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與研究
一是讓自己樹立法治意識,讓自己自覺學法知法用法;
二是道德其實也是規矩回的一方面,守道德答也就是守法的原始階段,所以德育其實也就是法治教育了,上好了德育課也就是上好了法治課;
三是超出道德也就是進入了法律調整范疇,所以守好德就是守法的關鍵,所以在上好德育和法治課時多採用案例教育法,用事實來教育好守德就是守法的觀念;
四是請相關法律工作者到學校講授安全也會是不錯的方法。
Ⅱ 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有哪些
1.好習慣的培養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生的可塑性強,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是好習慣,則會讓人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一輩子。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包括良好的衛生習慣、學習習慣、舉止文明的習慣、誠實守信的習慣、尊重他人的習慣、守時惜時的習慣、懂得感恩的習慣、勤於動手的習慣、鍛煉身體的習慣等等。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陣地,老師是引路人。
2.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包括體格、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完善狀態。很多家長以為只要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追求便是對孩子盡到了義務,付出了愛,其實不然。在當下,孩子嬌慣,獨立能力差的教育背景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這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著重要地位:比如《開開心心上學去》、《手拉手交朋友》、《玩得真開心》、《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分享真快樂》等教材的編寫就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就要以這些內容為依託讓學生快快樂樂上學,開開心心生活,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把他們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我們每個教師應樹立的教育理念,「有道德」更是品德教育的核心素養。
Ⅲ 小學生怎樣學好道德與法治課
小學階段上好道德與法治課十分重要。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的關鍵性階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學生接受怎樣的教育,就會成為怎樣的人。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在新形勢下,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小學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進行了新的認識,從基本學情出發,確定教學策略,以此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1.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有效學習
教會學生學習要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之後就會提升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轉變教學的觀念,讓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去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是必要的,這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有效的學習思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觀念,也需要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知識總體上難度系數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學生能夠理解,並且參與到其中就能夠對知識進行總結,也能夠得到較好的效果。針對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需要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還需要不斷地提升學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讓學生能夠跳出以前的漩渦。
2.從學生出發,優化教學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知識有效傳播的效率,就要認真地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創新已有的教學模式,不斷地對學習過程進行優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的積累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參與其中才能夠激發出更多的探究慾望,才能不斷地產生對學習的新鮮感,不斷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教學的留白在最近幾年的小學教學過程中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已經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廣和使用,並且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在課堂上教師並不是一味向學生灌輸學習的內容,而是要給學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時間,以此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多的探究性認識,提升探究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這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此種教學設計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中能夠讓教學質量得到較大的提升,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不斷地突出特定的思維和習慣,找出更加科學的答案,由此提升學生的實踐和研究能力。
3.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現代化教育理念當中非常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將學生的位置明確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才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此成為全面發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樹立起以人為本的觀念,首先需要教師轉變思想,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增加交流和互動,適當進行角色的互換。其次,適合進度和方向,在課堂上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使用多種方式營造輕松和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若是學生的興趣點比較低,教師就需要究其原因,對學生的表現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應,明確地擺正教師自己的位置,改變沉悶的課堂環境,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在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學模式,不斷地革新教學思維,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學對策。要採取有效的措施去對整個教學的環境和教學的過程進行優化,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促進學生多方面的進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對教學的內容,面對教學的環境以及教學的目標,需要教師樹立起全新的教學理念。綜合研究各類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學習要素,做好教學的准備和設計,由此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夠更好地教授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過程中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4.評價方式多樣,促進學生發展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僅有助於教師獲得教學反饋,同時有助於學生進行學習反思,及時發現自身學習的優點和不足之處。為了更好地達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教師應當採用多樣化評價,促進學生發展。《上學路上》一課教學結束之後,我不是以書面成績簡單評價學生學習情況,而是根據學生本堂課參與度、小組合作效率、提堂提問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參與度越高,小組合作效率越高,回答問題正確率越高,最終獲得的評分也就越高。除了我本人作為教師參與評價之外,我還請學生對自己本次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自評,請小組成員彼此互評。這種多樣化評價主體的方式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積極性,他們覺得自己也被當作課堂主人公,相當有成就感。評分完成之後,我挑選出得分最高的前三名同學,對他們進行了公開表揚,每人得到獎勵,還鼓勵其餘學生向這三位同學看齊。學生羨慕極了,表示自己下次也要更努力學習,以獲得大家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