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定論
❶ 《道德經》裡面的道和德分別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裡面的道和德分別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兼論武全先生對道德的見解有待商榷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
錄武全先生對道與德
的個人見解的原文原貌: 回答 武全2345LV.172018-04-08
「道」是老子勉強對宇宙最本質的一種稱呼,有點像是一種源動力和法則。「德」是老子把這種法則運用到人類身上的規則,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通常「德」會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則需要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合稱為「道德」。
附:【耿閣:語】:
老子的「道」是什麼?答曰:「老子之「道」就是「無之宇宙之無極」。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的之其宇宙道德」。這是鐵律定論。老子的「德」是什麼?答曰:「德也者唯道是從」。「德者也道之居所」。老子的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什麼?答曰:「答曰: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道德整體道德無間」之「整體無間無間整體」。「道人德身之道身德影」。「道長啥樣德啥樣之德長啥樣道啥樣」。(世界上所有的比喻都是有缺陷的,美中不足是趨向於無限之美的。不平衡到或然平衡至達平衡是整個宇宙物質運動運行始終行為的並之是整個人類事物發展變化始終因果的總規律總道理總天理的之其道理·是其宇宙的真諦·是其宇宙的法則·是其宇宙的實質·之是其宇宙的本質·是其宇宙的本來面目」。!!!!!)
本文正文:
老子先生和世俗對道的認識認知認為認定境界狀態:
(一):「從來都是清晰無比的」。!!!!!
(二):「始終都是堅定不移的」。!!!!!
(三):「絕然都是斬釘截鐵的」。!!!!!
(四):「本然都是毫不含糊的」。!!!!!
(五):「斷然都是精確至極的」。!!!!!
(六):「常然都是沒有勉強的」。!!!!!
(七):「綜然都是論欠徹悟的」。!!!!!
(八):「總然都是解老有誤的」。!!!!!
(九):「定然都是聖言自謙的」。!!!!!
(十):「鑒然都是不能亂來的」。!!!!!
耿閣:著於2019年9月6日早上7點16分。關於對老子先生對道的認知的問題,有史以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的世俗論道者們轉了九百九十九個狗尾巴圈都得回到那個誤解了老子先生數千年的那個什麼總認為老子先生自謙式所說的那種:「吾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的話語的意思中總是傾向於誤認為的老子先生是勉強曰道,也有的人認為老子先生真的不知道道是啥?道名是啥?道諦是啥?也有人認為老子先生沒有把道解釋清楚等等的那些個怪誕不經的荒謬無際的甘願自丑式的淺識陋知式的那種見識低劣的鬼域魔圈之中·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自拔超越似的,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正解正悟似的」;其實人家老子先對道是啥?德是啥?名是啥?天道地道人道聖道萬事萬物萬情萬理的所有的規律是啥是什麼意思的道理都講完了並都徹底的講清楚講透徹了!老子先生他自己所著寫的《道德經》他還能不知道「道」是什麼嗎?他所說的:「吾也不知其名」的「自謙自譏」式的自應反詰之語只不過是為了更貼切更自然更有力更順心更有序的論證自己的思想理論觀點而已罷了。!他絕對不是不知其名,而是精準精確到了無以復加的那種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知其所定然的那種層次層級的之其境界境態了」。!!!!!我耿閣所著寫的:「文章三千詩萬首」的千萬言的文字中有很多的篇幅是在論知老子先生的《道德經》的有關問題的之其問題的」。意思?分別指的是什麼?
❷ 辯論賽,道德追求與金錢追求是否可以並行
辯詞:
正一: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方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兩者可以並行的階段與過程。 首先,依照中國傳統而言,孔夫子曾經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但,「富而可求也,雖置鞭之士,吾亦為之」。明代王陽明先生曾經告訴我們:「眾終日做買賣,義不在己為聖賢。」這就證明了金錢與道德是可以並行的。 其次,就西方思想而言, 偉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目的在於追求幸福,而幸福的來源基礎就在於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滿足。」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一書中也指出:「要達到自我實現,就要使得資本能與其傳統倫理互相配合。」 再者,我方將從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來論證兩者其實是可以並行的。第一、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原則之下,「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四個堅持」是立國之本,而兩者的辨證統一都建構在所謂的經濟建設這樣的中心之下。這不正說明了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是同樣重要的嗎?第二、鄧小平先生也說過:「不能有窮的共產主義,也不能有窮的所謂社會主義。」今天致福並不是罪過啊!綜上所述,我方已成功地論證,今天不管在個人人生追求方面,或者是在社會整體經濟發展方面,金錢與道德其實是可以並行的。如果說兩者不能並行,那不就是誘導沒金錢成不了事,沒道德有金錢准會壞事嘛!因此,只有在金錢與道德可以並行的情況之下,我們才能創建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也就是「全國上下皆經商,齊心合力創富強」。謝謝大家!
反一:謝謝主席!觀眾們,各位評委,對方辯友,大家好!首先要澄清的是,今天我在這里談的不是金錢與道德能不能統一,也不是有金錢有道德能不能統一,我們要說的是「追求金錢與追求道德不能統一。首先我們來看看怎樣理解這句話。」追求「就是極力的探求和尋求,「統一」就是一致的意思,「金錢」是貨幣是財富的象徵,「道德」是一定的社會調整人與人、社會與個人之間關系的欣慰規范的總和,它的表現形式是對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尊重和維護。「金錢追求」就是把對財富的佔有放在首位,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回報,最大可能的斂聚財富。這顯然不同於對方同學所說的物質文明的建設。「道德追求」就是對善、正義、公正、誠實的高尚境界的努力探求。這就不僅意味著對惡的、非正義的、偏私的和虛偽的追求金錢手段的屏棄,更意味著把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作到最多的奉賢和最少的索取。這顯然也不同於對方同學所說的精神文明建設。這樣,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的矛盾不是顯而易見嗎?我們不是說遵守道德的人就不能獲取金錢了,因為我們都知道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在遵守道德的前提下以理智和體力合理地獲取金錢,但是這種遵守和獲取並不等於我們今天談的追求,因為追求顯然是一種更專一、更投入的狀態。正是因為對金錢或道德的追求,意味著對另一種追求的放棄。所以大多數人都在遵循道德和獲取金錢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才沒有成為聖人或惡魔。世界上有許多擁有大量財富又樂善好施善助的人,那麼是不是他們就找到了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的統一呢?並非如此。因為他們是大量獲取財富,就不是最多的奉獻,最少的獲取。既然他們樂施善助,就是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回報,所以,他們也是在獲取金錢和道德之間找到一定的平衡。如果他們有什麼特殊之處的話,那就在於他們用什麼手段以什麼樣的心態獲取金錢,也無從知道他們的善行義舉是否完全為了發揚道德,所以我們不宜枉加評論。我方將從理論、事實、價值方面論證我方的觀點,即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不能統一。
正二:大家好!對方辯友友好好象試圖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當一個人遵守誠實信用的時候,他就是沒有道德的。如果我在享有生活之樂的時候,我又在外面奉公守法地賺取金錢,請問如果把享有生活之樂擺在第一位的時候,金錢追求是不是就應該被拋棄呢?好的,我方將從三個方面論證「金錢與道德不能並行」是一種錯誤的概念。 第一,就金錢與道德的關系來說,如果只追求道德,沒有金錢是窮的,是荒謬的。因此,如果追求道德,「人人求道德,人人餓肚皮」呀!這樣的社會是亂的。所以說在對方的立論之下,社會必然是窮的、亂的。這里我要問對方辯友的是,難道我們的社會全部都是窮,全然都是亂嗎? 第二,就實際的情況而言.如果金錢跟道德追真的不能並行追求,我就請問對方辯友,難道認真本著良心奉公守法追求金錢的人民都是不存在的嗎? 最後,我們就中國大陸的現狀來看.在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建設是整個中國的首要工作.如果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不可以統一的話,我要問一問對方辯友,中國想要過度到道德完美經濟富足的共產主義社會,豈不是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嗎? 好了,我方已從金錢與道德的關系\時政的狀況\中國的現狀三個方面成功的證明了」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不能統一」是一錯誤的思想.不論古代的貨殖三賢到現今的優秀企業家;不論昔日的販夫走卒到今天的市井小民;不管是西方的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原則,還是社會主義天下的均富天下的思想概念,都一再告訴了我們金錢與道德是可以並行的。最後我想請各位摸摸自己的良心跟理性來問自己,如果我們以誠實信用、童叟無欺的、循規蹈矩的方法,為自己為家人為社會來賺取金錢的時候,有誰能夠污衊我們?我不能,相信各位也不能!謝謝大家!
反二:大家好!好象對方二辯聽錯了我方一辯的立場,我方並沒有說賺錢的人沒有道德,我們的立場只是:一個人不能同時追求金錢又追求道德.毛澤東同志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方要說:「追求道德使人進步,追求金錢使人落後。」下面我將從理論的層面來說明為什麼道德追求與金錢追求不能統一。第一,早在18世紀,保守主義的創始人埃蒙博克以及其他學者就已經認為,快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打亂了固有的穩定的社會秩序,摧毀了人們判斷善惡的道德標准,取而代之的卻是狂熱的拜金主義以及利慾熏心的爭奪與佔有。第二,我們要看一看自由主義理論家的看法。市場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認為:「對物質享受的追求不能成為知道人類道德社會的基礎。」他告訴我們:「財富常常是人慾與虛榮心的產物,而人類謀求財富的慾望常常是一發不可收,所以私慾的膨脹可以破壞社會的和諧,而且,會阻止人類道德的追求.」第三,激進主義理論家一針見血地指出:」金錢追求能帶來道德淪喪.」瑞士經濟學家基斯蒙地認為:「在殘酷的自由競爭世界裡,為所欲為的只是那些敗壞一切社會綱紀,沒有廉恥,沒有原則,沒有德行,沒有實體心靈的空虛的金錢拐騙者,他們就是一個拐、一個誆,能拐就拐,能誆就誆啊!」第四,馬克思更進一步揭示出金錢的追求與道德追求的內在矛盾.他說:「金錢是一種顛倒黑白的力量。它把堅貞變成背叛;把愛變成恨,把恨變成愛;把善行變成惡行,惡行變成善行;把主人變成奴隸,把奴隸變成主人;把愚蠢變成明智,把明智變成愚蠢。」從保守主義到自由主義,再到激進主義,各學派的學者雖然對世界的看法大相徑庭,但是對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的對立關系卻有驚人相似的觀點。對方辯友在這些先哲們面前還要說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嗎?謝謝大家!
正三:大家好!請大家仔細地想一想,如果我們今天奉公守法地去賺錢,我每天就是為了拚命奉公守法去賺錢,這個時候是不是對金錢道德並行的拚命追求?是不是將這個「追求」擺在第一位,難道它們是不能統一的嗎?接下來,我方將從三個方面來給各位論證金錢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 首先從理論的層面來看。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之下,富蘭克林早就說過:「只要行動合法,道德就是美德的結果和職業能力的表現。」近代的資本主義受到社會主義刺激之後已經開始致力於社會福利,社會公平增進了。這已經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單純追求利潤和剝削剩餘價值,它反而比較接近社會主義講求的平等和正義的主張。在資本主義,這樣的命題是可以成立的。 再就實際來看。古代的范仲淹他「位崇祿厚設義田造福族人,以其所入濟其所簍」。這難道不是一種追求並行的例子嗎? 各位比我方還清楚,中國牡丹電子集團公司除了以誠實信用受人肯定之外,更捐助了「希望工程」以及「亞運會」,對方辯友難道說她是「假仁假義」?難道說她是「沽名釣譽」嗎? 第三點,從價值取向上必須告訴大家的是,只有金錢沒有道德是人吃人的社會,只有道德沒有金錢是餓死人的社會。在對方辯友的架構之下,究竟我們是要餓死,還是要去吃人呢? 請對方辯友正面回答我方要如何建構這樣的社會?最後想要告訴大家的是,認識和透過金錢與道德的統一並行,才能滿足物質與精神的需求,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才能成功,人類的社會才得以綿延不絕……謝謝大家!
反三:大家好!對方辯友一再堅持「金錢和道德是可以並行的」,那你可能還沒有聽過這句順口溜吧,叫做;「男人有錢必學壞,女人學壞必有錢」吶。下面我將從現實的層面上來再次論證我方觀點。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 的矛盾其實自古早有定論。儒家思想認為:「君子憂道不憂貧。」孟子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孟子為追求道德不惜放棄生命。假如真如對方辯友所說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而孟子又真的為追求真理而捨生取義,那他聽了今天對方辯友的這番見解,一定是「死不瞑目」了。被唾棄了上千年的陳世美假如不是為了追求自己對金錢名利的無限慾望的話,假如不是一心想當駙馬爺的話,那麼他至少也可以回老家當個縣太爺吧.但是,正是因為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根本上是不能統一的,所以他選擇了榮華富貴,而拋棄了賢惠善良的秦香蓮,結果不但掉了腦袋,落了碗那麼大個疤,還背了一個千古罵名.再回到紅塵滾滾物慾滿流的現實中來吧.請問對方辯友,這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行賄受賄、偷稅漏稅層出不窮;搶劫盜竊、車匪路霸日見猖獗;賣淫行娼、走私販毒沉渣泛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無所不在;見義不為、見難不助、見死不救、見暴不除時有發生。棉隊如此一幅景象,請問對方辯友,你們真的還要我們說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嗎?眼下令北京市民氣憤的事莫過於賣假葯的了。人類發明葯物原本是為了治病救人,但是,那些拜金者卻靠賣假葯來坑害無辜百姓,被人們視為職業殺人犯。其實這些人在台灣也不乏知音。比如一位台灣名醫,他因為收受賄賂而鋃鐺入獄,真可謂「手術刀與紅包齊飛,拜金狂與鐵窗一色」呀!與醫者父母心的高尚醫德相比,難道對方辯友還要說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嗎?以上事實無不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一段名言。馬克思說:「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會有人為此鋌而走險;假如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有人敢踐踏道德和法律,甚至走上斷頭台」的呀。可對方辯友卻盲目樂觀地告訴我們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原本是可以統一的。假如人人都是如此盲目樂觀的話,那麼請問匡扶世風的重任將由誰來完成?宏揚道義的重擔又將落在誰人的肩上呢?謝謝大家!
自由辯論階段
正方:孟子所說:「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也」,那是指當二者一定發生沖突的時候,但是孟子並沒有說「二者總是沖突,捨生取義者也」。對方辯友請教您第一個問題,請您告訴在座的各位,當您認為道德跟金錢不能並行的時候,你到底希望的社會是追求金錢的社會,還是追求道德的社會?請回答,謝謝!
反方:我們希望的是一個又有金錢又有道德的禮樂之邦啊,我們在上面辯論的時候,不是已經告訴你們了嗎?
正方:《論語•泰伯篇》告訴我們:「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鄧小平文選》告訴我們說: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提高,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不正是有邦有道而富且貴的藍圖嗎?
反方:對方還是說金錢與道德可以並行,但是沒有聽到極力追求金錢與極力追求道德卻不能統一。對方三辯剛才不承認追求是極力追求,卻說可以是拚命追求,如果我為了金錢,拚命追求,殺人放火,算不算也是追求道德呢?
正方:對方辯友,如果我為了追求金錢而拼了命去奉公守法賺錢的話,對方辯友,這個時候為什麼不是「並行」?
反方:耶酥說:「富人進天堂好比駱駝穿過針眼一樣困難。」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西方的文化最偉大的流派都認為對金錢的追求與對道德的追求是不可以統一的,對方怎麼認為啊?
正方:孔子曾經告訴我們:「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才,吾亦為之。」空子認為只要是符合義理,只要能夠追求這樣的財富,即使是作為一個卑賤的人,也要去做啊。對方辯友如何去面對這樣的問題?
反方:孔子也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對方辯友是不是認為一個人可以同時做「君子」,又同時做「小人」呢?
正方:在孔子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的時候,他是一個事實的判斷,這「君子」指的上在上位的統治者。他告訴在上位的統治者既要追求道德,又不能夠太過火地來追求金錢。換句話說,他這里指的君子應該是在上位的統治者,應該要金錢與道德的並行統一來治理人民使人民過上一個更好的生活啊!(所以對方辯友引用錯誤。)
反方:對方辯友,將追求金錢與按勞分配獲得的生產資料混為一談,按此邏輯通過不擇手段牟取暴利的爆發戶和一個按勞報酬的普通工人還有什麼差別呢?
正方:對方辯友您不要忘記,社會上或許有這樣的人存在,但社會上有更多奉公守法誠實納稅的人民,不然的話,還有哪一個國家能夠靠人民的稅捐來維持他們自己國家的運作呢?
反方:我方早已承認,很多人在遵循道德情況下用合理的手段去獲取金錢,這並不代表著一味地追求其中之一。
正方:遵循道德方式去追求金錢,這不就是一種並行嗎?鄧小平先生不就告訴我們說:如果只談精神而不去談論物質生活,這根本就是唯心論啊!
反方:對方辯友把立論的統一建立在辨證統一上面。對方辯友可能不知道,按照辨證法,善與惡也是辨證統一的,對方辯友是不是認為善與惡也是統一的呢?
正方:對方辯友,難道要各位相信金錢和道德在這個社會中是沒有辦法相互融合互相揚棄之後能有一個統一並行的局面嗎?這樣的社會怎樣走向前進呢?對方辯友應該也知道,鄧小平先生在回答美國記者麥克•華爾士的時候,他曾經說:不能有窮的共產主義,同樣也不能有窮的社會主義,致富不是罪過。 那麼在你們的立論之下,改革開放那不就是「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了嗎?
反方:我們還把辯論從鄧小平先生身上回到對方辯友身上吧!我很喜歡輔仁大學的校訓「真、善、美、聖」,如果對方辯友真的認為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話,那你不介意我把輔仁大學的校訓改成「「真、善、美、聖」和「錢」吧!
正方:(對不起,對方辯友,輔仁大學校訓是「聖、美、善、真」,你念反了。)對方辯友,接著進一步請教你的是……第二次問您,到底希望在您的社會當中人民去追求金錢還是追求道德?第二次請問您,請您正面告訴大家。
反方:剛才我們早已經說過,我們贊成所有的人用合乎道德手段獲取金錢,對方把獲取、得到等同於追求,那追求的專一性和主動性在哪裡了呢?
正方:對方辯友說得好。(您的「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您今天希望大家能夠奉公守法,能夠遵循道德去追求金錢。那我再問您一次,如果一個人拼了命去奉公守法去追求金錢。這個時候兩個目的是等狀的,為什麼那不叫「並行」,如果那不叫「並行」,那叫什麼?請您告訴大家。
反方:追求金錢就是不擇手段地獲取金錢。我要讀給對方兩句話看是不是能夠統一——「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和另外一句話「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追求金錢當中去」——是不是能夠統一呢?
❸ 道德經是誰寫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原名老聃,李耳,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他的主要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對後世影響深遠,被譽為世界文化名人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這部經典的哲學著作包含81章,分為上篇道經和下篇德經,核心思想是道是德的本體,德是道的實踐,強調無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理念。
《道德經》最初並無《道德經》之稱,僅以《老子》為名,其成書年代尚無定論,但有學者根據郭店楚簡的發現推斷應在戰國中前期。《道德經》闡述了宇宙萬物的演變源於「道」,認為「道」是自然法則,永恆不變。它倡導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並包含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如對立面的轉化和「有無相生」的哲學理念。
此外,《道德經》還體現出了民本思想,主張天道與人道的差異,批評社會不公,如「損有餘而補不足」以及對民眾疾苦的關注。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與《易經》和《論語》並列為對中國影響最深的三大思想著作。
❹ 《道德經》中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動。道本來無所謂動或者不動,反或者不反。但是我們畢竟是人,人是有主觀、有立場的。所以我們現在,是站在 人的立場來做學問,而不是為學問而學問。中國人的學問都是為 人生而學問,為人要生活,為人要生存發展,為人的站天地而來 做學問,老子就站在人的立場來看自然。 我們都認為死就是生的反,但是會有人會講,生是死的反, 會嗎?大概不會吧?生就叫來,死就叫去,因為那是不同的空 間。所以我們一般人的正反,他有一個,大家不約而同的,共同的認知,死就是生的反,禍是福的反,無就是有的反,從生到死,從福到禍,從有到無,都是一個反字。
❺ 道德經闡述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道德經》的核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並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將視角放在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現在,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究還沒有定論,《老子》之於研究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獨特,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理國際關系、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理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精神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可以作為《道德經》的讀後感,我想以我個人觀點修正幾點內容:1,我對上文「視角獨特」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已經擺脫了「視角束縛」,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理解和不能正確定論《老子》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點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於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甚至對星際探索、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發作用。可以說它沒有時代性,它可以隨時間無限延長。3,它可以小到,分子生物學甚至更微觀的科學領域,因為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結構是什麼樣子。
❻ 人們的道德境界可以劃分為
你認為這世上有純粹的善人和惡人嗎?
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情況,對於善,就有不同的內涵與詮釋。所以,善惡之爭不可能有定論,也不一定要有定論。一個人是好是壞,關鍵在於他是否自省、自律、自強;人類社會發展得是好是壞,關鍵也在於人類能否理性、節制、自律。
人都是自私自利的,這不奇怪,世上也沒什麼純粹的善人和惡人。只要一個人不但自己生存,也讓別人生存,就是善;如果一個人只考慮自己的生存,不讓別人也生存,就是惡;如果一個人能為社會、為他人、為集體著想,遏制自己的私慾、貪欲,他就是有道德的人。善心、善言、善行,三者統一,就構成了完整的善。
至於人的道德修養,則有五種境界:聖人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君子界,利人無己;常人界,利人利己;小人界,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蠢人界,損人又害己。我們崇尚聖人,提倡做君子,至少做個常人,不能做小人,更不能當蠢人。我提倡的「大善鑄心」,就是用聖人的善熏染常人的心,讓常人的心一天天更柔軟,一天天更博大,一天天更慈悲,然後變成君子之心,最後變成聖人之心。
現在很多人認為的善,還不是真正的善,因為它帶有大量的偏見和局限。比如學科、文化、民族、宗教、政治理念的局限,等等。在這么多局限下,善文化很難形成普世共識。而且,善文化目前宣揚的,多是一種小善的東西,沒能上升到大善的層面。就是說,現在有很多善文化的傳播者,僅僅在傳播一種行為,沒能讓它發揮影響人心的作用。例如,他們大多停留在物質化的捐贈、支援、資助等行為上面,沒形成大善,還停留在小善、中善的階段。
那麼,什麼是小善,什麼又是中善呢?小善是讓人得到金錢、物質的幫助,它停留在物質層面;中善是授業、解惑,已上升到精神的層面;大善則是傳播真理,傳播為人之道,上升到靈魂和信仰的層面。
小善也很好,然而,小善的行為一旦中止,影響力和效果就會中止。比如,一個貧困生接受了兩千元的援助,如果他不理解其中的意義,或許就會當成一種「劫富濟貧」,不用白不用。那麼,兩千元一旦用完,這種幫助的效果就會消失,還可能產生副作用——那捐助者可能會被當成「冤大頭」,一旦停止捐助,接受捐助者就有可能產生怨恨,甚至將其體現在行為上。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小善帶來的利益,有時反而會讓人墮落。但大善不是這樣。大善的作用,永遠不會隨著行為的中止而消失。
因為,大善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人們一旦明白了這種精神和文化,善的基因就會永遠紮根在他們心裡,影響他們一輩子。而且,明白人會把善的光明傳遞給更多的人,一代一代傳下去。
——《慧心》節選
作者:雪漠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