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蘇軾與法治

蘇軾與法治

發布時間: 2021-12-08 05:47:39

A. 有詩名和作者的法制古詩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9.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11.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13.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1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16.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 《一剪梅》) 17.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玉階怨〉) 18.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 ) 19.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杜甫:《月夜》) 20.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21.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溫庭筠) 22.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23.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劉禹錫:《望洞庭》) 2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李商隱《霜月》) 2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26.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 27.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 詞《江城子》) 28.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王安石《春夜》) 29. 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 (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

B. 蘇軾寫的科舉作文的名字是

《刑賞忠厚之至論》。

《刑賞忠厚之至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宋仁宗嘉祐二回年(1057年)應禮部試答而寫的文章。文章以忠厚立論,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賞以忠厚為本的範例,闡發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說理透徹,結構嚴謹,文辭簡練而平易曉暢。

主考官歐陽修認為此文脫盡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艱澀之風,十分賞識,曾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這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參加禮部進士考試時創作的文章。宋代王安石執政後,立即對取士制度進行改革,廢止了考詩賦,而改用經義,以發表政治見解的時務策作為考試的主要內容,以便選拔一些通經致用的人才,為變法服務。



這種政論性文體稱為策論。策論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問題展開論述,即論證某項國家政策或對策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側重於考查考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刑賞忠厚之至論」就是宋嘉祐二年禮部進士考試策論的題目。

C. 蘇軾那麼聰明為什麼會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呢他與司馬光同流嗎

這個問題牽涉到蘇軾、王安石、司馬光、熙寧變法等多個問題,我們逐一進行分析。

一、王安石與熙寧變法

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發動了旨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危機為目的,史稱熙寧變法。

市易務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商業壟斷集團,需要大批牙人、倉庫管理、催欠等大小的管理人員。北宋殿中侍御史韓川在《上哲宗乞罷市易》中揭露:「倉務占官六員,倉場專副、書吏、庫級等不減百人,月給俸食幾千緡。」

蘇轍在《乞放市易欠錢狀》中揭露:「市易催索錢物,凡用七十人,每人各置私名不下十人,掌簿籍,行文書,凡用三十餘人,每人各置貼寫不下五人,共約一千餘人。以此一千餘人,日夜騷擾欠戶二萬七千餘家。都城之中,養此蟊賊,恬而不怪。此事之當行者四也。市易之法,欠戶拖延日久,或未見歸著,及無家業之人,皆差人監逐,遇夜寄禁。既有此法,則一例公行寄禁,然吏卒頑狡,得錢即放,無錢即禁,榜笞捽縛,何所不至。」

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市易法》廢罷時,東京城內欠市易務錢的行戶共計27155戶,共欠237萬余貫,已致大批商戶倒閉。

D. 北宋時期王安石的新政有什麼錯誤,為何會遭到蘇軾的反對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1056~1063)進士,歷官祠部員外郎、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與其父洵、弟轍都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世稱三蘇。他的著作收入《蘇東坡全集》。



蘇軾認為刑不上大夫是指審訊方法,不是指判刑,如果「厲法禁自大臣始」、「公卿大臣有毫發之罪,不終朝而罰隨之」,小吏就自然不敢犯法了。

E. 蘇軾《決壅弊》原文翻譯

翻譯如下:

蘇軾開門見山指出,什麼叫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理想的局面是百姓無怨無訴,不用向官府求告就能解決問題。其次是不能夠達到無訴無怨,但只要百姓有訴求,都能得到回應解決,不在乎地位和地域的差別。也算是天下大治了。

然後用人的身手比喻;人的身體任何一處只要稍有躁癢,手就隨即而至。「夫是以天下可使為一身。」但怎樣才能做到「天下可使為一身」?他認為,重要的關鍵是推行仁政。所謂的愛民如子,視君如父。因此,「天子之貴,士民之賤,可使相愛。憂患可使同,緩急可使救。」實質上是儒家忠恕思想的觀點。

筆鋒一轉,以「今也不然」折引當下,歷數弊端。百姓有怨,求告無門。如訴之於天,如訴之於鬼神。高官高高在上不察民情,基層官吏貪污不堪賄賂肆行。「舉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錢無以行之。」與前述兩相對比,當下的危世敗局已赫然在目。何至於此?

一般而言,法治是當政者的首選治國方略。文章把這個論點隱略了。而直接以漢唐朝和宋朝當下作為論據兩相比較;「昔者漢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虛無據之法而繩天下,故小人以無法為奸。」

漢唐朝的弊端在於法制不明,導致「故小人以無法為奸」。而當下卻是法網恢恢,舉手動足皆涉法。但貪官污吏卻以借法整人斂財,逃避罪責。「故小人以法為奸。」相比之下,結論是顯然的:表面意義上的法治與否是起不到安邦治國實際效果的。

議論到此,不禁引人入勝。此路不通,途徑何在?之後文章又另闢蹊徑「今天下所為多事者,豈事之誠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則新故相仍,紛然而不決,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政事繁多的主要原因是官吏和部門的私利所致。都是變著法要以權謀利。政府系統患了「腸梗阻」。導致不能政通人和,令行禁止。這就是「壅弊」。

行文到此,才把中心論點「決壅弊」赫然亮出。在列舉了王猛治秦的史實,分析了當下官場的各種弊端後,蘇軾順理成章的推出"決壅弊"的措施;「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厲精。」「省事莫如任人,厲精莫如自上率之」。

蘇軾的說法簡而言之,政治要務實;說到底還是人的因素第一。執政者要勵精圖治,勤政為民,接地氣,做好表率;管治要減省煩民擾民的政事,而要做到這一點又有賴於必須具備高素質的官吏隊伍。他認為表面上的法治與否都不是關鍵的。

想法不錯。但再仔細推敲,如何才能做到「省事莫如任人,厲精莫如自上率之」。豈不是又是沒有答案的答案。

蘇軾還是儒家的仁政理想。從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來看,以人治為基礎的儒家仁政理想不僅從來沒有實現過而且史實證明也是行不通的。畢竟法治是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這是毋庸置疑的。

(5)蘇軾與法治擴展閱讀

作者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代表作品

1、《東坡七集》

蘇軾的詩文集110卷。包括《東坡集》40卷,《東坡後集》20卷,《東坡奏議》15卷,《東坡外製集》3卷附樂語,《東坡內制集》10卷,《東坡應詔集》10卷,《東坡續集》12卷附校記。

2、《東坡易傳》

」全書以「四庫全書」中的《東坡易傳》為底本,參照其它多種刻本進行校勘整理,並在每一篇章前寫了簡要評介,以便於讀者閱讀和理解。

3、《東坡樂府》

東坡樂府,北宋蘇軾的詞集。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元代延佑年間括蒼人葉曾雲間南阜書堂刻本(雲間,即今之松江),該本子曾於一九五七年由古典文學出版社影印出版。

一九七九年,復旦大學中文系陳允吉用影印元刊本作底本,並以《宋六十名家詞》、《四印齋所刻詞》、《︹村叢書》等本子中所及蘇軾詞作校,校點整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東坡樂府》在宋徽宗崇寧二年與蘇軾的其他著作集子一起被禁。

F. 蘇軾為什麼會反對王安石變法

【客觀地分析歷史,以敬畏之心評價人與事】

蘇東坡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市)任武裝部副部長,下班時間種地、作詩、研究吃,發明了“東坡肉”,寫下了享譽後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反正人生如夢,便敬江月一杯吧;之前由於在獻給神宗的《湖州謝上表》中發了幾句牢騷:“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站在守舊派的立場,表達對變法派人員的不滿,被以何正臣為首的御史們批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從而引發烏台詩案,鋃鐺入獄,而已罷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不計前嫌,上書:“聖朝不宜誅名士”,最好蘇氏被神宗貶到黃州,讓他撿回條小命。

兩年後,王安石去世,蘇軾奉旨寫悼文,“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兩人雖政見不和,最後卻互敬互重,給我們留下許多暖暖的溫情。

G. 決壅弊 蘇軾文言文翻譯

原文

所貴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訴而無冤,不謁而得其所欲。此堯舜之盛也。其次不能無訴,訴而必見察;不能無謁,謁而必見省,使遠方之賤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識官府之難;而後天下治。

今夫一人之身,有一心兩手而已,疾痛苛癢,動於百體之中,雖其甚微不足以為患,而手隨至。夫手之至,豈其一一而聽之心哉?心之所以素愛其身者深,而手之所以親聽於心者熟,是故不待使令而卒然以自至。聖人之治天下,亦如此而已。

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訴其冤,如訴之於天;有不得已而謁其所欲,如謁之於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詳悉,而付之於胥吏。故凡賄賂先至者,朝請而夕得;徒手而來者,終年而不獲。至於故常之事,人之所當得而無疑者,莫不務為留滯。

以待請屬,舉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錢無以行之。昔者漢、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虛無據之法而繩天下,故小人以無法為奸。今也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舉天下惟法之知。所欲排者,有小不如法,而可指以為瑕;所欲與者,雖有所乖戾,而可借法以為解。

故小人以法為奸。今天下所為多事者,豈事之誠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則新故相仍,紛然而不決,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昔桓、文之霸,百官承職,不待教令而辦。四方之賓至,不求有司。王猛之治秦,事至纖悉,莫不盡舉,而人不以為煩。

蓋史之所記:麻思還冀州,請於猛,猛曰:「速裝,行矣。」至暮而符下,及出關,郡縣皆已被符。其令行禁止,而無留事者,至於纖悉,莫不皆然。苻堅以戎狄之種,至為霸王,兵強國富,垂及昇平者,猛之所為,固宜其然也。

今天下治安,大吏奉法,不敢顧私;而府史之屬,招權鬻法,長吏心知而不問,以為當然。此其弊有二而已:事繁而官不勤,故權在胥吏。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厲精。省事,莫如任人;厲精,莫如自上率之。

今之所謂至繁,天下之事,關於其中。訴之者多而謁之者眾,莫如中書與三司。天下之事,分於百官,而中書聽其治要。郡縣錢幣,制於轉運使,而三司受其會計,此宜若不至繁多。然中書不待奏課以定其黜陟,而關預其事,則是不任有司也。

古之聖王,愛日以求治,辨色而視朝。苟少安焉,而至於日出,則終日為之不給。以少而言之,一日而廢一事,一月則可知也;一歲,則事之積者不可勝數也。故欲事之無繁,則必勞於始而逸於終,晨興而晏罷。天子未退,則宰相不敢歸安於私第;

宰相日昃而不退,則百官莫不震悚,盡力於王事,而不敢宴遊。如此,則纖悉隱微莫不舉矣。天子求治之勤,過於先王,而議者不稱王季之晏朝,而稱舜之無為;不論文王之日昃,而論始皇之量書。此何以率天下怠耶?臣故曰:厲精莫如自上率之,則壅蔽決矣。

譯文:

蘇軾開門見山指出,什麼叫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理想的局面是百姓無怨無訴,不用向官府求告就能解決問題。其次是不能夠達到無訴無怨,但只要百姓有訴求,都能得到回應解決,不在乎地位和地域的差別。也算是天下大治了。

然後用人的身手比喻;人的身體任何一處只要稍有躁癢,手就隨即而至。「夫是以天下可使為一身。」但怎樣才能做到「天下可使為一身」?他認為,重要的關鍵是推行仁政。所謂的愛民如子,視君如父。因此,「天子之貴,士民之賤,可使相愛。

筆鋒一轉,以「今也不然」折引當下,歷數弊端。百姓有怨,求告無門。如訴之於天,如訴之於鬼神。高官高高在上不察民情,基層官吏貪污不堪賄賂肆行。「舉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錢無以行之。」與前述兩相對比,當下的危世敗局已赫然在目。

一般而言,法治是當政者的首選治國方略。文章把這個論點隱略了。而直接以漢唐朝和宋朝當下作為論據兩相比較;「昔者漢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虛無據之法而繩天下,故小人以無法為奸。」

漢唐朝的弊端在於法制不明,導致「故小人以無法為奸」。而當下卻是法網恢恢,舉手動足皆涉法。但貪官污吏卻以借法整人斂財,逃避罪責。「故小人以法為奸。」

議論到此,不禁引人入勝。此路不通,途徑何在?之後文章又另闢蹊徑「今天下所為多事者,豈事之誠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則新故相仍,紛然而不決,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政事繁多的主要原因是官吏和部門的私利所致。都是變著法要以權謀利。

行文到此,才把中心論點「決壅弊」赫然亮出。在列舉了王猛治秦的史實,分析了當下官場的各種弊端後,蘇軾順理成章的推出"決壅弊"的措施;「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厲精。」「省事莫如任人,厲精莫如自上率之」。

蘇軾的說法簡而言之,政治要務實;說到底還是人的因素第一。執政者要勵精圖治,勤政為民,接地氣,做好表率;管治要減省煩民擾民的政事,而要做到這一點又有賴於必須具備高素質的官吏隊伍。他認為表面上的法治與否都不是關鍵的。

想法不錯。但再仔細推敲,如何才能做到「省事莫如任人,厲精莫如自上率之」。豈不是又是沒有答案的答案。

蘇軾還是儒家的仁政理想。從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來看,以人治為基礎的儒家仁政理想不僅從來沒有實現過而且史實證明也是行不通的。畢竟法治是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這是毋庸置疑的。


(7)蘇軾與法治擴展閱讀: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H. 有關法治的詩句、名言警句

法治的名言警句匯總如下

1、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2、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諺

3、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列寧

4、法律是社會的習慣和思想的結晶。——托·伍·威爾遜

5、實際上,我們想要的不是針對犯罪的法律,而是針對瘋狂的法律。——馬克·吐溫

6、自由是一種必須有其自己的權威、紀律以及制約性的生活方式。——李普曼

7、法律是為了保護無辜而制定的。——愛略特

8、法律因罪惡而發展,並且懲辦罪惡。——弗洛里奧

9、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司馬遷

10、綱紀廢棄之日,便是暴政興起之時。——威·皮物特

11、法律只不過是我們意志的記錄。——盧梭《社會契約論》

12、法律是社會習俗和思想的結晶。——美國總統威爾遜

13、法律是最保險的頭盔。——愛·科克

14、極端的法規,就是極端的不公。——西塞羅

15、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帝國的王侯。——(美)德沃金

16、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秩序。——(美)凱爾森

17、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拉倫茨

18、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埃利希

19、我不同意你說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

2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無個的法。——西塞羅

21、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嚴的表現。——(法)羅伯斯庇爾

22、自然界中沒有獎賞和懲罰,只有因果報應。——(英國)瓦謝爾

23、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基希曼

24、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戰國)管子

25、法律總是把全民的安全置於個人的安全之上。——西塞羅

26、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斯賓諾莎

27、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龐德

28、你所說的話不一定正確,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

29、法律源於人的自衛本能。——英格索爾

30、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

I. 研究蘇軾思想的意義和目的有哪些

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是以歷代思想家對社會「治亂興衰」的思考和實踐為主要內容。蘇軾所處的北宋時期,一方面士人面對戰爭之後社會生產生活百廢待興的局面,以救弊興圖為己任,紛紛提出各自的社會改革方案;另一方面由於「祖宗家法」和「儒學復興」的浪潮,文人社會地位提高,激發了其登上政治舞台的從政熱情,形成了士大夫與君王「共定國是」的格局。蘇軾的社會思想源於對所處時代的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他以引佛道入儒和對性情論、道德風俗的論述為理論基礎,從君臣觀、禮制、刑法、宗教以及經濟思想與社會秩序穩定等方面提出了以儒家的仁愛政府和等級社會秩序為基礎而又超越經典的理想社會模式。 蘇軾的社會思想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受傳統儒家君臣觀念的影響,蘇軾認為只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才可以發揮統治階級社會道德典範的作用。而在社會控制方面,蘇軾不但受傳統儒家「德主刑輔」思想的影響而主張推崇禮治、兼用法治,將社會軟控制與硬控制手段相結合,而且他還善於利用民眾對宗教的敬畏以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此外,蘇軾受傳統儒家「民有恆產,方有恆心」的影響,認為保持社會秩序穩定的關鍵就是使人民安居樂業,因而對土地制度、賦稅制度、水利工程和賑濟災傷等民生問題的解決給予了高度重視。 蘇軾的社會思想具有綜合性強、以禮為本和注重民生的特點。蘇軾雖然將儒釋道三教思想從學術上相互融合,並且肯定了佛道思想在平衡個人心理和社會關系方面的作用,但其社會思想依然是以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為主體,以德為本、以禮為教。此外,蘇軾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始終貫穿於他的社會思想當中。蘇軾的社會思想較同時代士人,因為對儒釋道思想的兼容並包而更加具有現實性。因而他提出的理想社會模式為士人提供了一個更大的選擇空間:既可在積極入世之時追求聖人的兼濟天下之道,盡職盡責;又可在挫折之時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以達到內心的平衡。這種理想社會模式,不僅有利於調節士人在不同境遇時的內心狀態,更加有利於社會整體的自我調整,以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總而言之,蘇軾的社會思想因更加註重現實,不僅對北宋社會秩序的重建和社會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也為當代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歷史經驗。

J. 犯其至難 圖其至遠是蘇軾的哪首詞

出自宋代蘇軾嘉佑八年在鳳翔東湖蘇公祠前院影壁上所作的《思治論》。

釋義:至高至難的地方沖擊,才能夠達到至臻至美的境界;向至高至難的地方發起挑戰,才能夠達到最遠的目標。意思就是,一個人敢於挖掘潛力,挑戰極限,就能超越自我。

(10)蘇軾與法治擴展閱讀:

背景

《思治論》針對時之「三患」(財之不豐、兵之不強、吏之不擇)之弊,指出要「課百官,安萬民,厚財貨,訓兵旅」;又分別在《萬言書》和《辨試館職札子之二》中力斥時弊,又向神宗提出其改革綱領乃「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

更力主擇賢選能並望神宗能「與二三大臣孜孜講求,磨以歲月,則積弊自去而人不知」。如此等等,可見東坡既非守舊儒生,亦非空腐文士,而是既謀革新、復圖漸進的務實型人物。

「早在青年時代,蘇軾就是主張革新政治的。他在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一○六○年)應「制科」考試時的試卷《進策》(包括《策略》、《策制》和《策斷》共25篇)以及後來在鳳翔判官任上所作的《思治賦》中,就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了許多切中時弊的改革主張。

他不但一針見血地指出北宋當時「有治平之名無治平之實」,「財之不豐,兵之不強,吏之不擇」是關系國家存亡的主要時弊,以及這種弊病遲遲得不到革除的原因,在於皇帝的只務虛名而不求實效和大小官員們的因循苟且,不思改革。

而且針對這些時弊,提出了「課百官」、「安萬民」、「厚貨財」、「訓兵旅」的革新措施。在政治上,他主張「歷法禁」,要像商鞅、韓非那樣,「用法治於大臣,而後及於疏賤」;他主張「決壅蔽」,鼓吹整頓吏治,任用賢能,罷斥冗員,使下情得以上達。

在財政上,他主張「均戶口」,「較賦役」,改變那種「富者地日緊益,而賦不加多,貧者地日以削,而賦不減少,」的極端不合理現象,剎住越來越嚴重的兼並之風,「使民得以少蘇」;

他主張「厚貨財」,「省奉給」,「節用廉取」,裁減「冗官」、「冗兵」,以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在軍事上,他主張「教戰守」、「訓後旅」,教會平民打仗,「使民得更代而為兵,兵得復還而為民」,藉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鞏固邊防,抵抗遼、夏的侵略。

從而結束從前那種募民為兵,終身服役,在對外戰爭中,「使老弱不堪之卒,拱手而就戳,以百萬之眾,而見屠於數千之兵的悲劇。」

由此可見,蘇東坡在青年時代就是一位主張變革的有理想和抱負的政治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思治論

熱點內容
道德根據善惡 發布:2025-05-19 16:40:25 瀏覽:941
全部法律和經濟責任 發布:2025-05-19 16:34:53 瀏覽:247
大法官聽證會 發布:2025-05-19 16:30:08 瀏覽:547
司法公證處是干什麼的 發布:2025-05-19 16:18:32 瀏覽:602
兩會司法救助 發布:2025-05-19 16:08:52 瀏覽:465
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師身份尷尬 發布:2025-05-19 15:59:00 瀏覽:107
清新區司法 發布:2025-05-19 15:58:50 瀏覽:627
法學家耶林格 發布:2025-05-19 15:58:49 瀏覽:152
司法考試60天 發布:2025-05-19 15:57:57 瀏覽:596
疫情有辦法治癒嗎 發布:2025-05-19 15:57:03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