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籥道德經
⑴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
意思: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出自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 春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1)橐籥道德經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⑵ 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白話意思為: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老子《道德經》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話——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老子「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說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了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⑶ 「橐龠「念什麼 我在道德經上看到的,
橐龠 音:tuó yuè
橐
tuó
口袋:負書擔~.
〔~駝〕即「駱駝」.
古代的一種鼓風吹火器:「具爐~,~以牛皮」.
龠
yuè
古代樂器,形狀像笛.
古代容量單位,等於半合(g?).
⑷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是什麼意思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意思是:天地不言仁,不爭仁,滋養著萬物,不求萬物回報他。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翻譯:天地滋養著萬物,不會說自己多麼仁厚,不求萬物用草紮成的狗來表示祭拜他。所以天地不言仁,不爭仁,滋養著萬物,不求萬物回報他。 聖人不會說自己多麼仁厚,為百姓做了事情,不需要百姓用芻狗那些來回報他,所以聖人不言仁,不爭仁,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回報。
(4)橐籥道德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⑸ 道德經的問題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首先咱們要知道,人屬於天地,就必定要順應天地運行規則.天地運行規則相對於人肯定是正確的.下面再來看解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兩句要連在一起理解.
要做聖人就要效法天地,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就應當以百姓為芻狗,才能順應天地規則.芻狗不是褒義也不是貶義,它指代沒有自我思想.就是佛家說的自性.萬物相對天地是沒有自性的.百姓相對聖人也應當沒有自性. 這里就是講治國之道,具體怎麼讓百姓為芻狗,道德經另外的章節也和這句相互呼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天地的運行規則,和拉風箱的道理是一樣的,這里用比喻來解釋上一句.
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你不動風箱,就沒有風,你拉動風箱,就有風出來了. 虛即是空,屈 指手臂彎曲,拉風箱手臂要彎曲的,不屈就是沒有拉動風箱. 這里用動靜結合來比喻天地運行之道,聖人治國之道. 聖人治國就要達到拉風箱一樣的效果, 聖人一動百姓都動,聖人喊停,百姓都停,這就是治國之道.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承上句的, 天地規則用語言很難講清楚,還不如少說,自己悟去吧.這里的中是相對上句的多.
⑹ 橐龠的相關記載
《道德經》第五章雲:「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其大意為:「所以說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癟,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以深長呼吸,推動全身的氣液循環,使經絡暢通、氣液暢旺,匹配陰陽。
「無極」為靈性之鄉,靈山為性宮,丹田為命宮。修真以橐籥開闔「性宮」與「命宮」。鍾離師祖曰:無極玄關,取坎填離,人身八卦,橐籥上源,由丹田呼吸 至靈山之上,丹鼎自煖,守中抱一,由前轉後,由下而上,火熱上升,命宮灼閃,若隱若現,五臟六腑,沉痾宿疾,不療自愈;百節四肢,九竅五官,七情六慾,與日漸消。精氣之傳,亦以橐籥之法,由命轉性。純陽祖師五篇注之採金歌有雲:未采葯,立匡廓,交合之時用橐籥.用橐籥,近我身,不看天體枉為作。
通關達竅之法,也是用橐籥來達成的。通關達竅,內里乾坤,奧妙千層,層出不窮。穹蒼宇宙,虛空無極,一呼一吸,氤氳二氣交會和合的樣子摩盪雄壯,摩空鼓盪也,一變之變,無有不動,春夏秋冬,生長收藏,周而復始。
安爐立鼎法乾坤,煅煉精華制魄魂。先將身心修養好,次搏烏兔靜中烹。一往一來名橐籥,清靜無為始見真。
⑺ 道德經 其猶橐迭乎是什麼意思
帛本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聖)人不仁,以百省(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輿(與)?虛而不淈(屈),踵(動)而俞(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據傳老子做過周室圖書館長,對周朝的禮制規定當然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又生逢亂世,諸子爭鳴,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道德經的成文,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徵。
道德經全文充滿著對禮制的批判,也就是對等級制度的批判,同時也否定了儒家宣揚的「仁」。本章的意思是:
天地無所謂仁與不仁,萬物在其眼裡不過是芻狗(芻狗:前面同學有回答),聖人也無所謂仁不不仁,百姓在其眼裡也不過是芻狗。[前面是對仁的否定。那為什麼呢?下面回答了:]你看天地之間,不像一個大的風箱嗎?雖然空虛但不窮盡,雖然不停的運動變化著,並且運動的越厲害,新生事物就越多的出現。[天地之間也沒有什麼仁與不仁,義與不義,沒有什麼禮制等級,卻萬物並存,並且不斷有新事物出現。所以:]廣博見聞,精於計算,工於心計,富有智慧,不如守住中。[所謂中,即是不去區分好與壞,不去區分仁與不仁。這是對君王對聖人的要求,對群體中的個體不一樣,個體生活在某個具體環境中,需要判明形勢,不斷去避開風險,必然要區分。但區分歸區分,心裡不能倚重這種區分。一兩句話很難說明白,建議和佛經對照著看,兩者說的基本是一回事,只是側重點不一樣]
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大風箱嗎?靜止的時候,它只是一個空虛的世界,一旦運動起來,就會運轉不息,永遠不會枯竭。政令多反而會行不通,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
此段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8)橐籥道德經擴展閱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里誤解的一個詞就是「芻狗」老子的「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
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
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里去了。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
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
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話多了都是廢話,不會起到什麼作用,而且言多必失,反而會遭到爭論不如求得內心的清靜,和樂而不為。
在自然面前,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各自按照各自的規律生存、進化、發展著。人類不僅要用博愛之心對待自然,也要用博愛之心對待人類自己,只有這樣,世界才會更加美好。
⑼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解釋: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釋義: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9)橐籥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