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臨泉
⑴ 安徽省的歷史文化名人是哪些
大禹。古塗山氏國(今懷遠)人,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他奉舜命治理洪水,娶塗山氏女為妻,與淮河流域部落結為聯盟。在治水十幾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以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曾征伐並擊敗三苗。生子啟,禹死,啟繼位稱王,形成了王位傳子的世襲制度。
皋陶。皋城(今六安)人,古六安國始祖。約生於公元前21世紀前,傳說中東夷族的首領,相傳曾被舜任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著稱,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曾協助大禹治水,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今六安城東有皋陶墓。
姜子牙。商東海上(今臨泉縣姜寨)人,齊國祖先。先世伯夷,掌四岳,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子孫從其封為氏,故又名呂尚。年屆七十,聞西伯賢而去西周,釣於渭水。文王出獵相遇,立為太師,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建立周朝。著有《六韜》一書。
管 仲。春秋時齊國潁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在齊桓公與其兄弟公子糾爭奪王位時助公子糾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卿,尊稱「仲父」。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使之成為春秋時第一霸主。他在齊國實行改革,分國都為十五士鄉和六工商鄉,分鄙野為五屬,設各級官吏管理;並以士鄉的鄉里組織為軍事編制;主張按土地好壞分等征稅,適當征發力役,禁止掠奪家*;用官府力量發展冶鐵、鑄造和漁鹽及商業,調劑物價,促進經濟增長。特許在民中選士,予以破格提升。著有《管子》一書。
老子。春秋末宋國相邑(今渦陽)人(一說河南省鹿邑),道家創始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著有《老子》上下篇(漢以後稱為《道德經》)。《道德經》全書81章,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哲理性強,概括為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辯證法思想、認識論、人生觀、政治主張、社會理想等6個方面。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道德經》在中國2000多年的思想文化史上,對哲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久遠的影響。
莊子。戰國時代楚國蒙地(今蒙城)人,戰國哲學家、文學家。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提出了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認識論觀點,安時處順,逍遙自得,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現存《莊子》一書,全書分為內、外、雜三篇。莊子認為事物之間都存在著有與無,大與小,美與丑,善與惡等等矛盾,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創立了相對主義的方法論,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范 增。秦末居巢(今巢湖市)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他屢勸項羽殺劉邦,項羽不聽。後項羽中劉邦反間計,削其權力,他忿然離去,途中病死。他死後,劉邦以弱勝強,戰勝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張 良。秦末漢初城父(今亳州市)人,字子房,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為劉邦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候,後功成身退。
華佗。東漢沛國譙(今亳州市)人,字元化,三國著名醫學家。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後施行剖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又仿虎、鹿、熊、猿、鳥等禽獸的動態創作名為「五禽之戲」的體操,教導人們強身健體。後因不服曹操徵召被殺,所著醫書已佚。今亳州市有「華佗庵」等遺跡。
曹操。三國時沛國譙縣(今亳州市)人,字孟德,小名阿瞞,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東漢末以鎮城市黃巾起義起家,在軍閥混戰中逐步擴充了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拜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遂同孫、劉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建安二十一年進位魏王,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帝。他注重法治,獎勵農耕,用人唯才,加強集權,使北方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精通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摘要》等。善詩能文,詩風慷慨悲涼,開建安之風,被後人推為「建安風骨」之代表。
周瑜。三國時廬江舒縣(今舒城)人,字公瑾,三國時吳國名將,著名軍事家。出身士族,少年時與孫策結為至交,人稱周郎。曾協助孫策在江東創立孫吳政權,屢建戰功,先後被授予中護軍、江夏太守等職。後輔佐孫權,鞏固江東的東吳政權。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下,他和魯肅堅決主戰,並親率吳軍大破曹兵於赤壁。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
包拯。北宋廬州(今合肥市)人,字希仁。北宋著名清官,天聖進士。初為天長縣令,1040年起先後任端州知州、西北轉運使、揚州、江寧、廬州知府、開封府尹、監察御史、大理寺評事、知諫院、右諫議大夫、三司使、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大學士、樞密副使等職。死後謚為孝肅,人稱包公。他任開封府尹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時稱「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開一代清官之風范,遺著有《包孝肅奏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