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見義勇為法治網

見義勇為法治網

發布時間: 2021-02-13 16:32:52

1. 見義勇為有沒有罪,為什麼

民法通則及有關的司法解釋中,見義勇為並不是一個法律概念,現行民法有關見義勇為的規定主要包括了侵權責任的一般規定、無因管理、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幾個方面。在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上,見義勇為也不是一個法律概念,根據情況的不同,見義勇為行為可能分別被認定為刑法上的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或立功。在行政法上,「見義勇為」則頻繁出現於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中。現行法律中其實並無「見義勇為」的專門法律,因此「見義勇為」行為是否違法,需要結合具體案件具體法律裁決。
在一個法治國家,業已施行的法律必須得到尊重。衡量見義勇為者的罪與非罪,責大責小應交予法律。見義勇為不是一個嚴格的刑法概念,不具有獨立的刑法意義。見義勇為的責任認定,應以刑法關於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制度規定,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等個罪規定及民法關於侵權責任的規定為依據。如果公民在見義勇為當中,其行為觸犯了上述法律規定,將需依法承擔刑事責任和民事賠償責任,可見,見義勇為的行為並不必然免責。如果被害人在遭遇搶奪或搶劫的過程中進行了抵抗,並造成劫犯傷亡,被害人並不需要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因為這是法律所允許的正當防衛。如果劫匪已被制服或已失去傷害能力,被害人或圍觀群眾繼續對劫匪進行毆打因而造成傷亡,則構成違法,這是法律所不予保護的「防衛過當」或「故意傷害」。

2. 什麼是對見義勇為人的評價

見義勇為者與受益人之間存在的是何種民事法律關系,人們有所爭論,但主要的是從無因管理的角度來闡發的。主張見義勇為者與受益人之間存在無因管理關系的人認為,見義勇為具備無因管理的全部構成要件。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包括:主體是不負有法定或約定義務的人,主觀上管理人有管理意思即為他人謀利益的意思,客觀上實施了處理他人事務的積極行為。見義勇為不僅具備此要件,而且還有更高的要求。見義勇為是無因管理的類型之一,兩者的關系是種屬關系。另外,二者都是受到法律肯定的合法行為,立法的宗旨在於倡導互助友愛的道德風尚。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筆者認為,見義勇為者與受益人之間存在無因管理關系的主張是妥當的。

見義勇為者與受益人之間的無因管理關系產生了兩方面的後果。其一、排除了見義勇為者涉入他人事務的不合法性,肯定了其行為合法性。其二、受益人對見義勇為者存在一定的補償義務。基於無因管理關系,本人(受益人)負有的義務主要有:償還管理人為管理事務而支出的費用;清償管理人為管理事務而以自己名義向第三人負擔的必要債務;賠償管理人為管理事務而受到的損害。⑦《民法通則》第93條規定「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2條進一步解釋「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規定的管理人或者服務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償付的必要費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務活動中直接支出的費用,以及在該活動中受到的實際損失。」受益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有著實際的意義。一方面可以體現公平與正義。現實中見義勇為者為了受益人的利益挺身而出,自身利益遭受損害,而受益人卻溜之大吉,不願承擔任何責任。要求受益人承擔一定的責任,在我國已有這樣的司法實踐。發生在浙江上虞市的全國首例見義勇為損害賠償案第一審判決認為「見義勇為者(蔡某)的行為符合法律上的無因管理,且其有為受益人(楊某)謀利的意圖,因此受益人應當承擔8.5萬元的責任」。⑧另一方面要求受益人承擔相應責任,有利於減輕國家的社會保障壓力,也有利於給予見義勇為者更多的保護。

我國現有的民事規定對於調整見義勇為引起的民事法律關系有著重大的作用。民法的相關規定不但起到了排除見義勇為者的民事責任,鼓勵見義勇為的作用,而且對於處理見義勇為引起的糾紛,穩定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平有著極大的意義。另外,民法上的相關規定構成了整個見義勇為立法的一個部分。應該注意的是,在現實情況下,由於沒有侵害人或侵害人根本無力承擔賠償責任,而受益人也往往無力提供補償時,見義勇為者的利益很難較好的保護。單純依靠民法是解決不了這些問題的,進行專門的見義勇為立法尤為重要和迫切。

(三)對見義勇為專門立法的思考與評價

見義勇為與一般的助人為樂不同之處在於見義勇為者在面臨著較大的危險時挺身而出,顯示出一身正氣。正是由於見義勇為者面臨較大危險,使得其自身往往容易受到人身傷害,如致殘,甚至獻出生命。見義勇為者的行為令人敬佩,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流血英雄」卻得不到應有的保障,交不起醫葯費或是生活沒了來源。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言利為小人所為,為世人所不齒。這種傳統觀念是一種很高的道德要求,但對於保護見義勇為者的基本權益是不利的。見義勇為者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會引起人們對自己行為的安全感的缺乏,出現道德危機。鑒於此,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呼籲我國盡快立法以保護見義勇為者。馬克思說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⑨恩格斯說:「市民社會的一切要求(不管當時是那一個階級統治著),也一定要通過國家的願望,才能以法律形式取得普遍效力。」⑩

社會的利益要求和呼聲引起了立法者的注意。近年來,我國各地紛紛制定或正在制定有關見義勇為的法規。從已經頒布的法規來看,這些關於見義勇為的立法大多是省級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也有少數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規章。這些法規的主要內容差別不大,一般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見義勇為行為的認定,見義勇為者的保障、獎勵,設立見義勇為基金及資金的來源和相關的責任等。立法的核心在於保障和獎勵見義勇為者。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保障與獎勵屬於兩個不同的層次。保障措施是維護見義勇為者合法權益的最起碼要求,包括見義勇為者受傷的醫療費用承擔,喪失勞動能力的保障措施,死亡的喪葬費用及生前撫養人的撫養費用等。獎勵包括精神獎勵與物資獎勵,是法律對見義勇為行為的肯定與褒揚。

地方法規性質的保障和獎勵見義勇為條例的出台,可以說是我國立法完善的重要表現,使得對見義勇為者的保障與獎勵終於有法可依,而不至於再出現以前那種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這對於我國加強基本人權保護也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不過,問題也還是有的。其一、現有的立法只是地方性法規,立法層次較低,而且各地的差別很大。如,對於救災搶險中表現出的行為是否屬於見義勇為,見義勇為是否要求事跡突出,各地的規定就不同。各地方立法「諸侯紛爭」,法制的不統一,不利於我國的法治建設。因此國家制定見義勇為的法律尤為重要。其二、地方立法並沒有很好的定位。見義勇為的立法根據來源於憲法第43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見義勇為立法應屬於社會法范疇,具體來說應屬社會保障法范疇。地方立法沒有很好的定位可能與我國社會保障法領域的立法混亂有關。相對於普通公民來說,見義勇為者面臨危險,挺身而出,可以說他們對社會有著特殊貢獻。既然如此,他們應當獲得優於一般人的保障與獎勵。國家給為社會做出特殊貢獻者以特別保障,這樣既可以解決這部分人的後顧之憂,又有助於褒揚奉獻精神。這一點,韓國的作法可以借鑒。韓國相繼在1962、1984年頒布了「國家有功者等特別援助法」、「關於國家有功者禮遇的法律」。筆者認為見義勇為立法最好定位於社會保障法領域的社會優撫法。我國現今的情況是把社會優撫對象僅僅限於軍烈屬、傷殘軍人、退伍軍人等,這樣過於狹窄,應當把見義勇為者也包括進來。況且實際上現有的地方立法在處理見義勇為公民傷殘、犧牲問題時幾乎都是參照社會優撫辦法加以解決。如《雲南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公民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因見義勇為犧牲的公民符合《革命烈士褒揚條例》規定條件的,批准為革命烈士,其家屬享受烈屬待遇;不符和革命烈士條件的以及負傷致殘的公民,屬於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職工的,其撫恤、工資、福利待遇按照因公(工)傷亡人員的規定辦理;無固定收入的農民、城鎮居民和學生等公民,由民政部門參照國家對因戰傷亡的民兵民工撫恤的規定辦理。」

3. 依法治國下的見義勇為如何看

近年來,在探討「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的關系時,有的同志沒有擺內對憲法的位置,認為容「依法治國」首先就是「依憲治國」。我認為,如果說「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這種意義上說「依法治國」首先得「依憲治國」是可以的。但要「依憲治國」,光靠憲法還不夠,還必須有貫徹憲法各項原則規定的各個部門的普通法和各類法規。沒有大量的符合憲法的法律、條例、法規、規章,或者有了這樣的規范、規章,卻不加重視,任人違犯,不加過問,那麼「依憲治國」也必然落空。因此,必須加強違憲審查,堅持依法辦事。 同時,我以為我們必須把「依法治國」的「法」,理解為是以憲法為核心的我國各種法律規范的整個系統。「依法治國」就包含「依憲治國」的意思在內了,「依法治國」的「法」是以憲法為母法的整個法律系統。如果說「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那麼依普通法律、法規治國,也應是依憲治國不可或缺的體現和保證,否則「依憲治國」就會落空。所以,我們不應把「依憲治國」和「依法治國」兩個口號割裂開、對立起來,而要看到它們內在的統一。這個道理一樣適用於「依法執政」與「依憲執政」。(孫國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4. 在見義勇為中因過失使嫌疑人死亡是否承擔法律責任

「見義勇為」並不能成為理所當然的「免罪金牌」。如果在「制止犯罪、扭內送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出現容嚴重損害犯罪嫌疑人身體健康的行為,那麼「見義勇為」的公民仍然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以一個刑事辯護律師的角度看,那種認為只要是「見義勇為」,就可不承擔法律後果,是很不值得贊同的,因為,「見義勇為無罪論」只會造成以暴易暴的嚴重後果或導致私刑和報復等不良行為大量出現,造成更大的社會危害。這不是法治的進步,而是一種倒退。 防衛過當造成重大損害要承擔刑事責任

5. 中央十八大依法治國為見義勇為立法了嗎

對於見義勇為,我們國家還沒有從國家層面進行立法,沒有專門的法律對相關法律關系進行調整。
各個地方出台了一些相關的條例和規定,對見義勇為進行保護,但沒有統一的標准。

6. 中國傳統美德不斷改變,抓小偷反賠錢暗示了見義勇為的哪些弊端

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文明的大國,是個禮儀之邦。我們國家有許多的優良傳統,但隨著社會的進步,這些優秀的文化並沒有得以傳承下來,反而在社會中逐步丟失。

老人摔倒了,我們不能扶,也扶不起,又會被訛詐賠償醫葯費以及各種費用,我們不敢扶也不能扶。我們本來是一個尊老愛幼的國家,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堅持的原則。

違法行為的發生很多是因為無知和對法律的意識的淺薄,我們應該在全社會加大普法力度,讓每一個人都懂法,知法,不犯法,尊重法律。

7. 法制陽光照我成長 八百字作文,謳歌見義勇為的好人好事 ,抨擊違法犯罪的丑惡行為。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法制的藍天下,我們將怎樣從一隻沒有長滿羽毛的小鳥逐漸變成一群准備高飛的雄鷹呢?所以我們要知法,守法,只有我們懂得了法律,才不會走上錯誤的道路,如果不懂法,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這使我不由地想起兩年前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事情。
一個暑假的下午,外公正在洗菜,聽見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就連忙過去開門,只見一個30來歲的小夥子焦急地站在門外,外公問他找誰?他答道:「我是你兒子的同學—王培,是天元人,今天騎摩托車來滸山給生病的爸爸配葯,由於車子沒有年檢,被路上執勤的交警扣留了,回不了家了,爸爸還等著我給他送葯呢,可取回這車要3500元錢,我身上的錢已用完了,要不你借我一下,明日早上肯定還你。」3500元錢對當時的外公來講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可外公看到他一副誠懇的神態,還是咬咬牙答應下來了。一點防範意識都沒有,到了晚上,舅舅下班回來了,外公把下午那件事情告訴了他,舅舅一頭霧水,說:「沒有這個人的,你肯定上當受騙了。」外公當時差點暈過去了,為了這事外公幾天吃不下飯,消瘦了許多,一直為那筆錢後悔不已。可蹊蹺的是那個人過了幾天又來騙錢了,他以為我外公認不出他了,可外公一下子就認出了他,指揮十幾個村民圍住他,咬牙切齒地說:「你這個騙子,騙了我這么多錢還不心死呀!今天一定要把你送到派出所不可!」那場面可真雷人!我幫外公撥打了110,十幾分鍾後,幾輛警車呼嘯而來,我們一起把騙子押到警車上,隨後我們也跟隨民警去派出所做筆錄,外公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民警對騙子進行了審問,拘留了一星期,可他還是嬉皮笑臉,不知悔改,一看就是一個慣犯了,真是社會上的恥辱呀!
雖然外公的3500元錢已失而復得了,可當時要是外公警惕性高一點,也就不會給騙子機會了,它們專門向這種人下手,這樣的人真是可恥呀,所以我們從小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法律意識,遵紀守法,要學法懂法,長大後做一名社會的好公民。

法律好比一艘大海上的船,在船上活動的空間是自由的。可一旦跨出了這艘船的底線,就會掉入海里——接受法律的懲罰!
而犯罪呢?他是一棵長滿刺的玫瑰,美麗誘人,但是會讓我們流血流淚。
那是一個悶熱無比的夏天,當時我還只有九歲,上三年級,可那天發生的那件事情,現在回想起來都還心有餘悸,想忘記都很難。
早上7:20分,媽媽像往常一樣開車帶我去王昕老師家學習鋼筆字。空氣中沒有一絲風,媽媽就把車窗搖下半截,順手把包放到了副駕駛上,我像往常一樣坐在車後排。
車子徐徐地開到二號街拐彎處,這時前面有三名男子,大約有三十歲左右,正面向我們走來,。媽媽使勁的按喇叭,可是他們沒有一點兒避開的意思。眼看就要撞上了,突然中間的一名男子蹲了下來,媽媽急忙踩剎車停了下來,以為碰到了。誰知一看,原來假裝在系鞋帶。而另一名男子來到了媽媽的窗戶邊,對著媽媽指了指自己的腿,媽媽以為撞到了那個人的腿,於是把窗玻璃拉到了底線,對著那人說:「不好意思,有撞到了嗎?」而那個人卻一言不發的,只是又指了指自己的腿。媽媽突然覺得眼前有個黑影一閃,就警覺的把目光瞄到了副駕駛上。啊!糟糕,包不見了!再抬頭一看,卻被眼前的一慕驚呆了:剛剛三名男子不知何時不見了蹤影。而此時還懵懂無知的我也被眼前的一幕驚得目瞪口呆,半天才恍過神來跳下車,一邊往街後面跑去尋找,一邊大喊:「有賊啊,有人搶包啦!」而此時媽媽也下了車,立即引來了很多好心人:「哪裡有賊,哪裡有賊?」媽媽把剛才發生的事情大概講了一遍,那幾個好心人迅速往街後面去尋找可疑人物。可那幾個壞蛋早已跑得無影無蹤,而那時九歲的我只能讓壞蛋逃離我的視線,而我卻無能為力!!!
與法律做朋友,與犯罪做戰斗吧!那些不法分子無視法律的存在,與法律抗衡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自毀前程!為自己犯下的種種罪行終究會受到法律的懲罰的!!!
21世紀是一個法治社會,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加強對青少年教育是一門必修課。
法律是正義之火!法律是和諧之基,有了法律社會才能發展進步;法律是文明之花,有了法律公民才能提高素養;法律是實踐之果,有了法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因此,我們要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少年!!

法制,這是一個並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幾千年來,人類不斷追求的也就是這兩個字。一個人如果不計法制,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個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法制的歷史教訓。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做到學法、懂法、守法。不去觸犯法律,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國家都制定了不同的法律制度,我們都要嚴格遵守。
同學們,我們擁有花樣年華,擁有美好的未來,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安全」這一基礎上,都需要我們時刻警惕隱患,防範危險事故。操場上,那些互相追逐打鬧的同學,你的腳步是否可以慢一些,再慢一些;樓梯口,那些你擁我擠的同學,你的動作能否輕一點,再輕一點。因為你一個小小的過錯,有時會釀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甚至令花季中的同學過早地凋謝了。所以無論你出於何種原因,請你優先考慮生命安全,想想自己的親人,想想自己的朋友,更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為將帶來的後果,想像因為你的父母,朋友,老師,將要承受怎樣的打擊?
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天,天下著雨,街上行人很少,有一個小男孩和小女孩放學回家,經過小區附近的一個倉庫,遠遠看見有人正在從倉庫的窗戶往外遞東西,還有人接過去裝進汽車。他們覺得奇怪:為什麼搬東西不開門呢?這幾個人鬼頭鬼腦還不進地向四周張望。他們恍然大悟,這是小偷!小男孩說:「咱們大聲喊吧!」小女孩說:「不能喊,得趕快告訴警察叔叔。」那個男孩說女孩子膽子小。小女孩卻說:「我不是膽小,只是我們倆只是小孩,根本打不過小偷,搞不好小偷會打我們,東西還是會被偷走。」女孩讓男孩趕緊去打電話,自己則牢牢記住了汽車牌號,並緊緊盯住汽車開走的方向。警察叔叔根據女孩提供的線索,很快抓住了小偷。小學生遇到壞人時,最重要的是保護自己,並記住壞人的特徵。小學生年齡太小,力氣也小,打不過壞人,自己很容易受傷害,所以見到壞人壞事,要想辦法告訴警察。
我們雖然年齡尚小,但已經接觸了社會。目前社會治安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社會上還存在違法犯罪現象,作為小學生的我們,遭到不法分子侵害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提高預防各種侵害的警惕性,消除對危險的麻痹和僥幸心理。同時也要樹立自我防範意識,掌握一定的安全防範方法,增強自身的防範能力,使自己在遇到異常情況時,能夠冷靜機智勇敢地去應付。
如果你認為「現在違反學校紀律無所謂的,只要下次不再犯就行」,那就請你趕快打消這種念頭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在小小的放鬆很可能在將來會釀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呢?違法終是違法,即使在學校里也要遵守,我們現在要做一名合格的學生,這樣將來便不會走上犯法的道路,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法制伴我成長,我們不刀光劍影,仇恨交加了,我們會依照法律解決一切需要解決的矛盾,化矛盾為友誼。法制伴我成長,我們能自主的生活,大家都深藏法律在心中,就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那麼每個人的行為都是端正的,沒有摩擦,就沒有戰爭,我們就有了自由,有了和諧。我們小孩就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做我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8. 你是如何看待見義勇為中的法律與道德問題

解答如下:
我認為,提出見義勇為有罪無罪的概念,是一個假設命題,表述非常不完整。同時,還是一個前提條件不充分的假言推理,有邏輯錯誤,見義勇為與非罪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否定邏輯關系;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見義勇為是道德范疇的概念,而罪與非罪則屬於法律規范的概念。簡單地混為一談,顯然失當。准確的表述應當是:見義勇為者造成違法、犯罪嫌疑人員傷亡有罪嗎?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道德傳統所提倡、一直為人們所追求的理想道德標准。《論語·為政》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看到合乎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甚至不顧個人安危,這是一種大義。見義勇為在道德范疇內,屬於理想的道德,具有更高的道德層次和思想基礎,具有現實意義。有地方政府專門為此作出界定:「見義勇為是指不負特定職責的公民,為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利益,置個人的安危於不顧,挺身而出,與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行為」。同時也要看到,見義勇為是理想的道德,但非公民義務的道德。必須遵守的道德是義務的道德,做法律許可的事,守法遵法,這就是義務道德的底線。要求每個公民都有高的道德水準,具有理想的道德,人人都能見義勇為,顯然不現實也無此必要。但是公民必須守法,嚴禁逾越法律底線,否則一定會受到法律的懲戒、處罰。這是現代法治社會的秩序規范。
如果前述論點合理,那麼不可逾越法律底線應是公民的義務,否則不論行為的動機和出發點有多麼高尚,都可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違法的。見義勇為者概莫能外。於是,見義勇為的行為與後果,就被納入法律的范疇之中。認為只要是見義勇為,任何後果都不必承擔法律責任的看法,是一種情緒化的非理性觀點。這種情緒除了對法律的誤解外,還反映了一個帶普遍性的疑惑:在自己或他人遭遇不法侵害時該怎麼防衛才是正當的?從法律意義上講,正當防衛有嚴格的定義。法律保護並鼓勵公民行使正當防衛的權利,但必須合乎法律的規定。很多人都認為駕車追堵造成歹徒死傷的行為是正當防衛,說明不少人都具有用法律來審視問題的良好習慣。但是有一點被忽略了,對作案後逃跑的歹徒進行抓捕和為制止正在進行的犯罪而實施的防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疇,所能採取的行為也是完全不同的。從對該事件非常充分的報道看,死傷的歹徒實施的行為屬於搶奪而非搶劫,與《刑法》第二十條的規定不完全吻合。張德軍協助被搶奪的婦女抓捕歹徒,是值得贊賞的行為,但是採取的行為造成了不法侵害人傷亡,顯然沒有必要也非必須。
認為只要是「見義勇為」,就可以超越法律規定而不承擔法律後果的看法,甚至濫用正當防衛的權利,只會造成以暴易暴等嚴重後果並導致私刑和報復等行為的出現,造成更大的社會危害。這並非法治的進步,而是倒退。沒有法治的社會,也很難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和公民守法環境。

熱點內容
2017社工中級法規真題 發布:2025-07-01 20:05:37 瀏覽:869
勞動法失業險 發布:2025-07-01 19:47:57 瀏覽:792
2017勞動法講解視頻 發布:2025-07-01 19:35:37 瀏覽:24
沒還錢打的收到條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01 19:31:27 瀏覽:752
勞動法如何保護自己 發布:2025-07-01 19:26:09 瀏覽:347
勞動法關懷第四版 發布:2025-07-01 19:24:46 瀏覽:288
注會會計財務管理經濟法一起考 發布:2025-07-01 19:03:26 瀏覽:973
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的責任 發布:2025-07-01 18:55:57 瀏覽:34
山村女法官電視劇 發布:2025-07-01 18:46:31 瀏覽:407
限高令條例 發布:2025-07-01 18:43:28 瀏覽: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