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

發布時間: 2021-11-28 03:10:53

1. 馬克思主義道德起源觀是什麼論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起源觀當然應該是屬於唯物論的范疇,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道德是起源於社會實踐的。

2. 簡述馬克思主義關於道德起源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以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在批判地吸取上述道德起潭學說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從人類自身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尋求道德的起源,從而正確地解決了道德起源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2)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其前身是德國古典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的基礎。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精神只是運動著的物質的最高形式。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人們能夠認識並正確運用客觀規律。辯證法的規律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抽引出來的,實質上可以歸結為以下 3個規律:從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辯證法是關於一切運動最普遍的規律的科學。

運動的根源在於矛盾。矛盾雙方只存在於它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之中。人們要認識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必須通過實踐,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個別人的認識又是有限的,這個矛盾要在無窮無盡的、連綿不斷的世代中解決。

3.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起源於什麼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起源於勞動,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1、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於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需要這一根本原因。一是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二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是統一於生產實踐的。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一方面,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會打上階級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

4. 論述馬克思主義關於道德起源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屬於社會上屋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必須而且只能從人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本身去探討道德的起源:
道德萌發於人類早期勞動和簡單的交往。原始社會的人類,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和本身能力低下,不得不以群體活動的方式來謀取物質生活資料,也不得不以平均分享這些物質生活資料的方式來維持群體活動的生存。這樣人們之間客觀上便存在著一些最簡單的交往和關系,由於勞動和交往,促進了語言和思維的發展。為了協同勞動中的行動,交流彼此的感受,保持群體內應有的秩序,從而產生道德的萌芽。
道德形成於社會分工的出現和發展。隨著生產的發展,出現了勞動分工,分工使個體勞動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提高了,從而逐步意識到個人的存在,自我意識增強了。而社會分工和交換又加強了勞動者之間的聯系和協作;並隨之出現個人與個人,個人與整體之間的矛盾,這就必然產生調解這些矛盾的自覺要求,於是逐步產生了維護整體利益的義務觀念,產生了義務和權利之類的道德意識,社會分工是道德形成的關鍵。
私有制的產生、階級的出現使道德成為一種獨立的意識形態。由於生產的發展,使勞動有了剩餘產品,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剝削階級中的一部份人有可能靠另一部分人提供的剩餘勞動產品維持生活,自己不再從事體力勞動而專門從事腦力勞動,他們從本階級的利益出發,對社會現象進行集中和概括,形成較系統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使道德成為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

5.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什麼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從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上認為,道德本身來說是一種社會意識,所以說道德起源於社會存在是起源於社會實踐的。

6.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什麼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勞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質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它作為思想關系,就其一般本質而言,是對社會物質關系的反映,是由社會物質條件特別是經濟關系所決定並為其服務的社會意識形式;而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又具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式的特殊本質和規定性,從而使道德成為憑借善與惡、下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來把握現實世界的「實踐精神」。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道德本質觀,為我們認識當今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道德現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7. 3 間題反饋 道德的起源是什麼

道德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社會意識形態之一,關於它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問題一直爭論不休,歸納起來主要有:

神源論(亦稱「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客觀唯心主義。

董仲舒:「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說。孔子「天生德於予」,把道德起源歸於天。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家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證陷害他人,不貪不義之財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飯酒)說成是上帝神明對人的啟示,後來,成為宗教的道德戒律,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

心源論(亦稱「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主觀唯心主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規范不是後來形成的,根源於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國近代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趨樂避苦」的天性。快樂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惡,善良是從本性中產生的,這是的觀點。

庸俗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機械唯物主義。

德國的思想家考茨基從動物的本能中尋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愛」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動物本能的演化。

感覺慾望論(亦稱「自然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慾望

舊唯物主義者反對從神出發,而從人出發,反對神道主義,主張人道主義,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人性的自然表現,是人的真實的、健康的「本性」,而惡行、罪過只不過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從虛幻的天國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間,但他們所說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脫離了社會關系的永恆的人性,因而最終與唯心主義殊途同歸。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起源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的產生有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其客觀條件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存在著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矛盾;其主觀條件是指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開始意識到這種利益關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調整。

人類最早並沒有道德規范,而是有一些風俗後成習慣,以後發展成為族規民約,後來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多樣化,

8. 道德的起源與本質

關於道德的起源,在馬克思主義學說誕生以前有幾種不同的見解(神啟論、天賦論、進化論、感覺慾望論)。道德的本質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

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

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

感覺慾望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起源論: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的產生有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其客觀條件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存在著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矛盾;其主觀條件是指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開始意識到這種利益關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調整。

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一方面,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會打上階級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

9. 馬克思主義道德起源論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屬於社會上屋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必須而且只能從人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本身去探討道德的起源:
道德萌發於人類早期勞動和簡單的交往.原始社會的人類,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和本身能力低下,不得不以群體活動的方式來謀取物質生活資料,也不得不以平均分享這些物質生活資料的方式來維持群體活動的生存.這樣人們之間客觀上便存在著一些最簡單的交往和關系,由於勞動和交往,促進了語言和思維的發展.為了協同勞動中的行動,交流彼此的感受,保持群體內應有的秩序,從而產生道德的萌芽.
道德形成於社會分工的出現和發展.隨著生產的發展,出現了勞動分工,分工使個體勞動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提高了,從而逐步意識到個人的存在,自我意識增強了.而社會分工和交換又加強了勞動者之間的聯系和協作;並隨之出現個人與個人,個人與整體之間的矛盾,這就必然產生調解這些矛盾的自覺要求,於是逐步產生了維護整體利益的義務觀念,產生了義務和權利之類的道德意識,社會分工是道德形成的關鍵.
私有制的產生、階級的出現使道德成為一種獨立的意識形態.由於生產的發展,使勞動有了剩餘產品,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剝削階級中的一部份人有可能靠另一部分人提供的剩餘勞動產品維持生活,自己不再從事體力勞動而專門從事腦力勞動,他們從本階級的利益出發,對社會現象進行集中和概括,形成較系統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使道德成為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

10.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認為道德是怎樣的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認為道德是產生於人類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產生需要這么幾個條件:

1、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

2、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3、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都統一於人的生產實踐。

(10)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擴展閱讀:

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外倫理思想史上對道德起源有各種不同著法。宗教神學的倫理學把道德歸結為上帝或神靈的意志和啟示。奧古斯丁《天國》認為人間的善惡是按「造物主法則」和「神聖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順序。伊斯蘭教《古蘭經》說,人間的善惡乃真主的旨意。

中國古代,董仲舒把天視為最高的人格神,認為仁義制度之數,盡取於天'唯理主義說把道德說成是理念或「天理」的產物。蘇格拉底、柏拉圖斷言「善的理念」是「超乎存在之上」的至善或善本身,德行是靈魂對至善的回憶;黑格爾也認為美德是對精神或倫理精神的向我意識;

中國宋明理學家二程和朱熹認為「天理」、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的道理,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的良德;另一些倫理學家把道德起源歸結為人的先天的「善良意志」或良心。康德認為道德律令是由「先於經驗純乎自發」的善良意志所產生的,聲稱: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熱點內容
洛川法院網 發布:2025-05-25 10:10:40 瀏覽:445
社會與法在哪個台播放 發布:2025-05-25 09:45:34 瀏覽:828
法官的意思是什麼 發布:2025-05-25 09:33:09 瀏覽:534
公司的分公司能程度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25 09:25:19 瀏覽:355
司法商經知 發布:2025-05-25 09:21:16 瀏覽:696
公民對法規要求解釋說明 發布:2025-05-25 09:19:46 瀏覽:429
英國法官假發黑布 發布:2025-05-25 09:14:33 瀏覽:939
大連保險公司招聘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25 09:14:02 瀏覽:614
關於疫情的道德模範 發布:2025-05-25 09:02:05 瀏覽:864
荃灣法院 發布:2025-05-25 09:01:56 瀏覽: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