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類典故

道德類典故

發布時間: 2021-12-02 20:29:48

⑴ 關於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關於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1、《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2、《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基本介紹:
道,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⑵ 關於道德的古代故事

古人講禮貌故事(曾子避席,程門立雪)。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ZUO)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⑶ 有關道德的故事

1、蘇武牧羊

這個故事講的是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2、戚繼光勇抗倭寇

戚繼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繼光抗擊日本海盜騷擾的斗爭。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很早以來,兩國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時候,由於日本國內形勢的變化,便釀成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和以戚繼光為首的中國軍民抗擊倭寇的斗爭。

3、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4、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5、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

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⑷ 古代道德故事

1、蘇武牧羊

這個故事講的是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2、戚繼光勇抗倭寇

戚繼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繼光抗擊日本海盜騷擾的斗爭。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很早以來,兩國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時候,由於日本國內形勢的變化,便釀成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和以戚繼光為首的中國軍民抗擊倭寇的斗爭。

3、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4、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5、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

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⑸ 請大家提供幾個關於道德的典故。

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孔丘後裔,漢末山東曲阜人,漢獻帝時曾任北海相,又被人稱為「孔北海」,為人剛直敢言,後因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

孔融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長於寫散文,原有文集傳世,可惜在宋代已經散失。後來明朝人輯其佚作,編成《孔北海集》,收文三十六篇。

孔融幼時聰穎過人。他十歲的時候,有一次謁見當時名流文士,言談鋒利,滿座皆驚,被眾人稱為奇才。唯有太中大夫陳煒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譏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眾人皆嘆道:「此子長成,必當代之偉器。」孔融自此出名。

相傳,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從此,孔融這種謙虛禮讓的美德,受到人們的稱頌。後代教育家們又把「孔融讓梨」寫進啟蒙課本《三字經》中,以此教育兒童學會禮貌讓人,使這個故事得到更為廣泛的流傳。

後來,孔融步人仕途,雖權重位高,但還保持這一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時,有一次被敵兵圍困城中。正當危急之時,忽見城外一人挺槍躍馬,殺入敵陣,左突右沖,解開重圍,前來拜見孔融,說道:「余名喚太史慈,昨自遼東回家省親,知敵寇圍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顧,特命我前來相救。」原來,太史慈有一老母

住在城外,孔融聽說老人孤獨無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類,逢年過節,還親往探望。老母感其恩,才命太史慈來救。

孔融為官數十年,尊友敬鄰,扶老愛幼,「座上客常滿」,甚得民心,這不能不說是因為幼年就打下了禮貌待人的良好基礎。
楊震拒金
東漢時期 楊震為官清廉 因為朝廷昏庸 所以在楊震五十多歲, 連續被貶到荊州當刺史和到東萊當太守。前去時途徑昌邑,他以前舉薦過荊州茂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王密在晚上懷揣十斤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們是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 為什麼呢?」王密說:「天黑,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離開。

等等…… 我經常看三字經 我建議你也看三字經!

⑹ 關於傳統美德的典故

首先,憑借的基本精神是美德為根本,強調點人獸,沒有人比虧的良心,道德體現在新生兒和追求道德價值的更好。分別是:正直,謙虛的恥辱,好,篤學。二,實質是為了方便司法系統,人類的道德人的價值觀應該是一樣重,升華為「生戴義」,「義道森。」人生觀。三,倡導自律修身,這是中國國家歷來重視修養體現個性。主要有:情緒,反省,並給了自己,虛心,約穩重,大方。四,清酒。五,愛孝梯。六,誠實的態度。七件事。八,自強不息有限公司您的老師是不是有這樣的啊

⑺ 問一個關於道德楷模的典故

這個我知道,你搜我心有主,就能找到了!
元代大學者許衡一次趕上大熱天外出辦事,沿途無水,渴得嗓子直冒煙。正巧途經一處路口有一棵梨樹,樹上掛滿了水靈靈的熟梨子。行人見後一窩蜂地去摘梨子解渴,惟獨許衡不為所動。有人不解地問他:「你怎麼這么傻,不去摘幾個解渴?」許衡淡淡地回答:「那是別人的梨,豈有亂摘之理?」路人都笑他太死板大迂腐:「世道紛亂,誰知這是誰家的梨?沒主兒的梨,不吃白不吃。」許衡鄭重其事地告訴他們:「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⑻ 中國古代18個道德故事有哪些

1、孔融讓梨: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鵝毛: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鵝毛並附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4、三顧茅廬: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後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5、車胤囊螢: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於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6、身無長物:王恭當官後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後卻只能坐草席了。那人聽說後非常驚訝說,我本來以為你還有多餘的竹席。王恭回答,我為人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7、樂善好施:李士謙是北朝魏齊時人,他家中十分富有。有一年他把幾千石糧食借給鄉親,但當年災荒,借糧的人無力償還,他.便將借契全部燒掉。第二年莊稼豐收,借糧的人來還糧,他仍然堅決拒收。這也成為樂於助人的典範。

8、張良拜師: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9、崔樞還珠:崔樞是唐代人,他趕考時曾和一個商人住在一起。後來商人得了重病去世,送給他一顆價值萬貫的寶珠。崔樞埋葬了商人,卻沒有收下寶珠,而是將其一同葬進墳墓。他的不貪錢財後來傳為美談。

10、捨身救友: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都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11、管鮑之交: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12、許衡不食無主之梨: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搞梨來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13、晏子朝總是乘弊車駑馬:春秋時,齊國國相晏子上朝總是乘弊車駑馬。齊景公多次派人送給他豪華大車,他都謝絕了,認為自己管理百官,應該從自己做起、勤儉節約,為百官和百姓作出表率。

14、程門立雪: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著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程門立雪」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15、交友誠信: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同住在太學里讀書,是很好的朋友。學成離別時,兩人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在張劭家再見。兩年後中秋,張劭殺雞備飯,正午時範式果然從數千里外趕來。兩人交友誠信的典故也由此流傳。

16、緹索救父:西漢時,官吏淳於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於緹索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為救父親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17、孟母三遷:孟子幼年時,家附近的環境不好,其母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母三遷」後成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18、趙柔賣梨:趙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賣犁,有個人要買趙柔的犁,趙柔要價二十匹絹,另一人見他要價太低,於是要出三十匹絹來買,趙柔卻說,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動心,還是賣給了原來那個人。

熱點內容
經濟法基礎2019第一章總論 發布:2025-05-22 00:34:42 瀏覽:691
2017法律碩士講課視頻 發布:2025-05-22 00:24:05 瀏覽:619
當前法治建設存在問題 發布:2025-05-22 00:24:03 瀏覽:26
全國道德模範庄仕華 發布:2025-05-22 00:16:36 瀏覽:344
司法最黑 發布:2025-05-22 00:16:34 瀏覽:37
兩會婚姻法報告 發布:2025-05-22 00:08:17 瀏覽:719
行政法中不能當主持人的 發布:2025-05-22 00:07:24 瀏覽:908
金平區法院 發布:2025-05-21 23:50:07 瀏覽:404
刑法國家安全 發布:2025-05-21 23:47:52 瀏覽:609
刑事訴訟法怎麼提起民事訴訟 發布:2025-05-21 23:42:43 瀏覽: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