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對於反的理解
❶ 道德經中對於反的理解 A反向思維 B相反相成 C禍福相依 D道法自然
反 通假字 通 「返」
所以,選 B C
❷ 請問大家對於《道德經》都有什麼見解
與西方神經病患者症狀一樣的道德經,離開易經一無是處。這種二流智慧在西方人形獸面前就是寶貝。『』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的方法論才是無價的。
❸ 對道德經的感悟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的「道」並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德」的部分,我覺得,並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麼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道德經》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 ,即德在先,道在後。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道德經》,修德明道。
❹ 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
老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所流傳下來的思想沿用至今,其中有一句話叫「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就是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屬於道的運動,而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就如我們生活一樣,要學會謙遜,以「反者」來思考自己的路是否正確,並且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去行動,去遵循道的方法和規律,這樣才能活得自在,活得灑脫。老子的這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主要還是向我們揭示了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恆不變的。
❺ 談談你對《道德經》的理解,體會。
《道德經》作為一部文約,義豐,歷來被學人們稱為「哲理詩」,從深層次對社會、人生等問題深入思考,而且無論古代還是當代,不論中國還是國外,都是影響巨大的哲學著作。《道德經》中提倡的「無為」思想、「不爭」的思想,對於遏制時下名利泛濫的現象是頗有意義的!《道德經》中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提高個人素質修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經》中的辯證思想、精闢的比喻更是叫人嘆為觀止。《道德經》中涉及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博大精深,實為不可多得的巨著!但學術界在某些方面對《道德經》的點評未有定論.
❻ 道德經中道和德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我們覺得《道德經》很難懂,是因為這種用文言文寫的哲學書,真可以算是閱讀界的攔路虎,誰看誰懵圈。
可是楊宗緯說了,那是因為你沒有聽過我的歌,要不你早就學會了這本書的正確打開方式。
因為《洋蔥》的歌詞已經告訴我們,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道德經」,你會發現,你會訝異,這是我最壓抑最深處的秘密…
嗯,那我們就來試著剝剝看吧!
❼ 在《道德經》中,對於反的理解正確的是。
在《道德來經》中,自 對於「反」的理解正確的是 ( ABC) A. 禍福相依 B. 相反相成 C. 反向思維 D. 道法自然
❽ 道德經反映了老子什麼思想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縣亦因老子先後更名為真源縣、衛真縣、鹿邑縣,並在鹿邑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
老子道德經永恆意義。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編輯本段
❾ 關於道德經的理解和感悟,誰解釋的最透徹
清之前,《道德經來》版本有源103種。迄今,校訂本共三千多種。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東漢末期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1969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兩個抄本(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現代,蕭天石先生的《道德經聖解》偏重於道教修煉,被譽為近代第一注家;馮海濤先生的《道德經智慧日用貫通》一書,則著眼於人們的尋常日用,經文前後文印證,以老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