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發布時間: 2021-12-01 18:46:37

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理念是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主題演講比賽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其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1、依法治國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
①人民民主。這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②法制完備。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
③樹立憲法法律權威。這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④權力制約。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
2、執法為民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執法為民的內涵: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文明執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宣傳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3、公平正義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其內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公平正義的首要內涵;合法合理,這是公平正義的內在品質;程序正當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方式和載體;及時高效是衡量公平正義的重要尺度。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4、服務大局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圍繞大局,立足本職。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5、黨的領導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⑵ 如何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強調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第一次載入黨的歷史性文獻,充分表明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高度重視,說明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深入貫徹落實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一定要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及其與和諧社會根本特徵的內在一致性,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並將其貫穿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全過程,貫穿於服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過程。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設必須遵循的指導思想
在人類社會的法治進程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法治理念。以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為基本內涵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具先進性的法治理念。這種先進性,不僅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規定的,而且是由其自身屬性所決定的。表現在:一是法律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同於一般的政治意識、道德觀念,它是以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和法的學說為指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實踐過程中,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優秀成果,吸收借鑒西方法治文明合理因素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包含超越時空的對法治建設一般規律的認識,因而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只有把握了這種規律性,我們才能增強法治建設的能動性,避免或少走彎路。二是政治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反映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黨的領導,旗幟鮮明地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法治理念。它是我們黨政治理想、政治原則、政治路線在法治領域的具體化,絕不是一般的法律意識、法律觀念、法律知識問題,而是社會主義法治觀,屬於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講政治,強調政治,突出政治,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在屬性。三是人民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體現人民主權原則,確認人民的主體地位,強調以人為本,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把人民滿意作為衡量法治效果的根本標准,始終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永恆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不是為法治而法治,而是服務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格局,服從服務於黨、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大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忠實體現了黨的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法為民」要求,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四是實踐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來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偉大實踐。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法律體系的逐步健全,司法制度的日臻完善,法律意識的普遍增強,法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和實施,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孕育、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號或空泛的學術概念,而是有著很強可操作性,可以踐之於行的思想、觀念,對法治實踐有直接的指導作用。落實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一個需要付出不懈努力、主觀見之於客觀的實踐過程。五是科學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充分反映了我國的憲法和法律制度、我國當前所處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以及我國的法律文化,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要求,吸收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是一種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理論。而且,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一個開放的、能夠不斷融入鮮明時代精神的理論體系,有著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其科學性是其它法治理念所無法比擬的。
具有上述先進品質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很好地解決了堅持什麼、澄清什麼、反對什麼、更新什麼的問題,科學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法治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它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精髓和靈魂,是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等法治領域的基本指導思想。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對於統一執法思想、永葆政法隊伍的政治本色,對於牢牢掌握政法工作領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堅定不移地堅持政法工作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對於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實施依法治國方略,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必須深刻認識黨中央作出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重大決策的極端重要性,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深刻理解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對政法工作和政法隊伍建設的根本性、基礎性、長遠性作用,不斷增強學習、樹立、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自覺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以社會和諧為目標的理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原則之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以社會和諧為目標的理念。社會主義法律的產生,是為了解決矛盾、化解矛盾、預防矛盾,使社會歸於平和,實現社會和諧。維護和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終極價值所在。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與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徵有著內在的統一性,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胡錦濤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民主法治,要求我們全面貫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確保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貫徹落實,使國家權力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處於嚴格依法辦事的狀態,為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提供良好的秩序保障。公平正義,要求我們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強有力地制裁邪惡、克服偏私、弘揚正氣;要求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依法確定利益主體、界定利益范圍、指導利益分配、協調利益關系、完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妥善處理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在全社會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要求築好築牢司法這條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以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誠信友愛,要求我們依法制裁違約、侵權、詐欺等民事行為,依法嚴厲打擊詐騙、瀆職、侮辱、誹謗等刑事犯罪行為,充分運用法律手段規范社會行為,引導在全社會建立誠實信用、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人際關系。充滿活力,要求我們創設相關的法律制度,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創造活力;要求依法確認和維護勞動者的創業動力、經濟利益和創造成果,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創造一個公正競爭、鼓勵創造、保護創新的社會環境和法治環境。安定有序,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穩定觀,積極化解社會矛盾,依法打擊和預防犯罪,加強以對"社會人"、社會組織和虛擬社會為重點的社會管理,認真落實維護國家安全的各項措施,深入推進平安創建工作,確保社會秩序良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求我們加大對自然環境和物質資源的法律保護力度,依法保障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促進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徵,與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的政法工作有著內在的一致性,二者統一於全局與局部、目的與手段、過程與結果的互動之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政法機關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法機關在執法辦案和從事社會管理的過程中,不僅要著眼於社會穩定,更要著眼於社會和諧,轉變思想觀念,調整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式,把工作標準定位在促進社會和諧上,善於把各種消極因素轉化為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這就要求政法機關必須進一步處理好專政與民主、打擊與保護、管理與服務、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關系,嚴格執法與維護群眾利益、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做好本職工作與服務大局的關系,依法履行職務與接受監督的關系,繼承與創新、立足國情與借鑒各國法治經驗的關系,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的關系,以更好的執法質量、更低的執法成本、更便捷的執法形式,為社會營造更多的和諧因素。因此,要自覺地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之中來研究,提升到促進社會和諧這個更高的起點、更高的層次、更高的水平上來探索追求。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生動實踐中既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政法機關既是和諧社會的保障力量,也是和諧社會的建設力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擔負著重大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政法機關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主題,不斷深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進一步增強廣大政法幹警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自覺性。
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具體化為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自覺性。緊密結合政法工作實際,組織政法幹警認真研讀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賦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以嶄新的內容和鮮明的時代性。要適應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把握新形勢下開展集中學習教育的新規律,積極創新教育形式,搞活教育載體,增強學習教育的感染力、滲透力和吸引力。採用講授式、研討式、案例式、體驗式等多種形式,把大道理講實、講透,真正把概念上升到理念,轉化為執法的指導思想;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政法機關內部區域網作用,建設新的學習平台;堅持從實際需要出發,廣泛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在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的過程中加深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理解與把握。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反腐倡廉教育、領導幹部作風建設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深化學習教育效果。在抓好普遍教育的同時,重點抓好領導幹部、一線幹警和年輕幹警的教育。通過深入扎實有效的學習教育,引導廣大幹警特別是政法領導幹部,真正把是否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作為衡量政法工作的重要標准,把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維護公平正義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生命線,把化解社會矛盾貫穿執法辦案的始終,不斷強化服務和諧、促進和諧、保障和諧的意識和自覺性。
要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標准著力提高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能力。履行好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使命,必須大力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不斷提高公正執法的能力。要根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和要求,抓住容易發生問題的每一個崗位和每一個執法環節,圍繞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最密切、最直接、最實際的問題,健全完善執法責任體系、執法質量和效率考評體系、執法監督體系,建好執法檔案並充分發揮其作用,提高執法規范化建設水平。高度重視執法信息化建設,把信息化手段使用到執法辦案的各個環節,做到以信息化規范執法程序、落實執法制度、強化執法監督、提高執法質量和效率。積極穩妥地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推進司法民主、保障司法公正、促進社會和諧。堅持從嚴從高要求,抓好經常性的查擺整改,認真解決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相適應、不相符合的問題,特別是下大力氣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最關心、最現實的執法問題,確保公正執法、規范執法。按照中央關於加強幹部培訓的要求,以提高實戰能力和執法水平為目標,進一步修訂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抓好經常性教育培訓,不斷加大崗位練兵力度,全面推行執法資格認證升級制度。著力培育和諧政法文化,大力加強作風建設,實現政治性、紀律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提高政法機關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要求融入促進社會和諧的任務措施之中。緊緊圍繞促進社會和諧這個核心,樹立正確的穩定觀,拓寬視野,完善思路,強化措施,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扎實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夯實社會和諧的根基。堅持執法為民,事事、時時、處處以維護人民群眾權益為重,調動和保護人民群眾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性。牢記公平正義理念,嚴格執法,熱情服務,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維護社會公正。自覺服從服務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激發社會活力。高度重視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善於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遏制、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積極改進社會管理,努力消除各種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促進社會安定有序。

⑶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依法治國,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2、執法為民,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執法為民的內涵: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文明執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宣傳,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3、公平正義,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其內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公平正義的首要內涵;合法合理,這是公平正義的內在品質;程序正當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方式和載體;及時高效是衡量公平正義的重要尺度。

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4、服務大局,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圍繞大局,立足本職。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5、黨的領導,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3)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核心精髓: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胡錦濤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憲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這是我們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法制建設的經驗,借鑒現代法治理論合理成份的基礎上形成的基本理念。我們只有全面把握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內涵。

⑷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學習筆記

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觀念,是指導人們進行法治實踐的思想基礎、基本原則和價值追求大學生應當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實踐,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1)樹立法治理念的重要的意義:1.有利於促進正確法治觀念的形成;2.有利於理解法律的內在精神;3.有利於養成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

(2)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1.依法治國;2.執法為民;3.公平正義;4.服務大局;5.黨的領導

(3)法治思維方式的基本含義和特徵:
基本含義:指人們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則和標准判斷、分析和處理問題的理性思維方式。 特徵:1.法律至上;2.權力制約;3.人權保障;4.正當程序

(4)正確理解法治思維方式認識和把握幾種關系:1.民主與法治的關系;2.權利與權力的關系;3.權利與義務的關系;4.自由與平等的關系;5.實體與程序的關系

(5)培養法治思維方式的途徑:1.學習法律知識;2.掌握法律方法;3.參與法律實踐

(6)案例:王老漢的兒子是一橫行鄉里的惡霸,在鄉里民憤極大,而在家裡他對王老漢也是動輒打罵 ,一次,他向王老漢要錢出去讀博未果,將王老漢暴打一頓,然後揚長而去,晚上又喝得大醉回家,這時王老漢越想越氣,用菜刀將兒子砍死,然後去公安機關自首,從公安機關立案開始一直到法院審判階段,鄉民們都在不斷為王老漢請願,要求對其從輕處罰並且認為王老漢的行為是大義滅親之舉。

⑸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包括什麼

1、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包括: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
2、①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才能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才能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②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在政法工作上的體現。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力來源於人民,這不僅是我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源頭。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是執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做好執法工作,必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真心實意地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牢固樹立「公正執法、一心為民」的宗旨,始終不渝地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永恆的價值追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作為檢驗工作的根本標准。
③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法治有兩項最基本的要求,第一是要有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第二是這種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所謂「良好的法律」,就是體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法律。所謂「普遍的服從」,就是法律的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都得到全面的實現。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只有堅持公平正義,做到合法合理、平等對待、及時有效,才能實現公正執法,才能真正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
④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法治作為國家治理方式,必須服務於國家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就是保障和服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根本目標。要樹立大局觀念,堅持執法工作自覺服從服務於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把打擊刑事犯罪、懲治貪污腐敗、調停民事糾紛、穩定社會秩序等各項具體工作,納入黨和國家整體工作部署來通盤考慮。只有這樣,政法工作才能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掌握工作的主動權;才能與黨的中心工作同步進行,與時俱進;才能順黨心,合民意、最大限度地發揮職能作用。
⑤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黨的方針、政策集中反映了黨的基本政治主張,蘊涵著先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內涵,是制定法律的根據,是執行法律的靈魂。要全面理解和准確把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精神實質,自覺地把執行黨和國家的政策與執行法律統一起來,既要防止用政策代替法律,又要堅持以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策略為指導,堅定不移地依靠和接受黨的領導和監督。要堅持把黨的領導與嚴格依法辦事,把執行法律與執行黨的政策有機結合起來。

⑹ 簡述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為:

一、依法治國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

(一)人民民主。這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二)法制完備。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

(三)樹立憲法法律權威。這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四)依法執政。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

二、執法為民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

執法為民的內涵: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文明執法。

執法為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 公平正義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其內涵包括: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公平正義的首要內涵;

(二)合法合理,這是公平正義的內在品質;

(三)程序正當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方式和載體;

(四)及時高效是衡量公平正義的重要尺度。

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四、服務大局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圍繞大局,立足本職。

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五、黨的領導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

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6)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現實和全局出發,借鑒世界法治經驗,對近現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和法治發展的歷史經驗的總結。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既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劃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執政黨對中國法治經驗的理論追求和升華。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

一、鮮明的政治性

社會主義法治建立在社會主義民主基礎上,並確認和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將服務大局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將黨的領導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求全面服務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 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增強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與依法執政能力,實現了講法治與講政治的統一。

二、徹底的人民性

社會主義法治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法律,有效治理社會的方式、過程和狀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社會主義法治與全體公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人民是法治的主體,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力。

三、系統的科學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內容構成上,從而成為一個科學的有機統一體。

「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這五大內容,從不同方面反映和規定了社會主義法治,明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本質要求、價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證,每個方面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構成一個科學有機的整體。

四、充分的開放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個封閉、靜止的思想體系,它的形成、發展與實踐都具有充分的開放性。

隨著社會主義法治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也將更有時代性,更具規律性,更富創造性,不斷借鑒與吸收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可以說,正是這種廣泛吸收、兼容並蓄、與時俱進的特性,才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能夠始終指導中國的法治實踐,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⑺ 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理念,是指思想、信念和觀念。理念與意識不同,也與觀點、觀念有所區別。理念是一定的社會組織和個人認識特定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思想、價值觀、信仰以及行為准則等方面深層次的概括和提煉,是一種理論化、系統化的認知,用於指導人們的行為。它對人的心理、信念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法治理念與法律意識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地方。法律意識是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法治理念是一定的組織(在現代特別是政黨)和個人對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實施所持有的思想、信念和觀念的總和,是指導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實踐的思想基礎和主導價值追求,引導、統攝、支配和決定著法治活動,決定著法治行為及法治效果。與法律意識相比,法治理念比較系統、完整,法律意識比較零散;法治理念是在系統理論的基礎上產生的,而法律意識多是自發產生的;法治理念不僅包括對法治理實的認識,也包括對法治的信念、理想和追求等。從法治理念的內涵結構上講,主要包括四個成分:一是法治理念的知識(或智力)成分,指人們所具有的法律知識水平,它決定著人們對法律以及法律現象認識和了解的程度,或者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理解和認識水平。二是法治理念的感情成分。指人們對法律現象所持的態度,是肯定還是否定的評價。三是法治理念的意志成分。主要是指人們是否有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意願和習慣。四是法治理念的信念和理想成分。指人們對法律、法律現象以及法治發展的信念、追求和理想是否明確和堅定。這四個方面彼此依存,又相互影響。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觀念的總和,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原則的概括和反映,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精髓和靈魂,是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等法治領域的基本指導思想。

⑻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入開展(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法治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的重要位置。

首先從穩定局勢看,需要深入普法,進行法治教育。當前,我們全國各地政治形勢、經濟形勢是穩定的,社會治安也是基本穩定的,這是主流,是必須充分肯定的。



(8)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擴展閱讀:

堅持學校教育與部門教育相結合,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必須堅持學校與社會同唱一台戲。學校在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職能作用同時。

還要定期邀請政法幹警到學校舉行法制講座,要主動爭取執法機關的配合,對侵犯學生權益、擾亂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人和事進行及時查處;要大力向社會廣泛宣傳,爭取人民群眾教育的更大支持。

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國民素質的提高,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民主與法制的推進,都寄希望於廣大的青少年。為推進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深入開展,全社會都應當行動起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共同托起未來的太陽。

⑼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意義是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

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9)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

1、鮮明的政治性。法治的實現需要相應的政策、組織和權力基礎,其實現程度受制於政治文明的發展程度; 法治為政治建設提供了權力運行的規則與依據

2、徹底的人民性。社會主義法治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法律,有效治理社會的方式、過程和狀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3、系統的科學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借鑒國內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總結我國法治建設經驗教訓,從現階段基本國情出發。

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現實結合,是科學、先進的理念。

4、充分的開放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個封閉、靜止的思想體系,它的形成、發展與實踐都具有充分的開放性。廣泛吸收、兼容並蓄、與時俱進的特性,才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能夠始終指導中國的法治實踐,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熱點內容
上海勞動法關於喪假 發布:2025-05-22 19:02:37 瀏覽:311
法院雲庭審 發布:2025-05-22 19:02:35 瀏覽:690
經濟法基礎重要知識點 發布:2025-05-22 19:00:56 瀏覽:11
生物安全條例 發布:2025-05-22 19:00:14 瀏覽:629
怎樣查詢法院的案件 發布:2025-05-22 18:57:56 瀏覽:37
2017勞動法帶薪休假 發布:2025-05-22 18:54:02 瀏覽:274
2011到2012經濟法試卷 發布:2025-05-22 18:46:00 瀏覽:784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22 18:39:53 瀏覽:533
賬單代簽字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2 18:34:24 瀏覽:649
民法典或民法典 發布:2025-05-22 18:34:17 瀏覽: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