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和道德經
① 弟子規 和道德經 三字經 區別
1、成書時間不同
《弟子規》成書於清朝李毓秀所作。
《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但是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傾向於「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王應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的時候,編寫了一本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據傳就是《三字經》。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2、書的性質不同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弟子規》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
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3、後世影響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弟子規》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
《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弟子規》首先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准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進而教育廣泛服從,「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一類手法,扼殺學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
《弟子規》是在清朝揚州十日等事件後特有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
《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亘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蒙學讀物都是四個字一句,《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故此為蒙學第一書。
《三字經》在古代被稱為「小綱鑒」,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網路知識,得以納入一個清晰知識體系。
《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② 道德經第一章,第二節的有無相生等等,你是怎麼理解的
形容:1、事物的有中生無,無中生有的哲學思想。有可以轉化成無,無也可以轉化成有。指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其涵義也是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互為因果的關系。
2、有無相生:有表示多,表示大,無表示少,表示小。西瓜籽小,可以長出大西瓜。大西瓜吃了,只剩下西瓜籽。這就是所謂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出處】《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
第四十章》)這也是道的本質決定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道的本質就是自然。老子講的道、自然,其實就相當於基督教的上帝,更是伊斯蘭教的安拉,造就了萬物,是自然的化身。但區別在於,道不是人格化的神,不像上帝那樣有人的形體、有靈魂、有意志、有性格的最高存在,也不象安拉那樣完全神秘化,而是實實在在的宇宙真理。
有一個笑話,講父親要給兒子娶個媳婦。他去找比爾蓋茨,說我給你女兒找了個老公,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又找到世界銀行總裁,說我推薦一個副總裁給你,是比爾蓋茨的女婿。這樁婚事就成了。生意也是這樣做成的。這位父親深通老子哲學,本來不存在的「無」都符合對象的預期,於是就產生了「有」。
商業上,新品類的運作;社會中,人的成長,何嘗不是「無中生有」呢?
③ 請問《道德經》中的「音聲相和」是什麼意思,尤其是後面的「和」,究
「音聲相和」——音與聲互相諧和,「和」——諧和、契合、和諧。「和」字本意就是聲、音相應和。「和」與「龢(hé)」是通用的,本意是指樂、聲調和、和諧。「龢」字在春秋以前頻頻使用,進入戰國使用頻率降低。
「和」字的出現比「龢」更晚,「和」字最早戰國金文,其左部為「口」,右部為「禾」。其結構或左口右禾,或左禾右口,秦漢以後結構逐漸統一,作左禾右口之「和」。
「龢」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左邊是形旁「龠」,其字形像一排竹管合拼而成的樂器,是笙和簫之類的吹奏樂器。右邊為「禾」字,此處表示讀音。這些樂器一齊吹奏,聲音悅耳動聽,顯得很調和、和諧。
(3)節和道德經擴展閱讀
「音聲相和」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第2章。原文+翻譯如下: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翻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
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翻譯: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翻譯: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
4、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
(翻譯: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
5、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翻譯: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④ 道德經有幾個原本哪個是最接近原著的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⑤ 嚴遵為什麼敢把《道德經》分為72節
通常我們所知的《老子》有八十一章,這是魏晉時期的王弼分的章,而在他之前的漢朝就不這么認為了。西漢時期有個叫嚴遵的成都人,他好黃老之術,經常在成都算命,是個隱士,而後就著了一本書,名為《老子指歸》。這本書對後世研究老子文化的基本上都有影響,包括後來注《老子》的王弼。
這本書的開篇就寫下了這么一段話:「陰道八,陽道九,以陰行陽,故有七十有二首,以陽行陰,故分上下;以五行八,故上經四十而更始;以四行八,故下經有三十有而而終矣。」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在前面的五行之說裡面也講過「地八,天九」,天陽地陰,而以陰行陽的意思就是在列古代的行列式,行為陰,列為陽,這樣就分成了七十二個部分。分上下的時候,(常識:古代讀書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讀的)所以用列來分上下,而列數九是單數,是不能平分成整數的,所以只能分為四和五,又因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在上,陰在下。所以以五行八得到了四十章上經。為德篇;以四行八得到了三十章下經,為道篇。
如若有不同見解,歡迎評論,同時也歡迎大家把知道的《道德經》知識暢所欲言。
謝謝大家,喜歡的可以點個關注!
⑥ 道德經全文和譯文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注釋】:[1]通常譯為"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強調道是不可言說的。但這樣的翻譯,等於一開始就剝奪了老子言說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實"常"字在《老子》中多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時,已經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意,如《詩經》"中之言,不可道也"。《尚書序》(相傳為孔子所作)說:"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這里用了"常道"一詞,指一般的道理。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而上學的意義。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調他下面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麼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翻譯】: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譯】: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2 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 迴音相呼應,前邊與後邊相伴隨。3 所以,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 之外的教化。 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恆不滅。【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翻譯】:不崇尚賢能之輩,方能使世人停止爭斗。不看重珍奇財寶,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竊。不誘發邪情私慾,方能使世人平靜安穩。所以,聖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裡謙卑,腹里飽足,血氣淡化,筋骨強壯。人們常常處於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態,那麼,即使有賣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太平之理。【老子·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1]。【注釋】:[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證明老子用"道"來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這種解釋不確切。這句話里的"帝",顯然並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說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這是不對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 的借用。因為老子常將"上"字用於"上天、上德、上士"等等,顯然老子並非不懂"上" 字的用法,也並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詞。老子不用"上帝"一詞,顯然是因為這個"帝" 不是至高無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語。因為唯有老子的"道",才與今日所言"上帝 "之無限、永恆、自在的內涵相一致。詳見本書第一章第二節之五"《老子》中的神與帝" 。【翻譯】:道,空虛無形,其大能卻無窮無盡,淵遠深奧啊,像是萬物的祖宗。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和於你生命的光中,認同你塵土的本相,你 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無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誰產生他,他先於一切有形之帝。【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翻譯】:天地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在其看來,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也不理會世 上所謂的仁義,在他眼裡,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冶煉的風箱嗎?虛靜而不窮盡,越動而風越多。話多有失,辭不達意,還是適可而止為妙。【老子·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翻譯】:幽悠無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遠的母體。這個
⑦ 《道德經》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⑧ 道德經節錄註解
人的大善要像水一樣:水一向利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強斗勝,處在別人所厭惡的低下之地,這是謙卑的品德;江海之所以成就他的偉大,是因為他地勢低窪,處在溪流之下,所以溪流皆歸之與他,成就他的偉大;柔能克剛,滴水石穿就是這個道理,這是柔德;柔弱柔弱,所以不易夭折、易壯大,剛強剛強,所以易夭折、不易壯大,柔弱能勝剛強,顯而易見;無有相生相成,有的時候選擇「無」會更好一點。
寫完上面這段話,我不禁由衷的感恩兩千年前,老子講這么寶貴的財富留給我們。
⑨ 很多人推崇《道德經》的原因是什麼
精讀七遍。道德經閱讀越覺得人類渺小,一切因循自然才是正道。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真正的智慧在山野村夫中,所謂為道日減就是這個道理。
⑩ 老子 道德經 每節帶兩字標題
哪有標題啊!
只有道經 德經!上下部分~ 81章好象是鄭玄給分的~
只不過 後來這些章有的為 治國 有的為 釋道 有的算處事! 議兵幾個方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