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劉崇懿道德經

劉崇懿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12-08 04:17:36

❶ 中國所有皇帝名字,年號,在位時間。

秦:(統一後)公元前22l--2Ol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l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
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l、高祖幫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l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驁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嬰 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l、王莽,始建國,l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l9年。
8、沖帝炳 永加 l年。
9、質帝鑽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O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
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O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l、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l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l、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l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l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後二期:前期的政權有:蜀(成漢)、漢和前趙、
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
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
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l、劉 淵 6年 2、劉 和 l年 3、劉 聰 8年 4、劉l 傑 l年 5、劉 曜 l3年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榮 l年
前涼:313--376 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
l、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l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鍚 l2年。
後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l、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後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雲 3年。
南燕:398--4lO 鮮卑族,歷二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漢族,歷二帝,建都:昌黎。
l、馮 跋 22年 2、馮 弘 6年。
後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l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南涼:397--4l4 鮮卑族,歷三帝,建都:樂都。
l、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O0--42O 漢族,歷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歷三帝,建都:張掖。
1、段 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鮮卑族,歷四帝,建都:金城(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歷三帝,建都:統葛(陝西橫山)。
l、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 昌 4年 3、赫連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個皇帝。
一、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五、廢帝劉予業 永元 l年。
六、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七、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八、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Ol,共23年,七個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賾 永明 ll年。
三、廢帝肖昭業 隆昌 l年。
四、廢帝肖昭文 延興 l年。
五、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六、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寶融 中興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二、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三、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三、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陳 頊 太建 l4年。
五、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節閔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東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O--577,共28年,五i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
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贇 l年
5、靜帝闡 2年。

隋朝:58l--6l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l--60O、仁壽60l--6O4)
二、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三、恭帝楊侑 義寧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
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
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
十二、順宗 誦 永貞 l年。
十三、憲宗 純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
十五、敬宗 湛 寶歷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國 9O7--96O
五代:
後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二、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從厚 應順 l年。
四、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O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二、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廣順 3年。
二、世宗 榮 顯德 6年。
三、恭德宗訓 l年。
十國: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吳: 892--937 建都:楊卅
一、楊行密 15年。
二、楊 渥 3年。
三、楊隆演 lO年。
四、楊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長沙
一、馬 殷 35年。
二、馬希聲 2年。
三、馬希范 l5年。
四、馬希廣 3年。
五、馬希萼 2年。
六、馬希崇 l年。
閩: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審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義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荊南:9O7--96建都:荊州
一、高季興 22年。
二、高從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繼沖 l年。
南漢:9O5--97l 建都:廣州
一、劉 隱 12年。
二、劉 �6�9 32年。
三、劉 玢 1年。
四、劉 晟 l6年。
五、劉 鋹 l3年。
吳越:893--978 建都:錢塘
一、錢 鏐 41年。
二、錢元瓘 lO年。
三、錢 佐 6年。
四、錢 倧 l年。
五、錢 俶 40年。
北漢:951--979 建都:太原
一、劉 崇 4年。
二、劉 鈞 l4年。
三、劉繼恩 l年。
四、劉繼元 1l年。
後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❷ 魯迅認為, 三國演義「劉備之德近乎偽,孔明之智近乎妖」 你認為呢600字左右

縱觀三國演義,無非突出描寫的就是三位人物,曹操,關羽,諸葛亮,分別代表著謀,義,智。而且達到了極致,甚至有點物極必反的意思。先說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有著非比常人的才能,即使是尊劉貶曹的羅貫中也無法徹底損壞曹操的形象,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為什麼魏營中沒有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一是蜀國確實是人才匱乏,二就是曹操的雄才大略,每每謀臣向其提出韜略,常常聽到的是與孤相合。這樣的人,如果放在已經淡忘義的現代的話,或許就不會有敗走宛城,火燒赤壁,華容道會關羽,割須棄袍的情況了。。。再說關羽,現在人稱呼他為武神或者財神,說他武藝絕倫我沒有異議,但人才濟濟的三國時代,位列三甲的人,關羽未必能佔有一席之地,財神的稱號還是來自有關羽的義,因為關羽特重情義,正是由於關羽如此地重情義,因此關羽成為民間信 仰崇拜的對象。可是人無完人,自傲是關羽的致命傷,也因此輕信了陸遜之計,為此喪命,但是僅憑這千里走單騎的典故,忠義無雙這個稱號歸於關羽,沒有人能捍衛。。。最後是諸葛亮,真的沒什麼好說的了,華夏文明5000年,一直在最具智慧TOP10排名第一位,蟬聯92144周。。。為什麼要把諸葛亮寫的這么聰明?一種說法是他是蜀國文臣中最聰明的,羅貫中當然要把他神話,第二種我覺得更可信。。。羅貫中LGZ=ZGL諸葛亮。。。不過時代在進步,不用放眼全世界,中國其實就有不少比孔明聰明的人。何出此言?古代形容有學識的人一般用學富五車來形容,但是古代的書都是用竹子編的 啊,好傢伙,一個一斤多,放在車少,雖然不會像博覽群書的羅玉鳳讀過的兩本武學典籍{知音}{故事會}這么少,但也多不到哪裡去~啰啰嗦嗦的好像跑題了。。。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千個人讀三國演義就有一千個思想,所以劉備仁德的假,孔明智慧像妖都無所謂了,能為裡面的人物唏噓不已才是我們看客的財富。

呵呵,打了這么多,純屬來這里過癮來著,沒幫樓主解決問題哈,不過推薦去讀讀三國演義,自己就會有答案了。。。

❸ 求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皇帝的統計資料表!

1.上古時代

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勛
虞舜 重華

2.夏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3.商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發
周成王 姬誦
周康王 姬釗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滿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厲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靜
周幽王 姬宮湦
4.2 東周
東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莊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齊
周惠王 姬閬
周襄王 姬鄭
周頃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簡王 姬夷
周靈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貴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戰國
戰國
周安王 姬驕
周烈王 姬喜
周顯王 姬扁
周慎靚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則
秦孝文王 嬴柱
秦莊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嬰
6 漢
6.1 西漢
漢高帝 劉邦
漢惠帝 劉盈
漢高後 呂稚(太後稱制)
漢少帝 劉恭
漢少帝 劉弘
漢文帝 劉恆
漢景帝 劉啟
漢武帝 劉徹
漢昭帝 劉弗陵
昌邑王 劉賀
漢宣帝 劉詢
漢元帝 劉奭
漢成帝 劉驁
漢哀帝 劉欣
漢平帝 劉衍
孺子 劉嬰
更始帝 劉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東漢
漢光武帝 劉秀
漢明帝 劉庄
漢章帝 劉炟
漢和帝 劉肇
漢殤帝 劉隆
漢安帝 劉祜
漢少帝 劉懿
漢順帝 劉保
漢沖帝 劉炳
漢質帝 劉纘
漢桓帝 劉志
漢靈帝 劉宏
漢後少帝 劉辯
漢獻帝 劉協
7 三國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厲公)
高貴鄉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奐
7.2 蜀漢
漢昭烈帝 劉備
漢後主 劉禪
7.3 吳

長沙桓王 孫策
吳大帝 孫權
吳廢帝 孫亮
吳景帝 孫休
吳末帝 孫皓
8 晉朝
8.1 西晉
宣帝 司馬懿
景帝 司馬師
文帝 司馬昭(以上三帝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馬炎
惠帝 司馬衷
懷帝 司馬熾
愍帝 司馬鄴
8.2 東晉
元帝 司馬睿
明帝 司馬紹
成帝 司馬衍
康帝 司馬岳
穆帝 司馬聃
哀帝 司馬丕
海西公 司馬奕
簡文帝 司馬昱
孝武帝 司馬曜
安帝 司馬德宗
恭帝 司馬德文
8.2.1 十六國
8.2.1.1 成漢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漢)昭文帝 李壽
(漢)末主 李勢
8.2.1.2 漢(前趙)
(漢)光文帝 劉淵
(漢)昭武帝 劉聰
(漢)隱帝 劉粲
(前趙)劉曜
8.2.1.3 後趙
後趙
明帝 石勒
海陽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義陽王 石世
新興王 石尊
石鑒
石祗
8.2.1.4 前涼
武公(明王) 張軌
元公 張實
成王 張茂
忠成公(文王) 張駿
敬烈公(桓王) 張重華
哀公 張耀靈
威王 張祚
敬悼公(沖王) 張玄靚
悼公 張天錫
8.2.1.5 後涼
懿武帝 呂光
隱王 呂紹
靈帝 呂纂
建康公 呂隆
8.2.1.6 西涼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涼
武王 禿發烏孤
康王 禿發利鹿孤
景王 禿發傉檀
8.2.1.8 北涼
建康公 段業
武宣王 沮渠蒙遜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後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寶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沖
段隨
慕容覬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雲
文成帝 馮跋
昭成帝 馮弘
8.2.1.13 南燕
獻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連勃勃
平原王 赫連昌
昌定王 赫連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厲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堅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後秦
武昭帝 姚萇
文桓帝 姚興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國仁
武元王 乞伏乾歸
文昭王 乞伏熾盤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閔
8.2.1.19 代國
拓跋猗盧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鬱律
惠帝 拓跋賀傉
煬帝 拓跋紇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渾
吐谷渾
參見吐谷渾首領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劉裕
少帝 劉義符
文帝 劉義隆
太子 劉劭
孝武帝 劉駿
前廢帝 劉子業
明帝 劉彧
後廢帝 劉昱
順帝 劉淮
9.1.2 齊
高帝 蕭道成
武帝 蕭賾
鬱林王 蕭昭業
海陵王 蕭昭文
明帝 蕭鸞
東昏侯 蕭寶卷
和帝 蕭寶融
9.1.3 梁
武帝 蕭衍
臨賀王 蕭正德
簡文帝 蕭綱
豫章王 蕭棟
武陵王 蕭紀
元帝 蕭繹
閔帝 蕭淵明
敬帝 蕭方智
宣帝 蕭言
明帝 蕭巋
後主 蕭琮
9.1.4 陳
武帝 陳霸先
文帝 陳蒨
廢帝 陳伯宗
宣帝 陳頊
後主 陳叔寶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燾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獻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詡
幼主 元釗
孝庄帝 元子攸
長廣王 元曄
節閔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東魏
孝靜帝 元善見
9.2.3 西魏
文帝 元寶炬
廢帝 元欽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齊
文宣帝 高洋
廢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後主 高緯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恆
范陽王 高紹義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閔帝 宇文覺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贇
靜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楊堅
隋煬帝 楊廣
隋恭帝 楊侑
隋秦王 楊浩
隋越王 楊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淵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後 武曌(太後稱制)
武周聖神皇帝 武則天
唐中宗 李顯
唐殤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肅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適
唐順宗 李誦
唐憲宗 李純
唐穆宗 李恆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曄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詔
南詔
11.2 渤海國
渤海高王 大祚榮
渤海武王 大武藝
渤海文王 大欽茂
大元義
渤海成王 大華興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義
渤海簡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錫
大瑋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國
12.1 五代
12.1.1 後梁
太祖 朱溫
末帝 朱瑱
12.1.2 後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閔帝 李從厚
末帝 李從珂
12.1.3 後晉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貴
12.1.4 後漢
高祖 劉知遠
隱皇帝 劉承佑
12.1.5 後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榮
恭帝 柴宗訓
12.2 十國
12.2.1 吳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錢鏐
世宗 錢元瓘
成宗 錢弘佐
忠遜王 錢弘倧
忠懿王 錢弘俶
12.2.2 閩國
(909年-945年,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審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鈞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荊南
荊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興
文獻王 高從誨
貞懿王 高寶融
荊南侍中 高保勖
荊南侍中 高繼沖
12.2.4 楚國
楚國
(907年-951年,創立者馬殷實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
武穆王 馬殷
衡陽王 馬希聲
文昭王 馬希范
廢王 馬希廣
恭孝王 馬希萼
馬希崇
12.2.5 吳國
(904年-937年)
太祖 楊行密
烈宗 楊渥
高祖 楊渭
睿帝 楊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後主 李煜
12.2.7 南漢
(917年-971年)
高祖 劉岩
殤帝 劉玢
中宗 劉晟
後主 劉鋹
12.2.8 北漢
(951年-979年)
世祖 劉旻
睿宗 劉鈞
少主 劉繼恩
英武帝 劉繼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後主 王衍
12.2.10 後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後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趙匡胤
宋太宗 趙光義
宋真宗 趙恆
宋仁宗 趙禎
宋英宗 趙曙
宋神宗 趙頊
高太後 宣仁太後高氏(太後垂簾)
宋哲宗 趙煦
宋徽宗 趙佶
宋欽宗 趙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趙構
宋孝宗 趙眘
宋光宗 趙淳
宋寧宗 趙擴
宋理宗 趙昀
宋度宗 趙禥
謝太後 謝道清(太後垂簾)
宋恭帝 趙顯
宋端宗 趙昰
趙昺
14 遼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遼應天後 述律平(太後稱制)
遼東丹王 耶律倍
遼太宗 耶律德光
遼世宗 耶律阮
遼穆宗 耶律璟
遼景宗 耶律賢
遼蕭太後 蕭綽(蕭撒葛只)
遼聖宗 耶律隆緒
遼興宗 耶律宗真
遼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繼遷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諒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順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純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頊
獻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金太宗 完顏晟
金熙宗 完顏亶
海陵王 完顏亮
金世宗 完顏雍
金章宗 完顏璟
衛紹王 完顏永濟
金宣宗 完顏珣
金哀宗 宛顏守緒
金末帝 完顏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鐵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監國)
元太宗 窩闊台
馬乃真後 (稱制)
元定宗 貴由
海迷失後 (稱制)
元憲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禪汗)
元成宗 鐵穆耳 (完澤篤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 (普顏篤汗)
元英宗 碩德八剌 (格堅汗)
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圖帖睦爾 (札牙篤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寧宗 懿璘質班
元順帝 妥懽帖睦爾 (元惠宗)(烏哈圖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號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號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號永樂 (廟號初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熾,年號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號宣德
明英宗 朱祁鎮,年號正統/天順
明代宗 朱祁鈺,年號景泰
明憲宗 朱見深,年號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號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號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號嘉靖
明穆宗 朱載垕,年號隆慶
明神宗 朱翊鈞,年號萬曆
明光宗 朱常洛,年號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號天啟
明思宗 朱由檢,年號崇禎
18.1 順
李自成,年號永昌
18.2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19 清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通稱順治皇帝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通稱康熙皇帝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通稱雍正皇帝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乾隆,通稱乾隆皇帝
清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通稱嘉慶皇帝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通稱道光皇帝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通稱咸豐皇帝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通稱同治皇帝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通稱光緒皇帝
清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

❹ 中國各個朝代存在的歷史。

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之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公元220-280 年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東晉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清朝皇帝順序表: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速記口訣: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列,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民國再共和,
好吧 到當代了

❺ 中國歷史長河中,一共有多少位帝王

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享年89歲(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計年不準確,故不計);壽命最短的帝王是東漢殤帝劉隆,2歲即亡。
歷代王朝中,延續最久的是周朝,共800餘年(西周300餘年,東周515年);存在時間最短暫的是北遼,均僅一年多。
夏:(啟以後)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妣姓,共傳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縣)。
1、宗神夏禹 ??年 2、帝啟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發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東周,姬姓,建都:鎬京(西安)、洛陽。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l、武王發 7年 2、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滿 55年
6、共王緊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變 16年
l0、厲王胡 37年 -共和時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宮湼 ll年。
武王之前還有:古公亶父(太王)、季歷、文王,雖有強大的勢力,但在名義上
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候國。
東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
25年 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簡王夷 14年 11、靈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貴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驕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顯王扁 48年 24、慎靚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東周君傑 7年。

春秋戰國:
春秩,公元前77O--475,戰國,公元前475--22l年。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
處於四分五裂割據的狀態,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經過不斷兼並,到戰國初年,
也有十幾個國家,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國七雄」。
因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難以查找,敬請原諒。

秦:(統一後)公元前22l--2Ol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l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
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l、高祖幫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l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驁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嬰 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l、王莽,始建國,l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l9年。
8、沖帝炳 永加 l年。
9、質帝鑽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O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
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O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l、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l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l、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l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l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後二期:前期的政權有:蜀(成漢)、漢和前趙、
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
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
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l、劉 淵 6年 2、劉 和 l年 3、劉 聰 8年 4、劉l 傑 l年 5、劉 曜 l3年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榮 l年
前涼:313--376 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
l、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l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鍚 l2年。
後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l、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後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雲 3年。
南燕:398--4lO 鮮卑族,歷二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漢族,歷二帝,建都:昌黎。
l、馮 跋 22年 2、馮 弘 6年。
後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l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南涼:397--4l4 鮮卑族,歷三帝,建都:樂都。
l、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O0--42O 漢族,歷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歷三帝,建都:張掖。
1、段 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鮮卑族,歷四帝,建都:金城(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歷三帝,建都:統葛(陝西橫山)。
l、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 昌 4年 3、赫連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個皇帝。
一、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五、廢帝劉予業 永元 l年。
六、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七、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八、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Ol,共23年,七個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賾 永明 ll年。
三、廢帝肖昭業 隆昌 l年。
四、廢帝肖昭文 延興 l年。
五、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六、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寶融 中興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二、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三、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三、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陳 頊 太建 l4年。
五、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節閔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東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O--577,共28年,五i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
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贇 l年
5、靜帝闡 2年。

隋朝:58l--6l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l--60O、仁壽60l--6O4)
二、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三、恭帝楊侑 義寧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
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
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
十二、順宗 誦 永貞 l年。
十三、憲宗 純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
十五、敬宗 湛 寶歷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國 9O7--96O
五代:
後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二、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從厚 應順 l年。
四、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O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二、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廣順 3年。
二、世宗 榮 顯德 6年。
三、恭德宗訓 l年。
十國: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吳: 892--937 建都:楊卅
一、楊行密 15年。
二、楊 渥 3年。
三、楊隆演 lO年。
四、楊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長沙

❻ <<兩京賦>>的內容

作品原文
西京賦
有馮虛公子者,心侈體忲,雅好博古,學乎舊史氏,是以多識前代之載。言於安處先生曰:夫人在陽時則舒,在陰時則慘,此牽乎天者也。處沃土則逸,處瘠土則勞,此系乎地者也。慘則鮮於歡,勞則褊於惠,能違之者寡矣。小必有之,大亦宜然。故帝者因天地以致化,兆人承上教以成俗,化俗之本,有與推移,何以核諸?秦據雍而強,周即豫而弱,高祖都西而泰,光武處東而約,政之興衰,恆由此作。先生獨不見西京之事歟?請為吾子陳之。
漢氏初都,在渭之涘,秦里其朔,實為咸陽。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綴以二華,巨靈贔屓,高掌遠跖,以流河曲,厥跡猶存。右有隴坻之隘,隔閡華戎,岐梁汧雍,陳寶鳴雞在焉。於前終南太一,隆崛崔萃,隱轔鬱律,連岡乎嶓冢,抱杜含戶,欱灃吐鎬,爰有藍田珍玉,是之自出。於後則高陵平原,據渭踞涇,澶漫靡迤,作鎮於近。其遠則九嵕甘泉,涸陰冱寒,日北至而含凍,此焉清暑。爾乃廣衍沃野,厥田上上,實為地之奧區神皋。昔者,大帝說秦穆公而覲之,饗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乃為金策,錫用此土,而翦諸鶉首。是時也,並為強國者有六,然而四海同宅西秦,豈不詭哉!
自我高祖之始入也,五緯相汁以旅於東井。婁敬委輅,斡非其議,天啟其心,人惎之謀,及帝圖時,意亦有慮乎神祇,宜其可定以為天邑。豈伊不虔思於天衢?豈伊不懷歸於枌榆?天命不滔,疇敢以渝!
於是量徑輪,考廣袤,經城洫,營郭郛,取殊裁於八都,豈啟度於往舊。乃覽秦制,跨周法,狹百堵之側陋,增九筵之迫脅。正紫宮於未央,表嶢闕於聞闔。疏龍首以抗殿,狀巍峨以岌嶪。亘雄虹之長梁,結棼橑以相接。蔕倒茄於藻井,披紅葩之狎獵。飾華榱與璧璫,流景曜之韡曄。雕楹玉磶,綉栭雲楣。三階重軒,鏤檻文㮰。右平左域,青瑣丹墀。刊層平堂,設切厓隒。坻崿鱗眴,棧齴巉嶮。襄岸夷塗,修路陵險。重門襲固,姦宄是防。仰福帝居,陽曜陰藏。洪鍾萬鈞,猛虡趪趪。負筍業而余怒,乃奮翅而騰驟。
朝堂承東,溫調延北,西有玉台,聯以昆德。嵯峨崨嶪,罔識所則。若夫長年神仙,宣室玉堂,麒麟朱鳥,龍興含章,譬眾星之環極,叛赫戲以輝煌。正殿路寢,用朝群辟。大夏耽耽,九戶開辟。嘉木樹庭,芳草如積。高門有閌,列坐金狄,內有常侍謁者,奉命當御。蘭台金馬,遞宿迭居。次有天祿石渠校文之處,重以虎威章溝嚴更之署。徼道外周,千廬內附,衛尉八屯,警夜巡晝。植鎩懸犬,用戒不虞。
後宮則昭陽飛翔,增成合歡,蘭林披香,鳳凰鴛鸞。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故其館室次舍,采飾纖縟。裛以藻綉,文以朱綠,翡翠火齊,絡以美玉。流懸黎之夜光,綴隨珠以為燭。金戺玉階,彤庭輝輝。珊瑚林碧,瓀珉磷彬。珍物羅生,煥若昆侖。雖厥裁之不廣,侈靡逾乎至尊。於是鉤陳之外,閣道穹隆,屬長樂與明光,徑北通乎桂宮。命般爾之巧匠,盡變態乎其中。後宮不移,樂不徙懸,門衛供帳,官以物辨。恣意所幸,下輦成燕。窮年忘歸,猶弗能遍。瑰異日新,殫所未見。
惟帝王之神麗,懼尊卑之不殊。雖斯宇之既坦,心猶憑而未攄 ,思比象於紫微,恨阿房之不可廬。覛往昔之遺館。獲林光於秦余。處甘泉之爽塏,乃隆崇而弘敷。既新作於迎風,增露寒與儲胥。托喬基於山岡,直滯霓以高居。通天訬以竦峙,徑百常而莖擢。上辯華以交紛,下刻哨其若削,翔鶴仰而不逮,況青鳥與簧雀。伏欞檻而俯聽,聞雷霆之相激。
柏梁既災,越巫陳方。建章是經,用厭火祥。營宇之制,事兼未央。圜闕竦以造天,若雙碣之相望。鳳騫翥於甍標,咸溯風甫欲翔。閶闔之內,別風嶕嶢。何工巧之瑰瑋,交綺豁以疏寮。干雲霧而上達,狀亭亭以苕苕。神明崛其特起,井干疊而百增。跱游極於浮柱,結重欒以相承。累層構而遂隮,望北辰而高興。消氛埃於中宸,集重陽之清澄。瞰宛虹之長鬐,察雲師之所憑。上飛闥而仰眺,正睹瑤光與玉繩。將乍往而未半,休悼栗而慫兢,非都盧之輕趫,孰能超而究升?
馭娑駘盪?燾弄桔桀。枍詣承光,睽瓜庨豁。增桴重棼,鍔鍔列列。反宇業業,飛檐䡾䡾。流景內照,引曜日月。天梁之宮,實開高闈。旗不脫扃,結駟方蘄。轢輻輕騖,容於一扉。長廊廣廡.途閣雲蔓。閈庭詭異,門千戶萬。重閨幽闥,轉相逾延。望䆗窱以徑延,眇不知其所返。既乃珍台蹇產以極壯,橙道邐倚以正東。似閬風之遐扳,橫西洫而絕金墉。城尉不弛拆,而內外潛通。
前開唐中,彌望廣橡。顧臨太液,滄池漭沆。漸台立子中央;赫昈昈以弘敞。清淵洋洋,神山峨峨。列瀛洲與方丈,夾蓬萊而駢羅。上林岑以壘嶵,下嶄嚴以岩齬。長風激於別島,起洪濤而揚波。浸石菌於重涯,濯靈芝以朱柯。海若游於玄渚,鯨宜失流而蹉跎。於是采少君之端信,庶欒大之貞固。立修莖之仙掌,承雲表之清露。屑瓊蕊以朝飧,必性命之可度。美往普之松喬,要羨門乎天路。想升龍於鼎湖,豈時俗之足慕。若歷世而長存,何遽營乎陵墓!徒觀其城郭之制,則旁開三門,參塗夷庭,方軌十二,街衢相經。廛里端直,甍宇齊平。北闕甲第,當道直啟。程巧致功,期不紘陊。木衣綈錦,士被朱紫。武庫禁兵,設在蘭錡。匪石匪董,疇能宅此?爾乃廓開九市,通闤帶闠。旗亭五重,俯察百隧。周制大胥,今也惟尉。瓌貨方至,鳥集鱗萃。鬻者兼贏,求者不匱。爾乃商賈百族,裨販夫婦,鬻良雜普,蚩眩邊鄙。何必昏於作勞,邪贏優而足恃。彼肆人之男女,麗美奢乎許史。若夫翁伯濁質,張里之家,擊鍾鼎食,連騎相過。東京公侯,壯何能加?都邑游俠,張趙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輕死重氣,結黨連群?實蕃有徒,其從如雲。茂陵之原,陽陵之朱。趫悍虓豁,如虎如貙。睚眥蠆芥,屍僵路隅。丞相欲以贖子罪,陽石污而公孫誅。若其五縣游麗辯論之士,街談巷議,彈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所好生毛羽,所惡成創痏。郊甸之內,鄉邑殷賑。五都貨殖,既遷既引。商旅聯槅,隱隱展展。冠帶交錯,方轅接軫。封幾千里,統以京尹。郡國宮館,百四十五。右機盩屋,並卷酆鄠。左暨河華,遂至虢土。上林禁苑,跨谷彌阜。東至鼎湖,邪界細柳。掩長楊而聯五柞,繞黃山而款牛首。繚垣綿聯,四百餘里。植物斯生,動物斯止。眾鳥翩翻,群獸飈呆。散似驚波,聚以京峙,伯益不能名,隸首不能紀。林麓之饒,於何不有?木則樅括根楠,梓械楩楓。嘉卉灌叢,蔚若鄧林。鬱蓊薆薱,橚爽櫹椮。吐葩颶榮,布葉垂陰。草則箴莎營蒯,薇蕨荔苀,王蒭莔台,戎葵懷羊。苯蒓蓬茸,彌皋被岡。筱盪敷衍,編町成篁。山谷原濕,泱漭無疆。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樹以柳杞。豫章珍館,揭焉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檬汜。其中則有黿鼉巨鱉,鱣鯉鱮鮦,鮪鯢鱨鯊,修額短項,大日折鼻,詭類殊種。鳥則鷫鸘鴰鴇,鴐鵝鴻鶴。上春候來?季秋就溫。南翔衡陽,北棲雁門。奮隼歸鳧,沸卉軿訇。眾形殊聲,不可勝論。於是孟冬作陰,寒風肅殺。雨雪飄飄,冰霜慘烈。百卉具零,剛蟲搏擊。爾乃振天維,衍地絡,盪川濱,簸林薄。鳥畢駭,獸咸作,草伏木棲,寓居穴托。起彼集此,霍繹紛泊,在彼靈囿之中,前後無有垠鍔,虞人掌焉,為之營域。焚萊平場,柞木剪棘。結置百里,迒杜蹊塞。麀鹿虞虞,駢田逼仄。天子乃駕雕軫,六駿駁。戴翠帽,倚金較。璇弁玉纓?遺光倏爚。建玄弋,樹招搖。棲鳴鳶,曳雲梢。弧旌枉矢,虹旃蛻旄。華蓋承辰,天畢前驅。千乘雷動,萬騎龍趨。屬車之篷,載獫猲獢。匪唯玩好,乃有秘書。小說九百,本自虞初。從容之求,實侯實儲。於是蚩尤秉鉞,奮鬣被般。禁御不若,以知神奸,魑魅魍魎,莫能逢旃。陳虎旅於飛廉,正壘壁乎上蘭。結部曲,整行伍。燎京薪,駭雷鼓。縱獵徒,赴長莽。迾卒清候,武士赫怒。緹衣韎韐,睢盱拔扈。光炎燭天庭,囂聲震海浦。河渭為之波盪,吳獄為之陁堵。百禽棱遽,騤瞿奔觸。喪精亡魂,失歸忘趨。投輪關輻,不邀自遇。飛罕潚箾,流鏑𢶉㩧。矢不虛舍,鋌不苟躍。當足見蹍,值輪被轢。僵禽斃獸,爛若磧礫。但觀置羅之所罥結,竿殳之所揘畢,叉簇之所攙捔,徒搏之所撞㧙,白日未及移其晷,巳獮其十七八。若夫游鷮高翚,絕坑逾斥。巉兔聯猭,陵巒超壑。比諸東郭,莫之能獲。乃有迅羽輕足,尋景追括。鳥不暇舉,獸不礙發。青骹擊於韝下,韓盧噬於緤末。及其猛毅髬髵,隅目高匡,威懾兕虎,莫之敢伉。乃使中黃之士,育獲之儔,朱鬕髠髽,植發如竿。袒裼戟手,奎踽盤桓。鼻赤象,圈巨狿,摣狒蝟,㧗窳狻,揩枳落,突棘藩。梗林為之靡拉,朴叢為之摧殘。輕銳僄狡,趫捷之徒,赴洞穴,探封狐。陵重巘,獵昆駼。杪木末,攫獑猢。超殊榛,摕飛鼯。是時,後宮嬖人昭儀之倫,常亞子乘輿。慕賈氏之如皋,《北風》之同車。盤於游畋,其樂只且。於是鳥獸殫,目觀窮。遷延邪睨,集乎長楊之宮。息行夫,展車馬。收禽舉胔,數課眾寡。置互擺牲,頒賜獲鹵。割鮮野饗;鎬勤賞功。五軍六師,千列盲重。酒車酌醴,方駕授饔。升觴舉燧,既釂鳴鍾。膳夫馳騎,察貳廉空。炙炮伙,清酤ᖙ。皇恩溥怖,洪德施。'徒御悅,士忘罷。巾車命駕?回旆右移。相羊乎五柞之館,旋憩乎昆明之池。登豫章,簡矰紅。蒲且發,弋高鴻。掛白鵲,聯飛龍。磻不待絓,往必加雙。於是命舟牧,為水嬉。浮鷁首,翳雲芝。垂翟葆,建羽旗。齊枻女,縱悼歌。發引和,校鳴葭。奏《淮南》,度《陽阿》。感河馮,懷湘娥。驚蛔蛹,憚蚊蛇。然後釣魴鱧,緬鰋鮋。摭紫貝,搏耆龜。撈水豹旱潛牛。澤虞是濫,何有春秋?擿漻澥,搜川瀆。布九罭,設罣蔍。摧昆鮞,殄水族。蓬藕拔,蜃蛤剝。逞欲畋斁,效獲麑麃。謬蓼浡浪,乾池滌藪。上無逸飛,下無遺走。攫胎拾卵,紙緣盡取。取樂今日,遑恤我後!
既定且寧,焉知傾陁?大駕幸乎平樂,張甲乙而襲翠被。攢珍寶之玩好,紛瑰麗以侈靡。臨迥望之廣場,程角抵之妙戲。烏獲扛鼎,都盧尋撞。沖狹燕濯,胸突銛鋒。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華岳峨峨,岡巒參差。神木靈草,朱實離離.總會仙倡,戲豹舞羆。白虎鼓瑟,蒼龍吹篪。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蜲蛇.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度曲未終,雲起雪飛。初若飄飄,後遂霏霏。復陸重閣,轉石成雷。礔礪激而增響,磅蓋象乎天威。巨獸百尋,是為曼延。神山崔巍,欻從背見。熊虎升而挐攫,猿狖超而高援。怪獸陸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磷囷。海鱗變而成龍,狀婉婉以昷昷。舍利颺颺,化為仙車,驪駕四鹿,芝蓋九葩。蟾蜍與龜,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雲霧杏冥。畫地成川,流渭通涇。東海黃公,赤刀粵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於是不售。爾乃建戲車,樹修旃。倀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絓,譬隕絕而復聯。百馬同轡,騁足並馳。撞末之技,態不可彌。彎弓射乎西羌,又顧發乎鮮卑。
於是眾變盡,心酲醉。般樂極,悵懷萃。陰戒期門,微行要屈。降尊就卑,懷璽藏紱。便旋閭閻,周觀郊遂。若神龍之變化,章後皇之為貴。然後歷掖庭,適歡館。捐衰色,從嬿婉。促中堂之狹坐,羽觴行而無算。秘舞更奏,妙材騁技。妖蠱艷夫夏姬,美聲暢於虞氏。始徐進而嬴形,似不任乎羅綺。嚼清商而卻轉、增嬋娟以此豸。紛縱體而迅赴,若驚鶴之群罷。振朱屣於盤樽,奮長袖之颯儷。要紹修態,麗服颺菁。眠藐流眄,一顧傾城。展季桑門,誰能不營?列爵十四,竟媚取榮。盛衰無常,唯愛所丁。衛後興於鬢發,飛燕寵於體輕。爾乃逞志究欲,窮身極娛。鑒戒《唐詩》,他人是偷。自君作故,何禮之拘?增昭儀於婕妤,賢既公而又侯。許趙氏以無上,思致董於有虞。王閎爭坐於側,漢載安而不渝。
高祖創業,繼體承基。暫勞永逸,無為而治。耽樂是從,何慮何思?多歷年所,二百餘期。徒以地沃野豐,百物殷阜;岩險周固,衿帶易守。得之者強,據之者久。流長則難竭,柢深則難朽。故奢泰肆情,馨烈彌茂。鄙生生乎三百之外,傳聞於未聞之者,曾彷彿其若夢,未一隅之能睹。此何與於殷人之屢遷,前八而後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盤庚作誥,帥人以苦。方今聖上,同天號於帝皇,掩四海而為家。富有之業,莫我大也。徒恨不能以靡麗為國華,獨儉嗇以齷齪。忘《蟋蟀》之謂何?豈欲之而不能,將能之而不欲歟?蒙竊惑焉,願聞所以辯之之說也。
東京賦
安處先生於是似不能言,憮然有間,乃莞爾而笑曰:「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苟有胸而無心,不能節之以禮,宜其陋今而榮古矣!由余以西戎孤臣,而悝繆公於宮室,如之何其以溫故知新,研核是非,近於此惑?」
「周姬之末,不能厥政,政用多僻。始於宮鄰,卒於金虎。嬴氏搏翼,擇肉西邑。是時也,七雄並爭,競相高以奢麗。楚築章華於前,趙建叢台於後。秦政利觜長距,終得擅場,思專其侈,以莫己若。乃構阿房,起甘泉,結雲閣,冠南山。征稅盡,人力殫。然後收以太半之賦,威以參夷之刑。其遇民也,若剃氏之芟草,既蘊崇之,又行火焉!惵惵黔首,豈徒局高天,蹐厚地而已哉?乃救死於其頸!敺以就役,唯力是視,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於大漢而欣戴高祖。」
「高祖膺籙受圖,順天行誅,杖朱旗而建大號。所推必亡,所存必固。掃項軍於垓下,紲子嬰於軹塗。因秦宮室,據其府庫。作洛之制,我則未暇。是以西匠營宮,目翫阿房。規摹逾溢,不度不臧。損之又損之,然尚過於周堂。觀者狹而謂之陋,帝已譏其泰而弗康。」
「且高既受命建家,造我區夏矣。文又躬自菲薄,治致昇平之德。武有大啟土宇,紀禪肅然之功。宣重威以撫和,戎狄呼韓來享。咸用紀宗存主,饗祀不輟,銘勛彝器,歷世彌光。今舍純懿而論爽德,以春秋所諱而為美談,宜無嫌於往初,故蔽善而揚惡,祗吾子之不知言也。必以肆奢為賢,則是黃帝合宮,有虞總期,固不如夏癸之瑤台,殷辛之瓊室也。湯武誰革而用師哉?盍亦覽東京之事以自寤乎?」
「且天子有道,守在海外。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諒,何雲岩險與襟帶?秦負阻於二關,卒開項而受沛。彼偏據而規小,豈如宅中而圖大。」
「昔先王之經邑也,掩觀九隩,靡地不營。土圭測景,不縮不盈。總風雨之所交,然後以建王城。審曲面勢,溯洛背河,左伊右瀍。西阻九阿,東門於旋。盟津達其後,太谷通其前。回行道乎伊闕,邪徑捷乎轘轅。大室作鎮,揭以熊耳。底柱輟流,鐔以大岯。溫液湯泉,黑丹石緇。王鮪岫居,能鱉三趾。宓妃攸館,神用挺紀。龍圖授羲,龜書畀姒。召伯相宅,卜惟洛食。周公初基,其繩則直。萇弘魏舒,是廓是極。經途九軌,城隅九雉。度堂以筵,度室以幾。京邑翼翼,四方所視。漢初弗之宅,故宗緒中圮。」
「巨猾間釁,竊弄神器。歷載三六,偷安天位。於時蒸民,罔敢或貳。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忿之,乃龍飛白水,鳳翔參墟。授鉞四七,共工是除。欃槍旬始,群凶靡餘。區宇乂寧,思和求中。睿哲玄覽,都茲洛宮。曰止曰時,昭明有融。既光厥武,仁洽道豐。登岱勒封,與黃比崇。」
「逮至顯宗,六合殷昌。乃新崇德,遂作德陽。啟南端之特闈,立應門之將將。昭仁惠於崇賢,抗義聲於金商。飛雲龍於春路,屯神虎於秋方。建象魏之兩觀,旌六典之舊章。其內則含德章台,天祿宣明。溫飭迎春,壽安永寧。飛閣神行,莫我能形。濯龍芳林,九穀八溪。芙蓉覆水,秋蘭被涯渚戲躍魚,淵游龜蠵永安離宮,修竹冬青。陰池幽流,玄泉洌清。鵯鶋秋棲,鶻鵃春鳴。鴡鳩麗黃,關關嚶嚶。於南則前殿靈台,龢驩安福。謻門曲榭,邪阻城洫。奇樹珍果,鉤盾所職。西登少華,亭候修敕。九龍之內,寔曰嘉德。西南其戶,匪凋匪刻。我後好約,乃宴斯息。於東則洪池清蘌,淥水澹澹。內阜川禽,外豐葭菼。獻鱉蜃與龜魚,供蝸蠯與菱芡。其西則有平樂都場,示遠之觀。龍雀蟠蜿,天馬半漢。瑰異譎詭,燦爛炳煥。奢未及侈,儉而不陋。規遵王度,動中得趣。」
「於是觀禮,禮舉儀具。經始勿亟,成之不日。猶謂為之者勞,居之者逸。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後之卑室。乃營三宮,布教頒常。復廟重屋,八達九房。規天矩地,授時順鄉。造舟清池,惟水泱泱左制辟雍,右立靈台。因進距衰,表賢簡能。馮相觀祲,祈禠禳災。」
「於是孟春元日,群後旁戾。百僚師師,於斯胥洎。藩國奉聘,要荒來質。具惟帝臣,獻琛執贄。當覲乎殿下者,蓋數萬以二。爾乃九賓重,臚人列。崇牙張,鏞鼓設。郎將司階,虎戟交鎩龍輅充庭,雲旗拂霓。夏正三朝,庭燎晰晰。撞洪鍾,伐靈鼓,旁震八鄙,軯磕隱訇若疾霆轉雷而激迅風也。」
「是時稱警蹕已下凋輦於東廂。冠通天,佩玉璽,紆皇組,要干將。負斧扆,次席紛純,左右玉幾而南面以聽矣。然後百辟乃入,司儀辨等,尊卑以班,璧羔皮帛之贄既奠,天子乃以三揖之禮禮之。穆穆焉,皇皇焉,濟濟焉,將將焉,信天下之壯觀也。乃羨公侯卿士,登自東除,訪萬機,詢朝政,勤恤民隱,而除其眚。人或不得其所,若己納之於隍。荷天下之重任,匪怠皇以寧靜。發京倉,散禁財。賚皇寮,逮輿台。命膳夫以大饗,饔餼浹乎家陪。春醴惟醇,燔炙芬芬。君臣歡康,具醉熏熏。千品萬官,已事而踆勤屢省,懋乾乾。清風協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憲先靈而齊軌,必三思以顧愆。招有道於側陋,開敢諫之直言。聘丘園之耿絜,旅束帛之戔戔。上下通情,式宴且盤。」
「及將祀天郊,報地功,祈福乎上玄,思所以為虔。肅肅之儀盡,穆穆之禮殫。然後以獻精誠,奉禋祀,曰:『允矣,天子者也。』乃整法服,正冕帶。珩紞紘綖,玉笄綦會。火龍黼黻,藻繂鞶厲。結飛雲之袷輅,樹翠羽之高蓋。建辰旒之太常,紛焱悠以容裔。六玄虯之弈弈,齊騰驤而沛艾。龍輈華轙,金鋄鏤鍚。方釳左纛,鉤膺玉鑲鑾聲噦噦,和鈴鉠鉠重輪貳轄,疏轂飛軨羽蓋威蕤,葩瑵曲莖。順時服而設副,咸龍旗而繁纓。立戈迤戛,農輿輅木。屬車九九,乘軒並轂。曠弩重旃,朱旄青屋。奉引既畢,先輅乃發。鸞旗皮軒,通帛綪旆。雲罕九斿,闟戟轇輵髶髦被綉,虎夫戴鶡。駙承華之蒲梢,飛流蘇之騷殺。總輕武於後陳,奏嚴鼓之嘈囐,戎士介而揚揮,戴金鉦而建黃鉞。清道桉列,天行星陳。肅肅習習,隱隱轔轔。殿未出乎城闕,旆已反乎郊畛盛夏後之致美,爰敬恭於明神。」
「爾乃孤竹之管,雲和之瑟雷鼓鼝鼝,六變既畢,冠華秉翟,列舞八佾。元祀惟稱,群望咸秩。揚槱燎之炎煬,致高煙乎太一。神歆馨而顧德,祚靈主以元吉。然後宗上帝於明堂,推光武以作配。辯方位而正則,五精帥而來摧。尊赤氏之朱光,四靈懋而允懷。於是春秋改節,四時迭代。蒸蒸之心,感物曾思。躬追養於廟祧,奉蒸嘗與蒙祠。物牲辯省,設其□衡。毛□豚白,亦有和羹。滌濯靜嘉,禮儀孔明。萬舞奕奕,鍾鼓皇皇。靈祖皇考,來顧來饗。神具醉止,降福穰穰。及至農祥晨正,土膏脈起,乘鑾輅而駕蒼龍,介馭間以剡耜。躬三推於天田,修帝籍之千畝。供□郊之粢盛,必致思乎勤己。兆民勸於疆場,感懋力以耘耔。春日載陽,合射辟雍。設業射虡,宮懸金鏞。鼖鼓路鞀,樹羽幢幢。於是備物,物有其容。伯夷起而相儀,後夔坐而為工。張大侯,制五正,設三乏,厞司旌。並夾既設,儲乎廣庭。於是皇輿夙駕,䡨於東階以須。消啟明,埽朝霞,登天光於扶桑。天子乃撫玉輅,時乘六龍。發鯨魚,鏗華鍾。大丙弭節,風後陪乘。攝提運衡,徐至於射宮。禮事展,樂物具。《王夏》闋,《騶虞》奏決拾既次,雕弓斯彀。達余萌於暮春,昭誠心以遠喻。進明德而崇業,滌饕餮之貪欲。仁風衍而外流,誼方激而遐騖。日月會於龍 狵,恤民事之勞疚。因休力以息勤,政歡忻於春酒。執鑾刀以袒割,奉觴豆於國叟。降至尊以訓恭,送迎拜乎三壽。敬慎威儀,示民不偷我有嘉賓,其樂愉愉。聲教布□,盈溢天區。文德既昭,武節是宣。三農之隙,曜威中原。歲惟仲冬,大閱西園。虞人掌焉,先期戒事。悉率百禽鳩諸靈囿。獸之所同,是謂告備。乃御小戎,撫輕軒,中畋四牡,既佶且閑。戈矛若林,牙旗繽紛。迄上林,結徒營。次和樹表,司鐸受鉦。坐作進退,節以軍聲。三令五申,示戮斬牲陳師鞠旅,教達禁成。火列具舉,武士星敷。鵝鸛魚麗,箕張翼舒。軌塵掩迒,匪疾匪徐。馭不詭遇,射不剪毛。升獻六禽,時膳四膏。馬足未極,輿徒不勞。成禮三毆,解罘放鱗。不窮樂以訓儉,不殫物以昭仁。慕天乙之弛罟,因教祝以懷民。儀姬伯之渭陽,失熊羆而獲人。澤浸昆蟲,威振八宇。好樂無荒,允文允武。薄狩於敖,既瑣瑣焉,岐陽之菟,又何足數。爾乃卒歲大儺,毆除群厲。方相秉鉞,巫覡操□。侲子萬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發無臬。飛礫雨散,剛癉必弊。煌火馳而星流,逐赤疫於四裔。然後凌天池,絕飛梁,捎魑魅,斫□狂,斬委蛇,腦方良。囚耕父於清泠,溺女魃於神潢。殘夔魖與罔像,殪野仲而殲游光。八靈為之震懾,況鬾蜮與畢方。度朔作梗,守以郁壘,神荼副焉,對操索葦。目察區陬,司執遺鬼。京室密清,罔有不韙。於是陰陽交和,庶物時育。卜征考祥,終然允淑。乘輿巡乎岱嶽,勸稼穡於原陸。同衡律而壹軌量,齊急舒於寒燠。省幽明以黜陟,及反旆而回復。望先帝之舊墟,慨長思而懷古。俟閶風而西遐,致恭祀乎高祖。既春遊以發生,啟諸蟄於潛戶。度秋豫以收成,觀豐年之多餘。嘉田畯之匪懈,行致賚於九扈。左瞰□谷,右睨玄圃。眇天末以遠期,規萬世而大摹且歸來以釋勞,膺多福以安□。總集瑞命備致嘉祥。圉林氏之騶虞,擾澤馬與騰黃。鳴女床之鸞鳥,舞丹穴之鳳皇。植華平於春輔,豐朱草於中唐。惠風廣被,澤洎幽荒。北燮丁令,南諧越裳,西包大秦,東過樂浪。重舌之人九譯,僉稽首而來王。是以論其遷邑易京,則同規乎殷盤。改奢即儉,則合美乎斯干。登封降禪,則齊德乎黃軒。為無為,事無事,永有民以孔安。遵節儉,尚素樸,思仲尼之克己,履老氏之常足。將使心不亂其所在,目不見其可欲。賤犀象,簡珠玉,藏金於山,抵璧於谷。翡翠不裂,玳瑁不蔟。所貴惟賢,所寶惟谷。民去末而反本,感懷忠而抱愨。於斯之時,海內悅,曰:『吁!漢帝之德,侯其?而。』蓋□莢為難蒔也,故曠世而不覿。惟我後能殖之,以至和平,方將數諸朝階。然則道胡不懷,化胡不柔!聲與風翔,澤從雲游。萬物我賴,亦又何求?德宇天覆,輝烈光燭。狹三王之趢趗,軼五帝之長驅。踵二皇之遐武,誰謂駕遲而不能屬?東京之懿未馨,值余有犬馬之疾,不能窮其精詳,故粗為賓言其梗概如此。若乃流遁忘反,放心不覺,樂而無節,後離其戚,一言幾於喪國,我未之學也。且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況纂帝業而輕天位?瞻仰二祖,厥庸孔肆。常翹翹以危懼,若乘奔而無轡。白龍魚服,見困豫且。雖萬乘之無懼,猶怵惕於一夫。終日不離其輜重,獨微行其焉如?夫君人者,纊塞耳,車中不內顧。佩以制容,鑾以節塗,行不變玉,駕不亂步。卻走馬以糞車,何惜□與飛兔?方其用財取物,常畏生類之殄也。賦政任役,常畏人力之盡也。取之以道,用之以時。山無槎□,畋不䴠胎,草木蕃廡,鳥獸阜滋。民忘其勞,樂輸其財。百姓同於饒衍,上下共其雍熙。烘恩素蓄,民心固結。執誼顧主,夫懷貞節。忿奸慝之干命,怨皇統之見替,玄謀設而陰行,合二九而成譎。登聖皇於天階,章漢祚之有秩。若此,故王業可樂焉。今公子苟好剿民以俞樂,忘民怨之為仇也,好殫物以窮寵,忽下叛而生憂也。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堅冰作於履霜,尋木起於櫱栽。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初制於甚泰,服者焉能改裁?故相如壯上林之觀,揚雄騁羽獵之辭,雖系以隤牆填塹,亂以收□解罘,卒無地風規,祗以昭其愆尤。臣濟□以陵君,忘經國之長基。故函谷擊柝於東西,朝顛覆而莫持。凡人心是所學,體安所習。鮑肆不知其臭,玩其所以先入。《咸池》不齊度於《(圭龜)咬》,而眾聽或疑。能不惑者,其唯子野乎!」
客既醉於大道,飽於文義,勸德畏戒,喜懼交爭。罔然若酲,朝罷夕倦,奪氣褫魄之為者,忘其所以為談,失其所以為誇。良久乃言曰:「鄙哉予乎!習非而遂迷也,幸見指南於吾子。若仆所聞,華而不實。先生之言,信而有徵。鄙夫寡識,而今而後,乃知大漢之德馨,咸在於此。昔常恨《三墳》《五典》既泯,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得聞先生之餘論,則大庭氏何以尚茲!走雖不敏,庶斯達矣!」
《二京賦》是東漢辭賦,為張衡的代表作。《二京賦》包括《西京賦》、《東京賦》兩篇。二京,指漢的西京長安與東京洛陽。《二京賦》由於其結構的嚴謹精密,被多數人認為是漢賦中的精品。

❼ 中國歷代(公元100——1900)統治者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l9年。
8、沖帝炳 永加 l年。
9、質帝鑽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O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O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l、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l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l、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l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l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後二期:前期的政權有:蜀(成漢)、漢和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內。

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
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l、劉 淵 6年
2、劉 和 l年
3、劉 聰 8年
4、劉l 傑 l年
5、劉 曜 l3年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榮 l年

前涼:313--376 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
l、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l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鍚 l2年。

後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l、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後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雲 3年。

南燕:398--4lO 鮮卑族,歷二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漢族,歷二帝,建都:昌黎。
l、馮 跋 22年
2、馮 弘 6年。

後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l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南涼:397--4l4 鮮卑族,歷三帝,建都:樂都。
l、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O0--42O 漢族,歷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歷三帝,建都:張掖。
1、段 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鮮卑族,歷四帝,建都:金城(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歷三帝,建都:統葛(陝西橫山)。
l、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 昌 4年
3、赫連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個皇帝。
一、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五、廢帝劉予業 永元 l年。
六、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七、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八、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Ol,共23年,七個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賾 永明 ll年。
三、廢帝肖昭業 隆昌 l年。
四、廢帝肖昭文 延興 l年。
五、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六、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寶融 中興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二、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三、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三、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陳 頊 太建 l4年。
五、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節閔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東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O--577,共28年,五i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
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贇 l年
5、靜帝闡 2年。

隋朝:58l--6l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l--60O、仁壽60l--6O4)
二、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三、恭帝楊侑 義寧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
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
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
十二、順宗 誦 永貞 l年。
十三、憲宗 純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
十五、敬宗 湛 寶歷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國 9O7--96O
五代:
後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二、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從厚 應順 l年。
四、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O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二、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廣順 3年。
二、世宗 榮 顯德 6年。
三、恭德宗訓 l年。

十國: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吳: 892--937 建都:楊卅
一、楊行密 15年。
二、楊 渥 3年。
三、楊隆演 lO年。
四、楊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長沙
一、馬 殷 35年。
二、馬希聲 2年。
三、馬希范 l5年。
四、馬希廣 3年。
五、馬希萼 2年。
六、馬希崇 l年。

閩: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審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義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荊南:9O7--96建都:荊州
一、高季興 22年。
二、高從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繼沖 l年。

南漢:9O5--97l 建都:廣州
一、劉 隱 12年。
二、劉 ? 32年。
三、劉 玢 1年。
四、劉 晟 l6年。
五、劉 鋹 l3年。

吳越:893--978 建都:錢塘
一、錢 鏐 41年。
二、錢元瓘 lO年。
三、錢 佐 6年。
四、錢 倧 l年。
五、錢 俶 40年。

北漢:951--979 建都:太原
一、劉 崇 4年。
二、劉 鈞 l4年。
三、劉繼恩 l年。
四、劉繼元 1l年。

後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與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趙姓,歷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義,太平興國,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禎,天聖,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頊,熙寧,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國,在位25年。
九、欽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歷九帝,趙姓。建都:臨安(杭州)。
一、高宗構,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興,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紹熙,在位 5年。
四、寧宗擴,慶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寶慶,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顯,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興,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歷十一帝.奇渥溫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鐵木耳,元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愛育萬拔力八達,皇慶,在位 9年。
五、英宗碩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孫鐵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順帝阿速吉八,大順,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歷,在位 2年。
九、文宗圖鐵木耳,至順,在位 5年。
十、寧宗懿璘質班,至順,在位 l年。
十一、順帝托權鐵木耳,元統,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記載十位,天順未列入。
據明初官修《元史》記載,自成吉思汗建國迄元順帝出亡(l206--l368),通稱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歷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樂,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熾,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鎮,正統,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鈺,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鎮,天順,在位 8年。(復辟)
八、憲宗見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載垕,隆慶,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鈞,萬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啟,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檢,崇禎,在位17年。

李自成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歷十帝(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年號天命和清太宗,年號天聰不計在內)。滿族,愛新覺羅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臨,為順治,在位l8年。
二、聖祖玄燁,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歷,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顒琰,為嘉慶,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寧,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為咸豐,在位1l年。
八、穆宗載淳,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載湉,為光緒,在位34年。
十、溥 儀,為宣統,在位 3年。

中華民國
1921-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

❽ 從秦始皇下面至推翻滿清都有那些皇帝.

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代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朝和春秋、戰國時代之王、公、侯加進去,就更多了,這些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
嘗試從廿五史等工具書中搜集大量帝王資料,編制一覽表,包括朝代、稱號、生歿年代、在位年代、登基歲數、年號等,並在備注中列出死因。試將這四百多位帝王之資料濃縮在此文中。
中國皇帝雖然自命天子,被稱萬歲,但長壽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歲以下的佔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內。其餘約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過八十歲的只有五位,即最長壽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蕭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81)、宋高宗趙構(80)和五代吳越武肅王錢□(80)。
超過七十歲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國吳大帝孫權(70)等。
超過六十歲的有38位,包括漢武帝劉徹(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楊堅(63)和漢高祖劉邦(61)等。
超過五十歲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歲到49歲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贏政(49)、宋太祖趙匡胤(49)、南唐後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極(41)等。
30歲到39歲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緒皇帝(37)、咸豐皇帝(30)等。
20歲到29歲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贏胡亥(23)、順治皇帝(23)等。
10歲到19歲的有28位。
而十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歲的漢質帝劉纘,六歲的元寧宗、兩歲的漢沖帝劉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滿周歲就死去的漢殤帝劉隆。
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為。然而,有些皇帝才幾歲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幾十年,而且影響相當深遠。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漢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過40年的有11位,
包括遼聖宗(49年)、明神宗萬曆帝(48年)、梁武帝(47年)、遼道宗(46年)、元順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劉備的兒子阿斗、蜀後主劉禪(40年)。
在位超過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緒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過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遼太宗(20年)、順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禎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則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後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豐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滿十年的皇帝超過240位

熱點內容
全部法律和經濟責任 發布:2025-05-19 16:34:53 瀏覽:247
大法官聽證會 發布:2025-05-19 16:30:08 瀏覽:547
司法公證處是干什麼的 發布:2025-05-19 16:18:32 瀏覽:602
兩會司法救助 發布:2025-05-19 16:08:52 瀏覽:465
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師身份尷尬 發布:2025-05-19 15:59:00 瀏覽:107
清新區司法 發布:2025-05-19 15:58:50 瀏覽:627
法學家耶林格 發布:2025-05-19 15:58:49 瀏覽:152
司法考試60天 發布:2025-05-19 15:57:57 瀏覽:596
疫情有辦法治癒嗎 發布:2025-05-19 15:57:03 瀏覽:263
銀行對賬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9 15:55:32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