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公正性

法治公正性

發布時間: 2021-11-24 13:59:06

① 公平正義有怎樣的法治意義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中,公平正義被表述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理念要重點把握四點:合法合理,平等對待,及時高效,程序公正。

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員能夠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我國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是以維護、實現、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指導原則,是發展中的馬克思法治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其價值取向為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為本質要求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公平正義,其實現有賴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於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公平公正執法司法理念的樹立。

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以公平為基本特徵,以正義為最終價值的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法治的精神不僅在於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復雜的執法工作機制,更在於公平正義精神與價值在法治各個環節中真實的體現和實現。

公平正義是評判社會善惡的首要標准。有關社會價值的學說可謂精彩紛呈,「利益」說、「自由」說、「效率」說、「秩序」說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

承認、肯定和保護人們的正當利益,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但是一個社會如果奉「利益」或「功利」為最終的依歸,這個社會將成為德性盡失的社會。

自由是社會生命力、創造力的源泉,但是極端的自由主義將會使社會退化為原始叢林。

效率是社會發展必需的,但是「效率優先」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成為漠視公平、踐踏正義的借口。

秩序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沒有秩序也就沒有社會安全可言,但是當秩序成為社會最高價值的時候,則有可能將社會導向活力窒息的境地。

由此可見,利益、自由、效率、秩序作為社會價值的一部分,固然為社會發展所必須,但都不能作為社會的終極價值准則,它們最終都要受公平正義這一基準的評判和檢驗,它們中的任何一項均不具有超越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能力。所以,一個社會的善惡及其文明程度,最終要看它是否奉公平正義為最高價值准則。

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所要實現的理想境地是經濟富足、政治進步、文化昌明、社會和諧,這些目標的實現皆有賴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統領。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著社會的文明走向和發展方向。一個和諧的社會必定是將公平正義奉為主流價值的社會,而一個公平正義不彰的社會必定會走向經濟的衰退與凋敝、政治的專制與腐化、文化的消沉與墮落、社會的混亂與無序。

在一個國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沖突與矛盾也是變化多端的,因此執政者的首要任務並不是埋身於具體事務,而是要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進而消除沖突,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在這個意義上說,管理國家的本質在於價值選擇;而一個好的執政者的標准,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公平正義。

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成為全社會的人們看得見、感受得到並能夠分享得到的結果的時候,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公平正義的實現是我國法治建設的實質核心,沒有了公平正義,也就談不上我國的國家性質了。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人類的社會一定要公正,沒有了公正,不僅秩序破壞,這也是最大的惡。

公平正義是法治國家的本質需求。一個民族的精神價值的嚮往與追求往往體現在公正的實現。如果沒有公平,就不會有效率,也不會有穩定。一個既無效率,又不穩定的社會,定然是一個不依法治國的社會。

公平正義是法治保障的基本要求。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從未有過的奇跡,這是屬於我國全體人民的,不過這當中也孕育了不少突出的危機,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等矛盾已經影響了我國繼續經濟發展的趨勢,那麼實施法治不僅有利於在法律的界限內解決矛盾,使其逐步地消散於無形之中。

從宏觀意義上說,法治是實現公平正義的主要載體,也是社會規范中最要重要的機制。因此,實現公平正義對於我國法治保障的作用不僅涉及理論,而且對於我國實踐也有著很大的作用。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終極目標在於公平正義,其現實道路在於保障和發展人權,其具體途徑在於公平執法。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原則的入憲,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理念確立了現實的基準、法律的標桿。

和諧社會的構建,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實現提供了思想和社會條件。社會主義公平正義不再僅是一句口號,不再僅是一個理論術語,而是已經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共識,已經融進我們的法律制度和執政理念,成為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執法的靈魂和動力。

② 依法行政原則的公正性

在我國行政法學界,人們或將公正作為行政合理性原則的一項內容或將公正就等同於合理(「行政合理性既包括內容公正,也包括形式公正」)。但公正並不一定等於合理,它們之間是有出入的。行政合理性原則並不能概括公正的內涵與要求,行政合理性原則要求行政行為的手段、目的、內容適當,而公正的基本要求則是平等,無偏私(當然它還有其他豐富的內涵,而且具有主觀價值判斷色彩)。在我國這樣一個具有濃厚的人治傳統的國度里,人們往往所視法律與公正或正義的必然聯系,忽視對公正的追求。但是,公正地行使權力,是法律的當然要求,「法律不能授予行政機關可以不公平行使的權力。」法治的本質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公正地行使權力。因此,對我國而言,在依法行政原則中將行政公正性原則單獨作為與行政合法性原則、行政合理性原則相並列的一項原則是十分必要的。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包括自由裁量權時,不僅要合法、合理,而且還要公正。 在我國,人們多將正義、公正、公平、公道等詞在相同的意義上使用。如對英國自然公正原則(Natural Justice),有人稱為自然正義、有人稱為自然公正、還有人稱為自然公平。〔38〕由於考慮到「正義」一詞的不確定性及使用領域的廣泛性,且對正義人們可以多層面地理解(如從行為,價值觀念、道德、社會制度、正義感且等方面界定正義概念),另外在嚴格的法律意義上國外(如英國)也常與「公正」(fairness)等同。因此,本文不涉及正義與公正詞語涵義區別之爭,而從通說使用「公正」,以強化其操作層面的意義。公正,即「公平對待」、「相應平等」,其基本要求是:一切相等的情況必須平待地對待;一切在這方面不相等的情況必須不平等地對待;比較不平等的對待必須和比較不相等的情況保持對應關系。將公正適用於行政領域中, 即行政公正(化),其基本要求在於:行政機關必須平等地、無偏私地行使行政權,做到「同樣的案件受到同樣的處理」,對不相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和對待。為實現行政的公正化,並不能只局限於對行政本身或某一方面的要求。我們認為,為 使行政體現公正,必須:
其一,立法上應公正地分配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
公正是基於法律的公正,如果沒有法律內容規定上的公正,就不可能有執法中和守法上的公正。公正地分配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是實現行政公正的首要要求。由於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處於行政主體的地位,是行政權力的行使者,居於強勢,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則處於被管理者(行政相對人)的地位,是行政權力的受支配者,居於弱勢,因此,為了實現公正或正義的要求,法律應針對它們不同的地位和角色而差別地分配它們的權利和義務(即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分配的公正」或「分配的正義」)。根據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正義原則有兩個原則:第一是平等自由原則,第二是機會均等原則和差別原則。為了實現強勢主體與弱勢主體的公正、平等,首先就須通過立法對雙方權利義務予以差別的、不相同的設定,從而體現 一種有差別的正義分配,但這種差別仍然是平等、公正的。在權利義務的分配量上,立法應使不同的法律關系主體有與其地位相對應的權利義務,行政相對人一方應具有更多的保障其利益不受行政機關非法侵犯的權利,而行政機關則應有更多的公益、為公民服務的義務,並有義務公正地行政。
其二,行政權的行使應符合公正的基本要求。
行政權的行使,必須公平地對待一切事件和行政相對人,對相同的對象採用同樣的標准 ,而對不同的事件則採取不同的措施。符合公正的要求,既包括實體上的公正,還包括程序上的公正,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關系是:程序公正雖不一定就能實際取得結果的公正,但它是結果公正的必要前提與保證。因此,行政的公正性嚴格地說,不僅要求行政行為在實體和內容上做到公正,而且要求行政程序上也實現公正,即使具備公正的內容和結果但違背公程序的,同樣也屬違背公正法則。凡實體上,同等情況而不同處理、不同情況而相同處理、相異情況而不差別對待,都屬違背行政的公正;在程序上,不說明理由、未聽取利害關系人意見、有偏袒等都屬違背程序公正。只有行政權的行使在實體和程序上都符合公正的要求,該行政行為(行政權的行使行為)在法律上才是公正的。在實踐中,特別要注意的是,即使行政行為的結果公正,也不能排除它違背公正性的可能。行政行為在實體上做到了公正,卻可能在程序上違背了公正性來判斷行政行為是否符合公正的要求,而應從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全面地考察和評價。
其三,行政應給人以公正的信賴。
行政的公正不僅要求實際上已達到了公正,而且要求在外觀上也不能讓人們懷疑為可能不公正。公正必須依賴於人們的信賴。只有公正自身的實現是不夠的,公正還必須公開地、在毫無疑問地被人們所能看見的情況下實現。否則是否真正實現了公正,人們就會心存疑義。「不僅要伸張正義,而且此種伸張必須明顯地、毫無疑義地被世人所見。」行政是否公正,「不取決於他事實上做了什麼而取決於他可能會做什麼。」凡是能引起人們懷疑行政實體和程序有偏私、不公平的情形,都應被禁止,否則就會使行政公正的基礎受到削弱。 行政公正性原則從廣義上說,應包括行政權公正行使的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即行政行為是否符合公正性,需要從實體和兩個方面予以確定。考慮到我們已將實體方面的公正問題歸入了「行政合理性原則」的范疇,而且從各國的法律實踐來看,在公正性上更強調程序方面的公正(如英美等國),另外,國內學者也大多認為行政公正原則即指程序公正原則。因此,我們只從程序方面來闡述行政公正性原則。
行政公正原則的基本涵義在於: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須在程序上平等地對待各方當事人,排除各種可能造成不平待或偏見的因素。行政公正性原則主要是要求行政主體應讓行政相對人確信其行政行為是公正的,當然這種公正的信賴是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來保障的。
因此,人們在對公正原則的內容上多從制度方面予以概括。如有人認為公正原則的實現需要建立迴避制度、聽訊制度、辯明制度、告示制度、審裁分離制度、記錄制度、防偏見制度等七種制度;另有人概括為八項制度:聽證制度、迴避制度、合議制度、說明理由制度、職能分離制度、不單方接觸制度、記錄備案制度、復審制度。
我們認為,這些制度的落實是行政公正性原則的具體體現,可以將它們視為行政公正性原則的具體內容。
行政公正性原則應有其基本的內容,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英法等國的做法,確立下列幾個基本規則:
第一,「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從而防止行政行為的作出受個人利害關系的影響和避免在這種影響下辦事的表象。在這一基本規則下可確立迴避、審裁分離、不單方抵觸等制度。
第二,聽取利害相關人的意見。當行政機關作出對當事人有某種不利影響的行政行為時,必須事先聽取可能受到不利影響的當事人的意見,否則就如同司法上的不審而判,是顯失公正的。在這一基本規則下,可確立聽證、辨明等制度。
第三,說明理由。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決定特別是對當事人不利的決定時,負有說明理由的義務,應說明的理由包括作出行政決定的法律原因和事實原因。在這一基本規則下,可確立告知、咨詢、說明理由等制度。
第四,行政公開。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行政行為的依據、過程、內容和理由都應公開。在這一基本規則中,可確立諸如表明身份、公告、資訊公開等制度。

③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包括哪些內容

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員能回夠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答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與西方國家所標榜的公平正義不同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是以維護、實現、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

公平正義理念要重點把握四點:合法合理;平等對待;及時高效;程序公正。

④ 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是公平正義。( )

錯誤。

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是黨的領導。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4)法治公正性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全黨同志必須更加自覺地堅持依法治國、更加扎實地推進依法治國,努力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向著建設法治中國不斷前進。

⑤ 為什麼說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

公平正義,是群眾的嚮往和期待,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貫主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把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以司法公正引領和保障社會公正。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四中全會把公正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到了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全過程與各方面。貫徹全會精神,要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在公正的各范疇中,司法公正是最為核心的問題。老百姓講,「一碗水要端平」。當前,社會上「不端平」「端不平」現象還不少,有的執法司法人員,對老百姓不理不睬,對有權有錢有勢的高看一眼,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反映強烈。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這道防線缺乏公信力,社會公正就會受到普遍質疑,社會和諧穩定就難以保障。要加強對司法活動和司法隊伍的監督,完善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機制,最大限度減少權力出軌,絕不允許法外開恩,絕不允許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使每一起案件都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使每一次司法活動都能向社會輸送公平正義的正能量。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其次,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憲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體現,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享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將自己凌駕於黨、國家和人民之上。那種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別人,不管自己,將自己視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從根本上背離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第三,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我國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違法者必須受到追究是法律尊嚴的重要體現,也是法律權威的重要保障。

⑥ 請問是法治的公平性還是法制的公平性呀

是法制的公平性,法制強調是一種法律體制,而法治則是強調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沒有公平不公平的說法的,只有法律體制上的問題才可以討論公平性問題。故應該是法制的公平性

⑦ 公平正義與社會主義法治有什麼關系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中,公平正義被表述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指導原則,是發展中的馬克思法治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其價值取向為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為本質要求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公平正義,其實現有賴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於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公平公正執法司法理念的樹立。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
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以公平為基本特徵、以正義為最終價值的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法治的精神不僅在於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復雜的執法工作機制,更在於公平正義精神與價值在法治各個環節中真實的體現和實現。
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所要實現的理想境地是經濟富足、政治進步、文化昌明、社會和諧,這些目標的實現皆有賴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統領。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著社會的文明走向和發展方向。一個良善的社會必定是將公平正義奉為圭臬的社會,而一個公平正義不彰的社會必定會走向經濟的衰退與凋敝、政治的專制與腐化、文化的消沉與墮落、社會的混亂與無序。在一個國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沖突與矛盾也是變化多端的,因此執政者的首要任務並非是纏身於具體事務的細枝末節中而是要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進而消除沖突,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在此意義上,我認為管理國家的本質就在於價值選擇;而一個好的執政者的標准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義無返顧地選擇公平正義。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成為全社會的人們看得見、感受得到並能夠分享得到的結果的時候,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公平正義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
公平正義如果不是抽象的教條,就應擁有反映時代要求的具體內容。公平正義社會首先應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以人為本」首先要回答的是「以什麼人」為本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權利保障體系有三個層次:一是「人人」的層次,二是「公民」的層次,三是「弱者群體」的層次。公民權利主要指向政治參與、擔任公職、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弱者群體權利主要指向婦女、老人、兒童、身體殘障者等特殊對象;而第一個層次,也就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中的層次指的是「人人」、「所有的人」,也就是《世界人權宣言》所講的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它身份的差別,平等享有基本人權和人格尊嚴中的「人人」。
「以人為本」其次要回答的是「以人的什麼」為本的問題。這一問題涉及兩方面內容,首先,「以人為本」必須以人的共同需要為本,人的共同需要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社會民眾的共同的普遍的要求,所以,滿足人民的共同要求就是黨和國家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以人為本」還必須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本,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成為其他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時,公平正義的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便是告成之時。
「以人為本」最後還要回答「如何將人的需要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這一問題。人的需要惟有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才是現實的、安全的。「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論在價值上是一致的,它們一方面解決了目的性問題,那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另一方面又解決了一系列關系問題,即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統一與和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正是這些理念邏輯的產物,因此,對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追求的公平正義的理解也必須從建立在這些理念基礎之上。各級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如果不能透徹理解「以人為本」和「和諧社會」理論,就不可能真正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髓。
公平正義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歷史久遠的人類理想,它的基礎是社會制度的公平正義。從直觀的層面看,社會不公現象是形態各異的,但概括言之不外乎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起點的不公。其典型表現是,在人們出生伊始就被依照自然生理狀況和社會出身的不同進行人格身份的差等劃分;第二,機會的不公。對人們進行人格高低區別的目的,是要賦予他們不同的社會發展機會,這便是機會不公。在高考招生中,同一張試卷面前不同地區的考生享有不同的上學機會,甚至在同一個地區的考生因戶口的差異也有所不同,這就是機會不公的具體表現;第三,規則的不公。用一類規則對一群人,用另一類規則對另一群人,便是規則的不公;表現在法律上,便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便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種種特權的存在;第四,結果的不公。同勞而不同酬,少勞而多得,多勞而少得,勞而不獲,不勞而獲,就是結果不公的表現。

⑧ 簡要說說法治與公正的關系

法律與正復義是相互聯系,制相互促進的,正義對法律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正義作為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作為區別良法惡法的標准,始終是法律進化的精神驅動力。
同時,法律也是實現正義的重要手段,正義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法律運用國家強制性,保護社會主體的合法利益,通過裁決糾紛,懲治非正義的違法行為,以實現社會正義。

⑨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分別都是什麼意思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1-4]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富強即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應然狀態,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願,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民主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訴求。我們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概括,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生動局面。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1-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1-4]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准。愛國是基於個人對自己祖國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准則。它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求人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准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於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精神。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1-4]

發展歷程
新中國的建立,確立了以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質基礎和文化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提出了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繫到以「三個倡導」為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斷和戰略任務。[1-4]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恢復和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相結合,科學繼承了毛澤東思想,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1-4]
2006年3月,我黨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褒榮貶恥、我國古代的「知恥」文化傳統,同時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規律的認識。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並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開始深入探討。[1-4]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1-4]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任務。提煉和概括出簡明扼要、便於傳播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1-4]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1-4]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1-4]

熱點內容
代理廠長要不要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8 03:12:51 瀏覽:262
無錫基層法律服務所招人 發布:2025-05-28 03:09:06 瀏覽:478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妻子的謊言下集 發布:2025-05-28 03:07:41 瀏覽:935
刑法三部 發布:2025-05-28 03:06:19 瀏覽:816
口頭offer錄音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8 03:05:28 瀏覽:62
民法總則156 發布:2025-05-28 02:59:04 瀏覽:894
租房上的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8 02:59:01 瀏覽:629
關於勞動法的議論文 發布:2025-05-28 02:58:23 瀏覽:215
江蘇交通安全條例37條 發布:2025-05-28 02:53:20 瀏覽:904
婚姻法解釋新增兩條 發布:2025-05-28 02:52:43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