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做人基本道德

做人基本道德

發布時間: 2021-12-07 19:40:24

A. 做人要什麼基本道德

「五倫十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道德究竟為何物?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是宇宙整體自然的規則,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綱領。舉例來說,我們人的身體,從母親生下來之後,整個身體器官就按一定的規則在運作,整個身體的運作規則,就是道。道不是誰設計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時,各個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夠彼此協調運動。人在世間如能隨順自然的規則就是行道,這是多麼科學、多麼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於心,行道有得於身,謂之德,它是局部運作的原理原則。譬如我們眼睛是一個局部,眼能見,見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見、耳之德能聽、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嘗,每個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與規則,若規則錯亂,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也有其道。如果我們了解人道的內容,在人與人相處時,就自然能和諧有序,從而減輕現今人們所承受的來自人際關系緊張、人事沖突頻繁的精神壓力。如果我們掌握了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之道,怎麼會遭受生態危機和自然災害的威脅?即便是君子愛財,也要取之有道。這種種人類生存之道就在傳統文化里。

現在我們通過人道倫常揭開傳統文化的一角:

古人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分為五倫:夫婦關系、父子關系、兄弟關系、君臣(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朋友關系。

相應的,人類道德倫常是: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誠友信。在這種情況下,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秩序井然,人們生活工作心情順暢,有安全感。

相反,人類若失去道德倫常,則表現為:家庭矛盾加劇,離婚率攀升;父母「孝養」孩子,自身卻老無所養的顛倒人倫,人喪失了做人的基礎;兄弟關系淡漠,甚而反目為仇;工作場上,上級欺壓下屬、下屬反叛上級或單位;人與人相互欺詐,沒有人情和信義。在這種情況下,從家至社會人際關系反常、緊張,社會缺乏信用和規則,沖突加劇,人們精神壓力大,內心痛苦,缺乏安全感。
道不是制度學說,而是自然的關系法則。道德也沒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則生智慧,身有所得則健康長壽。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絕不是人為的框架,而是隨順自然的產物。
由此可見,能夠實踐「五倫十義」的人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B. 做人的最基本道德底線是什麼

所謂道德底線,就是道德的最起碼的基本規范,即對行為主體的最低道德要求。對回社會成答員而言,社會道德底線是:誠實,厚道,有良心,...那時,社會將是什麼樣子呢?我想,社會也不會大亂的,人們會在生活中找到新的平衡點的。正象前面的例子,在以前,要是談到放開來讓人跳...

C. 做人最基本的品德

做人最基本的品德,我們應該有愛心,而且有責任感有擔當,這樣別人才願意與我們相接觸呢。

D. 做人的基本道德

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一個人如果不知感恩或不會感恩,那他就不是一個真誠的人。古羅馬政治家、哲學家塞涅卡說,報恩之心,比什麼都高尚。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趙匡胤曾是後周柴世宗手下一名戰將,在一次戰斗中,坐騎中箭而死。他自己也跌落馬下,敵將乘機圍攏過來。這時,趙匡胤的一名騎兵,將戰馬讓給他,以使他與敵人繼續廝殺。戰斗結束後,趙匡胤怎麼也找不到那名騎兵。後來,陳橋兵變,他黃袍加身。他還惦記著當年捨身救他一命的騎兵。幾經周折,當趙匡胤見到那名騎兵後,感慨地說,若不是當年你把戰馬讓給我,我哪裡還有今日!他的感恩之心,溢於言表。類似於此種故事,史書有眾多記載。筆者以為,感恩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感恩是做人之美德。感恩是維系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的紐帶之一。一個國家,如果人人都知道感恩,都學會感恩,文明程度一定會很高。所以,感恩不是小事,而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人只要活在世上,就應常懷感恩之心。 但是,如今,並不是人人都懷感恩之心的。例如,個別人有了成績,獲得了榮譽,不知是黨和國家的培養,而是以成績和榮譽為資本,向組織上討價還價;個別人從學校畢業了,工作了,成家了,不知父母為他付出的辛勞,而是冷眼相待,視年邁的父母為累贅;個別人做官了,工作上有成績了,不知妻子的辛苦,而是捨去「糟糠」,做當代陳世美,包二奶、三奶,道德敗壞到了極點;個別人學術成就顯著,得了獎,成了專家,不知老師之辛勞,而是不尊師長,把老師貶得一無是處,什麼「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全拋之腦後;個別人有困難了,束手無策了,朋友幫他渡過了難關,不知朋友待他的真誠,而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甚至誣蔑朋友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不知感恩的人雖人數不多,但危害極大,不但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而且影響了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在全社會經常性地開展感恩教育,幫助不知感恩的人轉變態度,使他們經常捫心自問:「我有感恩之心嗎?」現在,有人質疑感恩教育,反感這種提法。其實,感恩教育是對的。只不過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引導小學生去看母親分娩過程的錄像就是了。 寫到這里,筆者還有幾點需要提及的。不知感恩的人,絕不要培養他當幹部,一旦他當了官,他想的、圖的只是個人利益。不知感恩的人,絕不要與他成家,一旦他有權有勢了,他就會舍你而去。不知感恩的人,不要與他為友,一旦他慾望達到了,他就會把你忘到九霄雲外,你有求於他,他決不會幫你……不知感恩的人,心是冰冷的。「烏鴉尚能反哺,羊羔尚能跪乳」,人有冰冷之心,還不如這兩個小動物。社會需要善良的心,社會需要火熱的心,社會需要誠摯的心。人有冰冷之心,怎能和社會相融?又怎能和人友好相處呢?趙匡胤,一個封建皇帝都知道感恩、報恩,難道1000多年以後的人,連他都不如嗎?但願化冰冷為火熱,盼更多的人知道感恩、想著感恩、學會感恩,讓感恩之風吹遍大地。

E. 做人的基本道德素質

不管您在哪裡,誠信待人是做人的第一準則,一個人如果失了信,就算他再怎麼強大,都是徒勞無功,一個人的成功得不到別人的肯定就不叫成功。
2
/10
切忌浮誇
浮誇是自己不誠信的第一表現,往往有很多人都願意誇下海口或者平時老是吹牛,往往這樣的人,很容易被別人排擠,人活一世,因為自己不切實際,會有幾個知心的人願意同你真心做結交。
3
/10
切忌忘形
得意忘形這種通常是驕傲自大的表現,當自己有某成就某了不起的事跡,通常都愛與他人自誇,第一兩次也許人家能受得了你,經常這樣自誇,相信你的朋友都會離你而去,而且往往老是重提的,說明自己覺得很驕傲,更多的是一種炫耀,然而這樣的人,你自己想想呢?你還會喜歡嗎?
4
/10
切勿爭強好勝
生活中不是學習,爭強好勝是沒有好處的,往往過份的出風頭會引起不必要的糾紛與麻煩,特別是做為上下級時,不要隨便的出風頭,以免死得快,容易得罪人,凡事做好自己的事,擺正心態,是金子會發亮的,如果不發亮,只能說自己沒這個命。

F. 什麼是做人的道德標准

1、百德孝為首。對父母的孝敬,居所有道德中的首位,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敬,做其他事情也不會很好地去遵守道德規范的。

2、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礎,沒有這一點,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

3、知榮辱。知榮辱是做人基本道德的方向,人的修養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知道榮辱,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行為就有了方向。什麼是榮辱,在以後的具體道德標准中加以說明。

4、實事求是,客觀准確地反映事實,從事實中總結道理。

5、憑借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利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6、幸福地感知通過自己勞動獲取的利益,把享受自己勞動獲取的利益視為幸福。

7、平和為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滿足,但不損害他人利益,尋求人與人之間的互利互惠。

8、守誠信。說話辦事都要講誠信,講誠信就是用真實的自己與他人交往,說到做到,做不到不說,如果因為客觀的原因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要把真實的原因告訴對方,求得原諒,並負起相應的責任。

9、為人熱情,但要防範被他人傷害。人與人的交往,是以平等為前提的,如果在別人謀劃傷害你的同時,你還在熱情地與他交往,這就是愚鈍。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制止住他人的傷害行為,然後再與其交往,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10、處事為人要勇於負責任。負責任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人的社會性的表現,是要經過長期修養才能做到,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雖然如此,但是在需要的時候,人是必須要負起責任的。你得到了權力,獲得了利益或欠了他人利益,之後這必須要負起責任。例如:父母把你養育成人,你必須負起贍養老人的責任;你娶了妻生了子,必須負起家庭的責任;你與鄰居共用一個走廊,每天從鄰家門口路過,你就應當負起清掃走廊的責任;你的孩子傷了別人,你要負起給他人治傷與教育自己孩子的責任;你當上了公司的領導,你必須負起公司利潤和員工利益的責任。

11、與人交往不能自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這必須是高度修養的結果。從人的天性來講,在與人的交往中,往往都是考慮自身的利益為多,但是這樣的結果就無法與他人交往,自私反而獲得不了利益,客觀使人懂得自私反而滿足不了自己的利益,社會要求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必須考慮雙方的利益,不能自私,自私是人與人交往的最大障礙。

12、與人交往要有禮貌。禮貌就是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對他人表現出謙虛與恭敬;禮貌表現出本人的修養與對他人的理解;禮貌是人與人軟接觸的膠墊,是社會和諧的需要。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受到各種不同的教育,必然形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思維方式。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由於不同必然要發生矛盾,矛盾的硬碰硬使人無法交往,為了人們之間的順利交往,就要進行有彈性的接觸,這種彈性接觸的中間環節就是禮貌。禮貌使人與人之間順利交往成為可能,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潤滑劑。

例如:有人要求你辦事,你不想辦或辦不到,這時宛然謝絕就是禮貌,冰冷拒絕就是不禮貌,迴避是技巧,不回答是沒有智慧。

13、與人交往要注意界限。這個界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說話要注意界限,二是做事要注意界限。

說話辦事對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界限,交往眾多繁雜,這個界限是非常難掌握的。按照人的天性,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都是以自己的感受為界限的,這個界限是不準確的。

與人交往辦事,必須以自己與他人的綜合感受為界限,例如:你向鄰居借1000元錢,鄰居有點捨不得,後來借給你300元錢,那麼這300元錢就是你與鄰居的金錢往來界限;再如,你向朋友借5000元錢,朋友有點為難,答應借給你4000元錢,那麼這4000元錢就是你與這位朋友的界限;再如,你向姐姐借20000元錢,姐姐全借給了你,並且還問是否還缺錢,那麼你與姐姐的界限就在20000元以上;你向爸爸借30000元錢,爸爸說自己總共有50000元,讓你把儲蓄折拿去用,那麼你與爸爸就沒有界限。

與人說話要注意界限,例如:老張到朋友家去做客,朋友的孩子不懂禮貌,老張當著眾人的面教育這孩子,朋友很沒面子,場面也很尷尬。在這里就是老張說話不注意界限的結果。孩子沒禮貌,是應當教育,但是老張是客人,卻當著眾人的面教育主人的孩子,這就是超越界限的表現。

說話辦事要注意界限,在這里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課題,要了解他人,要理解他人,只有了解、理解他人,才能掌握好與他人交往的界限。理解他人是一個長期修養的過程。

14、大事必須清楚,小事需要糊塗。大事清楚,這需要人的知識與智慧,做到這一點需要學習自然與社會的科學知識,有了知識,就能清楚大事,這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對小事清楚這是人的天性,而不去計較小事,對小事糊塗,就比較困難,這需要經過長期的修養才能做到。

G. 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什麼·

兩個方面,
第一,內在方面,無所愧疚
把內心培養成善良,完滿,富足,不憂不懼,從容不專迫,屬無所愧疚。
當一個人在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禁得起推敲時,這是一個人的內在道德。

第二,外在方面,匹夫有責
我們在奮斗自己理想的同時,也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為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美好建設出一份力,能達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不是以損害自己或他人的個人利益為前提而實現的。應該是一個人在保障自己基本利益的基礎上,盡量為社會做多的貢獻,這就是外在道德。

有了這兩點道德底線,我們既能對得起自己,又能對得起天下。

H. 做人基本品德有哪些

正直,坦率,正義,文明,進取

I. 人的基本道德標準是什麼

1:有信仰(不一定非得是宗教);2:人生有目標;3:做事有原則;4:有點悲憫之心;5:尊重他人、誠實、負責。

熱點內容
全部法律和經濟責任 發布:2025-05-19 16:34:53 瀏覽:247
大法官聽證會 發布:2025-05-19 16:30:08 瀏覽:547
司法公證處是干什麼的 發布:2025-05-19 16:18:32 瀏覽:602
兩會司法救助 發布:2025-05-19 16:08:52 瀏覽:465
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師身份尷尬 發布:2025-05-19 15:59:00 瀏覽:107
清新區司法 發布:2025-05-19 15:58:50 瀏覽:627
法學家耶林格 發布:2025-05-19 15:58:49 瀏覽:152
司法考試60天 發布:2025-05-19 15:57:57 瀏覽:596
疫情有辦法治癒嗎 發布:2025-05-19 15:57:03 瀏覽:263
銀行對賬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9 15:55:32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