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與西方的法治區別

中國與西方的法治區別

發布時間: 2021-03-16 21:49:44

『壹』 中國法律與外國法律本質有什麼不同

執行力!在美國或者英國,法庭宣判或者調解以後,一旦不執行,後果極其嚴重,大陸則除非能找到當事人,否則即便判決,不履行不執行的案例比比皆是。執行力強弱是最根本的區別!

『貳』 法家和西方「法治」到底有何區別

法家和西方「法治」到底有何區別?有本質差別,兩者的基本精神和著眼點完全背道而馳。
法家的基本考慮,乃是君王如何使用「法」這個手段去最有效地控制、役使、驅趕、壓榨人民,使之最大限度地滿足統治者單方面的要求。至於臣民有什麼權利則絕對在他們的視線之外。如果給出邏輯定義,那就是:「法家的『法』是為最有效率地役使人民,去最大限度地滿足統治者意願而制定出來的不受制約、不容非議的一系列政令」。
正因為它著眼於為統治者的意志服務,徹底無視人民的基本權利,所以它不具備雙向的社會契約的性質,完全是單向強迫命令,既毫無制約,又不容非議,更沒有「雙方協商解約」的可能。這才會有秦法因毫無制約而越訂越苛,最後弄到「偶語棄市,道路以目」的極端地步(兩人在公眾場合對話就犯了死罪,因此熟人在路上遇到只能行注目禮),使得連忍耐力天下第一的中國百姓都忍無可忍,讓「失期當斬」的陳勝吳廣橫下一條心,決定「等死,死國可乎?」反正都是死,還不如拼個魚死網破,顛覆秦王朝。
西方法治則與此截然相反,其基本出發點是所謂「個人本體主義」(Indivialism)。一言以蔽之:西方法治是為保障個體基本人權而訂立的一整套社會契約。
人權有著政治、經濟、思想、言論等多側面的內涵。民主社會的基本假設,就是認定個體的這些基本權利是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為了從制度上保障這些基本權利,便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保護私有財產、個體參加政治活動的權利,諸如遊行、集會、罷工、言論、結社自由等等。由此可見,它的重心和法家完全不同,著重於保護人民而不是為統治者的意願服務。
隨著時代進步,人類對人權的理解越來越深化,標准越來越高,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昔日不以為惡者,今日卻成了不能容忍的惡法。過去人權只適用於白人,後來開始擴展到有色人種,於是過去制定的一系列種族歧視法律便成了惡法而被廢除。又如50年代同性戀還被視為犯罪,如今這種法律只會被社會視為對基本人權的粗暴踐踏,是不折不扣的惡法。

『叄』 中國的法制和外國的有什麼不同

最根本的一條:
中國規定公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私人財產受保護;而國外是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是本質的不同。
外國法制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十分完備具體;而中國因為封建王朝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較長,民主政權建立較短,法制還很欠缺。
外國法制大多比中國法制處罰要輕。

『肆』 中國古代的法律與西方的比較

中國古代沒有具體的法律、朝代更替有的只有一部刑法。民間主要是靠「忠孝仁義禮智信」這類的傳統道德觀念來進行約束。比如尊重師長這一條、你的老師偷了你家的東西、他犯了偷盜、你到縣衙去報案、縣衙會依照律例定他的罪。但你告自己的老師、有違尊師重道、所以還要打你的板子。西方社會在十五世紀以前、小城邦國很多、沒有統一的法律、農場主和庄園主也可以自成一派,主要是靠宗教約束。

『伍』 中國與西方走向法治的四大差別是

1中國法治建設自戊戌變法到現在主要是從上到下的改革,是政府推動型的;而西方主要是內從下到上容,是民間推動型的。
2中國的法治改革都是既得利益者的運動,既得利益者既是改革的動力又是阻力。
3中國一百多年來的改革是革命、對抗,強調一個中心;西方的法治強調對話、合作。
4中國的法治是運動式的,西方則強調穩定的過程,強調積累。
總體上,今天中國只有憲法,沒有憲政;只有法律,沒有法治;只有行政法,沒有行政法治。政府官員和老百姓通常只有法律的知識,而沒有法治的意識。中國正處於從人治、亂治轉向法治的關鍵時期。

『陸』 中國的法律與西方國家有什麼區別

我想最大的不同便是,中國的法律是大陸法系、英美法系、社會主義法系於一身

『柒』 西方法律與中國法律的不同

2003年6月20日 ,國家出台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中國的法治又邁出了一大步。但是距離真正的法治還有一段距離。那究竟什麼是法治呢?法治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下面且分析一下西方法治的社會條件:

1.多元化主義文化的存在。多元化主義包括兩個理念,一是制衡理念,二是契約理念。

一個自由發展的社會應該允許不同的利益主體存在,每一個利益主體都有存在和發展的權利。因為存在足夠可以和其他利益集團的力量,才可以互相制衡,而不能夠由某一個社會主體單方面決定社會發展的政策,獨占支配整個社會發展的資源。多元化主體的存在可以產生有效的制衡。法國的孟德斯鳩是近代分權學說的集大成者。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他從人性的弱點和權力的特徵出發,探討了國家權力分立的必要性,認為權力行使的特點是一直遇到界限為止,為此,權力的濫用是必然的,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如果人人都是天使,社會和國家就不需要法律,而從實證和人類生活的經驗看,社會和國家必須要有法律,為此只能假定人性是惡。在此基礎上,孟德斯鳩認為國家權力必須分為三種,即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而這三種權力必須由三部份人分別掌握,而不能只由一個人或一個利益集團掌握這三種權力。在分權的基礎上,三種權力還必須互相制約,以權力制約權力,通過權力的摩擦,才能達到平衡的狀態。美國的制度就受其影響。而盧梭的《社會契約》就有契約理念,整本著作所要論述的是以下兩點:(1)、自然權利論。即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每個人都享有生而不可剝奪的生命、自由等權利。(2)、人民主權論。即主權在民,政府是人民自由意志的產物,所以人民有權廢除一個違反自己意願,剝奪了自己自由的政府。他認為「自然狀態下的人民在自然法的指導下,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協議建立國家,制定憲法和法律,從而得到一種確定的秩序以保護自己的權利。其中美國憲法受其影響較深。

2.理性主義和自由主義傳統。

理性主義可以從古希臘,古羅馬法律文化中尋找得到。從西方發展歷程來看,他們的哲學思想與自然法主義影響著西方社會的人們意識,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特別是西方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提出一種「反對神權,提倡人性的解放」,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從而促進了人的思想解放。並且西方各個學術流派團體的學術爭論促進西方整個社會思想的解放,使真理通過爭論的對抗中成熟,並不斷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社會意思形態,把「自由與平等,公平與正義,寬容與理解,對抗與妥協」的理念以新鮮的血液注入人們的心靈,向導著人生活的方式,思維角度,價值選擇。這些理念就象是人的血液一樣灌輸與人的全身,使其一代一代的遺傳著並不斷變異著這種基因,使它得到世世代代的延傳並發揚光大。理性主義特別是羅馬精神中的理性主義首先表現在法典化。法典自身就是高度理性的體現。例如蓋尤斯的《法學階梯》,查士丁尼的《法學總論》。其次理性主義還重視法律制度的高度抽象的概括。例如羅馬法的債制度,物權制度,人格權制度都設計得比較好,對現代民法的發展影響深遠。最後理性主義體現在重視法學家的作用上。羅馬法學家不僅提出和解決了許多涉及立法,執法,司法的技術和方法的問題,而且引入希臘人的自然法的概念來論證羅馬法的神聖性和廣泛適用性。最重要的是羅馬法學家的「解答」,可以成為其法律淵源。

自由主義是一套關於個人、社會、國家關系的理論。它起源於歐洲,卻在美國發揚光大。自由主義是美國人信奉的最重要的價值觀,美國政治受到它深刻而持久的影響。自由自由主義包含的原則有:個人主義、自由、平等、自由主義民主和自由主義的國家學說。自由主義的基礎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自由、個人的參與或個人的經濟活動,認為個體的性質決定集體的性質,這種秩序規定了個人與國家、自由與強制的關系,規定了公共權威強制力的適用范圍,也包含了規范個人與權威關系所必須的法律結構。個人主義在美國文化傳統中一直是人們廣為稱頌的美德,甚至成為美國民族認同的一種象徵。「個人主義為美國民族所特有的態度、行為方式以及抱負提供了合理的說明。它解釋了美國民族特有的既有多樣化又有統一性的社會和政治組織,它指向一種與美國人經驗相一致的關於社會組織的理想。自由主義雖然承認國家存在的必要性,但把國家看作人類過一種共同的、有秩序的生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為了將這種必要的代價限定在較小程度,美國政治致力於限制國家的權力和職能。限制的途徑有兩種:第一,以分權的方式造成國家權力機構之間的內部制衡,從而防止出現專斷權力;第二,限制國家權力的活動空間,強調個人與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又譯為「市民社會)的權利。分權的最大目的和優勢在於建立民主制度保障每個公民的個人自由、防止集權專制統治,從而保證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自由主義實質上是指人們可以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辦法決定他們的行動和處理他們的財產於人身,而毋須得到任何人的許可或聽命任何人的一種對個人專橫意志和他人控制的獨立狀態。一個社會處於一種「法律」支配下的自由,可以自發形成一種規范的秩序。一個社會如果沒有自由或者是一種壓制下的自由,那不是真正的自由,那會使人的活性與積極性被壓迫,人類的文明就只能是停滯在野盲的社會狀態下。正如哈耶克所說的:「只有當事先知道自由能夠帶來的好處時才批準的自由,是不可能稱為自由!」

3.超驗的宗教文化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這說明法律就好像是宗教一樣,她必須是一種被人們信奉的救命稻草,一種認同的社會價值文化,一種理性的行為方式。法律被奉為神聖命令,再宗教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宗教成為具有最高權威的法律,甚至被奉為唯一的法律。法律被奉為神靈對世人的命令,是神意的表達。這種神意和神命被認為絕對正確,起效力超越時空,萬世不移,永恆不變,世人只有服從的義務,毫無懷疑和更改的權利。宗教經典被奉為最具權威的法律淵源。世界主要宗教都各有其經典,如猶太教的《舊約聖經》,基督教的《聖經》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以及印度的《法經》。西方的文化表明,宗教不僅控制人的行為,而且控制人的信仰。西方國家有著傳統的宗教文化,西方人心中的宗教不僅僅是一套信條與儀式,它是人們表明對終極意義和生活目的的一種集體關切。它首先是對各種超驗價值的共同直覺與信奉,宗教具有一種導向人性善的一面和懲治罪惡的一面。宗教正是披上了上帝是第一的神聖外衣,人就對宗教產生一種懼怕和愛慕的信念,所以產生一種膽怯的對法律敬畏的理性。可以說西方的法律文化中宗教文化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綜合上述西方法治社會所必須的幾個要素是:自由限權,理性平等,宗教信仰。

而反觀我們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她具有積極的因素也含有消極的因素,並且有一些消極的文化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方式,社會意識形態,人們的觀念,同時也是導致中國法治困境的最重要因素。下面具體分析中國法律文化:

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是一套以「天道」觀念和陰陽學說為哲學基礎,以儒家學派的主流思想為理論依據,以農業生產方式和血緣家庭家族為社會土壤,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法律傳統和法律體制。

首先我國上是一個具有自然經濟,宗法專制,儒家文化三位一體的國家,以一戶一家為生產單位和消費單位的封閉分散的小農經濟,局限於依賴大自然的賜予和長輩生產生活的經驗傳授。這種生產關系本質上決定了以血緣關系,宗族關系為基礎的守法關系和人身依附。所以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這種狹隘的小農經濟只能是滿足自身的需求。由此造成中國古代有一種「重農抑商」的思想,所以自由經營的思想在中國就沒有突破,不具有一種繁榮的商業發展景象出現,因為根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得到:古代不具有一種真正的自由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民主制度。

其次中國古代的法的指導思想以儒家的人性善論為基礎的理想主義,著眼與道德人格的完善,注重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主義教義。特別地認為在位者的道德完美無缺,歷來就美化在位者的道德人格。它認為人心的惡善是由教化決定的,同時又堅信這種教化只是在位者一二人潛移默化之功,其人格有感化,所以從德行主義又衍而為人治主義。「三綱五常」是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倫理的指導原則。「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為綱是指處於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所謂的倫常綱紀實質上是貴賤,尊卑,長幼,親屬的綱要,是不平等的關系,以此形成一種特色的臣民,子孫「卑幼」,對 於 君父,官貴尊長的絕對服從的義務的關系。由此造成一種深厚的等級觀念和身份地位關系,造成社會上重視和追求的權力膜拜心理而輕視法律治理國家,重視人倫道德輕視事理,重視血緣關系輕視地緣關系,重視情義輕視功利的觀念。這就是一種「人治」的文化觀念色彩的縮影。

最後中國古代一個特色就是法律文化中的嚴刑峻法,,它還建立了一整套嚴密的等級制度和以賞罰分明的制度,導致人們談法色變,強化了人們忌訟,賤訟,恥訟的法律心理,中國古代社會「重刑輕民」,並且至今在中國社會找不到一部完整的民法,這就導致我們國家在培養國人法律意識中出現難處的無奈。按照傳統文化的觀念,法律是君主依據「天理」制定出來,君主是上天指定的正義化身,作為臣民只能無條件遵守。任何違背秩序和侵犯王權的行為都要受到刑罰的嚴懲和道德的譴責。這種嚴刑峻法和嚴刑逼供的行為導致人民一講到「法」就以為是刑法,心中有一種懼怕的心理。這種觀念不利於提升人的法律意識,正確發揮法律的功能,對我國法治現代化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還有儒家一直以來就認為「無訟」的思想,要以道德來教化人的言行的思想。在漫長的中國社會「無訟」一直是國家追求的一種理想,就設計一套關於息訟,調解和諧的制度。這種制度明顯的忽視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護,使得人們的權利意識淡薄。

縱觀中西法律文化的條件,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無疑與西方的觀念相違背,明顯有一種觀念上的「排斥現象」。再加上我國商品經濟和民主政治建設歷程不長,缺乏民族法治精神的生長的土壤。我國構建特色的法治道路應該著重培養這幾個要素:自由的競爭有序的市場經濟,多元化主體的競爭,完善的理性的法律,科學有效的制度,民族法治精神。

『捌』 中國的法律與西方國家有什麼區別

對不起您這里提到的西方有些模糊了,西方法律大致分兩種,判例法和成文法即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大陸法系(civil law system)一詞中的「大陸」兩字指歐洲大陸,故又有稱之歐陸法系,這個法系現時主要由歐洲大陸的國家(例如法國、義大利、德國、荷蘭等),
我國屬大陸法系,
我想,中國法律與西方國家的區別在於,1,中國沒有《行政程序法》,
2,中國的法律是近幾年新興的西方國家對法律有著更悠久的歷史,
3,和對人 權問題,民 主……你懂的,
4,中國的法律仍然有著封建社會奴隸社會的陰影,明確為統治階級服務,

『玖』 中國與西方對法制有何異同

法系不同。

法系是在對各國法律制度的現狀和歷史淵源進行比較研究的過程中形成的概念。當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個: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法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法系。其他的法系還有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中華法系、猶太法系、非洲法系等。對資本主義法影響最大的是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羅馬法系、法典法系、羅馬-德意志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大陸法系最先產生於歐洲大陸,以羅馬法為歷史淵源,以民法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為主要形式。大陸法系包括兩個支系,即法國法系和德國法系。法國法系是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建立起來的,它以強調個人權利為主導思想,反映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社會經濟的特點。德國法系是以1896年《德國民法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強調國家干預和社會利益,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法的典型。
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和地區除了法國、德國外,還包括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大陸國家,也包括曾是法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四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如阿爾及利亞、衣索比亞等及中美洲的一些國家,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舊中國也屬於這一法系。
大陸法系的特點:
(1)全面繼承羅馬法:吸收了許多羅馬私法的原則、制度,如賦予某些人的集合體以特定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所有權的絕對性,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某人享有他人所有物的某些權利;侵權行為與契約制度;遺囑繼承與法定繼承相結合制度等。還接受了羅馬法學家的整套技術方法,如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人法、物法、訴訟法的私法體系,物權與債權的分類,所有與佔有、使用收益權地役權以及思維、推理的方式。
(2)實行法典化,法律規范的抽象化概括化。
(3)明確立法與司法的分工,強調制定法的權威,一般不承認法官的造法功能。
(4)法學在推動法律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法學創立了法典編纂和立法的理論基礎,如自然法理論、分權學說、民族國家理論等,使法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任務由法學家來完成。

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英國法系,是以英國自中世紀以來的法律,特別是它的普通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英美法系首先起源於11世紀諾曼人入侵英國後逐步形成的以判例形式出現的普通法。
英美法系的范圍,除英國(不包括蘇格蘭)、美國外,主要是曾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緬甸、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等。中國香港地區也屬於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特點:
(1)以英國為中心,英國普通法為基礎;
(2)以判例法為主要表現形式,遵循先例;
(3)變革相對緩慢,具有保守性,「向後看」的思維習慣;
(4)在法律發展中,法官具有突出作用;
(5)體系龐雜,缺乏系統性;
(6)注重程序的「訴訟中心主義」。

兩大法系的比較
首先,法的淵源不同。
其次,法的分類不同。
第三,法典編纂的不同。
第四,訴訟程序和判決程式不同。
最後,在法律術語、概念上也有許多差別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拾』 中國與西方國家走向法治的四大差別

差別一。語言,差別二,歷史,差別三,扶色,差別四。神七上太空。

熱點內容
程遠律師6 發布:2024-05-04 08:15:25 瀏覽:380
法治投訴電話 發布:2024-05-04 05:22:16 瀏覽:647
簡答刑法的原則 發布:2024-05-04 03:36:56 瀏覽:496
合同法第58條的規定 發布:2024-05-03 21:08:14 瀏覽:170
借條找人家代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5-03 19:39:46 瀏覽:547
法律援助咨詢中心慈溪 發布:2024-05-03 18:14:56 瀏覽:610
厚大黃韋博行政法講義 發布:2024-05-03 17:24:45 瀏覽:832
作文道德與義務 發布:2024-05-03 16:16:03 瀏覽:946
訴訟法各大學排名 發布:2024-05-03 15:24:27 瀏覽:985
公司經理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3 15:03:24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