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踐履形式
1. 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五千餘年的文明,其中不乏眾多道德修養方面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也的確在後世人的道德修養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當今的社會仍十分匱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不少人甚至將道德修養放置一邊,不理不顧。這種現象十分值得深思。
中華民族雖然歷經無數磨難與困苦,始終能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同中國的優良傳統文化,特別是優良的道德傳統的作用分是不開的。這些優良道德傳統是先輩們為我們留下的重要的精神財富,是我們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豐富源泉。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對後世個人道德修養建設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愛人。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幾千年來,中國人始終認為,良好的道德修養是一個人立身之根本。這道德修養包括愛己,愛人,愛國。
一個自愛的人方可談愛他人。愛己就要求我們十分注重個人道德修養的建設。熱愛生命,言行一致。而愛人則要求我們謙遜禮讓,誠信待人,推己及人。愛親人,愛朋友,愛同胞,愛集體,乃至愛全人類。此謂博愛。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杜甫,他憂國憂民,他的詩多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經常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種苦難,表達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大膽揭露社會弊端,從而成為人民的代言人。因此,他的詩具有「詩史」的性質。他的愛是大愛,是博愛,是對廣大人民的愛,這愛讓人心生欽佩。
最後是愛國,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毅然投入汨羅江,這愛國氣勢磅礴,這愛國可歌可泣。岳飛一首《滿江紅》,歌盡不少仁人志士心中企盼。這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在中國民族的長期發展中起了積極的意義,而且對提高我國當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義。
這些優秀的道德傳統在當今社會的具體體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注重整體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二是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三是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四是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五是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做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六是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傳統是一個民族世代積累下來的相對穩定的歷史經驗,它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今天,我們努力繼承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建設,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個人道德修養建設,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也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還是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優良道德傳統的熏陶和潤澤,能夠內化為個人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的准則,不斷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完善我們的人格和道德品質,加強我們的自身道德修養建設,成為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推進力量。
同時,我們只有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方能更好的加強個人道德修養建設。我們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按照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准,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帶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對今天又積極意義的精華,剔除其中帶有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糟粕。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在歷史上培養了先人們良好的個人道德修養,這些優秀成果在今天和未來同樣具有普遍性、永久性意義。所以,我們應當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培養具有時代特色的良好的個人道德修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盡自己的一份力。
2. 追求精神境界,嚮往理想人格和強調道德修養,注重道德踐履的區別
開門見山
不同。
3. 個人品德是個體對某種道德要求認同和踐履的結果,集中體現了()的內在統一 多選
個人品德是個體對某種道德要求認同和踐履的結果,集中體現了()的內在統一多選。A.道德認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為E.道德標准
這個題目的答案是:A B C D
個人道德實踐有三種基本形式,這就是道德評價、道德選擇和道德修養。如果說道德評價是以言說為主要形式的實踐活動,道德選擇是以行動為主要形式的實踐活動,那麼,道德修養則是一種既包括言說即道德評價,又包括行動即道德選擇的綜合性實踐活動。
這是由於在道德修養中,個人是需要經常運用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來推進自己的道德修養的。不僅如此,從實質性上說,道德修養也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它是以完善人自身為目的的道德實踐活動,而不是以外在善為目的的道德實踐活動。因此,道德修養屬於倫理學的重大論題。
(3)道德踐履形式擴展閱讀:
道德修養不僅專對個人十分必要,而屬且對社會也有重要意義。
一是因為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乃是所有個人道德水平的平均值。若每個人的道德水準低,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就低;若每個人的道德水準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自然也會高。
二是因為任何社會目標的實現,都要靠大量人才的參與和推動,而可以稱得上是「人才」的人,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而且還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
4. 急求,關於心理學。簡述道德體驗的幾種形式及特點,並分別舉例
道德體驗可以做多種角度的分類。按其存在形態分類,主要包括「親驗」和「想驗」。所謂「親驗」,是指體驗者親自置身於一定的關繫世界和生活情境之中,經歷或受過感動,對自身及其它存在的生存狀態及其意義有所體驗。儒家所強調的「踐履」、「體悟」是親驗。佛教所講的「修行」,也是親驗。在佛教中,如來所說的法和如來所達到的境界,你怎麼能夠知道呢?只有置身於如來所置身的情境當中,親身體驗,才能夠有所領悟。這樣說來,佛教講參禪、修煉,經過一番身體力行的磨練工夫,實際上就是促使信奉者去親身體驗的過程。佛教的修行方式與它的成佛境界的理念是相匹配的,是具有內在一致性的。世界上,像佛教這樣把修行模式與修行境界有機統一的教化,在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東正教等,也有程度不同的體現。這些都可以算做親驗。所謂「想驗」,則是指體驗者通過自己的親歷、感受和觀察,在積淀了一定的生活閱歷的基礎上,藉助於別人的表達和自己的想像去領悟表達者的生活閱歷、生存狀態及其人生意義。如此看來,約束性的學校道德教育,既缺乏親驗,也缺乏想驗,它把培養目標與培養方式分離了:道德教育的目標很高,也很誘人,但是,道德教育的形式卻是把體驗者集中在固定的場所里(如教室等),基本上採用「課堂講授」的單純知識灌輸措施,讓體驗者更多地通過記憶道德規范知識,卻希望他們生發實際的高尚德行。這其中既存在著無法擺脫的生活悖論,也存在著自身證明過程中的邏輯悖論。從相互關繫上說來,親驗與想驗是互為條件的,在一定條件下,親驗是想驗的生活基礎,想驗又是親驗的思想准備,有過想驗之後,親驗往往更加深入、豐富,而有過親驗之後,想驗才會有發生的現實生活的支持,從而更加切己、栩栩如生。海德格爾曾把個體比作一個窗戶,人們必須透過它才能看到其它一切存在。「凡是以沒有『親在』的『在』的性質的『在者』為課題的各種本體論都是賴『親在』本身的『在者狀態』的結構作根基並作說明」。無論是親驗還是想驗,都傾注了體驗者的情感等身心因素,而不僅僅是認知因素或認識活動。
5. 什麼是道德踐履能力的支撐點與關鍵點
根據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以德治國」當中的部分章節的介紹,我們可以得知:.
道德意志是道德踐履能力的支撐點和關鍵點。
具體你可以參見,十六大報告。在網上可搜得到,我就不在這里贅述了。請參考!
6. 怎樣做到道德踐履
注重道德踐履即強調道德主體在完善自身中的主體能動作用。古代主要有以下道德修養的方法可供借鑒:立志樂道立志,是指一個人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遠大的理想。樂道,是指一個人要有堅定的信仰和崇高的情操。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不可奪其志也。」說明了立志的重要性。克己內省克己,指一個人要有理智,即理性修養,並能在理智或理性修養的指導下克制自己,使思想言行符合道德要求。
內省,是指一個人能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不斷發現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視、聽、言、行都自覺的做到符合道德規范,這就是具有仁德修養的表現。
7. 你最在意哪個方面的道德踐履
注重道德踐履即強調道德主體在完善自身中的主體能動作用。古代主要有以下道德修養的方法可供借鑒:立志樂道立志,是指一個人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遠大的理想。樂道,是指一個人要有堅定的信仰和崇高的情操。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不可奪其志也。」說明了立志的重要性。克己內省克己,指一個人要有理智,即理性修養,並能在理智或理性修養的指導下克制自己,使思想言行符合道德要求。
內省,是指一個人能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不斷發現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視、聽、言、行都自覺的做到符合道德規范,這就是具有仁德修養的表現。
8. 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什麼如何踐履社會主義道德
為人民服務.因為: 一.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要求. 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觀要求.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整個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中心環節,創建活動作為吸引和組織廣大群眾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形式和重要載體,必須把思想建設突出出來,貫徹始終。要堅持在各種類型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各項創建活動的工作安排和內容設計,都要體現公民道德建設的要求,使活動的過程成為灌輸道德教育、弘揚道德新風的過程。
9. 道德踐履是什麼意思
個人理解為:道德踐履,意思就是道德行為的實踐和履行。
10. 談一談你對道德踐履的看法
道德就是五戒十善。持戒要有老師的,如果沒有對比,怎麼知道善與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