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制衡立法體制

制衡立法體制

發布時間: 2021-02-08 23:17:51

㈠ 各國立法

法的制定的許可權劃分問題,特別是關於中央和地方的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問題,也就是通常講的立法體制。立法體制是關於立法許可權、立法權運行和立法權載體諸方面的體系和制度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其核心是有關立法許可權的體系和制度。立法體制是多樣化的。一國採用何種立法體制,主要取決於國情因素。當今世界主要有單一的、復合的、制衡的立法體制。

1. 單一立法體制。其指立法權由一個政權機關行使的立法體制。包括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和單一的兩級立法體制。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指立法權僅由中央一級的一個政權機關行使。實行這種體制的國家較多。其中有的國家由一個專門的立法議會行使;有的國家由一個立法為主同時兼有其他職能的機關行使;有的國家由一兼有立法和行政兩方面職能甚至握有一切大權的機關行使;有的國家由一個君主或總督、議員聯合組成的議會行使;有的國家元首單獨行使。單一的兩級立法體制,主要指中央和地方兩級立法權各由一個而不是由兩個或幾個機關行使。
2. 復合立法體制。指立法權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權機關共同行使的立法體制。實行這種體制的國家較少,一般存在於單一制國家。在這些國家,根據立法歸屬的具體機關的不同,又有兩種區分:有的國家的立法權是由議會和總統(不是議會成員)共同行使,如冰島、芬蘭;有的國家的立法權由君主和議會共同行使,如比利時、丹麥。這些國家君主同英國、牙買加的君主不同,不以議會成員身份行使立法權,而是作為行政機構中與議會並列的一個方面在行使立法權。

3. 制衡立法體制。其是建立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的原則基礎上的立法體制。實行這種體制的國家,立法職能原則上屬於議會,但行政機關首腦如作為元首的總統,有權對議會的立法活動施加重大影響,甚至直接參與行使立法權。如總統有權批准或頒布法律,有權要求將法律草案提交公民投票,有權要求議會對某項法律重新審議,甚至有權否決議會立法或解散議會。司法機關也對立法起制衡作用,這些國家的憲法法院或高級法院有權宣布議會立法違憲因而無效。單一制的國家如法國等,聯邦制國家如美國等,都實行制衡立法體制。

4. 我國現行立法體制。當前我國的立法體制,既不同於單一立法體制,也不同於復合立法體制,亦不同於制衡立法體制,而是特色甚濃的立法體制。從立法許可權劃分的角度看,它是中央統一領導和一定程度分權的,多級並存、多類結合的立法許可權劃分體制。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統一領導,國務院行使相當大的權力,地方行使一定的權力,是其突出的特徵。分享給你的朋友吧:i貼吧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空間人人網豆瓣MSN
對我有幫助
2

㈡ 我國立法體制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法許可權、立法權運行和立法主體諸方面制度構成的有機整體。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幾經變化,逐步形成了現在的立法體制:(1)1954年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實行相當分權的立法體制。在中央,根據共同綱領和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當時行使中央立法權的主要是中央人民政府,它享有制定和解釋法律、頒布法令的權力,批准許多規范性法律文件。共同綱領和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沒有規定政務院享有立法權,但實際上政務院也制定和頒布規范性法律文件,它還批准許多地方性法令、條例法規。在地方,根據各地方政府組織通則,大行政區、省、市、縣的政府可擬定法令、條例或單行法規;根據1952年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從最基層的民族自治鄉往上,各級民族自治機關都有權制定單行法規。(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後,中國立法體制,變為實行中央相當集權的體制。根據1954年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有權修改憲法,制定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解釋法律,制定法令;國家主席公布法律和法令。憲法除規定國務院有權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議案外,沒有規定國務院有其他立法職權,但事實上國務院規定的行政措施,發布的決議和命令,被視為國家法規,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令一起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匯編》中。1954年憲法取消了一般地方享有法令、條例或單行法規的擬定權,僅規定民族自治地方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立法體制上相對的分權與集權,在當時都有其原因並都發揮過有益的作用。但開始時連縣政府都有擬定法令、條例的權力,未免分權過甚;以後又取消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所有地方的立法權,未免集權過甚。(3)1979年後,中國立法體制在朝著完善化的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有多次改革。首先是1979年地方組織法揭開中國立法體制改革的序幕,規定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之後1982年憲法從多方面推進了這一改革,確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共同行使國家立法權,國務院行使行政法規制定權,並確定了國家立法權、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的劃分、歸屬及其基本關系。接著1982年和1986年兩次修改地方組織法,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逐漸擴大到省級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這期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還多次授權國務院和有關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單行法規,形成了一個主要由國家立法權、行政法規創制權、地方性法規創制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創制權、授權立法權所構成的新的立法體制。同當代媒界普遍存在的單一的立法體制、復合的立法體制、制衡的立法體制相比,中國立法體制是獨具特色的立法體制:(1)它實行中央統一領導,強調國家立法權屬於中央並在整個立法體制中處於領導地位。國家立法權只能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行使,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要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不得與之相抵觸。(2)它實行多級(多層次)並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一般地方,在立法職權上以及在它們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上有級別之差,它們並存於中國立法體制中。(3)它實行多類結合,即上述立法權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和有關方面享有授權立法權,有類別之差。中國立法體制中的各種立法權不是都可用「級」的概念表明它們的關系:其一,制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與一般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規不同,後者以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為前提,前者無此前提但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或備案;只有省、直轄市和國家確認的重大的市的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構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但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其二,行政法規一般能在全國有效,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不能在全國有效,因此行政法規比後者高一級;但後者不象一般地方性法規那樣必須以行政法規為依據,有的還是經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在這點上又不能說比行政法規低一級;把兩者看成平級更不妥。其三,根據授權而行使的立法權更不可能以「級」或「層次」來表明它們在中國立法體制中的地位及其與別的立法權的關系。當代中國這種立法體制,是中央統一領導和適當分權,多級並存、多類結合,相當靈活的民主集中制的立法體制。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憲法法律,統率全局、國務院有重大的規范創制權,但不得與憲法、法律相抵觸;地方也享有相當大的規范創制權,但不得予憲法、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相抵觸

㈢ 世界各國的立法制度

法的制定的許可權劃分問題,特別是關於中央和地方的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問題,也就是通常講的立法體制。立法體制是關於立法許可權、立法權運行和立法權載體諸方面的體系和制度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其核心是有關立法許可權的體系和制度。立法體制是多樣化的。一國採用何種立法體制,主要取決於國情因素。當今世界主要有單一的、復合的、制衡的立法體制。

1. 單一立法體制。其指立法權由一個政權機關行使的立法體制。包括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和單一的兩級立法體制。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指立法權僅由中央一級的一個政權機關行使。實行這種體制的國家較多。其中有的國家由一個專門的立法議會行使;有的國家由一個立法為主同時兼有其他職能的機關行使;有的國家由一兼有立法和行政兩方面職能甚至握有一切大權的機關行使;有的國家由一個君主或總督、議員聯合組成的議會行使;有的國家元首單獨行使。單一的兩級立法體制,主要指中央和地方兩級立法權各由一個而不是由兩個或幾個機關行使。
2. 復合立法體制。指立法權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權機關共同行使的立法體制。實行這種體制的國家較少,一般存在於單一制國家。在這些國家,根據立法歸屬的具體機關的不同,又有兩種區分:有的國家的立法權是由議會和總統(不是議會成員)共同行使,如冰島、芬蘭;有的國家的立法權由君主和議會共同行使,如比利時、丹麥。這些國家君主同英國、牙買加的君主不同,不以議會成員身份行使立法權,而是作為行政機構中與議會並列的一個方面在行使立法權。

3. 制衡立法體制。其是建立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的原則基礎上的立法體制。實行這種體制的國家,立法職能原則上屬於議會,但行政機關首腦如作為元首的總統,有權對議會的立法活動施加重大影響,甚至直接參與行使立法權。如總統有權批准或頒布法律,有權要求將法律草案提交公民投票,有權要求議會對某項法律重新審議,甚至有權否決議會立法或解散議會。司法機關也對立法起制衡作用,這些國家的憲法法院或高級法院有權宣布議會立法違憲因而無效。單一制的國家如法國等,聯邦制國家如美國等,都實行制衡立法體制。

4. 我國現行立法體制。當前我國的立法體制,既不同於單一立法體制,也不同於復合立法體制,亦不同於制衡立法體制,而是特色甚濃的立法體制。從立法許可權劃分的角度看,它是中央統一領導和一定程度分權的,多級並存、多類結合的立法許可權劃分體制。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統一領導,國務院行使相當大的權力,地方行使一定的權力,是其突出的特徵。

㈣ 為什麼我國立法體制不是制衡型

社2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國情所決定。

㈤ 英國政治體制的權利制衡關系

是的,英國政治制度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
英國也有三種不同的權利機構,但政治結構不像美國那樣具有明確的三權分立特徵,而是以稍許有別的方式在議會的上下兩院之間、議會與內閣之間、執政黨與反對黨之間發展出一種互相監督和制衡的制度。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分權思想由來已久,其源頭可遠溯到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近代最早明確提出分權思想的人之一是17世紀英國政治思想家約翰·洛克。洛克生活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年代,革命成功後,他在總結革命經驗並吸取前人混合政體思想的基礎上,系統提出了其分權思想,從而初步奠定了近現代西方國家組織形式的理論基礎。

分權的目的——保護私權。洛克認為在自然狀態中,人人都具有天賦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但卻相互侵擾,為了克服這種缺陷,人們就以契約的形式,讓渡出自由懲罰他人的權力,交給一個中間人行使,這樣國家就產生了。與霍布斯不同,洛克特別指出,人們在相互訂立契約的時候,並沒有把所有的權利都交出去,而是保留了作為最基本權利的生命、自由權和財產權,這些權利都是不可讓與和不可剝奪的。根據這種觀點,國家的目的應是保護個人的基本權利。但是,在君主專制政體下,對個人權利造成最大傷害的卻往往是國家權力,他認為人們若把財產交給專制君主來保護,便是無異於為了防止狐狸的騷擾而甘願為獅子吞食,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君主政體下政府的權力過分集中,缺乏對權力的制約,為了防範政府超出人們對它的授權,更好地保護人們的權利,分權便是必要的了。

分權的依據——社會契約。國家權力應如何劃分呢?洛克是依據社會契約這條主線從國家權力的起源上對這個問題展開論述的。他指出原始狀態的缺陷在於對人們的彼此侵害行為缺乏一個裁決的共同尺度,同時更缺少一個保證裁決的執行者。國家的作用就是彌補這兩個缺陷。據此,國家最基本的權力就是立法權和執行權。所謂立法權,就是指導如何運用國家的力量以保障社會及其成員的權利,所謂執行權就是負責執行制定的和繼承有效的法律的權力。以上兩者都是國家對訂立契約的社會成員的內部權力,是最基本的權力。除此以外,在國家生活中,還有一種處理與國家無契約關系的個人和群體的權力,洛克稱之為外交權,它是決定戰爭與和平、聯合與結盟以及同國外進行交往的權力。至此,洛克依據契約論這條主線,將國家權力劃分為立法權、執行權與外交權三種。但出於權力實際運行的考慮,洛克又指出,如果執行權和外交權掌握在不同的各自行動的人手中,就會使公眾的力量處於不同的支配之下,遲早會導致紛亂和災禍。因此他把外交權作為執行權的一部分。這樣,國家權力實際上就是由立法權和執行權兩部分組成。

分權的關鍵——限制權力。在《政府論》中,洛克明確地指出分權與權力分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他說分權不是簡單的在形式上將權力分散化,而是更有效地對權力加以限制。如果被分立的權力沒有得到應有的控制,權力的公共性同樣會受到扭曲並對私權造成更大的侵犯。為此洛克提出以下主張:第一,權力應是彼此分立的。他說,如果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力掌握在同一個或一批人手裡,權力能夠帶來利益的屬性就會對人性的弱點造成極大的誘惑,使他們動輒就攫取權力以謀取私利。因此立法權和執行權應絕對分開,立法權歸屬於民選議會,執行權則屬於世襲的君主。第二,權力之間是不平等的。洛克強調立法權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這種地位僅僅是相對政府而言的。他解釋說:只要政府存在,立法權就是最高的權力,因為誰能對另一個人訂立法律就必須在他之上。第三,各種權力都是有限的。對立法權的限制是:議會只能以人民的福利為立法的宗旨,以人民的授權為存在的基礎,其權力不能濫用和轉讓並隨時可以被人民收回,立法機關僅在制定法律時才存在,其成員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對執行權的限制是,政府必須嚴格地按照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辦事,不得自行其是或者濫用權力。最後他指出,如果立法機關和君主任何一方違背人民的委託時,人民都有權利推翻他們。

洛克的分權制衡思想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新興的資產階級同封建專制制度斗爭的產物。它的分權思想雖然不系統,但卻第一次為資產階級用民主形式組織國家奠定了理論基礎。分權制衡的思想經過孟德斯鳩等人的發展成為了西方國家政治體制的一項主要原則。
孟德斯鳩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權學說,主張必須建立三權分立的政體,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組成國家。他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並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他還根據英國的政治制度說明各種權力之間的制衡關系,指明立法機關由兩部分組成,可通過相互的反對權相互鉗制,立法機關的兩部分都受行政權的約束,而行政權亦受立法權的約束,彼此協調前進。
孟氏的分權理論與洛克的分權理論相比有重大的發展,孟氏的三權劃分比洛克更明確,且比較合理,更重要的是,孟氏不僅說明分權,而且進一步說明了權力行使過程中發生矛盾沖突時如何解決,不僅在政治上起到了鼓舞資產階級革命的作用,而且對未來國家如何防止權力濫用,如何對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提供了參考模式。
首先,從三權分立的目的看,無論對於該理論的創始人還是運用該理論的國家來講,三權分立就是為了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防止某一國家機關或者個人的獨裁和專制,從而保證國家政治上的穩定。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經驗。」「如果同一個人或者是由重要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制裁私人犯罪或爭訟權,則一切便都完了。」而制約權力的終極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權利。因此,無論對於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對權力的制約都是一種實在的需要,只是資本主義國家制約權力的本質是維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而是社會主義國家制約權力的本質是為了真正保障人民的權利。
其次,從三權分立的內容看,在英國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分享政權的事實已成為歷史以後,按分權理論建立的資本主義的國家機關,都根據國家權力的表現形式將其分為立法、行政、司法機關,這三種國家機關分別行使不同的國家權力,並使之存在相互制約關系。在資本主義國家裡,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行使國家權力,很難說這三種權力是分立的,就連代表民意的代議機關實際上也是有產者的論壇和表決器,但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仍然是資產階級為維護其整體利益,為保證國家權力有效、正常運行而採取的一系列方法模式。
再次,從三權分立的功能來看,在國家生活中,它大體發揮了以下幾種功能:1、區分功能。現代美國憲法學家柯爾文曾把三權分立總結為四個要點:<1>政府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固有的獨特的職能;<2>這些獨特的職能應由三個分別配備人員的政府部門各自行使;<3>三個部門在憲法上應該是平等、互相獨立的;<4>立法部門不能把權力委託給他人。此種說明為許多學者所接受,特別在美國這個說明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現代大多數國家在實踐上都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國家機關的設置(包括社會主義國家),使得國家職能得到合理的區分和實現,這的確是有目共睹的。2、平衡功能。國家權力在區分的前提下,根據其職能配置不同的權力機制,使得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部門的權力都是有限的,不致使某一部門因權力過大而導致權力運行失衡。3、制約功能。立法、行政、司法職能的差異,機構的分離,職權的劃分,相互間權力運行的牽制,使得三種權力能夠達到有效的制約。4、補救功能。當三種機關中的某一機關在行使權力不當招致社會不滿時,其他的機關可以行使權力,挽回影響和損失,從而維護國家的整體利益。

㈥ 美國的三權制衡是怎麼回事

所謂三權分立,指的是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這三權平行分設,地位平等,互不從屬,而又互相制約。

三權分立(三權鼎立),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政府機構共同存在,地位平等且互相制衡的政治制度。是當前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民主政治制度。

資產階級國家在憲法上規定:立法權,即國家制定、修改或廢止法律的權力,由議會行使。行政權,即治理整個國家內政外交的權力。這一實際主宰資產階級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大權的機構,就是資產階級國家的中央政府。司法權,即監督法律的執行和行使審判的權力,由法院行使。三權之間,既相互分立,各有自己的職權范圍,又相互制約,任何一方的權力都受到另一方的限制。這就是資產階級國家所謂分權和制衡原則。

學說歷史
最早由17世紀英國著名政治學家洛克提出,用以鞏固當時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後來該學說不斷傳播,並被法國著名人物孟德斯鳩詮釋為行政、司法、立法三權分立的形式,解決了在該種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現的部分問題。該學說在當時被廣泛認為是民主制度的有力保證。

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有美國、巴基斯坦、埃及、阿根廷、巴西等。

三權分立制不適用於中國國情。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制度相比較,是更先進的民主制度,後者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維護資本主義;前者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

㈦ 我國的「一元、兩級、多層次」立法體制與聯邦制國家的二元或多元的立法體制有什麼區別

一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的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 兩級:中央一級立法和地方一級立法 多層次表現是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主體從中央到地方寶塔式的設置,層次清楚,許可權明確,相應它們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地位也是成為梯級的。
1,議會君主制
君主制政體包括專制君主制和立憲制兩種:
(1)專制君主制是在奴隸制專制的基礎上直接發展起來的.
(2)立憲君主制是資產階級國家以君主為國家元首.但君主的權力按憲法規定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
立憲君主制又分為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制兩種形式.
(1)二元君主制是君主通過掌握內閣的任命權而控制著國家的行政權,因此內閣向君主負責,與掌握立法權的議會構成兩個權力中心.故稱為二元君主制。
(2)議會君主制的特點:議會不僅是最高立法機關,而且是國家權力機關。

2,議會共和制
共和制是資產階級國家所採取的繳為普遍的政權組織形式。它通常是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是資產階級實現其階級統治的理想形式。
(1)議會共和制:凡是政府(內閣)由擁有多數議席的政黨組成並對議會負責的國家,稱為議會制共和國。
(2)總統共和制:凡是由總統直接領導政府,政府不對議會負責的國家,稱為總統制共和國。
(3)委員會制:瑞士聯邦是採取委員會制的典型,所謂委員會制,是指國家的最高行政權由委員會集體行使的一種制度,亦稱「合議制」。

3,總統制
總統擔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行使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政體形式。與內閣制相對。在總統制下,總統獨立於議會之外,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總統只向人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有些國家雖然也設總統,但總統只是國家元首,不兼任政府首腦,內閣由議會產生,只對議會負責。這種情況不屬總統制。
美國是實行總統制的典型,其特點是: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的實際權力非常廣泛。總統直接組織和領導政府。政府不對國會負責,只對總統個人負責。總統有權接受部長的辭職或解除其職務。內閣由總統指定的官員(通常為各部部長)組成,只是總統的集體顧問。國家的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完全分立,權力相互制衡。議員和政府官員不得相互兼任,國會無倒閣權,政府也無解散國會的權力。但國會行使立法權受總統的制約,如美國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可行使否決權,但國會再以2/3 多數通過,不經總統批准即可成為法律。總統的權力也受國會的制約,如總統對政府高級官員的任命要得到參議院的認可,總統和政府高級官員如違憲犯法,國會可提出彈劾。

4,半總統半議會制
5,委員會制
6,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㈧ "三權分立"的體制真正做到權力制衡了嗎大神們幫幫忙

三權分立,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內容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三權分立制度的理論基礎是17—18世紀西歐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英國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家洛克和法國資產階級啟蒙學者孟德斯鳩提出的分權學說。這一學說基於這樣一個理論前提,即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所以,國家權力應該分立,互相制衡。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們希望據此建立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以後,三權分立成為資產階級建立國家制度的根本原則。在當代,盡管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三權分立仍然是它的一個根本特點。對於這種制度,西方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非常推崇,認為只有實行三權分立,才是民主和法治的標志;不實行這種制度,就是專制。 學說歷史 最早由17世紀英國著名政治學家洛克提出,用以鞏固當時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後來該學說不斷傳播,並被法國著名人物孟德斯鳩詮釋為行政、司法、立法三權分立的形式,解決了在該種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現的部分問題。該學說在當時被廣泛認為是民主制度的有力保證。 分權的目的 分權的目的在於避免獨裁者的產生。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員均集立法、執法(行政)、司法三大權於一身,容易造成權力的濫用。即使在現代,立法、運用稅款的權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願的議會中,司法權的獨立在於防止執法機構濫權。 三權分立的實行 美國的立國者對政府普遍採取不信任的態度。為了保障公民自由和限制政府的權力,他們接納了孟德斯鳩的想法,在美國憲法之內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開,而且讓它們互相制衡。在當時這種憲制是前所未有的嶄新嘗試。至今美國聯邦政府的三權分立,仍然是眾多民主政體中最徹底的。而美國大部分的州政府亦有相同的憲制架構。 三權分立常見的問題是如何解決行政及立法機關之間的矛盾。其中一種方法是採用議會制。在議會制之下,行政機關的領導來自立法機關的多數派。行政、立法並不完全分離。現代一般認為,成功和穩定的自由民主政制不一定需要徹底的三權分立。事實上,除了美國以外,所有開始實行民主便使用總統制的國家,它們的首次民主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相反議會制的成功率反而較高。 就算是三權分立最成功的美國,如何解決三個部門之間的矛盾仍然間中出現阻礙。1929年大蕭條時期,羅斯福上台頒布一系列法令,並通過國會授權取得美國總統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力。但美國聯邦法院卻經常駁回一些法令。結果1935年1月最高法院以8比1的票數,宣布羅斯福的《全國工業復興法》違憲。同年一名失業工人試圖利用《最低工資法》來取得工資補償時,被控方律師則直接指出該法案違反了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羅斯福為推行新政,於1936年3月6日進行了「爐邊談話」,將矛頭直指司法部門,要求國會讓他無限制增加最高法院法官的數目,間接將司法部門置於行政部門管轄下。這就引起了全國范圍的激烈討論。後來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的大法官認為《最低工資法》並無違憲。有人認為當時大法官是為了保證三權分立的政治格局而退讓。 三權分立 由法國資產階級啟蒙學者孟德斯鳩提出的關於資產階級政權設置的思想。主要內容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由國會、總統、聯邦法院行使,「三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並保持平衡。 國務院「大部制」改革方案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說,作為行政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立責權一致的大部門制改革是大勢所趨,相信最終會獲得各部門和人民的理解與支持。鄭新立說,「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三權分立」的思路將體現在國務院機構改革過程中,大部制改革會圍繞「三權分立」進行。 國家行政學院副研究員宋功德表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貫穿於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新一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已經啟動,將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製作為改革目標。

㈨ 我國的立法體制 什麼是一元制二元制

立法體制是指國家關於立法主體的組織系統、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和行使制度。中國的立法體制就是「一元兩級多層次」。
一元立法體制是指國家關於立法主體的組織系統、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和行使制度。中國的立法體制就是「一元兩級多層次」。
一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的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根據憲法62條和67條規定,全國人大的職權15項,其中立法權4項;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21項,其中立法權8項。這就是一元的含義。
兩級
兩級包括中央一級立法和地方一級立法。在國家行政結構上,分中央與地方,中央領導地方,地方服從中央,這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一關系在立法體制上的表現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作為中央國家機關比地方人大及其常委和政府的政治地位高,處於領導地位。中央國家機關制定(立、改、廢)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高於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不得同中央國家機關制定的憲法、法律(基本法和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
多層次
立法體制的多層次表現是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主體從中央到地方寶塔式的設置,層次清楚,許可權明確,相應它們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地位也是成為梯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的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根據憲法62條和67條規定,全國人大的職權15項,其中立法權4項;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21項,其中立法權8項。這就是一元的含義。
兩級
兩級包括中央一級立法和地方一級立法。在國家行政結構上,分中央與地方,中央領導地方,地方服從中央,這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一關系在立法體制上的表現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作為中央國家機關比地方人大及其常委和政府的政治地位高,處於領導地位。中央國家機關制定(立、改、廢)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高於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不得同中央國家機關制定的憲法、法律(基本法和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
多層次
立法體制的多層次表現是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主體從中央到地方寶塔式的設置,層次清楚,許可權明確,相應它們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地位也是成為梯級的。

㈩ 英國政治體制的權利制衡關系是怎樣的

在這里需要先介紹一下三權分立,這樣會有助於你理解接下來的部分。三權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稱三權分治,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則。其核心是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三權分立具體到做法上,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權力分屬三個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機構,由三者互相制衡。是當前世界上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廣泛採用的一種民主政治思想。(我國在這方面做的不好,很不好,直接導致民告官,也就是行政訴訟中老百姓很難取勝,)

英國也自我標榜是三全分立的國家,可是英國因為歷史的緣固,並沒有明文的憲法,以致於立法權在三權分立的地位高於其他二權(即行政權及司法權),亦即國會通過的任何法案皆是最高的法案,並不受任何憲法章程規范。英國國會可以通過任何新法案而司法機構是沒有權力宣布該新法案為無效的。
另外傳統上英國行政的權力是源自二個方面,一是國會通過的法例(Acts),二是英皇特權(Royal Prerogative)。英皇特權是一些源自英皇保有的權力如簽署國際公約的權力,宣戰權,向國民發出護照的權力,特赦權等。英皇特權也是司法權不能挑戰的權力。所以總括的說在英國立法權是最高的權力,這個安排亦是憲法的基石。其次的是行政權而最低的是司法權。在英國,司法部門只是按著現有的法例及普通法內的案例對案件作出判決。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國會是民主選舉產生的,但首相(即行政首長)一職是英皇按慣例,委任組成國會的最大黨的黨首出任的,亦即是說執政黨在英國是手執行政權及立法權的政黨,政府很容易會運用影響力去通過一些對自已有利的法例,所以說英國表面上看似有三權分立,但是實際上行政權卻並沒有和立法權嚴格的分開,所以外&#8205;界也有人認為英國只有二權分立,即行政權和立法權是一體,和司法權對抗。

政法系法學專業分析,忘採納。不懂的話,請繼續追問。

熱點內容
銀行招聘法學 發布:2025-07-04 09:59:35 瀏覽:843
教師職業道德養成的作者 發布:2025-07-04 09:54:29 瀏覽:633
順德離婚法律援助 發布:2025-07-04 09:53:30 瀏覽:734
道德底線到 發布:2025-07-04 09:48:00 瀏覽:538
車險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04 09:43:48 瀏覽:11
觀察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25:41 瀏覽:340
啟東司法 發布:2025-07-04 09:20:39 瀏覽:706
洪澤法律援助中心在什麼地方 發布:2025-07-04 09:19:00 瀏覽:539
商業街區商戶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17:01 瀏覽:214
液化氣站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09:03:08 瀏覽: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