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羅馬立法機關

羅馬立法機關

發布時間: 2021-11-21 04:00:00

① 羅馬國家機構發生了哪些變化

經過貴族和平民長期斗爭,羅馬城市國家制度也逐漸完備起來。除了原有的庫里亞大會和森都利亞大會以外,又增添了特裡布斯民眾大會和平民大會,作為具有最高立法權的公民大會。羅馬公民在這兩個大會上表決通過國家立法、選舉保民官、市政官、財務官和其他低級官員,審理涉及被高級官員課以罰金的上訴案件和其他案件。森都利亞大會決定戰爭和和平問題,選舉執政官、監察官和行政長官,審理涉及被高級官員判處死刑和其他重刑的上訴案件。庫里亞大會已經完全喪失其政治意義,僅在形式上授予高級長官的職權而已。由於國家職能的增加和國家事務的繁多,各種高級官職也相應地設置和增加起來,進一步完善了國家機器。在羅馬共和國政制中,元老院處於權力中心的地位,擁有廣泛的權力,決定著內外大政,實際上成了羅馬共和國最重要的國家機關。至此,羅馬國傢具備以元老院為中心的一整套國家機構。

② 古代羅馬的行政機關和軍事機關

簡述(王政-共和)
根據傳說,當特洛伊城遭到希臘人進攻的時候(約為公元前1300-1190年),維納斯女神的兒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隨者逃出來,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古義大利。當時的義大利有拉丁姆,國王拉丁奴斯進行統治。埃涅阿斯擊敗圖爾奴斯,建立王國(阿爾巴)。後來其子孫羅穆路斯建立羅馬,成為第一任國王。
後來確立了議會制,稱為共和時代。

共和時期
公元前5世紀至前3世紀初,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告一段落,義大利半島基本統一。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這也標志著羅馬法的誕生。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古代羅馬的軍事制度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在不同歷史階段發生相應的變化。

王政初期,羅馬按氏族部落召集武裝力量。到王政後期,相傳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約公元前578~前534在位)實行改革,根據財產原則劃分公民為 5個等級,規定各等級中17~60歲的公民皆有服軍役的義務,從而創建了公民兵制(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改革)。王負責徵集和統率軍隊。公民兵出征須自備武裝和給養,戰後即解散,返回家園重操舊業。當時作戰隊形是排成密集方陣,重裝步兵在戰斗中起決定作用。

以下從略,請查網路關鍵詞

③ 古羅馬的法律

所謂羅馬法,一般乏指羅馬奴隸制國家的全部法律,存在於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整個歷史時期。它既包括自羅馬國家產生至西羅馬帝國滅亡這個時期的法律,也包括公元7世紀以前羅馬帝國的法律。
羅馬最古老的立法文獻——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十二表法。
元老院――是羅馬國家最高政權機關,享有軍事、外交、財政以及監督等方面的權利。立法方面,除對各種會議通過的法律有批准權外,不符合社會需要的法律可宣告為無效,遇有緊急情況能停止法律的適用等。
進入帝國時期,法學界空前活躍,諸家爭鳴,形成了普羅庫路士和沙比努士兩大學派。
帝國後期,由於君主制公開確立,立法權被視為皇帝個人的神聖權利,皇帝敕令在法律體系中占據統治地位,其形式較多,大致分為敕諭(對全國發布的命令)、敕裁(對非常訴訟及主要上訴案件所作的裁判)、敕答(對官吏或個人提出的法律疑難問題做出的解答)和敕示(對官吏下達的訓令)四種。
第一部官方的羅馬皇帝敕令匯編――狄奧多西二世統治時頒布的(狄奧多西法典)。
查士丁尼在位期間和死後不久,當時先後編出《查士丁尼法典》、《欽定法學階梯》(又稱《法學總論》)《學說匯纂》和《新律》等四部匯編,中世紀時期統稱為《國法大全》(又譯《民法大全》、《羅馬法大全》),其中有理論性的法學專著、學說,又有許多法律、決議、法令、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是歷史上一部最完備的奴隸製成文法典。標志著羅馬法本身發展到最發達、最完備階段。
羅馬法的分類
羅馬法學家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標准將羅馬法劃分為下列四類:
(一) 公法和私法
公法和私法的劃分是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的首創。前者包括宗教信仰、祭司的法律地位、司法官吏的權利與義務等方面的規定;後者主要指財產所有權、債權、婚姻家庭和繼承方面的規范。
(二)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是指一切用書面形式發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成文法的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
狹義主要包括各種民眾大會通過的法律、元老院的決議、皇帝的敕令。廣義除包括上述幾種外,還包括裁判官的告示、法學家的解答等。
不成文法乏指習慣法,內容包括過去的一些傳統的風俗習慣和通行的慣例。
(三) 市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
市民法專指羅馬固有的、僅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羅馬公民以外的外來人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不受其保護。
萬民法是市民法的對稱,指適用於外國人與外國人、外國人與羅馬人所發生的法律關系的法律。
自然法思想是羅馬法學家承襲希臘思想家關於自然法的思想,並進一步加以系統化而提出來的。
羅馬法歷來有二分法和三分法的爭論,蓋尤斯認為萬民法即變相的自然法,故在自己著作《法學階梯》里分為市民法與自然法。烏爾比安採用了三分法,查士丁尼安編纂的《法學階梯》採納了烏爾比安的見解。
(四) 市民法和長官法(裁判官法)
長官法又稱官吏法、大法官法,專指由羅馬國家高級官吏發布的告示、命令等所構成的法律,其中以最高裁判官頒布的告示數量最多,是長官法的主要組成部分。
與市民法不同,裁判官法不是通過羅馬的立法機關制定的。而是*裁判官的審判實踐活動逐步形成的。
(這里大家注意一下:在古羅馬,相同國籍的外國人之間發生法律關系時,適用當事人本國法)

第二節 羅馬私法的基本制度
羅馬私法的結構和體系是以權利主體、權利客體和私權保護為編制順序,分為人法、物法和訴訟法三部分。(=人法+物法+訴訟法)
一、 人法制度
A.權利主體:
1、 自然人(自然人:人格權=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自>市>家。)
在古代羅馬,自然人的含義有二:一是指生物學上的人,包括奴隸在內;二是指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主體,不包括奴隸,在法律上奴隸被視為物件,不是權利主體。
自然人要有法律地位,享有權利能力,必須具有人格。所謂人格就是享有權利能力的資格,它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等三種身份權構成,總稱人格權。其中以自由權為最高,市民權次之,家族權再次之。
羅馬人根據不同的社會地位,自由權有很大差別,享有自由身份的人為自由人,沒有自由身份的為奴隸,介於兩者之間,自由權受到一定限制的稱為准奴隸。市民權是羅馬公民所享有的特權,根據是否享有市民權或享有多少,自然人分為羅馬市民、拉丁人和外國人。
家族權是指家族團體中的一員在家族關系中所享有的權利。
按照羅馬法,家庭中父有父的身份,子女有子女的身份。
家長(家父)對外能代表一家獨立行使各種權利,故又稱「自權人」。
其他出於家父權力之下的人(妻、子女等)稱為「他權人」。
只有同時具有這三種身份權,才能在政治、經濟和家庭等方面享有完全的權力能力,才是一個享有完全人格的人,否則,三種身份權中有一種或兩種喪失或發生變化,便成為人格不完全的人,這在羅馬法上稱為「人格減等」。
2、法人:
無完整法人制度,也沒有法人的概念和術語。
羅馬的團體分為兩種:社團、財團。
B. 婚姻家庭制度:兩種-----有夫權婚姻、無夫權婚姻。P52
二、物法制度
物法由物權、繼承、債法三部分組成。
A.物權:在羅馬有五種:所有權、役權(地役權、人役權)、地上權、永佃權、擔保權(信託、典質、抵押)。
B.繼承:
C.債法:
債發生的原因:在古典時代,發生債的原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因當事人簽訂契約而發生債的關系,另一類是由於不法行為(叫做私犯)而發生債的關系。
羅馬法學家把契約分為四大類,即要物、口頭、文書和合意契約。

三訴訟法制度:
羅馬法學家把法分為公法與私法的同時也將訴訟分為公訴和私訴
私訴方面,採用
1、法定訴訟-----〔共和國初期〕最古老又原始的訴訟形式
2、程式訴訟-----〔帝國初期〕比較流行,它克服了一些形式主義的色彩,又擴大了適用范圍,不僅限於羅馬公民,也審理外國人的違法案件。其審理仍分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但已有不同。
3、特別訴訟-----〔帝國後期〕唯一通行的訴訟制度

第三節羅馬法的影響:P60(作為論述考過)
a.羅馬法適應羅馬奴隸制社會相當發達的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要求,全面維護了奴隸社會的私有制,鞏固了羅馬經濟基礎,促進了商品經濟關系廣泛的發展;它維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保證國家機關實現權力。
b.羅馬私法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自己的特點。它主要憑借法學家的研究、著述和羅馬長官的司法活動來對各種財產關系進行調整。
c.羅馬法的影響超出了歐洲,遍及亞、非、南北美各國,形成具有世界影響的羅馬日耳曼體系。如德、法等國,以羅馬法為基礎,結合本國的實際,先後制定了民法典。英國普通法中的契約原則、遺囑制度和信託規則均來源於羅馬法。
d.綜上所述,羅馬法在歷史上的作用、影響不僅在於它曾服務於羅馬奴隸制社會,而且通過各種形式直接或間接促進新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形成,推動資本主義社會商品和貨幣關系的發展,為後世調整和保障商品生產以及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關系提供了借鑒的現成形式。

④ 古羅馬兼有立法和管理權的國家機關叫什麼

在古代羅馬時,元老院是兼有立法和管理權的國家機關,最初為氏族長者會議, 共和時期前任國家長官等其他大奴隸主也進 人元老院。

元老院有權批准、認可法律,並 通過執政官掌管財政外交,統轄行省和實施 重大宗教措施等,還有權給行政長官們分配 任務,延長其職能。帝國時期,政權日益集 中於皇帝,元老院實權日削,已失去其原來 的統治地位,但仍然是貴族統治的支柱。到 580年,羅馬元老院被取消。

⑤ 什麼大會發展成為羅馬立法機構之一

據記載,抄在公元前509年羅馬公民已獲得上訴權,可是後來被10人團取消了,因此公元前449年立法重申這一法律。第二條法律是確認平民大會通過的決定為全體人民都必須遵守。這樣,平民大會的地位和作用大為提高,發展成為羅馬立法機構之一。第三條法律是涉及保民官人身的神聖不可侵犯性,根據這一法律,凡是侮辱保民官的人都要被處死,並沒收其財產。以前保民官的人身不可侵犯是由平民立誓懲處侮辱者得到保障,到公元前449年則正式得到法律保護。大概在公元前471年保民官已增至4人,到公元前449年可能增至10人。

⑥ 一道歷史題,急,求解: 《世界文明史》中說「後來,(羅馬)立法機關所通過的法律....

選 A.統治范圍擴大.羅馬法不斷充實
統治范圍擴大,外來人口的增多,新的社會矛盾凸顯,於是需要適用於各個地區不同狀況的法律,使得羅馬法不斷充實、繁雜,新條例、律法增加,遠遠超出了法官們原有的知識框架和理解范圍。
羅馬法包括萬民法與公民法兩個體系,B是說的萬民法,C說的是公民法,它們只是一部分,不全面、
D說法欠妥,羅馬從共和國時代,就出現了法律,按法律行事。

⑦ 古羅馬兼有立法和管理權的國家機關

元老院

⑧ 簡答古羅馬司法體系

羅馬私法的結構和體系是以權利主體、權利客體和私權保護為編制順序,分為人法、物法和訴訟法三部分。(=人法 物法 訴訟法)
一、 人法制度
A.權利主體:
1、 自然人(自然人:人格權=自由權 市民權 家族權。自>市>家。)
在古代羅馬,自然人的含義有二:一是指生物學上的人,包括奴隸在內;二是指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主體,不包括奴隸,在法律上奴隸被視為物件,不是權利主體。
自然人要有法律地位,享有權利能力,必須具有人格。所謂人格就是享有權利能力的資格,它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等三種身份權構成,總稱人格權。其中以自由權為最高,市民權次之,家族權再次之。
羅馬人根據不同的社會地位,自由權有很大差別,享有自由身份的人為自由人,沒有自由身份的為奴隸,介於兩者之間,自由權受到一定限制的稱為准奴隸。市民權是羅馬公民所享有的特權,根據是否享有市民權或享有多少,自然人分為羅馬市民、拉丁人和外國人。 www.21-e.com
家族權是指家族團體中的一員在家族關系中所享有的權利。
按照羅馬法,家庭中父有父的身份,子女有子女的身份。
家長(家父)對外能代表一家獨立行使各種權利,故又稱「自權人」。
其他出於家父權力之下的人(妻、子女等)稱為「他權人」。
只有同時具有這三種身份權,才能在政治、經濟和家庭等方面享有完全的權力能力,才是一個享有完全人格的人,否則,三種身份權中有一種或兩種喪失或發生變化,便成為人格不完全的人,這在羅馬法上稱為「人格減等」。
2、法人:
無完整法人制度,也沒有法人的概念和術語。
羅馬的團體分為兩種:社團、財團。
B. 婚姻家庭制度:兩種-----有夫權婚姻、無夫權婚姻。P52
二、物法制度
物法由物權、繼承、債法三部分組成。
A.物權:在羅馬有五種:所有權、役權(地役權、人役權)、地上權、永佃權、擔保權(信託、典質、抵押)。
B.繼承:
C.債法:
債發生的原因:在古典時代,發生債的原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因當事人簽訂契約而發生債的關系,另一類是由於不法行為(叫做私犯)而發生債的關系。
羅馬法學家把契約分為四大類,即要物、口頭、文書和合意契約。

三訴訟法制度:
羅馬法學家把法分為公法與私法的同時也將訴訟分為公訴和私訴 21e.com
私訴方面,採用
1、法定訴訟-----〔共和國初期〕最古老又原始的訴訟形式
2、程式訴訟-----〔帝國初期〕比較流行,它克服了一些形式主義的色彩,又擴大了適用范圍,不僅限於羅馬公民,也審理外國人的違法案件。其審理仍分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但已有不同。
3、特別訴訟-----〔帝國後期〕唯一通行的訴訟制度

熱點內容
我國歷史刑法 發布:2025-09-25 13:42:43 瀏覽:702
鄧冰瑩法律碩士 發布:2025-09-25 13:42:09 瀏覽:237
法發號文件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5 13:26:27 瀏覽:668
瑞士民法典無效婚姻 發布:2025-09-25 13:24:12 瀏覽:332
爆笑法治 發布:2025-09-25 13:22:47 瀏覽:812
責任與法律作文 發布:2025-09-25 13:21:51 瀏覽:298
勞動合同法47和48條 發布:2025-09-25 13:20:50 瀏覽:891
會議記錄員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5 13:19:26 瀏覽:91
法治小報黑白 發布:2025-09-25 13:03:06 瀏覽:378
原告在法官 發布:2025-09-25 13:01:28 瀏覽: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