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不屬於我國立法主體的是

不屬於我國立法主體的是

發布時間: 2021-12-10 02:13:03

1. 最高的行政立法主體是

最高行政立法的主體應該是國務院,國務院是所有行政單位最高行政單位。

2. 我國立法主體包括哪些

行政來立法主體,是指依法源取得行政立法權,可以制定行政法規或行政規章的國家行政機關。

行政立法主體包括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國務院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

《憲法》第90條規定:"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據此,國務院各部委享有行政規章立法權有了明確的憲法依據,但現行憲法只規定了國務院各部委的立法權而沒有相應規定國務院各直屬機構的立法權.實際工作中直屬機構的規范性文件其法律地相當於規章,但苦於無法律支撐,於是在2000年頒布的《立法法》第71條第1款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這樣使國務院直屬機構也有行政立法權有了法律依據。

3. 憲法立法的主體是

憲法立法的主體是具有代表性質的權力機關,我國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專定和修改屬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是我國憲法立法的主體。


拓展:立法主體

立法主體是指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有權制定、修改、補充、廢止各種規范性文件以及認可法律規范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團體和個人。

第一,立法主體實際上主要是國家機關。

第二,有關國家機關只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才能成為某些立法的主體。

第三,應當注意組成國家機關的個人和國家機關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第四,應當注意參與立法者和立法主體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當代世界各國的立法主體主要有:

1、具有代表性質的權力機關,即議會(人大)

2、具有管理性質的行政機關,即政府

3、具有創制判例性質的司法機關,即法院法官

4、被國家機關授權或由法律規定的社會組織、團體

5、由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享有全民公決權或立法復決權的公民個人。

根據我國《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我國的立法主體只包括前兩類。

4. 《安全生產法》是不是我國安全生產法律體系的主體法

《安全生產法》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規范安全生產的專門法律,在安全生產法律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國安全生產法律體系的基本法,是各類生產經營單位及其從業人員實現安全生產所須遵循的行為准則,是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進行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的法律依據,是制裁各種安全生產違法犯罪行為的有力武器。
所以《安全生產法》是我國安全生產法律體系的主體法

5. 最高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是立法主體嗎

我國立法主體: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回(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答,制定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另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也有一定的立法權)

6. 我國的行政立法主體包括哪些

我國立法主體包括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章法律

第一節立法許可權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十條 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第十一條 授權立法事項,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及時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後,相應立法事項的授權終止。

第十二條 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第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7. 我國立法主體有哪些

我國立法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它們代表國家行使立法權。

8. 軍事機關和監察委員會是不是立法主體

立法主體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立法權。地方性法規是省級人民代表大會

9. 以下是會計主體但不是法律主體的有( ).

在法律上具有獨立人格的組織才能成為法人的主體,即法人組織才能成為法律主體。B.(個人獨資企業)和D( 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合夥企業 )都不具有法人資格,因而不是法律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會計主體為日常的會計處理提供了依據。會計主體不同於法律主體。

一般來講,法律主體必然是一個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例如,在企業集團的情況下,一個母公司擁有若干個子公司,企業集團在母公司的統一領導下開展經營活動。

母子公司雖然是不同的法律主體(母子公司分別也是會計主體),但為了全面的反映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就有必要將這個企業集團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此處的企業集團不是一個法律主體)。

(9)不屬於我國立法主體的是擴展閱讀:

一是會計主體是能動的認識和改造會計客體的「會計人」。

二是單獨進行核算的經濟實體(企業)。

三是會計工作為之服務的單位。

四是指具有獨立資金和經營業務,單獨進行核算的單位。

我國現行的各種版本會計學書籍和辭典中「會計主體」大部分持後三種觀點,將企業作為會計主體,有的也稱為會計個體或會計實體。顯然,人們對會計主體的界定和認識是不同的。

會計作為一門國際上通用的「商業語言」,以其自身用語的嚴密性和規范性而著稱,對於「會計主體」這一概念的科學的求證和認知,將有助於推動我國會計學科健康的發展和會計事業的繁榮。

10. 不能成為我國法律關系主體的有

無能力權利人,如精神病人和植物人。
(3)無行為能力人。這是指完全不能以自己的行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公民。
法律關系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法律關系中一定權利的享有者和一定義務的承擔者。在中國,根據各種法律的規定,能夠參與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以下幾類:

1. 公民(自然人)

這里的公民既指中國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國境內或在境內活動的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

2. 機構和組織(法人)

這主要包括三類:一是各種國家機關(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二是各種企事業組織和在中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三是各政黨和社會團體。這些機構和組織主體,在法學上可以籠統稱之為「法人」。

3. 國家

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可以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法律關系主體。

(二)法律關系主體構成的資格: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1. 權利能力

(1)權利能力的概念:權利能力,又稱權義能力(權利義務能力),是指能夠參與一定的法律關系,依法享有一定權利和承擔一定義務的法律資格。它是法律關系主體實際取得權利、承擔義務的前提條件。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權利能力有公民的權利能力和法人的權利能力之分,二者有很大區別。首先,公民的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而法人的權利能力始於依法成立,終止於法人消滅。其次,公民的權利能力具有平等性,而法人的權利能力因其成立的宗旨和業務范圍的不同而各有所別。再次,公民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具有不一致性,而法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則具有一致性。

(2)權利能力的分類:公民的權利能力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首先,根據享有權利能力的主體范圍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權利能力和特殊的權利能力。其次,按照法律部門的不同可以分為民事權利能力、政治權利能力、行政權利能力、勞動權利能力、訴訟權利能力等。

2. 行為能力

行為能力是指法律關系主體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實際取得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能力。公民的行為能力問題,是由法律予以規定的。一般而言,公民的行為能力劃分為三類:(1)完全行為能力人。這是指達到一定法定年齡、智力健全、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完全責任的自然人。(2)限制行為能力人。這是指行為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只有部分行為能力的公民。(3)無行為能力人。這是指完全不能以自己的行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公民。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