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簡史

道德簡史

發布時間: 2021-12-11 18:52:08

道德教育的歷程

1.現代德育的產生。西方現代道德教育產生於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其代表人物是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先生。他認為,道德是一種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而並非是固定、絕對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是兒童在實際生活過程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發展起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早在20 世紀初,他就強烈批判傳統道德教育理念,主張道德教育應通過各科教學進行,講求道德教育方法,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且應特別關注兒童的本能與沖動,兒童的智力判定,以及兒童的情感反應。
2.現代德育的滯礙。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其現代道德教育也陷入了滯礙狀態。戰爭表明,像德國、日本這樣肆意踐踏人類基本道德的國家,同樣也能夠製造出尖端的軍事武器,道德和道德教育在科技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迫使人們開始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以為科技能夠解決一切社會問題,一改往日注重道德教育的傳統,代之以科技教育的興盛。
3.現代德育的復興。現代道德教育的復興發生在20 世紀60 年代。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發達國家過於重視科技的發展而忽視了對國民的道德教育,致使到60 年代初的時候,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表面經濟繁榮的情況下,產生了各種社會道德危機,如大學校園混亂、青少年犯罪、吸毒現象嚴重等等,於是一些有識之士認為,社會的混亂是學校教育不力的結果,學校的教育沒有在幫助青少年承擔社會責任、解決社會問題方面負起責任。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呼籲政府和學校加強道德教育。至此,現代德育又重新開始復興。
4.現代德育的繁榮。鮑曼是當代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也是研究現代性問題的最著名的社會學理論家之一。他認為,現代性的核心特徵之一就是對秩序的一種永無止境的建構,「在現代性為自己設定的並且使得現代性成其為是的諸多不可能的任務中,秩序的任務———作為不可能之最,作為必然之最,實在地說,作為其他一切任務的原型凸現出來」。

Ⅱ 再讀《中國哲學簡史》,對超道德價值有點疑問

超道德價值究竟是什麼或者說都有哪些方面?
超道德價值,一般指盲從回,,即無代價,無理由相信答一種思想
一個人要成為「人」必然要有它么?
這個是錯的,人的思想主要是靠環境的影響,人是通過學習認知這個世界的
並不是靠信什麼而成人的
而且,馮老的話,「絕緣」,是不是有點太絕對了?
至於這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你認為那些限於塵世事務的人其實他認為你才是精神事務絕緣
到底誰對誰錯,這種東西沒有審判,這是說可能有些適應當時的環境,有些反之,
就向一顆石頭有人覺得它價值連城有人覺得一文不值

Ⅲ 老子的道德經和霍金的時間簡史有聯系嗎

大道歸一嘛
既然道德經都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那不是什麼都是有一個一

Ⅳ 有哪些人被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

引言:在現實社會當中有很多優秀的人都在默默的為社會做出貢獻,這些人用著自己偉大的胸懷和無私風險的精神去感染著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

三、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於1931年12月30日,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同時也是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也是首位華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因為普悠悠本人多年從事中葯和西葯的結合研究,所以創制出了新型抗瘧疾的青蒿素以及雙氫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患有瘧疾人的性命,因此他被認為是20世紀熱帶醫學的顯著突破,為世界的人民乃至全國的人民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Ⅳ 中外教育簡史孔子認為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包括哪些

孔子道德修養方法思想:
「自省」「克己」。
-------------------------------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麼?- ?
孔子主張「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首先要求做一個品行符合道德標準的社會成員,其次才是學習以提高文化知識。所以在他的整個教育中,道德教育居於首要地位。但道德教育並沒有專設學科,而是報道德教育要求貫穿到文化知識學科中,通過文化知識的傳授,灌輸道德觀念,所以文化知識學科的基本任務在於為道德教育服務。

3、簡述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

有教無類是孔子創辦私學後所實施的招生原則。他主張實施教育應不分等級;種類、國別,這與他的「性相近。習相遠」的主張一致。孔子招生,只要誠心求教,潛心向學,不管他們過去的經歷和表現,以及鬼監獄貧富如何都熱心教誨,一視同仁。孔子「有教無類」的招生原則,打破了貴族壟斷、雪災官府的格局,開創了平民講學之風。
4、簡述舉一反三。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體現了孔子關於啟發式教學原則的主張。孔子認為,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認真思考,心求通但未通,可以去啟發他;經思考有所領會,但不嫩以適當的言辭來表達,可以去開導他。要求學生開動腦筋,做到舉一反三。起賀欣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做到聞一知二,技能主動獲得知識,又是發展思維能力。
5、簡述因材施教的內容。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學的重要特點之一。實施因材施教,關鍵在於了解學生,注意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6、簡述明人倫。
「明人倫」是孟子關於教學母的的論述,原文為「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其目的在於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在五倫之中,孟子尤重父子—孝、兄弟—悌這兩種關系,並以此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倫理道德教育的內容體系——仁義禮智四德教育。這種以倫理道德為基本教育內容,以孝悌之義為倫理道德基礎的教育,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重要特點。
7、簡述儒家的反求諸己。
反求諸己死孟子關於道德教育原則的主張。,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這是對孔子「自省」「克己」道德修養方法思想的繼承,也對中華民族內向性格的形成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Ⅵ 西方道德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其重要觀念

1.學校德育的內容日益豐富。當代西方學校德育的內容在面向生活中不斷豐富,以滿專足和適應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屬展需要。學校不僅注重共同的價值觀教育,而且根據學生的實際講授某種特定的文化價值。

2.既進行有關倫理道德原則、規范的教育,還把德育推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進行宗教教育,倫理教育,紀律教育,國家法紀教育,國家方針政策教育,民主教育,和平教育,國際理解、協調、親善教育,自由、平等、人權等教育,現代人生活方式教育,消費教育,保護環境教育,反色情、反暴力、反吸毒、反艾滋病教育等等,內容無所不包,同生活聯系緊密。

3.當代西方學校德育的內容選擇主要根據兩個原則:一是社會需求,其中包括個體社會化必需的道德規范,維持社會秩序運作的社會規范,確保國家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國家利益以及有助於該政治集團發展的政治目標。

4.二是人的發展要求,既注意人身心發展的不同年齡特徵,不同認識活動范圍和性格特點,也注意到人發展的需要,如選擇有助於人的道德認識發展需要的內容,激發學生對某一道德難題的討論,以培養兒童的道德推理能力。

Ⅶ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

人類文明史 人是有文化的動物,這是眾所周知的。可是「文化」的定義是什麼?就眾說紛紜了,有的說:「文化是復雜的現象,包括人類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創造人類社會的能力和習慣」。也有人簡括地說:「文化是人類由生活經驗所獲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人類的文化活動千頭萬緒,五花八門,而其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也就錯綜復雜,頭緒紛亂了。簡單地說起來,人類的文化活動,大致可分為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質文明、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種文化活動,性質不同,演進的方式也不一樣。語言文字的傳播和學習,並不十分困難,歐洲不少國家的人民,會說幾種話,也會用二、三種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變換,物質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異。其中最不易改變的,要算是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了,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顯著的地域差異性,也是人文地理學上最應著力的研究課題。世界可分為十一個文化區。
人文地理學的范圍,十分廣泛,凡是人類文化活動,表現在地面上的現象,都是它的研究題目,為了方便起見,人文地理學也可依照人類文化活動的分類,加以論述。本章的內容,先敘述人種的類別,次及語言的種類和分布,然後論宗教的派別和傳播,最後講到人類的生活方式。總而言之,都以人類的本身為對象。

Ⅷ 道家思想的精華及發展歷程是什麼

一、道家思想的精華

道家思想的精華指的是道法自然,大道無為。道家思想核心內容無所不能、永恆不滅,蘊含了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

老子總結出了道家思想精華,當時以「道」為最高哲學,「道「是宇宙萬物本源和賴以生存的依據,「道」在老子的道家思想學說下,被譽為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注重自然和諧,人與宇宙和諧統一,古代的天人關系,是指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二、道家思想發展歷程

1、第一階段以楊朱為代表,主要思想是輕物重生,行為上企圖避世。但事實上,人只要活在世上就必須接觸社會,因此不可能達到思想的目的。

2、第二階段以老子為代表,認為事物的演變有其法則,只要按照這些法則來安排自己的行動,就可以使事物的演變對於自己有利。於是老子提出了道、德、常等概念。但事實上,人無法徹底掌握法則,因而還是難以避免痛苦。

3、第三階段以莊子為代表,他在老子對世界認知的基礎上,提出不論世間事物怎樣變化,只要忘記事物之間的界限,獲得「無知之知」,都可以使人的心靈獲得絕對的快樂。

至此,道家哲學基本解決了其關注的終極問題,達到了頂峰。

(8)道德簡史擴展閱讀:

「道家熱」在西方的興起

早在16、17世紀,中國道家學說就與儒家學說一起被譯介西傳,但由於傳教士的親儒排道政策,其時道家思想鮮受關注。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救世論」思潮,作為一種「精神科學」和生存智慧的道家思想為西方文化界競相採集,他們把道家思想作為人類至高智慧的榜樣加以崇奉。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對道的追求,對生活意義的追求,在當時似乎已成為一種集體現象,其范圍遠超人們的想像。當時西方出現的這股「道家熱」以德國最甚。

亨利·米修曾於1930、1931年間游歷中國,並與道家思想結緣,其游記多次提到老子和道家。其詩作空靈、飄逸,展示了道家「虛靜」「守中」的境界,帶有濃郁的「佛」味和「道」味。米修一生的藝術探索尋道求虛,被批評家看作是在20世紀法國詩壇上「開啟了西方的《道德經》」。

Ⅸ 馮友蘭先生在他的《中國哲學簡史》中稱人生有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重境界,

仁義禮智具有道德價值,天理性命是超道德價值。即把道德上升到天地境界,類似於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

Ⅹ 簡述個人道德發展階段

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出生~3歲)。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

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7~12歲)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以後)。

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徵。

1、道德發展的各階段都是一個「結構化了的統一體」,一個有組織的思想系統。

2、每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標志著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質的差異。

3、這些階段形成一個自然的連續順序,在發展過程中,新的階段從前一階段中發展出來,因而是舊與新的綜合體。

4、每一個體都是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個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模式。

(10)道德簡史擴展閱讀:

帶有沖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於促進個體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兒童通過對假設性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能夠理解和同化高於自己一介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於自己道德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是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

德育也象智育一樣,應該以促進兒童對道德問題和道德決策的積極的思維為基礎。兒童的品德是一個發展過程,兒童是從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中逐漸理解道德的。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兒童道德推理的發展。

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就是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服從周圍成人的道德判斷。

基於這一道德教育觀點,科爾伯格認為,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應該經常給兒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兩難問題,引起他們的討論,激發他們向更高的道德階段不斷前進的願望和動機。

熱點內容
法治課心得體會 發布:2025-09-21 06:41:32 瀏覽:547
司法考試報名2016 發布:2025-09-21 06:23:44 瀏覽:84
合同法誠實信用論述題 發布:2025-09-21 06:20:13 瀏覽:491
百仟律師函 發布:2025-09-21 06:18:37 瀏覽:70
立法的英語 發布:2025-09-21 05:59:28 瀏覽:513
賀州司法所 發布:2025-09-21 05:39:23 瀏覽:835
上海海事大學法律碩士方向 發布:2025-09-21 05:38:09 瀏覽:290
徐州節水條例 發布:2025-09-21 05:38:03 瀏覽:364
今年的婚姻法 發布:2025-09-21 05:35:49 瀏覽:962
道德經4章 發布:2025-09-21 05:35:06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