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禮仁
1. 上道德承啟 仁義禮智信出處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2. 道德仁義禮智信恥是什麼意思
引用一篇
為避免被惡人利用來阻礙道行,故不貼出處。
失道而後德(4)
四、皮與毛:道德仁義的親密關系
「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這四句,《老子》帛書和通行本都沒有每句「而後」後面的「失」字,筆者是根據韓非
子在其「解老篇」中的引文補訂的。差了這4個「失」字,這四句的意思離原意就已是「失之千里」了。
坊間眾多注家將這四句串解為:大道喪失以後才有德行,德行喪失以後才有仁愛,仁愛喪失以後才有正義,正義喪失以後才有禮節。通行本《老子》里,河上公對此有注雲:言道衰而德化生也;言德衰而仁愛現也;言仁衰而分義明也;言義衰而施禮聘,行玉帛。這就是對著訛脫的文字想當然了。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老子並不反對仁義禮,而且講過「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講的就是德以道生,道以德彰。德和道是兩個緊密相連的概念,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相互抵牾的表述:「大道喪失之後才有德行,德行喪失之後才有仁愛……」。
當然,道、德、仁、義、禮,有其環環相扣的緊密關系。按韓非子的說法就是:「道者,德之功。功有實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澤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事有禮而禮有文;禮者,義之文。」翻譯成白話就是:德,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一定的實際內容,而實際內容帶有一定的思想光彩;仁,就是德的光彩。光彩有一定的色澤,可色澤也反映出一定的事情;義,就是關於仁的事情。辦事有一定的禮節,而禮節也有一定的規章;禮,就是義的規章制度。
所以,老子說,失去了道以後,也就失去了德;失去了德以後,也就失去了仁;失去了仁以後,也就失去了義;失去了義以後,也就失去了禮。
有個成語叫「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大意講是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裡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我們可以以此類推:道是德的「皮」,德是仁的「皮」,仁是義的「皮」,義是禮的「皮」。道都沒有了,德往哪裡依附呢?德沒有了,仁往哪裡依附呢?仁沒有了,義往哪裡依附呢?義沒有了,禮往哪裡依附呢?
「夫失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通行本這一句作「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非常不好理解。一般的人都把它視為下一句「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的對文。但很難解釋清楚。「前識者」與「禮」不成對應,「道之華」與「忠信之泊」也不成對應。按坊間的翻譯,「禮是內心忠誠淡薄的表現,也是禍亂的開端」,這與我們慣常對「禮」的定義、印象是很有偏差的。「禮者,所以貌情也。」「禮者,外節之所以諭內也。」如果硬要將禮解釋成「內心忠誠淡薄的表現」,那這樣的禮,只能是虛偽的禮。
筆者在清人魏源的《老子本義》一書中查到此句的一個註解。魏源引汪仲伊雲:「夫」字單以虛詞發端,老子無此句法。上下篇但雲「夫唯」,不單雲「夫」也。「夫」乃「失」之誤。「失禮者」四句,與「前識」句對文見義,於上文「失仁」、「失義」,亦意脈相通。魏源感嘆道,「汪君言是也」。
發現「夫」為「失」的誤植後,此句語義就豁然開朗了。失去了禮以後,忠和信就日以衰薄了。成為禍亂的開端。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上一句語義搞清楚了,這一句也就好解釋了。「前識者」並非眾多注家所言的「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而是前面所言的「失德」、「失仁」、「失義」、「失禮」,這些都是失去了道之實(朴實),處道之華(浮華),也是愚昧的開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有人說「大丈夫」之「大」,在此謂其智之大也。筆者認為,大丈夫一語,應是老子的有感而發,做人要厚道啊。老子雲:智慧很高的人,立身於淳厚而不立身於輕薄,立身於朴實而不立身於浮華。這樣的高人懂得捨去那輕薄和浮華,擁抱這淳厚與朴實。
當然,這樣的高人也就是上德之人,可以臻至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樣的高人,對於吾輩而言,那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實在是高啊。
3. 仁義禮智信每個字代表什麼意思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2、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見得思義,不因果濫取不義之財物。
3、禮: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證也,人事之儀則也。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4、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5、信:信者,信字從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義可解為「學說」、「思想」。信與知對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從他人言而信,進而守禮以近仁。
(3)道德禮仁擴展閱讀:
仁義禮智信的構成和發展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性善說」,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4. 仁義禮三者內涵是什麼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義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准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禮中國古代社會准則和道德規范。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系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慾的最好方法。戰國末和漢初的儒家對「禮」作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慾,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范。智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
5. 仁義禮智信是是什麼意思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准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組建社會。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勿施於人,事物為人,而不為己,發為惻隱之心,寬裕溫柔,仁也。
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所以人發為羞惡之心,發為剛義之氣,義也。
禮: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淫亂不犯,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為恭敬之心,齋庄中正之態,禮也。
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信:信者,信字從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義可解為「學說」、「思想」。
(5)道德禮仁擴展閱讀
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
一般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
仁義禮智信的意思是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
溫良恭儉讓意思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這五種美德。
忠孝廉恥勇指忠心、孝悌、廉潔、羞恥、勇敢。指的是人應信守、踐行的五種高尚品格。
6.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道德中仁義禮智信的作用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又來影響經濟基礎。儒學獨領風騷如此多年,勢必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有所影響。特別是儒家思想中關於道德的倫理觀,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影響十分重大。「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三從四德」即封建女子遵守的三種道德關系和四種德性。「三從」指 「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德謂貞順(品德),婦言謂辭令(辭令),婦容謂婉娩(儀態),婦功謂絲炱(手藝))。說到這里,想到了《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她從小就聰明伶俐,學做女紅,卻為一個「舉動自專由」的理由被婆婆遣出夫家。在那樣一個社會,劉蘭芝遵從三從四德了,卻因為出身卑微而遭到婆婆的不滿。這就是「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所造成的。再如五常中的「信」,主張人與人之間的誠信;《論語》中提到的「見利思義」等,均留給我們有一定的思考空間。
7. 什麼是仁禮
仁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
禮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以禮入法,是中國法律發展史上一件大事
法律因此發生了重大的深遠的變化,禮成為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為禮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謂「明刑弼教」,實質上即以法律制載的力量來維持禮,加強禮的合法性和強制性。
禮認為對的,就是法認為合法的;禮所不容許的,也就是法所禁為、所制載的。禮與法的關系極為密切,這是中國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徵和基本精神。
8. 老子說道德仁義禮,為什麼沒說到法
老子講的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孔子講的是仁義禮智信
前兩種思想:我版個人覺得這更是一種人格權
而所謂的法,我認為這是小到家 大到國需要使用的一種標准
所以 應該是屬於上訴兩者之上的存在,老子跟孔子都比較強調自身,而法反而是對公眾的。
9. 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1、「仁」:以人為本,人性關懷。
「仁」的基本含義就是孔子所說的「愛人」,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對於同類生命的基本同情和關懷。
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為本,把人當作人來對待,就是在確認自己是人的同時也承認他人是人,而人與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價值上是平等的。
2、「義」:公平正義,堅守原則。
「義」本來含義是適宜。作為倫理學范疇的「義」,是指一個社會里公認為適宜的、應該的道德行為准則。「義」的原則往往也會以法律的形式體現出來,所以也是一定社會的法律前提。
3、「禮」:恭敬尊重,禮儀文明。
古代所謂「禮」是一系列程式化、儀文化規則,內容十分龐雜,既包括國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儀式、社會習俗、禮儀規范。
在封建時代,禮的許多具體內容,實際上強化著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級觀念,但是禮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促進人對人的恭敬與尊重,協調人際關系和睦,倡導言談舉止的文明禮貌,這些功能和作用,當代社會也仍然需要。
4、「智」:崇尚知識,追求真理。
「智」通常又寫作「知」,既作動詞指認知,又作名詞指知識、智慧。儒家把「智」列為「五常」之一,認為追求知識,增長聰明智慧,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於知識和智慧的尊重。
儒家相信,人有認識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認識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類所認識的事物,而沒有不可以被人所認識的事物。掌握知識並善於思考的人,就可能成為「智者」。「智者」不僅知識豐富,而且聰明智慧。
5、「信」:忠於職責,誠實守信。
所謂「信」,即誠信,意思是對自己的承諾過的事情負責任。儒家把誠信作為人的基本道德,孔子說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國家要「敬事而信」。君子應當言行一致,誠實篤信。
(9)道德禮仁擴展閱讀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古代儒家歸納的五個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范疇。早在先秦時代,儒家先哲就已經分別對仁、義、禮、智、信的內涵作了深入具體的闡發。到了漢代,董仲舒將它們合在一起,稱之為「五常」。
從此,「五常」往往與「三綱」合稱為「三綱五常」,成為中國古代統治者維護當時等級制度和社會秩序的基本道德准則。
漢以後,歷代儒家人物根據不同時期社會和思想發展的需要,對「仁義禮智信」作出自己的闡釋和發揮,其具體內容不斷豐富而復雜,其中確有不少思想糟粕,有些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實際效果,按照今天的道德標准來看,斥之為「吃人」也並不過分。
「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古人歸納的五個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疇名稱,仍然具有永恆的、普泛的意義和價值。
這是因為:一方面,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仁義禮智信」的具體內涵中已積淀了中華民族許多優良道德傳統,具有普遍意義,其中不少內容,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早已被公認為人類普遍的道德准則。
另一方面,「仁義禮智信」的表述,作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疇形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品牌」。
在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文明和核心價值觀的建構過程中,仍然可以借用「仁義禮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華,賦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內容,建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倫理道德范疇體系。
「仁義禮智信」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有利於在社會民眾心理上樹立起對於共同道德信念的權威感和歸屬感。「仁義禮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極其簡潔鮮明的語言形式,也非常適合於道德教育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