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以法治國的句子
1. 法家的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聯系
「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本質的區別。「以法治國」是說用法律去治國,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人民群眾。「依法治國」是說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是有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
「依法治國」的「依」是依從、依靠、按照的意思,「依法」就是依從法律、依靠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依法治國」就是要求人們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依法治國體現的是法律至上、依法辦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治原則。
「以法治國」的「以」是用、把、拿的意思,「以法」就是用法律、把法律、拿法律的意思,「以法治國」就是要求把法律作為一種工具由統治者來使用;以法治國則更多的強調人的因素,強調統治者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體現的是統治者將法律作為個人專斷、獨裁的「人治」工具。
以法治國有人在法律之上的意思,而依法治國則體現法律至上的原則。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從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
「以法」者,是位高權重者將「法」作為一種手段去治理別人,不治自己。即韓非子所謂「法家」,以法治人 。
「依法」者,既治別人,也治自己 。
依法治國,要求的是在治國中國家必須依法。
以法治國,是國家以法律作為武器管理國家。
可見,「以法治國」的實質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吏」。
2. 法家的「法治」思想和現在的「以法治國」有何不同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以「權,術,勢」逐級統治為根本.講究「以刑去刑」版「輕罪重罰權」
假如你偷了東西,就有可能被砍頭,如果你殺了人或是更嚴重的罪,就會被腰斬.
和現在的「以法治國」 有很大區別,一個是用重罪來威懾人們,一個是用一個適當的刑罰來給予告誡.
至於中央集權制也是和法家有很大淵源.法家也正是將一切的權力全都集中到了君王身上.讓君王擁有權勢可以懲罰違法之人.
法家的「法治」 是用重刑來威懾人他人,以達到懲罰威懾他人的作用.
而現在的「以法治國」更多的是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也讓那些違反了法律的人有的相應的處罰,以與警示.
3. 歷史:法家的以法治國和現在的依法治國有什麼異同
1、理論前提不同
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論是基於他們對人性和歷史演進的看法。法家主張「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現代法治的基本內涵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統治階級以法對國家權力的制約,以有效地制約和合理運用公共權力,使已經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基本原則是依法治國,有法可依。
2、本質不同
法家的「法治」維護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本質還是為了維護建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法家的「法」實質是維護新興統治集團的法,並不能代表整個社會成員的利益。
現代的法治要求是人民是「法」的制定主體,法的作用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推行法治的方法不同
法家「法治」的方法概括為以法為本,法令必須成為判斷人們言行和行賞施罰的唯一標准。同時主張嚴刑峻法。在法家看來,重刑是達到法治的一個重要手段。
現在法治的法是懲罰犯罪分子,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犯罪活動都將受到懲罰。
(3)法家以法治國的句子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現在法治)的必要性: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切實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帶頭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要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基本要求,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要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靈魂,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完善訴訟法律制度,規范執法司法行為,進一步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
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重要目標,深化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圍。
4. 韓非的法家思想就是今天所謂的"以法治國"嗎
莊子:抄戰國時道家的代表人襲物,繼承並發展啦老子的道家學說和唯心哲學,認為世界就是「me」的主觀產物.莊子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不公平社會現象.
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商鞅的嚴刑峻法主張比韓非子更早).韓非子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法治的對象是廣大臣民,除國君意外,不論貴賤,一律要受法的約束,「法不阿貴」.這種思想在戰國的大變革時期對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是有積極意義的.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種主張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
5. 儒家說人之初性本善這話對嗎法家說人之初性本惡這話對嗎
無所謂對和錯,各自都有各自的觀點,儒家的思想是以禮制教化人,法家的思想是以法治國,反對儒家的思想所以他們的觀點是對立的西方達爾文的觀點認為環境至關重要,什麼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至於人之初性善性惡的問題已經爭論了幾千年了,關鍵是看你站在什麼樣的位置看待這個問題從內心裡我更希望人之初性本善是對的,但是社會現狀告訴我們只有加強法制才能約束人的有害行為總之,兩種觀點都對也都不對,人是復雜的動物,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概括的,不管他是幼兒還是老者。
6. 法家思想主張以法治國德法並舉嗎
法家的主流思想主張以法治國,並不主張德法並舉 。只有法家的一個分支學派——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法家主張先德後刑、德法並舉。
7. 法家講,是不是講 以法制國
道 德 仁 義 禮 信 法 廉 恥
法家;以法治國 中央集權
8. 法家名言名句大全
1、以智說愚必不聽。
2、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3、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4、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矣。
5、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6、自見之謂明。
7、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8、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9、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10、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11、自勝謂之強。
12、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13、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4、變法之士,孤存孤戰,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15、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16、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17、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18、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19、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20、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21、君無見其所欲。
22、小利為大利之殘。
23、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24、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25、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26、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28、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29、非聖賢莫能聽至言。
30、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31、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3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
33、小忠乃大忠之賊。
34、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35、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36、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法家名言
法家名言
二、法家的簡短名言名句
「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釋義: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釋義: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麼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麼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釋義: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
釋義: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准確把握全局,那麼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釋義:過於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
釋義:不因過度思考使內心疲憊,不因個人私慾而令自身受害;依據法令和權謀來治理國家,通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結束語: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方法。以上選取的法家名言警句,從法、術、勢三方面體現了法家的治國方略,而法家的思想,也為後世建立中央集權統
9. 以以法治國的作文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者,天下之程式
也,萬事之儀表也。
2014年10月20日至日是十八屆四中全會。總目標
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之法制體系,建設社會主義依法治國。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者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這句話是2000多年前,我國偉大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光輝千年的論斷
。
「無法就會無天」沒有法律,天下就會大亂。「法制」相對於
「人治」,強調的是對規則的遵守,追求的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
罪」的公平公正。過去的幾千年裡,人們曾追求過「人治」的完善
,希望將萬世的繁榮,社會的公正寄託在「聖人明君」或「青天大
老爺」身上,但興之的車輪不僅一次次地碾碎了這一願望,還將「
官府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刻在了舊社會的門楣上。
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新征程。1999年,
「依法治國」載入憲法;2013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
個字」公布,「法治」位列在其中,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這些都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高度。
目前,法律已成為人們維護自身權益的有力武器。據統計,從
2008年至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比前5年上升1
74%,全社會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顯著提高。
法律的重要性,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
銘刻在公民的心裡。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
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我們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文動性
。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成功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視
崇拜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把法制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
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制知識課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
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
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
作用。
法律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取代。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已經
成為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需要,依法治國中我們有美好的生活。
法治護航中國,法治護航社會,法治護航我們。我們在法治的
保障下揚帆起航。
爭做法治少年,我們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