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最高法院法治建設行動計劃

最高法院法治建設行動計劃

發布時間: 2021-12-24 19:08:07

Ⅰ 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和任務是什麼

目標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
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任務 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Ⅱ 第三季度法治建設工作計劃,和第三季度法治建設工作總結怎麼寫啊!

花點小錢上秘書網搜搜,或者到文庫看看

Ⅲ 如何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深入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一、堅持科學立法,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必要前提。迄至今天,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領域、新情況、新特點,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及時制定、修改、完善各項法律制度,使立法更加充分地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適合我國的具體國情。
二、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法治國家對政府行政活動的基本要求。深入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恰當行使自由裁量權,正確使用相關行政措施和手段,避免損害當事人的正當權益。
三是要求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盡可能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應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五是要求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
六是要求權責統一。通過科學的法律和其他制度,合理規定和配置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和責任,保持責任與權力的對應;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切實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三、堅持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發揮著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保障社會成員合法權益,建立和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等重要作用。實現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對於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要堅持司法公正。嚴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同時理性地權衡案件所關涉的各種社會利益,妥善把握和處理好案件所關涉的各種關系,對各類案件作出正確處理,對各種糾紛予以有效化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要實現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資源,不斷完善司法程序,切實改進司法作風,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全面提升司法活動的效率,有效應對社會生活中不斷增長的司法需求。
要樹立司法權威。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要切實做到公正、高效、廉潔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全社會要依照憲法的規定,尊重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尊重司法機關作出的生效裁決。
四、堅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社會成員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社會基礎: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每一個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模範帶頭遵守法律;每一個社會成員在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的同時,必須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尤其是在享受自由和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以及其他社會主體的合法權利與自由,必須依照法定的程序、運用法律規定或法律允許的方式與手段表達利益訴求,維護自身權益。要廣泛深入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使全體社會成員掌握和熟悉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五、強化監督制約,構建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社會主義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權之治」。要從法律上構建起「以權力制約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以道德制約權力」的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以保證執政黨的權力和立法、執法、司法等各種權力的設置和行使始終不偏離我國民主政治的正確軌道。要圍繞權力運行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完善各種權力的配置,統籌發揮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人民法院對於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監督、專門監督機關的監督以及行政機關自我約束與監督的作用,擴大公民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有序參與,強化人民群眾對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廣泛監督,同時重視和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要從法律上規范各種監督行為,不斷提升監督的科學性、合理性,建設性和實效性。

Ⅳ 中國法治建設的最高目標是什麼

中國法治建設的最高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回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答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Ⅳ 如何加強法治建設以推進中國夢的實現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推進科學立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進一步提高立法的科學性,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關鍵。當前,我國立法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弊端,立法過多體現中央、上級的意志和部門、群體利益,民眾參與少缺少民主精神,立法程序不完善等。要推進科學立法,必須要消除立法的弊端,要全面推進立法的民主性、科學性和公正性,從源頭上防止立法中群體和部門保護主義,擴大民眾的立法參與,提高立法透明度,完善立法程序,優化立法結構,提高立法質量,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
第二、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推進依法治國關鍵是要推進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維護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關鍵。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一是政府職能全面依法履行。職能是政府的核心,法治政府首先要履行依法行政。二是法律法規嚴格公正實施,確保公民權利切實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權力公開規范運行,確保行政執法公開公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四是要認真組織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增強各級黨委依法執政的意識,增強各級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各級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辦事的素質和本領。
第三、要全面推進全民守法。推進全民守法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依法治國的實現必須要依靠廣大群眾知法守法。要不斷提高民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通過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形成人人學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豐富發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並針對不同群體開展不同要求、不同內涵的法治理念教育,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樹立自由、平等、公正的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

Ⅵ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舉措有哪些

健全法制建設,加強反腐力度

Ⅶ 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法制建設方針是什麼

十一屆三中全會鄭重地提出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偉大任務,確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十六字方針,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開啟了嶄新征程。

時不我待,分秒必爭。1979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剛剛成立,就著手選舉法、地方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的修改和起草,創造了4個月制定7部法律的立法佳話,邁出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重大步伐。

1997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任務。

物權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食品安全法……一批法律充分彰顯了「以人為本、立法為民」宗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鷹表示,立法重點由經濟向社會的轉變,反映了中國進入小康社會以後強烈的社會需求。

百轉千回,夢想成真。到2011年2月,我國已制定現行憲法和現行有效法律239件、行政法規70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一個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黨的十五大提出的立法工作目標如期實現。
數十年不懈求索,實現歷史性跨越。從「無」到「有」,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不懈奮斗,如期實現「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宏偉目標。這標志著我國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與改革開放同行,與國家發展同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形成過程中既對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作出回應,又有力引導推動了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1979年,中國的立法者大膽先行,制定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這部只有15條的法律向世界宣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決心。在不斷完善的法制保障下,外資企業在中國落地生根,蓬勃發展。從改革開放到2010年,我國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超過1萬億美元。

2003年,行政許可法的出台引發了行政領域的「一場革命」。近10年間,國務院各部門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2000多項,地方各級政府取消和調整77000多項,占原有項目總數的一半以上。政府辦事更快捷、更方便、更省錢,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切身感受。

2010年,在億萬百姓滿含期待的目光中,全國人大常委會高票通過社會保險法。這部社會領域的綜合性大法規定基本養老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在東莞務工的湖南省華容縣農民工陳婕說:「這部法律的出台,方便了我們回到家鄉接轉養老保險,讓我們外出務工人員消除了後顧之憂,吃上了『定心丸』。」

從經濟領域到社會領域,從約束公共權力到保障個人合法權益,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各項法律制度日臻完善,改革開放的偉業順利推進,百姓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有了切實的法律保障。

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熊進光博士說:「從無到有,從不完整到完整,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立法背後的艱辛,非一般人所能體會,成績確實來之不易。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輝煌的成就!」

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圖大業,中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進程,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補充:
●1978年12月31日

鄧小平在其著名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Ⅷ 新時代中國法治建設的三個階段是哪三個階段

新時代中國法制建設的三個階段是指:剛開始建國時期法制剛剛建立的階段、法制逐步完專善的階段、現在屬逐步走向法制化軌道的階段。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我國憲法明確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直接行使一定國家公權力。在治理現代化的條件下,執政和行使國家公權力必須以法治為基礎。

Ⅸ 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大力推行的三個清單是什麼

騙住民,騙好民,騙群民

熱點內容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上海律師 發布:2025-05-08 19:07:15 瀏覽:610
國際法的社會基礎是什麼 發布:2025-05-08 18:54:16 瀏覽:979
油罐車法院 發布:2025-05-08 18:46:55 瀏覽:336
關於律師會見 發布:2025-05-08 18:46:55 瀏覽:731
法治時空商丘 發布:2025-05-08 18:36:09 瀏覽:354
法院給的送達回證 發布:2025-05-08 18:29:30 瀏覽:388
法官的問題 發布:2025-05-08 18:13:24 瀏覽:539
疫情中的法治 發布:2025-05-08 18:05:21 瀏覽:142
法律碩士是不是法學 發布:2025-05-08 18:03:06 瀏覽:882
25屆法院 發布:2025-05-08 17:36:37 瀏覽: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