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道德經
Ⅰ 道德經有沒有幾種權威的解釋類書籍,最好是當代的,王弼的已有,請提供給擼主,要註明作者和書名哦
我本人寫過一本專著,分析過《道德經》。
附表:語言坐標與邏輯結構的配合
《道德經》的缺陷:在【語用】方面,並不是【真實】這個參數。
詳細情況可以看http://tieba..com/p/2409091128 第5樓
經典名句:天下皆知…………
解讀:
Ⅱ 葉曼居士講解-道德經第一講里談到的是「山法師"
是憨山大師,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祝吉祥如意
南無葯師琉璃光如來
Ⅲ 請問哪位大師講解《道德經》比較經典的
南懷瑾、陳鼓應的書都很經典,並且通俗易懂。
Ⅳ 憨山大師解釋道德經第三十六章「第人所遇而不測識,故曰微明」是什麼意思
一般《道德經》的36章確為「微明」,但沒有你所說的這句話。
原文:將欲噏之專,必固張之;將屬使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憨山大師乃佛教中人,如何解得道家之言?
你看錯書了。
Ⅳ 《道德經》哪位大家研究得比較好
我覺得明代憨山大師註解的不錯,用了整整15年的時間,不像現代人以賺錢回為目的而答出書,幾個月就截稿,用憨山大師的一句話說就是:「皆人人之老莊,非老莊之老莊。」就是不是現代文,讀起來有些費事,尤其是前言部分難看懂,正文部分相對白話一點,這是我看到的離現代最近的一本比較好的《道德經》註解了。
Ⅵ 本人不才,讀不懂老子所著《道德經》,後來在朋友指引下知道《憨山大師注老子道德經》這本注,求現代文版
憨山大師就是明代的釋德清。同時著有《莊子內篇注》。現代文版就難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繁體豎排本我比較看好。只能那樣看了。
Ⅶ 道德經中有沒有說修一切善,並且要離一切相修善的內容
無論是修佛還是修道,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超脫自我,探索宇宙真理,也就是所謂的跳出輪回外和不在五行中,爾後以此為前提再來度化世人
修煉的過程不同,但目的和結果是一樣的,成佛或者成仙,不過是外像說法而已
Ⅷ 道德經 聞道 中有一句「建德若偷」
就念tou,看看下文就知道了,摘自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註解的《道德經》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注】此言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謂上根之人,志與道合,一有所聞,便身體而力行之。如顏子聞者未嘗不知,知之未嘗不行。故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若夫中人之資,則且信且疑,或日月至焉。故曰若存若亡。至若下根之士,即有所聞,了不相蒙,而且以為怪。故大笑之矣。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測。此輩不笑,不足以為道。以其道與常情,每相反而已矣。何以知之。故古之建言者有雲,明道若昧。此下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辭,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謂小人用智,恃知以為能。聖人光而不耀,以有智而不用。故明道若昧。小人矜誇競躁。聖人以謙自守,以卑自牧。故進道若退。世人崖嶷自高。聖人心與道合,同塵混俗,和而不同。故夷道若類。世人局量扁淺,一毫不容。聖人心包天地,德無不容,如海納百川。故上德若谷。小人內藏瑕疵,而外矯飾以為潔。聖人純素貞白,一塵不染,而能納污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小人一德不忘,必恃自多而責報於人。聖人德被群生,而不以為功。故廣德若不足。小人一善之長,必炫弄自售,欲求知於人。聖人潛行密用,凡有所施於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如泰伯三讓,民無德而稱。故建德若偷。小人隨時上下,見利而趨,望勢而變。聖人之心,貞介如玉,而不可奪。而能與世浮沉,變化無窮,無可不可。故質貞如渝。渝,變也。世人圭角自立,一定而不化。聖人心如太虛,無適不可。故大方無隅。隅,猶定向也。世人小智自用,以圖速效。聖人深畜厚養,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迫不得已而後應,乘運而出,必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聲,大象之無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見易聞。宜乎下士聞而大笑之也。以其世之所尚者,名也。然道隱於無名,又豈常情所易知耶。所以聖人之廣大難測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曲成萬物而不遺。故曰善貸且成。聖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輕笑之。然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Ⅸ 《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你真的讀懂了嗎
Ⅹ 《論語》中的聖人和《道德經》聖人的聯系與區別
《道德經》聖人
沒有特指,憨山大師《莊子內篇注》一書中寫的很明版白,老子只是以道自樂:原文「權至人、神人、聖人,只是一個聖人,不必作三樣看.此說能逍遙之聖人也.以聖人忘形絕待,超然生死,而出於萬化之上,廣大自在,以道自樂,不為物累,故獨得逍遙,非世之小知之人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