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黑與白

道德經黑與白

發布時間: 2021-11-27 06:08:48

㈠ 宇宙本源概述

正確的提問應該是:
宇宙的本源是物質還是精神?
從科學方面來談,我們的宇宙無比大,物質無比多。人類所在的銀河系,像太陽那樣的恆星就有幾千億顆,光以每秒333564.0952公里的速度穿過銀河系,需要10多萬年。而像銀河系這樣大小的星系,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幾千億個,這還僅僅是人類能夠看見的物質。根據宇宙的引力與膨脹力的相互作用,有科學家估計,這些能夠看得見的物質,只佔宇宙物質總量的1%,可能有99%的物質,還是以我們不能發現的形式存在,如暗物質,反物質、以太等等。
自從1929年,美國科學家埃德溫.哈勃發現宇宙在膨脹以來,科學家普遍認為宇宙是從大約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開始。這意味著,大約137億年前,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處於同一個位置。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物質的質量和密度越大,它所在時空的曲率越大。宇宙中如此之多的物質處於同一個位置,其密度必然是無窮大,時空的曲率也變得無窮大。因此推斷,在爆炸前,宇宙的密度無窮大,宇宙體積無限接近於零,宇宙的時間和空間無限接近於零。那時的宇宙,科學家稱為「奇點」。
由於在「奇點」處任何物理定律失效,因此,我們不能想像,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體積、只有無窮大物質密度的「奇點」是什麼狀況。「奇點」的物質還是物質嗎?
自從量子理論創立以來,科學家認為所有物質都是由能量創生出來的。而能量又分為兩種可以相互抵消的能量,我們可以理解為正能量和負能量。正能量變成物質,負能量形成引力。科學家經過計算證明,宇宙中「負的引力能」剛好抵消形成物質的正能量,換句話說,正能量等於負能量,如果將正負能量相加,宇宙的總能量為零。
這意味著,「奇點」既無質量、能量,也無空間、時間,「奇點」就是「無」。
原來,科學家認為,宇宙是從「無」爆炸的,爆炸後,形成了時間和空間,並創生出正負能量,正負能量不斷相等地翻倍,正能量生成物質,負能量形成引力,隨著宇宙的不斷膨脹,物質和引力不斷增多,經過137億年後的今天,終於衍變成了如此宏大而美麗的宇宙。
看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甚至時間和空間),都是「無」的不同表現方式,或者說,物質和能量都來源於「無」。這就像冰和水都是氫原子和氧原子的不同表現方式,我們同樣可以說,冰和水都來源於氫、氧原子。

量子理論的發展,也為我們提出了另外一種可能性,宇宙就是無中生有,有中生無的無窮循環,就是永恆的客觀存在。宇宙從「奇點」開始大爆炸,逐漸膨脹,當膨脹到一定程度,受引力作用,開始收縮,宇宙最終回到「奇點」,
根據量子理論的無邊界條件(宇宙在虛時間里是有限的但沒有邊界),「奇點」又開始發生大爆炸,如此循環,永不終止。「奇點」不是時空的邊界或者起始點,「奇點」不是「無」,而是黑洞。
如果真是這樣,宇宙就是客觀存在,沒有上帝。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當然沒有生活在上帝的夢中。這僅僅是理論,科學家仍然在不斷探索、求證之中。科學發展到了今天,還不能肯定回答本文的基本問題:宇宙的本源是物質還是精神?還得我們自己去尋求答案。

㈡ 修道之人如何理解《道德經》里「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的深意

就是說為人處世要保持低調,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比較謙卑的地位。在此同時,也要守住自己的底線而非一味地低調,要有一定的限度。

㈢ 道德經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麼意思

了解自身的清白,卻堅守自身的昧墨。原話是: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標點是後人加的,當時的原文是沒有標點的)

意思:
明知自身的雄強,卻堅守自身的雌弱。寧作天下的疑海。寧作天下的溪海,堅守正德而不離,復歸於嬰兒形態。了解自身的清白,卻堅守自身的昧墨。甘於做天下的低谷。甘於做天下的低谷,才能永操內德的充實,而回歸於渾朴。渾朴而塑成為器物。聖者利用之作為官長,善於製作者不會生硬地切割。

㈣ 誰知道"知白首黑,和光同塵"是什麽意思

知白守黑是一個成語,拼音是zhī bái shǒu hēi,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這是道家的消極處世態度。出自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譯文: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

和光同塵,漢語成語,拼音是hé guāng tóng chén,意思是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出自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和其光,同其塵。」譯文:蘊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於塵世之中。

(4)道德經黑與白擴展閱讀:

老子明確反對用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家的規范約束人,塑造人,反對用這些說教扭曲人的本性即不要按照聖賢所制定的清規戒律去束縛人們,而應當讓人們返回到自然素樸狀態,即所謂「返璞歸真」。

老子主張用柔弱、退守的原則來保身處世,並要求「聖人」也應以此作為治國安民的原則。告誡人們要居於最恰切、最妥當的地位,面對社會紛亂爭斗的場面。含有持靜、處後、守柔的意思,同時也含有內收、凝斂、含藏的意義。

㈤ 請高人幫幫忙道家老子莊子和儒家孔子孟子他們各自崇尚的思想各是什麼

儒家學派崇尚:禮、義、仁、智、善!道家學派崇尚:以無為治天下,該狠就狠該善就善!

㈥ 《道德經》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

出處:《老子·第二十八章》——春秋·老子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釋義: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

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穀。

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樸素本初的東西經製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教人處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對錯,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贊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與"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實乃大隱於市之道。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6)道德經黑與白擴展閱讀

老子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這句話也是人們相當熟的名言。「辱」是一個借字,本字是的意思是黑點,或者引申為暗昧。

深知明亮,卻安於暗昧,就可以成為天下的川穀。川穀是個比喻的說法,我們可以理解為眾望所歸。這是形容一種處世的心態。在這里我們似乎可以作一些發揮,展開其中所蘊涵的幾個道理。

首先,我們對明白光鮮的那一面是要承認的。有些人解老子,看老子否定盛滿,便拒絕盛滿,甚至持視而不見的態度。

老子是說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確實勸說人們「功遂身退」。但如果在盛滿的時候還視而不見的話,顯然此人讓人覺得有點「孺子不可教也」。對此我們應該保持客觀而清醒的務實態度,只有實事求是地確認現狀才能解決問題。

其次,「守其辱。」深知明亮,甚至正處在光艷耀眼的狀態之中,那麼就需要作一個合適的選擇,雖然不一定必須按照老子所說的,但他的這句話是個很好的提醒。再次,知其轉化。

㈦ 道德經中飄其黑的下一句叫什麼白

大腿基石 :你好。
【道德經】第二十八篇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㈧ 何為中國山水畫的「知白守黑」呢

留白是中國山水畫中重要的構成元素,也是水墨中黑白體系的重要一環,其作為繪畫的空間布局,也體現出山水畫獨有的美學形式。伴隨著畫史的流變及發展,我們不難發現畫家各自對山水畫留白的獨到見解。留白不僅表現在畫家性情陶冶的修養狀態,也突顯了畫家對筆墨韻味的追求態度。

中國人對於傳統山水畫的觀念,極講究與自然和平共處,天人合一的理念。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這一黑一白的互動關系,體現了陰陽相對的調和思想,也是敬天、愛人的宇宙觀精神。老子《道德經》曾提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對老子而言,這是自然與本體“道”的直白體現。

在繪畫中,黑與白的畫面構成,是展現“形”與“色”的重要涵意,也是中國山水畫中筆墨的特色,以形寫神的繪畫觀念,富有深層的審美意涵,更展現出畫家極為主觀的意識形態。在南朝謝赫《古畫品錄》就精確闡述了繪畫的六法論,其中提出了“隨類賦彩”的觀念,解析了水墨中對於用色的掌握。按此說法,繪畫中所描繪的具體物象,其中一項便是合理的添加色彩,再現自然。

㈨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背jing信息_事物一分為二原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一」者,太極、宇宙、自然、道、本源(或上帝、造物主);「二」者,二儀、陰陽……;「陰陽」者,天地、動靜、虛實、上下、剛柔、進退、伏升、公母、雌雄……;「雌」者,生物中能產生卵細胞的_如雌雞、雌兔、雌蕊;寓意柔弱、寧靜……;指女性及母性動物;反之則「雄」。「知雄守雌」者,其「知」即認識、把握事物之個性狀態;其「守」即奉行、遵守、應用事物之共性、統一性、平衡性原理。「知雄守雌」在「和」陰陽二端於「一」,在融「天人合一」之「和文化」中_忌執其一端而偏廢另一端。

㈩ 老子"自然無為"的思想對企業管理有什麼啟迪

一、道法自然

要理解老子「無為」概念的本義,必先弄清老子所講「自然」的本義。

因為,在老子那裡,自然無為是相關的整體,「自然」與「無為」是二而一

的。

「自然」是老子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老子》中,它出現了5 次,

它出現的頻率雖低,但極有權威性。「道法自然」 ( 《25 章》),就是這

種權威性的典型表述。

「道法自然」,並不是說在「道」的上面還有一個叫「自然」的東西,

也不是說「道」要效法「自然」,而是指「道」的本性是「自然」。也就是

說,「自然」是「道」的性質;「道」所以起主宰作用,完全是因為它順應

「自然」的緣故。

那麼,什麼是「自然」呢?老子所講的「自然」,絕非指自然界,也非

「自然科學」所說的「自然。」自,是自在本身;然,是當然如此。自然,

說的是自然而然,是實實在在,是客觀事物的天然物性,固有的本性。因此,

「自然」決非人類活動的結果,也不帶任何主體意識、主觀意圖。「自然」

是與「人為」對立的一個概念。「自然」,指的是規律,它是客觀的,而非

主觀的。由此,「道法自然」這句話的本質含義是說,「道」就是客觀規律。

「道」既不是外界力量(如神)所授於,也不是人的意志所產生,它的本性

是客觀存在的規律。「自然」、規律,是「道」的精神所在,本質所在,是

「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特徵,因此,在《老子》一書中,多數

場合,「自然」是指「道」的內在本性,常被作為「道」的同義語來對待。

老子認為,對任何事情,都應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可逆客觀規律行事;

對任何事物都應任它自身的情狀去發展,而不必參與外界的意志去強制它,

制約它,任其自由伸展,這就是「自然無為」,而不是人為地添加不必要的

作為,或逆客觀規律的強作妄為。要順應自然,順應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

辦事,這才是「無為」的本義。

老子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6 章》)常,指的是自

然法則,萬物運動與變化的客觀規律。知,講的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

識。「知常」,指的是認識、了解和掌握了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這段話的

意思是:認識、了解、掌握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就可以稱為明智;相反,

不懂得客觀規律而輕舉妄動,那就要產生禍害了。

者子又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

身不殆。」

( 《16 章》)這里,容是指包容,公是指公平,沒身是指終身的意思;

而「王」字,是《老子》傳抄過程中缺壞所誤,應該是個「全」字,指周遍

的意思。這段話是說:認識、掌握了客觀規律的人,就能無事不通,無所不

包;無事不通,無所不包,才能廓然大公;廓然大公,才能做到無不周遍;

無不周遍,才能德配天地,符合自然;德配天地,符合自然,才能符合於「道」;

符合於「道」,才能長久。這樣,終身也就沒有危險了。

老子的這兩段話,都講了「知常」,認識、掌握客觀規律的重要性。只

有「知常」,才能「明」,才能體「道」,才能「沒身不殆」。否則,「不

知常」,就必然是「妄作」,其結果一定是「凶」。正由於這個緣故,老子

才突出強調:管理必需無為,必須順應客觀規律。

他說:「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64 章》)對世界萬事萬物的

管理,都要順應其客觀規律,按規律去進行管理,使其循著規律自然發展,

而不可強作妄為。這里,清楚不過地點明了「無為」的真義,說清了「自然」

與「無為」的關系。

老子為了具體說明「自然」與「無為」(管理)的關系,用一極生動的

例子作了比喻。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60 章》)小鮮,指的是

小魚。烹煮小魚,不能常翻動。翻動太多,亂攪一氣,會把「小魚」翻破碎

了,攪爛了,烹魚不可亂翻、亂攪,這是客觀規律。「不亂翻」、「不亂攪」,

就是順應規律,就是「無為」。「治大國」,管理也是如此,也要按規律去

辦。凡不按客觀規律辦事,搞唯意志論,人為地搞一些脫離實際、逆規律的

措施,其結果,只能把管理搞亂,把事情搞糟。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自然」和「無為」之間是這樣一種關

系:「自然」是「無為」的前提、模本,「無為」是「自然」的體現、投影,

「自然」是就事物運行的狀態而言的,「無為」是就人的活動狀況而言的,

兩者是二而一的。

由此可見,老子所主張的「無為」,是有特定涵義的哲學名詞,決非我

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消極「不為」。老子的「無為」,是主動地、積極地遵

循客觀規律去「善為」。這種「善為」,老子把它稱作「為無為」(《3 章》)。

在我們一些人的頭腦中,所以把老子的「無為」理解為「無所作為」,這與

漢代大儒董仲舒有極大關系。董仲舒對老子的「無為」肆意歪曲,把它解釋

為「無所作為」。從而,在中國歷史上,造成人們對「無為」這一概念長達

兩千年之久的誤解。也因如此,人們一談起老子、道家,就產生「消極、避

世」的錯誤印象。

其實,在《老子》這部著作中,不僅沒有「無所作為」的影子,而且充

滿著積極地去善為的氣息。比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9 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17 章》)。「功成名遂」,「功成事遂」,

是「為」出來的,「不為」、「消極無為」是決不會有此結果的。又如:「以

正治國,以奇用兵」(《57 章》);「愛民治國能無為乎?」(《10 章》)

這里,「治國」、「用兵」、「愛民」,難道是「不為」、「消極無為」?

否!這里說的均是「為」。

老子主張的「為」,是「為無為」。「為無為」,講的是以「無為」的

態度去為。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他鼓勵人們去「為」,鼓勵人們發揮

主觀能動性。比如,他說:「為而不恃」(《2 章》);「為而不爭」(《81

章》)。他強調「為」,但這決不是妄為,而是按照規律去為,是在順應客

觀規律的前提下去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中國歷史上,儒、法兩家,都曾講到過「無為」。然而,他們所說的

「無為」,和老子的「無為」不是同一個概念。比如:懦家始祖孔子講過「無

為」,其內涵主要是講高層領導要抓大事,而不要去抓小事。然而,抓大事

並不一定是按客觀規律去「抓」。這樣,它與老子的「自然無為」就不是一

回事了。法家講「無為」,指的是以法而治,君治吏,吏治民,君無為,臣

有為。然而,「法」不一定按客觀規律去制訂,執法也不一定按規律辦事。

這樣,法就不能等同於規律、「自然」,法家的「無為」也就不等同於老子

總之,儒、法兩家的「無為」多在「少為」上做文章,而並非在順應規律上

下功夫。

老子的「為無為」,對管理來說,是一份十分珍貴的財富。對此,那些

深通管理哲理的管理者無不敬服,且把它作為管理的基本指導思想。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可說是這個問題的典型。他在生前曾多次講:

「雖然人類有作為王者的力量,但唯有在適合自然的法理時,才能發揮力量

而君臨天下。如果違背自然的法理去做,王者就會變成暴君,而不能發揮威

力。所以為了行王者之道,就必須服從自然的法理」;「凡是經營者,都必

須根據天地之間的自然法理活動,這並不是什麼困難的道理,就如同下雨撐

傘一樣簡單」;「倘使人類以其微小的聰明才智去思考問題,依照自己所想

的膚淺方法去處理事務,違背了天地自然的道理,其失敗與挫折乃是意料中

的事。因此,人類雖然應該運用智慧去行事,但仍然需要遵照超越人類智慧

的偉大的天地自然法則與道德去經營,才是獲得成功的保證」。正是松下幸

之助先生對老子「無為」的執著,才有了松下企業精神中的「順應同化精 神」。

所謂「順應同化精神」,其內涵是:「公司發展壯大,必須順應自然規律,

想人為改變社會發展趨勢是不會成功的」。也就是說,「順應同化」就是順

應客觀規律。把順應規律提升為企業精神,可見松下幸之助先生對「無為」

的重視程度了。正由此,當人們問及幸之助先生一生成功的秘訣時,他會毫

不猶豫地回答:「在於順應自然法則。」

在中國,有這么一個村辦企業的領導人,無錫特種風機廠的廠長葉伯,

對老子的「無為」結合中國管理的現象,發表了一段既有針對性而又獨特的

看法。他說:「中國人老愛講『狠抓』。其實,往往狠抓是抓不好的。中國

文化悠久,詞彙豐富,有多少好的詞可以選,為什麼非得要用『抓』字?狠

抓,往往造成人無所適從。有時,聽其自然,反而會弄得好。」「聽其自然」,

就是「自然無為」。而「狠抓」的事,往往是違背客觀規律的,是不「自然」

的,是「有為」(妄為)。凡符合客觀規律的,不用「狠抓」,就會「順其

自然」而有所進展,取得預想的結果。凡違背客觀規律的事,就不可能「順

其自然」,非得人為地「狠抓」,大抓特抓不可。然而,由於它是逆規律而

動,即使「狠抓」也難以真正「抓」起來。結果往往是「抓」了,「有為」

了,但「無所為」,「抓而不為」,「狠」而無「功」或者受到客觀規律的

抵制,想「狠抓」而「抓」不下去,不得不虎頭蛇尾,半途而廢。這種事例,

在中國歷史上,過去有之,今日有之,在中國企業管理領域,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見,老子的「無為」在今天的管理舞台,應該是匡正時弊,大有可為

的。

熱點內容
浙江大學2020法律碩士招生簡章 發布:2025-05-25 12:44:35 瀏覽:454
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條例 發布:2025-05-25 12:43:29 瀏覽:701
生產廠房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5 12:40:55 瀏覽:760
新刑事訴訟法對比 發布:2025-05-25 12:36:39 瀏覽:362
經濟法和實務哪個容易 發布:2025-05-25 12:34:33 瀏覽:308
司法解釋溯及既往 發布:2025-05-25 12:29:01 瀏覽:818
慕課經濟法學 發布:2025-05-25 12:25:14 瀏覽:719
救護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25 12:23:15 瀏覽:59
單位退休職工法律知識講座通知 發布:2025-05-25 12:14:02 瀏覽:68
關於勞動法的論文題目 發布:2025-05-25 12:08:31 瀏覽: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