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的筆記

道德經的筆記

發布時間: 2021-11-23 18:32:52

1. 有沒有《道德經》第八章的讀後感

這一章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第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2. 帛書甲本道德經-學習筆記-德經 ,另還有個道經。想學習老子應該先讀哪本為好。

道德經自誕生以來歷經2000多年,其間出現多個版本,有名的是王弼版,河上公版,另外還有帛書版,虞姬版,郭店版,敦煌版等,如果是初學還是從通行版入手為好,如果研究可參考其他版本,個人以為河上版最好。具體你學習帛書版道德經,先學那個為好的事,這就涉及德經在前還是道經在前的問題了,是叫德道經還是道德經?這就見仁見智了各有說法,在下以為你先看德經也許比較合適。

3. 道德經讀書筆記5篇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4. 急需600字以上的<<道德經>>讀書筆記

道德經中所闡述的並非道與德的並列而是道, 那德是什麼?德就是道的屬性罷來,簡言之就是道的德。在老子看來道是存在的,就像其他生於自然的生物一樣。但道扮演的是至高無上的角色,是一切事物運行的標准。道德經還有其政治意義那就是無為。老子希望通過道的了解和學習,達到天人合一,無為而有為的最高境界。
老子的「無為」是「無為而有為」 這裡面有個矛盾,無為怎麼會有為呢。 老子所說的無為的條件就是按照道的規律行無為之事,就是不要去干預。他自然而然就會有為。
這與佛家的「佛性」有異曲同工之妙。無為和佛性都是一種屬性。但,無論是無為還是佛性都可以成道。我們所說的佛和道都不是真道,佛以佛入道,老子以道入道。道不可說,萬道皆可入道。道是效法自然的,自然是什麼?自然就是無,無就是萬物的根本,由無生有,有就是一切的起源。道是永恆的是唯一的是存在的。
道德經所謂的道並非道德,而是一種存在的規律,也是一種崇高的信仰。不過這些都要自己去體會,別人是只能點撥卻不能傳道。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精髓。道存在於任何空間,任何地方。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千變萬化只有掌握道的真諦,才能理解到的真髓。能到達這種境界的時候,道就是實際存在的。這就是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什麼?自然遠遠超過我們所想的空間,也不是一個宇宙能概括的了的。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自然本來就是「無」的,「無」生的「有」也就是我們現在認知的空間即我們能理解的空間。此所謂:「故常無,萬物之始。常有,萬物之母」。總而言之,道德經所講的道是片面的,不是老子本意的道。老子以道入道,早就超越了現在的認知。 萬物可以以萬道入道,「道」就是一樣的也是唯一的就是「一」。此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萬物」的道理。世人生於道卻不知道,這就是人的悲哀。

5. 道德讀書筆記

《老子》讀書筆記一
《老子》,又稱《道德經》,是我國道家學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經典。它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為核心,建構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隱士修身,蘊涵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

《老子》一書,原著不過五千言,可以說,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蓋有三玄三要的妙義。它告訴了我們許多法則。幾千年來,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各說雜陳,見解不一,讀來似絲益棼之感。

老子被譽為道家的宗師,道教的教主。道家為中國文化主流之一,人們每提及道家,則必說到老子,但多半亦僅僅說到老子而已,最多並稱「老莊」,其實道家的「大腕」,不止這一二人,南懷瑾先生經常與朋友說笑稱: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兒子-倪子(計然子,是范蠡的老師)、孫子(幫吳王闔閭擊破強楚)。事實上,如果把老子、倪子、孫子三人的著作、思想研究的透徹清楚了,差不多對中國文化中的「治道」的精要,便可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值得注意的。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了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漣漪,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對這三家,南懷瑾先生經常用這樣的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百貨店,各式各樣的日用品具備,隨時可以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裡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我覺得南老先生的譬喻是恰當的,有其理由。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我們便會發現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內在真正實際的領導思想,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外面所標榜的,即在宣傳教育上所表示的,則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

最能代表黃老之學的道家思想是老子,他所著《老子》(到;了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為《道德經》)一書,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統,有最具體的敘述。而闡揚、詮解老子最清楚正確的,發揚道家思想最透徹的,則是莊子。莊子所著《莊子》一書,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其為《南華經》。其中所論辯的道理,在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對歷史人物的建功立業乃至對個人修養——修道、養氣,以及立身、處世等等,都有大用處。這個不只是指《莊子》的內七篇而已,事實上,幾千年來,歷代所偷偷運用莊子的學術,都取《外篇》和《雜篇》中的精華。因此,真正把五千年來中國文化,發揮的光輝燦爛的,亦就是道家的老莊之學,尤其是《莊子》的《外篇》與《雜篇》部分最多。

清乾隆年間,主編《四庫全書》的著名學者紀曉嵐曾經說過:「世間的道理與事情,都在古人的書中說盡,現在如再著述,仍不超過古人的范圍,又何必多再著述。」這的確是一則名言,試看今日世界各國學者關於思想學術方面的著作,無不拾古人之牙慧。紀曉嵐對道家的學術下了八個字的評語: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老子的精神之一――「謙德「。《老子》中說:」我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老子的三件法寶。漢文帝的一生,就實踐了老子的這三件法寶。參謀長宋昌的公事私事-老子之道無私的反面運用。劉恆接過玉璽卻說保管,這就是黃老之道的「用而不用」,要而不要了。謙虛是謙虛,該要得還是要。在個人修養方面,運用黃老之道立身處世,有一個大原則,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另一個就是莊子在《讓王篇》中說得:「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這就是老莊的基本原則,了解這些,才能深入地研究老莊之道。

南老先生曾經下過這么一個結論:中國自唐宋以後,以儒、釋、道三家的哲學,作為文化的主流。在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其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像《大學》、《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家思想,從倫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學問,老莊之道就更加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個人,跨了門檻站在那裡,一隻腳在門里,一隻腳在門外,讓人無法去猜其出入,所以道家的學問,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個人的養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了解這些精神,欲懂得老莊的運用之道,在「用」上發揮老莊的哲學,那麼必須先讀莊子的《天下篇》和《讓王篇》。老子是主張用陰、用柔。但是,不要忘記,他和我們固有的文化,遠古的源流——陰陽五行與《易經》諸子等系統,是同一個來源的。陰與陽,是一體的兩面,只是在用上有正面與反面的不同而已,無論用陰用陽,都要活用。換言之,要用活的,不用死的。所謂用陰柔,即不用剛強,不是勉強而為。一件事物的成就,是順勢而來的。因此亦可以說,他是用順道,不是用相反的逆道。過去以文字表達意義的方法,常用「陰」字來表達「順道」。正如《周易》的「坤卦」,代表「陰」的「順道」。因此南老讓研究老莊的學術之人,不要誤會老莊是陰謀之術,是有道理的,我們必須深刻了解到這一點。

CH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徽。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話,真有一語中具備三玄門,一玄門具備三要義的深不可測。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一般的常道。在後語中又附帶說明,在不得已的表達中,提出了一個「道」字;接著又強調,不可執著名相而尋道。其次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系,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在形而下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道體。但是如果更透徹精闢,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再反復說明有無之間互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復。

6. 道德經的每一章的讀書筆記怎麼寫500字

很多人認為,我這種年紀不適合讀這本書,其實不然,道德經的閱讀對象可以是任何年齡段。而根據自己的閱歷與人生經歷,會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種深邃的、獨特的哲學視角,於是,我被深深吸引……
《道德經》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綉,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取《道德經》中的精華。畢竟,人性的虛榮與慾望充斥其中。而我們沒有足夠的定力去靜心、凈心。少私寡慾。所以,我們要學「道」。
如果我問你什麼是「道」,你可能會講出一大堆東西,別人聽得雲里霧里,甚至連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講什麼。似乎沒有人能給道一個標準的解釋。老子在第一章開頭就做了詮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說,道要是能說出來,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們難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於此,我們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紅塵,頓入空門的高僧道佬。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這本書的意義就太淺了。當在我緊蹙雙眉而對「道」一頭霧水時。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認為「道」就好比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虛懷若谷,包容天地,以無欲普濟生靈,借虛懷渡盡群生。道,就像水一樣,無聲無息無為而養萬物,水就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它所承載的道,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
那麼,我們該怎麼理解「道」呢?
「道」,似乎很難解釋,我們經常用「道」,卻不知其意。在科學中,我們不知道一個人為什麼會有壽命,於是給了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因為有時間。而這本書中僅用一「道」字就深刻的詮釋了人的一生,雖簡卻精。同樣,在已知科學中我們知道質子中還有誇克,而誇克中還會有東西,甚至還有!我們不得而知,於是又以道喻之。對於人們難以解釋的事物或事情,這本書中都給出了簡潔卻確切的答案——道。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是什麼意思?「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誰,那麼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規律。
道養育了萬物,以地球為例,道讓萬物各廝各職,演化出一套穩定的生態系統,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員太興或太衰。植物腐後可成為天然養料,為下一片長在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養分,食草動物憑借這些植物填飽肚子,鳥類和食肉動物又以這些東西充飢,這些動物死後,又為新的植物創造養料!萬事萬物都從它的根本出發,那麼一切事物也就簡單而明朗了。「道」之大,可大到宇宙形成,「道」之小,可小到電子運轉。星球的公轉自轉,周期一定,循環往復,從不間斷,是規律!電子的有序排部,是規律!可能這樣會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被接受。但是,這只是我的一種解讀,而我對道的理解也只能說是淺顯的。道就像數學中sinα的函數圖象一樣,函數兩邊永遠沒有盡頭,且周而復始,而我們只能不停的探索……去尋找道的真諦。
有人也許會認為我們人類是個例外,因為我們有高超的智慧,發達的科技。既然人類有這么發達的科技,為什麼「生物圈二號」的實驗還是失敗呢?原因很簡單,人類永遠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如果我們一再違背道的規律,反其道而行,那麼我們必將受到道的懲罰。難道你沒有看到人類一意孤行的後果嗎?頻繁的地震現象以前從未有過,氣候異常也愈演愈烈……人類還以自己比其他動物略大的頭腦與「道」比高,卻不知「道」的智慧是你難以琢磨的,它滲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誠可以說是「眾妙之門」。
至此,我們應該懂得按照道的規律行事。人類有無窮無盡的慾望,但是我們只能適當地釋放慾望,不能恣意妄為。其實也就是道家所謂的「無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也就是不違背道的規則而胡亂作為。有些人被慾望沖昏頭腦,胡作非為。例如重慶的文強,本是一位維護人民利益的好官,但卻經不起金錢的誘惑,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名聲掃地,在獄中度完此生。而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時為了虛榮互相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貴重的珠寶。其實,他們都不懂:真正美的東西是不需要任何裝飾的。更明確來說,他們不懂「道」。貪欲過度只會讓你墮入苦海,商紂王後宮佳麗無數,還要徵集民間美女,吃肉喝酒便罷,非要設酒池肉林,以供消遣,百姓難以忍受,遂有武王伐紂,商王朝也被推翻,於是後人稱紂王為無道昏君。虛榮心也常常害人不淺,《項鏈》中的女主角因為虛榮,白白耗費了十幾年青春。道讓萬物繁衍生息,而無欲無私,順其自然無為之道,利萬物而不求回報。我們這個被金錢與慾望所充斥的社會中,缺少的就是少私寡慾的優良品質,火熱的慾望讓我們難以靜心、凈心。道無窮無盡的智慧告訴我們要「至虛極,守靜篤」,方能活得自在。
不要讓慾望與虛榮控制自己,要理性的對待外在的世界和自己的內心,不要背離道的規律。只有這樣,我們就可以「無所不為」,什麼都可以做,只要遵循道的規律和規則。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之「道」。

7. 求《老子》讀書筆記一篇~~~~

《老子》讀書筆記一
《老子》,又稱《道德經》,是我國道家學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經典。它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為核心,建構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隱士修身,蘊涵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

《老子》一書,原著不過五千言,可以說,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蓋有三玄三要的妙義。它告訴了我們許多法則。幾千年來,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各說雜陳,見解不一,讀來似絲益棼之感。

老子被譽為道家的宗師,道教的教主。道家為中國文化主流之一,人們每提及道家,則必說到老子,但多半亦僅僅說到老子而已,最多並稱「老莊」,其實道家的「大腕」,不止這一二人,南懷瑾先生經常與朋友說笑稱: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兒子-倪子(計然子,是范蠡的老師)、孫子(幫吳王闔閭擊破強楚)。事實上,如果把老子、倪子、孫子三人的著作、思想研究的透徹清楚了,差不多對中國文化中的「治道」的精要,便可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值得注意的。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了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漣漪,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對這三家,南懷瑾先生經常用這樣的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百貨店,各式各樣的日用品具備,隨時可以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裡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我覺得南老先生的譬喻是恰當的,有其理由。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我們便會發現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內在真正實際的領導思想,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外面所標榜的,即在宣傳教育上所表示的,則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

最能代表黃老之學的道家思想是老子,他所著《老子》(到;了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為《道德經》)一書,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統,有最具體的敘述。而闡揚、詮解老子最清楚正確的,發揚道家思想最透徹的,則是莊子。莊子所著《莊子》一書,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其為《南華經》。其中所論辯的道理,在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對歷史人物的建功立業乃至對個人修養——修道、養氣,以及立身、處世等等,都有大用處。這個不只是指《莊子》的內七篇而已,事實上,幾千年來,歷代所偷偷運用莊子的學術,都取《外篇》和《雜篇》中的精華。因此,真正把五千年來中國文化,發揮的光輝燦爛的,亦就是道家的老莊之學,尤其是《莊子》的《外篇》與《雜篇》部分最多。

清乾隆年間,主編《四庫全書》的著名學者紀曉嵐曾經說過:「世間的道理與事情,都在古人的書中說盡,現在如再著述,仍不超過古人的范圍,又何必多再著述。」這的確是一則名言,試看今日世界各國學者關於思想學術方面的著作,無不拾古人之牙慧。紀曉嵐對道家的學術下了八個字的評語: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老子的精神之一――「謙德「。《老子》中說:」我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老子的三件法寶。漢文帝的一生,就實踐了老子的這三件法寶。參謀長宋昌的公事私事-老子之道無私的反面運用。劉恆接過玉璽卻說保管,這就是黃老之道的「用而不用」,要而不要了。謙虛是謙虛,該要得還是要。在個人修養方面,運用黃老之道立身處世,有一個大原則,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另一個就是莊子在《讓王篇》中說得:「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這就是老莊的基本原則,了解這些,才能深入地研究老莊之道。

南老先生曾經下過這么一個結論:中國自唐宋以後,以儒、釋、道三家的哲學,作為文化的主流。在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其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像《大學》、《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家思想,從倫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學問,老莊之道就更加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個人,跨了門檻站在那裡,一隻腳在門里,一隻腳在門外,讓人無法去猜其出入,所以道家的學問,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個人的養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了解這些精神,欲懂得老莊的運用之道,在「用」上發揮老莊的哲學,那麼必須先讀莊子的《天下篇》和《讓王篇》。老子是主張用陰、用柔。但是,不要忘記,他和我們固有的文化,遠古的源流——陰陽五行與《易經》諸子等系統,是同一個來源的。陰與陽,是一體的兩面,只是在用上有正面與反面的不同而已,無論用陰用陽,都要活用。換言之,要用活的,不用死的。所謂用陰柔,即不用剛強,不是勉強而為。一件事物的成就,是順勢而來的。因此亦可以說,他是用順道,不是用相反的逆道。過去以文字表達意義的方法,常用「陰」字來表達「順道」。正如《周易》的「坤卦」,代表「陰」的「順道」。因此南老讓研究老莊的學術之人,不要誤會老莊是陰謀之術,是有道理的,我們必須深刻了解到這一點。

CH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徽。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話,真有一語中具備三玄門,一玄門具備三要義的深不可測。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一般的常道。在後語中又附帶說明,在不得已的表達中,提出了一個「道」字;接著又強調,不可執著名相而尋道。其次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系,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在形而下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道體。但是如果更透徹精闢,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再反復說明有無之間互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復。

8. 《道德經》讀後感(500字)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奪功名利祿;不以難以得到的東西為珍貴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現那些能誘發人們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擾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要純潔人們的心思,滿足人們的溫飽,減損人們的遺志,增強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使那些自以為聰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去對待一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周王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爭頻繁,野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爭斗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子面對戰亂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純潔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慾的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慾,於是就產生了奸詐巧偽之心。二者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去除名利,凈化人們的心靈,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從對於人類文明發展史進行反思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同時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由於人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地損害和惡化。大自然已開始瘋狂報復人類。據統計,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氣環境中,引用這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又翻過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於癌症,而癌症決大多數十有環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親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人們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財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類在不斷著創造文明,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挖掘著墳墓。

9. 老子讀書筆記300字

《老子》讀後感
我最喜歡「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就是說:心胸要像海面一樣廣大,對朋友應該像清水一樣真誠,說話一定要像潮汐一樣有誠信,做事一定要像水一樣發揮最大的作用,行動時一定要像瀑布一樣迅速。
水是柔弱的,它無形無色無味。但水是頑強的,滴穿石頭的水滴因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最終把堅硬的石頭滴穿;水是團結的,翻滾的浪花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把有稜有角的石頭磨成圓的;水是博大的,海有寬闊而深邃的胸懷,養育了無數的「孩子」。

熱點內容
法學概論上 發布:2025-05-29 07:28:06 瀏覽:529
強化司法監督制約 發布:2025-05-29 07:26:31 瀏覽:12
關於經濟法總論 發布:2025-05-29 06:47:50 瀏覽:688
司法島僵屍 發布:2025-05-29 06:40:39 瀏覽:61
國際經濟法的實務書籍 發布:2025-05-29 06:18:01 瀏覽:969
河源勞動法最低工資 發布:2025-05-29 05:55:42 瀏覽:196
道德健康認識 發布:2025-05-29 05:51:25 瀏覽:842
法律援助是以下哪一種主體的責任 發布:2025-05-29 05:41:20 瀏覽:943
黨建司法改革 發布:2025-05-29 05:41:19 瀏覽:531
司考刑事訴訟法左寧 發布:2025-05-29 05:36:53 瀏覽: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