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治到仁治
『壹』 中國是什麼時候從人治走向法制的
應當說現在的中國正走向法治的國家,而且中國從來不是什麼純粹的人治和內法治,而是人治和法治兩種容力量互相此消彼長。
一個國家要從人治發展到法治,不僅是制度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觀念上的轉變。
只有大部分人觀念上真正轉變了,才能從制度上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貳』 法治和人治,法治和法制的區別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
首先,從約定俗成的意義上說,法制和法治兩個概念的用法歷來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
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其次,法制與法治兩個概念的內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內涵是指法律以及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各種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內涵是與人治不同甚至對立的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或原則。作為一種治國理論,法治和人治探討的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關鍵問題。「法治論」認為,關鍵在於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並予以充分實施;「人治論」則相反,認為關鍵在於國家領導人是不是賢明,「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主張法制並不意味著否定領導人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而是認為領導人賢明與否不應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所在。作為一種治國原則,「法治論」主張法律應有極大甚至無上的權威,不能聽任個人和組織的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治論」則相反,它主張或默認組織和個人的權威高於法律的權威,權大於法。
再次,雖然法治與法制具有內在聯系,即實行法治必須要有法制。但我們不能說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從人類的政治法律實踐看,任何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法制,但卻不一定是在實行法治,如當年希特勒統治的德國和蔣介石統治的中國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實行法治。
最後,即使在動態意義上理解「法制」,也與現代意義的「法治」相去甚遠。「法制」的動態含義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簡單地說就是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對此,我們可以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什麼法?「惡法"還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證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顯然,這些都是動態意義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無法回答的。與此不同,現代「法治」與民主政治密切相關,它不局限於形式或邏輯意義上考慮問題,不單純以「有法」、法律完備為滿足,還要求在價值層面上考慮法律的好壞,而且,作為現代「法治」的一個鮮明特徵,它還強調《憲法》和法律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現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上貫徹民主原則,實行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分離和互相制約,嚴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法律的正當程序原則。
『叄』 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人治與法治最大的區別在與是不是具有民主性,人治是建立在專制的基礎上的,特點是君主專制,體現的原則是個人主義.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的,具有民主的特點,體現的是大眾意志,少數服從多數!
法治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從人治走向法治。
『肆』 什麼是人治,什麼是法治
【人治】
就是個人或少數人因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內、經濟、政治、容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法治】
指根據法律治理國家。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與「人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
①兩者基礎不同。人治建立在個人專斷與獨裁基礎上,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
②兩者特點不同。人治呈現出隨意性、多變性的弊端,造成社會的不穩定。而法治具有統一性、穩定性、權威性的特點,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能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
③二者體現的原則不同。人治體現不平等的原則,而法治體現平等的原則。
『伍』 企業管理如何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
上海注冊公司需要多少錢呢?很多創業者估計都會問到這個問題。全民創業時代,有了項目之後,多數的人都會選擇注冊該公司通過經營獲利,然而上海注冊公司,有兩個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
第一,手中根本沒有多少的啟動資金話,要想成立一家注冊資金在100萬元的公司,如何籌集資金?
第二,一開始准備在家開啟經營,家庭住宅無法完成工商注冊,怎麼辦?
公司注冊資金問題分析其實,自2014年3月1日,國家已經開始從政策上進行調整,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度,即使是沒有啟動資金,也可以採用其他方法來注冊公司。新政策中,取消了對出資方式、出資期限、出資額等等的限制。國家此舉是為了鼓勵創業,即使是你沒有一分錢,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輕松的注冊100萬元的公司,未來在經營中,賺到錢之後,將注冊資金補充上就可以了。
那麼拋開注冊資金,在上海注冊公司費用都包含了哪些方面呢?志浩為你進行了整理,在公司注冊的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工商登記、刻章、辦理稅務登記證的花費,和公司後續經營稅務申報、納稅人、注冊地址的費用。
一、 工商登記費用。在國家的政策中,工商登記是不需要花費資金的,免費。
二、 公章刻章費用。完成工商注冊,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取得公章,公章刻章費用是50元/套,這是必要花費。
三、 辦理稅務登記證費用。該項費用是免費的。
四、 辦理行業許可證、食品衛生許可證費用。如果公司需要辦理這些證件,是可能會產生相應的費用的。
五、銀行開設公司基本賬戶。銀行開戶,每一個公司收取的費用可能會有一定的差別,一般費用是在500元以上。
六、購買發票的花費。公司經營中,需要購買稅卡、專用列印機、開票軟體等等,此項費用加起來大概是2000-3000元。
七、如果需要申請一般納稅人資格,開增值稅發票,花費還是會提升一些的。 如果企業是經營進出口貿易,在進行進出口備案手續辦理的時候,是有行政收費項目的,大約費用是在2000元左右,
八、如果是委託代理公司去辦理,注冊100萬公司上海注冊公司費用其實並不多,但是在注冊公司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大量繁瑣的事務需要處理,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尋找代理公司來代理完成注冊,是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的,總代理費用大概是在500元。
簡單來說在上海工商注冊流程如下:
核對名稱——網上登記——交工商設立資料——拿營業執照—— 刻章——辦組織機構代碼證——辦稅務登記證——開基本戶(納稅戶)。
詳細步驟及周期為:
1、核准名稱,一次最好按喜好順序提交3-5個公司名稱,防止重名,如再次提交,審批的時間較長。核名需要公司名稱、股東姓名、身份證號和出資比例;1-3天
2、名稱核准後,填寫齊所有交件資料,預約,到工商局交件;7天
3、七天後取得營業執照後,辦理稅務,代碼、刻章。7天 證件辦齊
『陸』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主要有哪些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如下:
1、代表性不同
法治是多數人之治,法律是大家合意的表示,全民意志的表示;而人治是一個人的意志,憑批示,領導要怎麼辦就得怎麼辦,這就是人治。
2、先後不同
法治是按照事先建立的法律規則進行法律適用,「十二銅表法」,「商鞅立信」,都是事先立了規矩,向社會宣告頒布,令出必行。包括立法者自己,也要堅決遵守,這都是事先立法。而人治是事後立規,便宜行事。發生事件之後,再隨機出台處理原則,隨勢而為,政策治國,跟著社會狀況,隨時變化。
3、管理不同
法治是將矛盾帶上法庭,理性管理國家。讓國家按照秩序,以法治的渠道來解決,穩妥而恆定。而人治是搞運動,像到處遊行,把嫌疑人拉到廣場上宣判,公開處理,一下子從重打擊,一下子從輕放過。
4、立場不同
法治國家,主權在民。人民掌握國家主權並由人民授權立法,立法既要遵循民主程序又要以符合人類文明公理為原則。人治國家,主權在王。君王既是國家的主權者,也是國家的立法者,法律制度不過是君王施行統治的工具而已。
(6)從法治到仁治擴展閱讀: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網路—法治
『柒』 中國近代法治史 從"人治"走向"法治"是人文素養類課程嗎
人治,法治的對立概念。指依靠個人權威性和個人崇拜的作用來管理政權實行政治統治。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人治,是依靠統治者個人的權威治理國家的一種政治表現形式。在中國人治定義來自於孔子。他認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在西方,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曾提出哲人治國論,主張建立哲學王統治,這也屬於人治的一種政治思想。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什麼是法治?英國思想家洛克說:個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許可。法治,是給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是給政府以盡可能小的權力。法治社會的真諦在於:公民的權利必須保護,政府的權力必須限制,與此背離的就不是法治社會。「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事的原則和制度。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捌』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是什麼
所謂人治,就是按照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是人治的廣義概念。但人治有少數人的人治與多數人的人治之分。少數人的人治是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種人治,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人治。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制定的制度,就稱之為少數人的法治,這種法制,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君主政治。
「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權力是否嚴格依法運作.法治國家要求樹立「法大於權」的觀念,創設「法大於權」的制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逐步清除「人治」和「權治」等遺留下來的不良影響。具體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治」與民主相容,「人治」與專制相合。「法治」是與市場經濟、工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現代民主政治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人治」是與自然經濟、農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君主專制是人治國家的主要統治形式.在人治國家中,一切人只服從擁有權力的人及其意志。
第二,「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法治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合法性』這個概念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其一是政治哲學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講,它與合理性概念有內在關聯;其二是法學上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事實上,它所講的就是合法律性.」
第三,「法治」強調「法大於權」,「人治」強調「權大於法」。「法治」強調一切公權力都應當服從法律,法律是最高的公共理性,也是公權力的產出之所.沒有法律根據的一切權力均為非法.即便是緊急狀態下政治權力的運用也要遵循依法行使的原則.[vi]所以,以法律為治的治理活動服從既定的規則,而不取決於統治者頭腦的一時聰明或其他什麼智慧.這種治理方式可以免受統治者個人的性情及好惡的影響,防止政治權力的濫用和個人獨裁的災難。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大於法律.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眾.在人治國家,官本位觀念盛行,人們普遍地崇拜權力,漠視法律.因為掌握政治權力是發財致富、光宗耀祖的一條捷徑.正所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中國古代自漢武帝以後的歷代皇朝尊崇儒學,倡導「以德治國」,隋唐以後還採用了科舉考試.但是,「人治」的「家天下」羅織了巨大而又嚴密的權力關系網,法律和道德在權力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其結果是官場政治黑暗腐朽,貪官污吏大行其道.所以,中國古代歷代皇朝始終跳不出「政權興亡的周期率」。
第四,「法治」強調法律至上,「人治」強調領袖至上。「法治」強調法律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和任何其他規則相比較,法律在治理社會活動中,在規范人們交往行為中具有至上性和首選性;其二是與任何組織和個人相比較,法律是至上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因此,法治國家要求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普通公民一樣遵守法律.
「人治」強調的領袖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領袖的意志高於法律,他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廢法;其二是掌權國家權力的領袖決定國家的重大事務.他依靠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社會並使之得以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