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兩規法治化

兩規法治化

發布時間: 2021-12-21 10:32:28

① 制定國家監察法,依法賦予監察委員會職責許可權和調查手段,用什麼取代兩規措施

制定國家監察法,依法賦予監察委員會職責許可權和調查手段,用留置取代 " 兩規專 " 措施。構建黨統一指屬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增強監督合力。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盪盪,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

(1)兩規法治化擴展閱讀

「兩規」是1994年頒布實施的《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第二十八條所規定的,對嚴肅查處腐敗分子、推動反腐敗斗爭向縱深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監察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將留置明確為監察機關調查嚴重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的重要手段,用留置取代「兩規」,並對留置的使用條件和審批程序等作出嚴格限制,進一步推動反腐敗工作法治化,保障監察權的正確行使。

② 辨析詞語:法制化 和 法治化

關鍵在於的不同 理解 的不同之處就好辦了
制,傾向名詞 偏重於制度 規范之意
治 傾向動詞 治理管理之意.

③ 法制化和法治化有何區別

第一,在構成要件和價值取向上,法制注重法律的形式特徵,即統一性、普遍性、強制性和可操作性等,與法律的內容和價值取向無必然聯系,而法治不僅注重法律的形式特徵,更加強調法律的實質內容和價值取向,要要求明確區分好法與劣法、善法與惡法,為此,推行法治要求遵循以下原則:法律至上、尊重及保障人權、以權利為本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權力相互制衡、司法獨立;
第二,在社會基礎上,任何社會均可推行法制,不管是健全的還是不健全的,也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而真正的法治則必須要求以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和市民人本主義三位一體構成的社會結構為其基礎;
第三,在實現條件上,法制僅僅體現為一系列的法律條文和保證其實施的制度實施,只要存在立法者、執法者和司法者即可,而法治所要求的實現條件則要高得多,如:民主公正的立法體制,靈活創新的法律實施機制,獨立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高素質的法律職業隊伍,廣泛深入的守法護法意識,等等。
法制與法治固然有諸多區別,但二者並非是絕然分離的,有著密切聯系,不能簡單地將法制與法治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法製作為法律制度的簡稱,相對於法治是較低層次的,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要解決的是有法可依的問題;法治則包括立法、執法、守法、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全過程,是一個相互配合全面治理的系統工程,相對法制處於較高層次,是一個由許多運動中的狀態聯系成的一個使法律從觀念走向現實、從精神走向物質的過程,無非是對法律制度的運用和實施,要解決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因而,完全可以這樣說,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規定得好壞,關繫到法治能否真正實現,統治是否實現,也關繫到法制是否可以進一步得到發展和完備。
綜上所述,我們既要重視法制建設,更要努力推進法治進程,從法治的高度來完善我國的立法工作。

④ 用留置取代"兩規"措施 留置是什麼意思

用留置取代"兩規"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制定國家監察法,依法賦予監察委員會職責許可權和調查手段,用留置取代「兩規」措施

那什麼是留置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二十二條被調查人涉嫌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等嚴重職務違法或者職務犯罪,監察機關已經掌握其部分違法犯罪事實及證據,仍有重要問題需要進一步調查,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監察機關依法審批,可以將其留置在特定場所:

(一)涉及案情重大、復雜的;

(二)可能逃跑、自殺的;

(三)可能串供或者偽造、隱匿、毀滅證據的;

(四)可能有其他妨礙調查行為的。

對涉嫌行賄犯罪或者共同職務犯罪的涉案人員,監察機關可以依照前款規定採取留置措施。

留置場所的設置、管理和監督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總之,留置取代「兩規」結束了「兩規」23年的歷史,實現了黨紀和國法的對接,標志著反腐工作在黨的領導下走向規范化與法治化的新境界

⑤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我國的法治建設將呈現出一種全方位、全覆蓋的大格局與新氣象。

(5)兩規法治化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覆蓋了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四個方面的工作部署,即突出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

1、科學立法是前提。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

2、嚴格執法是關鍵。嚴格執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以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3、公正司法是防線。要完善司法體制、,科學配置司法職權,建立科學的權力運行機制,健全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4、全民守法是基礎。要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十八大24字新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⑥ 我國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內容 是什麼

行政管理法制化主要內容是通過法律對國家行政管理的各項活動、各個環節進行調節和規范,將行政管理的一系列技術方法、協調手段、行為方式、步驟和程序法律化,為國家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也可以泛指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行政事務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統是一類組織系統。它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分系統。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的對象日益廣泛,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現代行政管理多應用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以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支出和浪費,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行政法治原則主要包含以下三項內容:
1、行政行為必須具有法律依據。行政機關只能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採取行動,這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根本要求。對於公民而言,只要法律未明文禁止,就可以自由行動,而無須法律授權。但是,對於行政機關來說,則沒有這種自由,而必須嚴格遵循「凡法律所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規則。這是行政行為與公民個人行為的最大區別。唯有如此,才能使行政機關職責清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行政機關的許可權(包括事務、時間和地域三方面),主要規定在憲法、法律等成文法之中,當成文法規定不明確時,行政法院根據法的一般原則對成文法的規定進行補充和解釋。行政機關不得超越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范圍自由行動,否則,構成「無許可權」。無許可權行為是最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在越權之訴中,「無許可權」是行政行為被撤銷的首要理由。但是,如果無許可權機關所作出的行為,屬於羈束行為,且該行為的內容符合法律規定,有管轄權的機關在同樣的情況下也只能作出同樣的決定,行政法院對這種行為並不撤銷,因為撤銷該行為「並不影響行政決定的結果和當事人的利益,而徒浪費訴訟時間。」
2、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要求。行政法治不僅要求行政行為的存在須有法律依據,而且進一步要求行政行為的實施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程序和目的。也就是說,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為過程必須合法。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法律對行政行為全程的監督和控制,使行政權在法律所設定的軌道上運行。但是,我們不能把行政法治的這一要求,簡單理解為行政機關只能機械地把法的抽象原則適用於具體事件而沒有任何斟酌選擇的餘地。行政行為有羈束行為和自由裁量行為之分,它們受法律制約的程度上是有所區別的。但是,二者都必須受制於法律這一點是共同的,不可動搖的。根據行政法治原則,行政行為必須符合如下法律要求:
第一,形式合法。形式合法是指行政行為的方式和程序符合法律的規定。法律往往出於不同的目的和考慮對行政行為規定不同的形式和程序,比如行政條例的咨詢、討論和公布程序,行政處理的說明理由和書面形式等。由於法律規定的大部分形式和程序是出於保障相對人權利的考慮,因此行政機關必須遵守,否則行政法院將宣布該行為無效。但是,出於行政效率的考慮,行政法院對於形式違法的行政行為也並不是一概予以撤銷,而是根據形式違法的具體情況分別作出撤銷、不予撤銷和補正等不同形式的靈活處理。
明確的管轄權與合法的形式共同構成了控制行政權行使的主要條件,無許可權和形式上的缺陷是國家參事院(最高行政法院的前身)撤銷行政決定的最初的兩個理由。在當代的法國,形式和程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因為「手續不僅限制每個公務人員的權力,也使每個公務人員受到其他公務人員的制約和補充。」 比如,法國在 1978 年公布實施了《改善行政機關與公眾關系法》, 1979 年公布實施了《說明行政理由及改善行政機關與公眾關系法》, 1983 年又公布實施了《行政機關與其使用人關系法令》等單行的行政程序法。
第二,目的合法。行政行為的目的合法也是行政法治原則的重要內容。首先,任何行政行為都必須符合法律的一般目的,即必須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而不能出於以私人或黨派或者所屬團體的利益。例如,當某家旅館與市長的某個親戚開辦的旅館形成競爭時,該市長不得以危害公共秩序為借口關閉該旅館。其次,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授權的特別目的。例如,在 1875 年的巴利塞訴省政府一案中,行政法院撤銷了省長作出的關閉 巴利塞 先生的火柴場的決定,理由是該行為的目的不是法律與規章授予他權力時要保障的目的,而是為了維護國家財政部門的利益。
行政行為的目的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是行政法治原則進一步深化的表現。在法國行政法治進程的初期,只要一種行政行為是由具備法定許可權和資格的行政機關依據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作出的,行政法院就會認定該行為合法,而不問該行為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麼。隨著行政法治的進一步發展,行政法院發展了濫用權力的理論,根據該理論,行政法院可以審查行政行為的目的和動機。如果行政行為的目的和動機不符合法律規定,該行為將被行政法院以濫用權力為由予以撤銷,從而使每一項行政行為都處於行政法院的監督和控制之下。行政法院對行政行為目的和動機的審查極大地擴展了行政法治原則的內容,狄驥認為這導致了自由裁量行為概念在公法領域的消失。
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除了要求行政行為的形式和目的合法之外,還要求行政決定的內容和法律根據合法。
3. 行政機關必須以自己的積極行為來保證法律的實施。行政法治有兩層含義:消極的行政法治和積極的行政法治。消極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方式、程序和目的。積極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機關以自己的積極行動保證法律的實施,這是法國行政法治原則的最新擴展。
根據積極行政法治的要求,不僅行政機關拒絕作出實施法律的具體行政處理決定構成不作為的違法,而且當法律和上級機關條例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制定條例,而行政機關不履行該義務的行為同樣也是違法的。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在 1959 年的一個判決中聲稱,行政機關在情況需要的時候如果未制定有效的條例來維持秩序,就是違反法律。 1969 年,最高行政法院又重申了上述觀點:當制定行政條例為實施某個法律所必要時,行政機關有義務制定這個條例。

⑦ 如何提高領導幹部法治化的水平 建立以法治為主要內容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

一、領導幹部必須增強法律意識和現代法治觀念
當前,一些領導幹部之所以存在以言代法、以權代法、以情代法、搞「土政策」的現象,關鍵在於依法指導和開展工作的觀念樹得不牢。各級領導幹部要充分認清依法辦事的極端重要性,使依法辦事成為自覺行動和行為准則。依法辦事是崗位職責所系。領導幹部的職責是法規賦予的,其許可權與職責緊密相連。領導幹部作為黨委決策的謀劃者,其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直接關繫到單位的建設和發展。領導幹部必須著力強化依法決策、依法指導、依法辦事的意識。
在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進程中,領導幹部在其法律地位上的雙重身份必然要求其樹立與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求相符的,以及與其自身所處法律地位相稱的法律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意識必然成為與領導幹部的政治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生理心理素質等諸多基本素質同等重要的必備的基本素質。
領導幹部應具備的法律意識從內容上看,包括諸多方面、諸多層次。領導幹部主要應具備的就是現代法治觀念。因為現代法治觀念是法律意識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觀念。現代法治觀念內容十分豐富,不僅與歷史上的法治觀念有嚴格的區別,而且與人治、德治觀念的本質區別有嚴格的界定。若我國的領導幹部真正具備了以現代法治觀念為核心的法律意識,則領導幹部基本素質的內容就更加完整,結構也更趨於合理。反之,不僅領導幹部基本素質的內容不完整,結構不合理,而且我黨確立的依法治國目標也難以實現。
現代法治觀念是包括領導幹部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規范。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法治的核心是依法辦事。而依法辦事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因其具有國家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就表現為依法行政。黨的十五大以後,全國的執法工作者和法學理論界經過研討,已就「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這一觀點達成共識。依法行政是依法辦事這一現代法治的核心,也是在包括領導幹部在內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為規范中的具體表現。
現代法治最終表現為一種符合現代社會文明的法律秩序,法律秩序是法律規范施行和適用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領導幹部必須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使命,是在自身樹立現代法治觀念的基礎上,依法行使職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即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使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能形成有序化的狀態,即形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律秩序。在此過程中,領導幹部還必須同時具備依法為國家服務的法律意識。因為按現代法治的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都依法享有自己的權利,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和承擔相應的責任。而權利的實現,義務的履行,責任的承擔,必須有依法制約公共權力的法律秩序。因此,領導幹部必須認識到自己在職務行為中行使的公共權力,是凝結著全體人民公意的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領導幹部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也必須有法律上的界限,不能是無限的,更不能公權私用,以權壓法,以言代法。領導幹部必須明確自己手中執掌的公共權力,不僅僅是治理國家,調控社會的工具,而且更是服務社會,保護每個社會成員享有自己權利的手段之一。領導幹部不僅是依法行使公共權力的國家管理者,而且是依法辦事的社會服務者,和與其職權相應的法律責任的承擔者。我國的各級領導幹部只有具備了與上述現代法治要求相一致的法律意識,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秩序的形成才有希望。
二、加強學習,切實提高依法辦事的本領,推進依法行政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面對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實際工作的需要,必須努力提高領導幹部的綜合素質和領導水平。
我國確立依法治國方略、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已有多年,公民的法制意識、維權意識大為提升,與之相比,一些領導幹部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卻停滯不前,反而落在了群眾的後面。現在這種情況已不少見:某個部門作出了一項決定,但民意普遍反對,媒體也提出不同聲音,最後倒逼政府不得不改變原先的決定。究其原因,是少數領導幹部在思想觀念上、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差距,不習慣依法辦事,感到憑法規辦事不如憑習慣辦事方便,遇事查法律法規不如憑老經驗順手,所以出現了以言代法、以情代法的現象;有的抓工作隨意性大,管理沒有嚴格的章法,甚至把脫離實際的一些規定視為所謂「嚴要求」、「高標准」。顯然,學好法律法規的確是擺在各級領導幹部面前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如何提高黨員幹部依法辦事能力,關鍵在於領導帶頭。一個單位能否堅持依法行政,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法治環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幹部。各級黨委要把領導幹部法律法規的學習擺上議事日程,納入理論學習和專業學習之中,形成制度,抓好落實,把對法規制度的學習作為幹部知識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成考核使用幹部的一個條件來衡量,把依法指導和開展工作作為幹部能力素質的重要方面來對待,使領導幹部不斷增強法制學習的自覺性、責任感、緊迫感,努力提高法律素質,學會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對領導幹部個人而言,要帶頭學法,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持之以恆,以自己的模範行動營造濃厚的學習風氣,激發大家的學習熱情,形成群眾性學習法律法規的良好局面;要帶頭依法辦事,始終牢記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懂得自己手中的權力越大,肩上的擔子越重,要慎用手中權力,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依法辦事;要帶頭嚴格守法,牢固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自覺接受法律規范的約束,以法律法規為標准規范自己的行為。
推進依法行政,責任在黨,關鍵在領導幹部。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掌握大量執政資源的「一把手」,恪守依法治國的理念,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是提高執政能力、促進依法行政、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提高領導幹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切入點在於樹立法治理念。推進依法行政,既是一個歷史過程,也是一個現實過程,但首先是一個觀念上的革新過程。因此,領導幹部要樹立堅定的法治理念,以信念上的堅定帶動行為上的自覺,以行為上的自覺維護法治的尊嚴。要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游離於法紀之外,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以及如何做,杜絕領導行為「缺位」、「錯位」和「不到位」。
第二,提高領導幹部依法行政能力的關鍵點在於嚴格依法辦事。對領導幹部而言,依法行政並不是簡單地要求在工作生活中遵紀守法,更重要的是要求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依法辦事。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的時候,領導幹部都要想一想是否存有法律依據、是否合乎法定程序。無論在何時、何地、何人,都不因位高權重而無視法律,不因人情干預而踐踏法律,不因一知半解而曲解法律,確保一切領導行為都符合法律的規定。對不依法辦事、不依法行政的行為,也要旗幟鮮明地予以堅決制止,嚴肅處理,營造良好的行政環境和執法氛圍
第三,提高領導幹部依法行政能力的突破點在於自覺接受監督。領導幹部要充分認識到監督對防止權力濫用、遏制腐敗滋生的重要作用,努力克服台上講台下不講、人前講人後不講、對下講對上不講、對人講對己不講等種種弊端,自覺接受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的監督。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掌權思源,用權為民,置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於廣大群眾的監督之下。對群眾的批評意見,要歡迎而不能反對,要鼓勵而不能打擊,要親近而不能疏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防患於未然。要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辦事,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充分尊重其他同志的意見,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履行自己的職責。

⑧ 法治化是什麼意思

法治是依法治國,法制化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國的政策。

⑨ 什麼叫法治化

中國法治化:

法制 法治和人治的概念

·法制,完整的法制規范體系,健全的法律運作機回制以及相答關的保障制度。

·法治,法律成為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管理人們日常生活的作用,而且人們自願接受法律約束的社會狀態。

·人治人治狀態下,治國的主體是個別的人,法律要受最高掌權者的控制。

人治的成功是指君明臣賢民順的社會治理狀態;法治強調治國的主體是法律,任何人都在法律之下,應當遵守法律。不過,無論人治還是法治,都不可能脫離人。在法治的狀態下,也並非排斥人的作用,要充分尊重人的作用。

⑩ 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什麼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內大問題的決定》容(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強調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扎實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熱點內容
合同法中賠償金的范圍 發布:2025-05-10 18:52:27 瀏覽:280
卡租借他人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18:46:11 瀏覽:438
今天與林法官 發布:2025-05-10 18:44:46 瀏覽:620
現代司法理念 發布:2025-05-10 18:44:41 瀏覽:404
金融中國網法治 發布:2025-05-10 18:44:39 瀏覽:951
楊雪元律師 發布:2025-05-10 18:29:47 瀏覽:167
通知函有什麼樣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0 18:29:46 瀏覽:464
有法律效力的合同範本 發布:2025-05-10 18:24:01 瀏覽:849
法律法規辨識 發布:2025-05-10 18:19:28 瀏覽:602
律師非訴收費 發布:2025-05-10 18:18:02 瀏覽: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