我國的環保法體系相當一部分帶有濃厚的
的計劃體制色彩,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上述這些缺陷日益阻礙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迫切要求加大力度完善我國的環保法體系。以下將從這些缺陷產生的原因出發,分別論述之:
一、體系外部原因所帶來的缺陷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及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新的環境資源保護關系不斷出現,必然要求新的環保法的制定實施,再繼之便是環境司法要適應新的環保法體系的要求。體現在外部層次上,即為立法上的空白,亦可稱為滯後性。所謂滯後性,指環保法在時間上總是落後於環境問題的要求及實踐發展。滯後現象已為各國環境法的發展歷史所證明。有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這種滯後性:3⑴、國家權力觀念。環境問題只有發展到影響社會安定和發展時才成為現代國家行政管理的對象。⑵、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和環境意識。一般說來,環境意識落後於環境問題的發展程度,而環境意識在行政管理領域又直接制約著管理制度,這必然帶來滯後性。⑶、反饋機制自身的限制。系統的復雜性,反饋環節的多元化及立法程序上的時間限制都會引起這種滯後性。從解決方法上看,滯後性只能事後進行完善,不可能從根本上避免。當然,立法時在現實可行性基礎上充分考慮環境問題的發展趨勢,使立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這在實踐中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
二、體系內部原因所引起的缺陷
從環保法體系內部來看,作為體系組成部分的相關法律、法規的改變都會相應地改變環保法體系的內容和影響環保法的執行。而且,從整體上看,我國現有環保法體系的結構還不完整,子系統不周全,導致系統功能不完善,使環境資源保護關系中的某些環節尚無適當的控制手段。具體說來有:
1、功能不協調。從實踐上看,它表現為某一環境問題未被調整或進行了互相矛盾的調整,亦即有的環境法律系統間作用互相矛盾或存在空白點。初步看來,這有兩個原因:⑴、系統結構不完整,某些應有的法律制度尚未確定。(這和立法的滯後性是有根本區別的)⑵、系統結構不合理,有的制度間未能很好地配合。如排無收費和水源利用政策及市政工程管理等方面就存在著配合不周的問題。
2、有的子系統不符合技術合理性。環境問題首先作為一個技術經濟問題而存在,其產生原因是各類技術的不合理運用,最終解決也只能依靠技術進步。環保法要產生有效的作用,它本身必須合理,即:⑴、內容滿足技術合理性。許多制度是環境保護領域內技術規范的發展,應符合環境科學的規律和要求。⑵、結構滿足操作技術合理性。環保法是通過法律對社會進行調整控制的一種工具和方法,必須有適應的結構和程序保證操作上的合理性,使之符合市場經濟和法制建設的一般規律。4但是,目前我國環保法在這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問題,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的公共參與問題、現場檢查制度問題、「三同時」制度問題,等等。總的看來,作為技術性很強的環保法,在我國並未體現出這一特點,而更多的是一般的原則制度的規定。
三、環保法體系的完善
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轉軌時期,這段期間也是政治、經濟、社會變動最大的時期。環境立法問題就在這高度變遷的時空中,不斷受到試煉,不斷受到調適。由此而形成的環保法,也就因而帶有濃厚的動態氣息。現階段完善我國的環保法,應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一、環境立法對完善環保法的前提作用
這里所講的立法,僅包括制定新的法律規范。沒有環境立法,就沒有環保法體系,環境司法更無從談起。因此,完善環境立法是完善環保法體系的一個前提條件。而「立法的發動、進度及內容未必單純是事理與民意的結果,而會因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靜態結構和動態發展而有不同的演變。」5目前,盡管環境立法領域空前活躍,但從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看,還未能完全跟上。因此,加強環境立法,完善環保法體系,促進體系整體功能的發揮,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止污染和破壞,是一個十分迫切的任務。
鑒於環境問題的四項特色即科技關聯、利益沖突、隔代平衡、國際關聯,6當前加強環境立法,完善我國環保法體系,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⑴、環境立法要突出自然規律。環境立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保護和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因此,環境立法要突出自然生態規律的要求與發展。⑵、環境立法要充分體現經濟規律。環境問題使經濟發展的產物,各國實踐證明,只有發展經濟,才能最終解決環境問題。因此,在環境立法時,要充分體現經濟規律的要求,以環境保護來促進經濟的發展,用法律來教育人們提高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辯證關系的認識,以環保來促進經濟的發展。⑶、環境立法要體現「地球一體」的觀點。在國際關聯的特色之下,環境行政容易衍生外交、國防及國際勢力介入等現象,造成環境問題的復雜化。7故環境立法應從整體角度考慮環境問題,把我國的環境問題納入世界環境問題的范圍內進行考慮。
此外,在立法的進程中,應見賢思齊,認真學習環保先進國家的制度和經驗,並可以有條件地援用歐美、日本等國環境法律所通用的管制手段,以便及時、高效地解決環境問題。
二、健全現有制度,協調體系內部的功能
1、從技術上完善現存的相關制度。這是改善環保法體系的重要措施。首先,應加大處罰力度。可適當引用不同程度的刑罰,但應認識到環境問題多元因應的執行手段中,刑罰只是其中的一種,且適用刑罰不得背離環境問題的特質與刑罰最後手段的定位。其次,應加強科技在解決環境問題的作用,事實上科技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建議在現行環保法體系的基本原則中加入「科技促進」一項,以彰顯科技的重要性。再次,「公共參與」這一原則在立法中雖得到體現,但在現實的決策運行中,卻往往拋開公共力量而自行決策,或多或少地損害了公共的利益。故有必要將公共參與落實到實處,如通過聽證、質詢、述職等途徑將之制度化。但同時也應注意不宜一味主張多參與,而應在參與的時機、范圍、方式與效力上,妥為規劃,並由整體的角度出發,健全相應輔助措施,以免造成公共參與的錯置。
2、協調各制度的功能。各制度的協調依賴於其內容銜接和控制手段的協調,即⑴、內容銜接,不留任何空白點,控制環境行為的各主要方面和環節。⑵、內容協同,功能協調,制度間不應有矛盾點。這是由環保法體系內部各組成部分具有共同目的性所決定了的。
顯然,當前形勢下,要完善我國的環保法體系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須加快法制建設的進程,以求更有力地促進經濟的發展,保障社會公眾的利益。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人民法院。
1 韓德培著:《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三版第61頁。
2 陳泉生著:《環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第55頁。
3 胡保林、曹疊雲、楊延華著:《環境法新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第74頁。
4 胡保林、曹疊雲、楊延華著:《環境法新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第78-84頁。
5 葉俊榮著:《環境政策與法律》,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第一版第73頁。
6 葉俊榮著:《環境政策與法律》,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第一版第88-91頁。
7 葉俊榮著:《環境政策與法律》,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第一版第90頁。

⑹ 關於環境案件的司法救濟權只有通過公益訴訟解決正確嗎

環保法第五十八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6)我國環境訴訟立法擴展閱讀: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意味著原告必須是與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直接利害關系」是指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意味著原告必須是被侵害的實體性權利的享有者,且這種權利必須被原告「專屬性」或「排他性」地享有。

而許多環境因素,如清潔的大氣、潔凈的水在傳統民法意義上屬於「共用」或「公有」的「財產」,河流屬於國家財產,任何單位和個人沒有專屬享用權。因此按照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原告不能對導致污染和破壞公共環境的非處罰性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這種立法狀況對保護公共環境及公民合法的環境權益是不利的。

按照特別法或特別規定優先於普通法或普通規定的原理,有必要在專門的環境立法中對《行政訴訟法》的局限性加以突破。《環境保護法》第6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⑺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訴訟主體

因為訴訟權是一項公民的基本權利,保護環境公益的訴訟權利應當得到環境內基本法的肯定。根據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的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這條規定中的「控告權」不僅僅是一種宣告的權利,還是一種直接的訴權,是賦予國家機關、有關組織、公民個人均有環境公益訴權。而且,既然是為保護國家環境權益和社會公共環境權益而設置的程序制度,就應當體現其社會性、公共性,允許更廣泛的更能代表不同層次利益的法律主體進行公益訴訟,不應有所限制。(3)可喜的是我國已經意識到擴大訴訟主體資格的必要性,2004年6月,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在「世界環境名人聚會北京探討科學發展觀」大會上提出,公眾應該成為環境污染事件中的訴訟主體,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讓任何公民、團體和國家機關都能與污染環境者在法庭上一論高低。

⑻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必須符合哪些條件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依法內在設區的市級容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8)我國環境訴訟立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七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行為的,有權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舉報。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不依法履行職責的,有權向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舉報。接受舉報的機關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⑼ 環境民事訴訟法與一般民事訴訟的區別

民事復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雙制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 審理和解決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等的活動, 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產生的訴訟關系。民事訴訟的任務是通過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 解決民事爭議, 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制裁民事違法行為, 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民事訴訟是解決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主要解決的是私權利之間的糾紛。
而環境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對平等主體之間有關環境權利義務的爭議,依照民事訴訟程序進行審理和裁判的活動。
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民事訴訟制度的原告必須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主體。這種訴訟本質上屬於私益訴訟。把這種規定適用於環境民事案件是不合適的。因為環境要素之間的關聯性,環境問題往往不是與某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而是影響到公眾的利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國家規定了公益訴訟制度,在環境訴訟中對起訴人的資格作出了相對寬松的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共同訴訟」和「代表人訴訟」制度,對於污染和破壞范圍較大、受害人數較多的環境案件是適合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擴大了起訴人的范圍,但其本質仍然屬於私益訴訟。

熱點內容
合同法中的惡意串通怎麼證明 發布:2025-07-04 01:26:25 瀏覽:727
醫學科研道德的意義 發布:2025-07-04 01:25:36 瀏覽:292
法律顧問援助的好處 發布:2025-07-04 01:25:30 瀏覽:440
國際經濟法單項選擇題按字母排序 發布:2025-07-04 01:18:44 瀏覽:112
合同法權利瑕疵 發布:2025-07-04 01:14:12 瀏覽:522
圖廉潔自律准則條例 發布:2025-07-04 01:13:13 瀏覽:154
經濟法的成熟狀態是什麼時候 發布:2025-07-04 01:12:59 瀏覽:210
經濟法對市場失靈的克服 發布:2025-07-04 01:08:51 瀏覽:822
司法局做什麼的 發布:2025-07-04 00:50:27 瀏覽:907
勞動合同法計時工資 發布:2025-07-04 00:50:12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