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成就新華社
『壹』 春秋戰國時期的立法成就有哪些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鄭、晉、楚各國的立法概況
春秋初期,各諸侯國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葉以後,由於經濟基礎的變革,階級關系 的變化,從而引起法律制度的變革。總的說來,這一時期法律制度的一個重大改革,就是各 諸侯國公布了以保護私有財產為中心的成文法。下面主要簡述鄭國、晉國、楚國制定法律的 情況。
1�鄭國
鄭國曾兩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鄭簡公三十年,即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 子產,鑒於當時社會關系的變化和舊禮制的破壞,因而 「 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 」 。這 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是鄭獻公十三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鄭國執政駟歂殺鄧析(公元前545 年 ~前501年),而用其竹刑。竹刑,為鄭國鄧析所作。他把法律條文寫在竹簡上,所以史稱竹 刑 。竹刑的出現,在法律發展史上又是一大進步。此前的刑鼎笨重,而竹刑則便於攜帶和 流傳。
2�晉國
晉國自文公以後,曾四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晉文公稱霸時期,即文公四年(公元前633 年), 「 作被廬之法 」 ; 第二次是趙盾(即趙宣子)為晉國執政時制定的《常法》; 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書; 第四次是范宣子所作並予以公布的刑書。這是繼鄭國公布成文法之後,晉國開始正式公布 成文法。晉國公布成文法曾受到孔子的批評。
3�楚國
楚國在春秋時曾兩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楚文王時作《仆區法》。仆區之法猶近世的窩藏法 。第二次是楚莊王時作《茆門法》(茆,同茅)。依照《茆門法》規定,諸侯、 大夫、公子入朝時,車不得進入宮門,以保障國君的安全。
二、戰國時期的法律制度
周元王元年(公年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一時期為戰國時期。
(一)法制指導思想
1�厲行法治。 「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 這是新興地主階級用以指導立法的思 想, 其 中心是取消舊奴隸主貴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權,它打破了奴隸制 「 刑不上大夫 」 的壁壘。
2�法律公布。 「 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 」 。 「 布之於百姓 」 向百姓公布法律,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從而否定了秘密法。
3�輕罪重刑。 「 行刑,重其輕者 」 。指在執行刑罰時,加重對輕罪的刑罰。 「 禁奸止過,莫若重刑 」 。這一思想對後世各朝的立法也有很大的影響。
(二)各諸侯國的變法
各諸侯國中取得了政權的地主階級,運用政權的力量先後在各國進行旨在發展、鞏固封建 生產關系,建立封建政治的變法運動。
首先是魏國。魏文侯任李悝為相,推行新政。李悝的 新政主要有三點: (1) 「 盡地力之教 」 ,鼓勵開荒地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廢除井田制,發展土地私有制。 (2) 「 善平糴 」 ,就是國家在豐收之年收購一定數量的糧食,用來備荒; 荒年由國家出售一 定的糧食,以平衡糧價,防止舊貴族和大商人囤積居奇。 (3)制定《法經》以維護新政權所建立的統治秩序。
其次是楚國吳起。吳起變法主要有兩方 面:(1)逐漸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針對楚國 「 大臣太重,封君太眾,上逼主而下虐 民 」 的情況,吳起提出兩條措施:第一項, 「 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 」 ;第二項,用節 省下來的錢 「 以撫養戰斗之士 」 。(2) 「 明法審令 」 ,推行法治,整頓政治機構,裁減不必 要的官吏。
第三是秦國商鞅所主持的變法。商鞅在秦國先後兩次發布變法令。第一次是孝公 三年(公元前359年);第二次是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三)《法經》與 「 改法為律 」
魏文侯時李悝制定《法經》。《法經》分為盜、賊、網(或作囚)、捕、雜、具六篇。李 悝 認為 「 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 」 ,因此將懲治盜、賊行為的《盜法》和《賊法》置於前面。古 代盜主要指侵犯財產所有權的犯罪,賊主要指傷害人身及反抗朝廷等嚴重犯罪。盜賊需要緝 捕,所以又專列《囚法》、《捕法》。《雜法》用以概括盜賊以外的各種犯罪行為。《具法 》的內容為 「 具其加減 」 ,即統一規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與原則,類似於近代刑法典中的總則,而 《具法》以外的五篇皆 「 罪名之制 」 ,類似於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則。採用將法律的總原則、 通例專列一篇,而與其他篇章相對應的編制體例,說明《法經》的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 ,可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系統的封建法典,為以後歷代法典的濫觴。
商鞅入秦主持變法革新時,攜《法經》入秦,並在變法過程中將《法經》改編為秦律,史稱 「 改法為律 」 。律字最早的字義是指定音的竹笛,轉指音樂的旋律、節拍、節奏,具有穩定 、恆常、 「 均布 」 的含義。商鞅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強調法律的普遍適用性、穩定性、必 行性,是穩定而普遍的規則。這對於秦國法制的統一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從此以後,中 國古代的法典都以 「 律 」 為名。
『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是
B
當然是憲法
『叄』 辛亥革命後現代中國立法成就
封建時期法律,多是維護統冶者與官商地主的條文,比如清朝時如果一個奴隸與主人的妻子相好並發生性關系,奴隸就是死罪,主人如果知道後殺死奴隸,也只是挨幾板子了事,清朝乾隆的一個妃子打死了一個宮女,由於那個妃子生的女兒很奪乾隆的喜歡,乾隆也只把那個妃子降為嬪,並賠償了幾兩銀子了事,後來那個妃子榮寵依舊。清光緒年間發生的福朱力案,都是封建時期法律偏坦達官貴人的有力佐證,辛亥革命後現代中國的立法成就就是廢除了這些不平等的法律,讓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肆』 我國立法,執法的成就
中共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方略和實行依法行政的原則,依法治國的核心內容應該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行政執法.行政執法和依法行政對於國家的法制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它標志著國家將與"人治"決裂.本文論述了我國在行政執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時也指出存在問題.
公正是行政執法觀念的核心.行政執法過程中,必須重視公正的價值導向,必須使行政執法的各個環節符合法的公正的要求.迴避行政執法中正確的價值取向,將使執法成為專權和權力腐敗的工具.為了根本地、全面地保證行政執法的公正性的實現,必須重視行政倫理的作用,明確行政執法公正性的價值評價標准,加強行政執法的機制.
『伍』 開皇律的內容和立法成就
其篇目與基本內容,以北齊律為藍本,所謂「多采後齊之制」,其立法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開皇律》共計十二篇、五百條,其篇目是:名例律、衛禁律、職制律、戶婚律、廄庫律、擅興律、賊盜律、斗訟律、詐偽律、雜律、捕亡律、斷獄律。其中名例制罪名和量刑的通例;衛禁是保護皇帝和國家安全;職制是官員的設置、選任等方面內容;戶婚是關於戶籍、賦稅、家庭和婚姻的法律;廄庫是養護公、私牲畜的規定;擅興是擅權與興兵,保護皇帝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賊盜是指包括十惡在內的犯罪以及殺人罪;斗訟包含了斗毆和訴訟;詐偽是關於對欺詐和偽造的律條;雜律是不適合其他篇目的內容;捕亡上有關追捕逃犯逃兵等方面的內容;斷獄是審訊、判決、執行和監獄方面的內容。
這種體例主要是仿照北齊律,但又對北齊律作了必要和合理的修改:
1 是修改了北齊律的部分篇名,將「禁衛律」改為「衛禁律」,「婚戶律」改為「戶婚律」,「違制律」改為「職制律」,「廄牧律」改為「廄庫律」,突出了法律調整和保護的對象;
2 是刪降「毀損律」,把「捕斷律」分為「捕亡」和「斷獄」二篇,並置於律典的最後部分,使程序法與實體法有所區別;
3 是按照封建統治的需要,對涉及實體法部分的篇目重新排序。
中國古代刑法典的篇目體例,經過從簡到繁、從繁到簡的發展過程,《開皇律》的十二篇標志著這一過程的完成,顯示了中國古代立法技術的進步和成熟。這種十二篇的體例,後來被唐律所沿用。 確立封建制五刑
隋朝的刑罰制度在整個中國刑罰制度發展史上可謂簡明寬平,具體表現在:
1 與《新律》相比,刪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罪一千餘條。比《北齊律》的條數又減少近一半;
2 死刑種類只留斬、絞兩種,廢除了至北齊後期仍然存在的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桿上示眾)等死刑種類;3 進一步廢除了前代的酷刑如宮刑(破壞生殖器)、鞭刑等,改以笞、杖、徒、流、死五刑為基本的刑罰手段;
4 在繼承北朝刑罰體系的基礎上,對流刑的距離、徒刑的年限及附加刑的數額均作了減輕的規定。
隋朝在《開皇律》中首次正式確立了輕重有序、規范而完備的封建制五刑體系即笞、杖、徒、流、死,其中:
死刑分斬、絞兩種;
流刑自一千里至二千里分為三等,每等以五百里為差;
徒刑自一年至三年分為五等,每等以半年為差;
杖刑自六至一百分為五等,笞刑自十至五十分五等,每等均以十為差,民有枉屈得依次上訴至朝廷。
可見《開皇律》對百姓的壓迫,比前代有所減輕。這種刑罰體系與殘酷的奴隸制五刑相比是一種歷史性的進步,順應了中國古代刑罰從野蠻走向文明的發展趨勢。
封建制五刑自此時確立後直至明清,一直為後世歷代封建王朝所繼承,成為其法典中的一項基本制度。 《開皇律》改《北齊律》「重罪十條」為「十惡之條」,使之成為鎮壓被剝削者的法律依據。
「十惡」是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十種最嚴重的犯罪行為。它直接危害封建皇權、違犯封建禮教,被視為是封建法律首要打擊的對象,因此被單獨列出,置於《名例律》「五刑」條之後;並規定「大逆、謀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斬,家口沒官」,「十惡」犯罪不得被赦免等等。由於十惡大罪直接危害到地主階級的統治和封建倫常觀念,所以,凡犯十惡和「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
「十惡」中的謀反、大逆、不道、不敬等罪名在秦漢時早已有之,但其構成要件、量刑標准卻不統一。南北朝時期,法律逐漸明確這些罪名的構成,並以最嚴厲的刑罰對其進行處罰。北齊律首次將其概稱為「重罪十條」。
《開皇律》采北齊之制,將其中的「反逆、大逆、叛、降改為謀反、謀大逆、謀叛」,強調將此類犯罪扼殺於謀劃階段;又增加了「不睦」一罪,使十種罪名定型化,並正式以「十惡」概稱。
自從《開皇律》創設「十惡」制度以後,歷代封建王朝均予以承襲,將其作為封建法典中的一項重要的核心內容,是有效維護封建統治的有力武器。
「十惡」制度從隋初確立到清末修訂《大清新刑律》時正式廢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1300餘年之久,對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貴族官僚特權
《開皇律》通過「議、減、贖、當」制度,為有罪的貴族、官僚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特權。
「議」是指「八議」,即對親、故、賢、能、功、貴、勤、賓八種人犯罪,必須按特別審判程序認定,並依法減免處罰。
「減」是對「八議」人員和七品以上官員犯罪,比照常人減一等處罰。
「贖」是指九品以上官員犯罪,允許以銅贖罪,每等刑罰有固定的贖銅數額。
「當」是「官當」,官員犯罪至徒刑、流刑者,可以以官當徒或以官當流,就是以官品折抵徒、流刑罰。
按規定,「犯私罪以官當徒者,五品以上,一官當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當徒一年;當流者,三流同比徒三年。若犯公罪者,徒各加一年,當流者,各加一等」。
《開皇律》的「議、減、贖、當」制度,是融匯了魏、晉的「八議」、南北朝的「官當」「聽贖」制度,再加上自己所創設的「例減」之制而成的。
這些規定賦予貴族、官員更廣泛的法律特權,使之得以系統而穩定的司法保障;同時也使貴族、官員享有的法律特權固定化、法律化。
『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立法取得了怎樣的進展與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立法取得了跨越式的進展與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立法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與成就,具體如下:
1、全面實施了免費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惠性的特點。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義務教育一直沒有實現免費。1982年,全國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只有62.6%。2002年,全國仍然有8507萬文盲,其中2000萬是青壯年文盲。
2006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從法律的層面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了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義務教育全免費是改革開放40多年乃至百年來中國教育成就的重要標志。
2、各級各類教育跨越式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小學升初中的比例只有60.5%,中等職業教育學生數占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不足6%,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5%。
2016年,我國的學前教育毛入園率77.4%,小學凈入學率99.9%,初中毛入學率10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7.5%,均超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3、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基礎教育中的片面追求升學率、擇校熱等問題日益嚴重,社會對教育存在的問題的不滿也日趨強烈。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與此同時,官方和民間的教育改革探索也應運而生。
2016年,教育部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高中各個學科的素養標准已經研製完成,這將對深化基礎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教育對外開放取得重要進展
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志就作出了擴大派遣留學生的重要決策,提出「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從而形成了大規模出國留學的熱潮。1978-1989年,我國共派出各類留學人員96101人。1989-2011年,各類出國人員214.9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留學生生源國。
2016年出國留學人數已達到54.5萬人。在高等教育階段,對外合作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到國際科研機構進行共同研究工作。
5、教育法治建設取得新突破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初步建立起一套包括從《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到《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條例》等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法律體系,從根本上扭轉了教育發展「無法可依」的局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舊教育法統被徹底摧毀,但在之後至改革開放前30年裡,由於歷史原因,新的教育法律體系並沒有建立,教育發展嚴重缺乏法制保障,這種局面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得以逐漸改變。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方略,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更是依法治國的教育保障。
『柒』 60周年建設成就文章
據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陳菲) 為幫助廣大網友充分了解6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由中宣部宣教局主辦,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光明網、中青網等共同承辦的「輝煌60年」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網上談活動,28日在央視網舉行。
活動受到廣大網民極大關注,在1個多小時的視頻和圖文直播過程中,最高同時在線人數達120多萬人,網民留言1000多條。
中國立法工作成就顯著
全國人大法工委研究室主任鄭淑娜說,經過各方面堅持不懈的努力,以憲法為核心,法律為主幹,包括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及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法律部門,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三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為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到目前為止,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共229件,行政法規600多件,地方性法規8000多件。
鄭淑娜說,通過立法不斷完善了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的民主政治制度,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提供製度支持。通過建立和不斷完善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的法律制度,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同時,以關注民生、保障權利為重點,建立和完善各項社會制度,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法制保障。
政府法制建設不斷加強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秘書行政司副司長胡振傑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政府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取得了顯著成就: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取得明顯進展;政府立法工作為基本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政府職能逐步轉變,行政管理方式不斷創新;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行政執法行為得到嚴格規范;建立健全行政層級監督制度,對行政行為的監督不斷強化;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
從1979年到2009年8月,國務院共提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法律議案231件,制定行政法規1133件(其中現行有效的682件);從1987年到2009年8月,國務院部門和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報送國務院備案的規章共26209件。
2001年9月,國務院開始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國務院分四批取消、調整1992項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共取消、調整77692項行政審批。
胡振傑說,近幾年來,國務院指導地方政府探索建立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初步形成了「四級政府、三級監督」的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體制,有效地解決了「紅頭文件」「亂」和「濫」的問題。
法制宣傳教育是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
司法部法制宣傳司副司長姜金方說,20多年的全民普法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致力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目前,8億多公民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普法教育,全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得到明顯提高。全國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依法治省(區、市),95%以上的市(地)和縣(市、區)開展了依法治理工作。全國開設法制欄目的省級、市級電視台有300多家,專門普法網、法治網有150多家,政府網站、新聞網站、門戶網站基本上都開設了法治頻道或欄目。「12·4」全國法制宣傳日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全民普法的重要品牌活動。
「持之以恆的普法,使全體公民的憲法意識、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普遍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觀念明顯增強,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有力推進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姜金方說。
『捌』 求中華民國的立法成就,重點放在六法全書上
回答:星星王子
新手
4月18日 10:13 1 、中華民國的成立 1912 年 1 月 1 日 孫中山
1912 年 1 月 1 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民國成立,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退位,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從此廢除。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年,同時成立臨時參議院。 1912 年為中華民國元年,那麼 1949 年為中華民國多少年?(教師介紹一下,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方法)。 1912 年 3 月,孫中山頒布了由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臨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臨時憲法性質。
2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 年 3 月
3 、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
袁世凱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一個雙手沾滿了鮮血的劊子手。那麼,他為什麼要竊取革命果實,又是怎樣竊取的呢?武昌起義後,英、德、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在武漢江面集中 20 艘軍艦,陰謀干涉破壞中國革命。請政府在帝國主義督促下急忙起用袁世凱。在帝國主義和袁世凱反動勢力的威逼下,孫中山被迫以請帝退位,袁世凱絕對贊成共和為條件,將臨時大總統職位讓給袁世凱。袁世凱便向清王室逼宮,宣統帝於 2 月 12 日發布詔書,宣布退位。 3 月 10 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4 月 1 日,孫中山被迫解除職務。
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他們沒有,也不可能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他們沒有,也不可能廣泛地發動人民群眾參加革命,特別是發動農民參加革命。所以,辛亥革命的勝利未能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
『玖』 我國《環境保護法》(2014年版)取得的立法成就有哪些、存在的問題及未來修法建議!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