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道德認知
㈠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出生~3歲)。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7~12歲)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以後)。
㈡ 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和科爾伯格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異同
一、理論方法不同:
1、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通過對兒童個體認知發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個人類認識發生的規律,從而建構起他的整個學說「發生認識論」。
2、科爾伯格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雖沿用皮亞傑的方法,但目的卻不像皮亞傑那樣旨在了解兒童對行為是非的道德判斷,而是藉助道德兩難的問題情境,希望了解兒童作出行為是非道德判斷後如何說明其判斷的理由。
二、特點不同:
1、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認為,人的認識發展,不僅表現在知識的增長上,更表現在認知結構的完善和發展上。圖式的發展水平是人的認識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既是認識發展的產物,又是認識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2、科爾伯格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當時採用的道德兩難(moraldilemma)問題情境,是要兒童們對「海因茨題」(Heinz'sDilemma)的故事作出判斷並陳述自己判斷的理由。
(2)皮亞道德認知擴展閱讀
科爾伯格三階段:
1、前習俗水平包括服從與懲罰定向和天真的利己主義階段。處在這級水平的兒童,往往根據行為的具體結果而非常規的道德准則或社會期望來判斷。
2、習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和尊重權威與維護社會秩序定向階段。兒童已能理解維護家庭或社會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會那些直接和表面的結果。
3、後習俗水平包括履行准則與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定向階段。兒童力求對道德價值和原則做出自己的解釋,在評價時能超越普遍原則,考慮較多的是道德的本質,而非具體道德准則。
㈢ 皮亞傑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第2節兒童呢,這應該就是發展理論的一些詳細介紹。
㈣ 皮亞傑把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劃分為
皮亞傑認為,認知(或智慧)的發展是整個心理發展的核心,通過對認知(或智慧)發展階段的描述,能展示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發展進程是一個具有質的差異的連續階段,心理發展階段出現的先後順序固定不變,每一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格式或認知結構,前一階段的結構是後一階段的基礎。他把個體認知發展的過程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兒童依靠感知和動作來認知外部世界,即思維與動作密切相連。在10個月時,兒童獲得了客體永久性概念,即當客體在他的視線中消失的時候,仍然認為客體是客觀存在的。此後,兒童可以將自我從外界客體中區分開來。在該階段的後期,兒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關系概念,開始認識到主體既是活動的來源,也是認識的來源。但兒童在這個時期還沒有達到運演的水平,他們所具有的只是一種圖型的認識,即僅僅是對刺激的認識。嬰兒看到一個刺激,如看到一個奶瓶,就開始做出吮吸的反應圖型的知識依賴於對刺激形狀的再認,而不是通過推理產生的。
(二)前運算階段(2~6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各種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圖式,特別是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使兒童日益頻繁地用表象符號代替外界事物。但他們的語詞或其他符號還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維仍受具體知覺表象的束縛,難以從知覺中解放出來。這一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不具有可逆性等。
(三)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重要標志是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所謂守恆,指兒童認識到客體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並沒有發生變化。這個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兒童能夠完成從多維對事物進行歸類的任務;思維具有了可逆性;逐漸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意識到別人持有與他不同的觀點和解答;思維不再局限於靜止表象;兒童能憑借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但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
(四)形式運算階段(11歲至成人期)
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已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兒童形成了解決各類問題的推理邏輯,由大小前提得出結論。不管有無具體事物,都可以了解形式中的內涵與相互關系。這一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兒童的思維以命題的形式進行,並能發現命題之間的關系;能夠通過邏輯推理、歸納和演繹的方式解決問題;能夠理解符號的意義、比喻或隱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維水平已接近常人。
㈤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主要觀點
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y Motor Stage,0-2歲):1歲時發展出物體恆存性的概念,以感覺動作發揮其基模的功能。由本能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
2、前運算階段(前運思期,Pre-Operations Stage ,2-7歲):已經能使用語言及符號等表徵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性。
3、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歲):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能使用具體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與守恆的道理。
4、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s Stage,11-16歲):開始會類推,有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思考解決問題。
這四個階段有以下的特色:
1、發展順序不變,但具有個別差異。
2、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別性)。
3、依賴認知發展,但可普遍化為其它功能。
4、各發展階段都是在邏輯上有組織的整體。
5、各階段的順序是自然的階層(所有成功發展的階段都會有前面階段的元素參與合作,但後一階段比起前面的階段,更加不同,而且更加統整)。
6、每個階段,在思考模式上會表現出質的不同,而不僅僅是量的差異。
實際應用
父母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使用皮亞傑的理論來支持孩子的成長。教師也可以使用皮亞傑的理論來幫助他們的學生。例如,最近的研究表明,同年級和同齡的孩子在衡量基本加法和減法准確性的任務上表現不同。
處於認知發展的前運算和具體運算水平的兒童執行算術運算(如加法和減法)的准確性相似;然而,在具體操作層面的孩子已經能夠以更高的精度完成加法和減法問題。教師可以使用 Piaget 的理論,通過與學生和學生家長討論教學大綱,了解班上每個孩子在每個科目上的立場。
一個人的認知成長階段與另一個人不同。認知發展或思維是一個從生命開始到結束的積極過程。智力進步的發生是因為每個年齡和發展時期的人們都在尋找認知平衡。要實現這種平衡,最簡單的方法是通過已有想法的視角來理解新體驗。
嬰兒了解到可以用與熟悉的物體相同的方式抓取新物體,而成年人則將當天的頭條新聞解釋為他們現有世界觀的證據。
㈥ 皮亞傑和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對教育的啟示。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一、道德發展階段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柯爾伯格據不同年齡兒童進行道德判斷的思維結構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性理論,被廣泛的運用於現代學校的德育研究與教學,被譽為現代學校德育的「開山之父」。他運用「道德兩難」故事法來推斷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將個體的道德發展劃分為三水平六階段。
1、前俗水平
兒童的道德觀念是純外在的,是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獎勵而順從行為准則,包括2個階段:
第一階段:懲罰和服從定向。兒童根據行為後果判斷行為是好還是壞以及嚴重程度,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處罰,沒有真正的准則概念。
第二階段: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定向。兒童為獲得獎賞或滿足個人需要而遵守准則。人際關系被看作是低級對等的關系,不在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東西,能部分的根據行為者的意向來判斷過錯行為的嚴重程度。
2、習俗的水平
兒童為了得到表揚或維護社會秩序而服從准則,規則已經被內化。因此,行為價值是根據遵守那些維護社會秩序的規則而達到的程度。
第三階段:人際協調的定向階段。能根據行為的動機和感情評價行為。尊重多數人的意見和慣常的角色行為,避免非議以贏得贊賞,重視順從和做好孩子。
第四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定向。這個階段兒童注意的中心是維護社會秩序,判斷一個行為的好壞,要看他是否符合維護社會秩序的准則。
3、後習俗水平
又稱「原則水平」,特點是道德行為由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則支配,道德標准已經被內化為內部的道德命令了。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道德推理具有靈活性。他們認為法律是為了使人們和諧相處,可以通過共同協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變,認為反映大多數人的意願或最大社會福利的行為就是道德行為。
第六階段:普遍道德原則的定向。他們認為應運用適合各種情況的道德准則和普遍的公正原則作為道德判斷的依據,背離了自選的標准或原則就會產生內疚感。
二、對教育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培養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把道德判斷的原則直接教給人們的方法並不可取,因為道德認知的變化乃是人們遭遇到某種道德上的沖突而引起的,所以,教育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被教育者注意到真正的道德沖突,思考用於解決這種沖突的理由是否恰當,發現解決這種沖突的新的思想方法。
2、兒童的道德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漸進的,因此,在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時,應隨時了解兒童所達到的發展階段,根據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的特點,循循善誘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3、社會環境對人們道德發展有著巨大作用,因此在學校中要樹立良好的公正群體氣氛,這是道德教育必要的條件。柯爾伯格是現代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創立者。這一革命性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道德僅僅是社會道德灌輸教結果的傳統觀點。
㈦ 簡述並評價皮亞傑和柯爾伯格道德理論的異同
1.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
(1)品德的發展與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是一致的,認知專的發展決定著道屬德發展的階段
(2)總體趨勢:他律到自律
(3)四階段:1.自我中心階段(2 歲~5 歲)?權威階段(6 歲~8 歲)?可逆性階段(8 歲~
10 歲)?公正階段(11 歲~12 歲)皮亞傑認為,品德發展的階段不是絕對孤立的,而是連續發展的.
2.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品德發展具有固定順序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兒童和青少年逐漸由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
要達到任何階段都需要通過前面幾個階段,而且後續階段高於前面階段.
在道德判斷的發展方面鑒別出了六個階段.他將這些階段劃分為三種道德水平:前習俗水平、
習俗水平和後習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