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德就仁義
❶ 三字經里《孟子》者,七篇止,說道德,講仁義的講解
三字經里《孟子》者,七篇止,說道德,講仁義的講解?我有個回答,不知是不是呃,一定要採納!
【原文】
桃應①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
孟子曰:「執之而已矣。」
「然則舜不禁與?」
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則舜如之何?」
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展②也。竊負而逃,通海濱而處,終 身沂然③,樂而忘天下。」
【注釋】
①桃應:孟子的學生。②敝屣(XT):破鞋子。(3)欣(xin):同 「欣」。
【譯文】
桃應問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親瞽瞍殺了 人,那怎麼辦?」
孟子說:「把他逮起來就是了。」
桃應問:「難道舜不阻止嗎?」
孟子說:「舜怎麼能夠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職責辦事。」
桃應問:「那麼,舜該怎麼辦呢?」 孟子說:「舜把拋棄天子之位看得像拋棄破鞋子一樣。他偷偷 地背負父親逃走,沿著海濱住下來,終身逍遙,快樂得把曾經做 過天子的事情忘掉。」
【讀解】
這是典型的道德兩難問題,就像我們今天有人問:「母親和妻 子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哪一個?」或者問:「妻子難產,母親和 孩子只能保住一個,你保哪一個?」
一方面,「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王父犯法也應與庶民同 罪。所以孟子回答說:「執之而已矣。」
但另一方面。眼看父親出事而坐視不救,又不符合孝道。對 一般人來說,這個道德難題叫做「忠孝不能兩全」,對舜來說,這 個道德難題叫做「公(或法)孝不能兩全」。怎麼辦呢?
孟子的解決動作可就大了,「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連天子 之位都不要做了,棄官救父,隱居海濱。這不就為了父親而改變 了自己一生的道路了嗎?
但在孟子看來,的確只有這樣做才能做到公孝兩全:一方面, 作為天子,在天子之位上,只能發令讓司法官去逮捕作為罪犯的 瞽瞍;另一方面,拋棄天子之位,便作為兒子,錠而走險,冒死 救出父親,隱居海濱,奉養父親,不以失去天子之位而遺憾。
這個兩難問題,在我們今天來回答可就不一樣。因為,我們 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已把個體行為的「孝」歸結為私人問題了(雖 然在總體上說「孝」還是一個社會問題),所以,「公孝不能兩 全」就成了「公私不能兩全」,既然如此,那也就不難解決了。雖 然在情感上仍然難,但至少在理論上是不難的了。
何況,我們今天的人,有幾個會為了父親而「棄天下」呢?莫 說「棄天下」,就是棄一局長處長的官位也會捨不得的啊,多半隻 有為了自己的前程而棄父親的。更何況,即便不為前程,僅為父 親低微,父親窮酸而棄之的,也有人在呢。在這種清況下,也就 沒有什麼「兩難」了罷。
回到孟子的原文,應該一提的是,所謂「瞽瞍殺人」雲雲,當 然只是一種假設,就像我們今天的法律知識竟賽假設一些案例一 樣,並非在舜做天子的時候他父親真的殺了人,他也並沒有因此 而偷偷背負父親而逃,像一個被通緝的犯人一樣隱居海濱。如果 真有這樣的事,那我們倒應該特別欣賞舜的氣度了,什麼氣度?進 為天子,退為逃犯,隱居海濱而「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這種 能進能退,「視棄天下猶棄敝屣」的氣度,尤其是,終身「欣然」, 「樂」而忘天下的樂觀通達,真是非等閑之輩所能的特殊稟賦。從 這個意義上來說,舜作為聖賢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當然,孟子「言必稱堯舜」,而孟子所稱的堯舜難免沒有理想 化的色彩,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❷ 講什麼仁義道德
基本解釋: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范。
詞語分開解釋:
仁義 : ①仁愛和正義:仁義道德。 ②指和藹善良:他人挺仁義的。
道德 : 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出處:唐·韓愈《原道》,「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❸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是什麼意思
「講道德,說仁義」意思是說由孟軻所作《孟子》這本書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意思是說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指不偏,「庸」指不變。
「作大學,乃曾子」意思是說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這段話出自宋代王應麟《三字經》。
(3)講道德就仁義擴展閱讀: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
《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❹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啥意
這是三字經的原文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譯文】《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譯文】《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譯文】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❺ 論語者,20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這是三字經的原文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譯文】《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譯文】《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譯文】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❻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出自哪
好像是三字經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孟子者,七篇止
指《孟子》共分七篇,止,有不同的理解,A語氣詞,用在句末.B副詞,僅,只是.根據對偶的原則,與「孟子者」相對,就應作以上這兩種理解.C停止.
講道德 說仁義
論語是孔老夫子教學傳道的記錄,一共有二十篇,內容是孔子的學生記載聖人的言行,談論為人、處世與為政行仁的言論,包含了夫子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或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問答的記錄,十分難能可貴.
❼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啥意
這是三字經的原文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譯文】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❽ 只有強者才配講仁義,講道德
孔子那套本來也就是講給當權者聽的。所以說強者才配談仁義道德是必然的。你弱小的連生存都困難你怎麼實現你的仁義道德呢?叢林法則告訴我們: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能適應環境,就只能被環境淘汰。 弱肉強食,叢林中的資源有限,只能強者才能獲得最多。
實力弱小的時候,採取結盟不失為一種策略。
同類競爭,異類共贏。
強弱是可以逆轉的,所以時刻要有危機意識。 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前進也不正是強者推動的嗎。弱者是沒有話語權的。想要那種理想的狀態只有看在那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能不能實現咯。呵呵</B>
❾ 佛法中講仁義道德是什麼
把儒家五常配在佛家五戒就容易懂了。
不殺生為仁,不偷盜為義。不邪淫為禮,不喝酒為智,不妄語是信。仁義道德是因守戒行禮而形成的准則和規范。
❿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出自哪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解釋】《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啟示〗孟子,名軻,尊稱孟子,也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傳弟子,也同樣講仁義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