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與道德法治
⑴ 《作為思政課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成績》討論發言材料
摘要
⑵ 大一思修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什麼
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為規范,都是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二者都是重要的社會調控是手段。兩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內容轉化,道德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維護社會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須遵守的道德。另一類是有助於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增進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較高要求的道德,是應當遵守的道德。前者通常上升為法律,也是法律所調整的內容。
3、功能互補,道德在調整范圍上對法律具有補充作用。有些行為不宜由法律調整或者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同時,法律在約束力上對道德具有補充作用。相比法律,道德的約束是軟約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轉化為法律,就可以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
4、相互促進。法律對傳播道德具有促進作用。法律的實施,往往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觀念的培養。
因為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雖有不同,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為明確,所以法律的實施對道德觀念的培養可以起到強化促進作用。同時,道德對法律的實施也具有促進作用。遵紀守法通常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強道德觀念有助於人們自覺守法。
(2)思政課與道德法治擴展閱讀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⑶ 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區別
兩者內容大同小異,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考研學科教學思政是以思想政治在考研中分布內的重點為主,容目標較應試化一些。
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普及思想教育和政治知識教育為主,基礎性較強,沒有所謂的重點考點,而是重在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如果想知道他們的具體區別就拿一本考研政治大綱和幾本思想政治教育的課本相比照一下便知。
⑷ 小學品德與法制屬於思政課嗎
小學品德與法制屬於思政課。
⑸ 圍繞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思政課的體會和感受
摘要 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是融教學與實踐於一爐的,通過選修學習的方式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進行了一次洗禮。作為一名大學生,在接受了對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學習以後,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我深知自己的肩負的使命。我們生在和平的年代,我們應該感到慶幸,但我們也不能忘記歷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繼續繼承愛國主義傳統,弘揚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做生生不息,自立於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愛國主義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
⑹ 在思政課體系中,思想道德與法治屬於第幾層次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在思政體系中,思想道德與法治處於第4層次。順序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和法治。
⑺ 政治與道德與法治是同一項課程嗎
不是,道德是做人的基礎,也是人類發展的基礎。法治是社會穩定的基礎 政治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⑻ 你喜歡上道德與法治或思想政治課嗎為什麼如果請你給老師提教學意見你想提什麼
比較喜歡上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
理由: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讓自己知道很多事情。培養內我的思想道容德品質,然後讓自己考慮事情的時候更加全面,而不是僅僅考慮一先部分。
意見:老師講課投檔PPT的時候可以不用很多文字,加一些文字,要不然太枯燥了。還有可以多多互動,增加提問。
⑼ 高中思政裸也叫道德與法治嗎
初中的課程有這個模塊。
高中思想政治課,分成必修與選修,不叫道德與法治。
原來高一,有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等,現在叫經濟與社會,文化與哲學等
⑽ 小學思品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或者政治嗎,最近在易公看到一期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不知道是否同一個
是的。
過去小學的思品課是《品德與生活》【1—2年級】和《品德與社會》【3—6年級】
從前年開始,換成了《道德與法治》。
可能每個地方使用的版本不同,但應該都屬於思政課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