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聚焦立法感悟法治

聚焦立法感悟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1-03 14:28:27

A. 堅持立法先行體現了依法治國的哪項要求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完善立法體制,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B. 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個方面談談全面依法治國如何從我做起

如果設問是「從我做起」,那就主要是守法,自覺學習相關法律規定,並在日常版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規權定、教育引導他人遵守法律規定,另外三個方面我們能做的只有依照程序參與和監督。如我們有權在法律公示時向有關部門提出自己的意見,有權監督執法人員的執法行為和法院等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等。
PS: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主體是不一樣的,注意不要混淆。立法機關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執法機關是各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是人民法院,守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如有用請採納。

C. 如何理解立法權的特徵及其法治意義

立法活動具有如下的特徵:

第一,立法是由特定主體進行的活動。

第二,立法是依據一專定的屬職權進行的活動。

第三,立法是依照法定程序所進行的活動。

第四,立法是具有專業性和技術性的活動。

第五,立法是制定、修改、廢止或認可法律規范的活動。

D. 論述如何更好地完善立法,加強執法,促進法治社會的發展寫篇論文

字數要求多少 什麼時候需要 方便的話把詳細的論文要求發給我

E. 法律的感悟(作文)

談到法律,它總會給人以威嚴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宗教、紀律一樣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了保障。
法律、法規在我們身邊處處可見,例如:上學、放學時我們經過十字路口,有的人不遵守交通法規,闖了紅燈,就很有可能導致一場車禍,而斷送了鮮活的生命。下面我就給大家說一段真實的故事。
《今日說法》報道了這樣一件事。一位15歲的中學生學習成績優異,唯一的缺點就是他從小學就迷上了網路游戲,母親為了看管兒子,放棄了家中的農活,在城裡租房子,陪讀。可他不理解母親對他的良苦用心。暑假中,母親又在網吧中找到了整整兩天沒有回家的兒子。氣憤之際,母親掄起木棍狠狠地打了他。回到家中,兩人再次發生爭吵,他趁母親不備,順手拿起電源線從背後纏住了母親的脖子,致其昏迷。於是,他拿走了家裡的2000多元錢,又一次進入網吧。第二天中午回到家時,他才發現母親已經死亡。因為害怕,他又將母親的屍體從三樓的窗戶上扔了下去。
我還看到過這樣一篇報道,在上海,14至16歲的少年犯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讓人心驚的是,剛剛進入法定處罰年齡的14歲孩子竟佔了其中的15.1%。犯罪,無疑威脅著我們安定的生活,而法律永遠維護正義。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要遵紀守法,而遵紀是基礎。現在小小的放鬆,很可能在將來釀成大禍,難道要等到接受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嗎?我們一定要從小加強道德修養,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自覺遵紀守法,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同學們,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踏上與法同行的道路吧。

F. 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是個方面談談全面依法治國如何從我做起

似乎依法執法司法這三方面,普通人可能無所施展

G. 誰能幫我整理出20個關於法律的節目名字

有以下法律節目:

1、《今日說法》:《今日說法》是由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推出的日播法制欄目,由李曉東、路一鳴、元元主持。節目以「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服務百姓」為宗旨,全力打造「中國人的法律午餐」。

2、《經濟與法》:《經濟與法》每天精心選擇一個典型案例,用三十分鍾悉心講述案例背後蘊涵的法理及規章制度,挖掘市場經濟活動中存在的法律缺失,及時傳播法律法規,充分發揮欄目在經濟生活領域中的法制宣傳作用。

3、《法治在線》:《法治在線》欄目是一檔兼具新聞時效性、法治思想性和法律服務性的法治新聞專題節目,於2003年5月1日開播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開播。

4、《天網》:《天網》是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推出的一檔以記錄歷史名案大案為主要內容的紀錄片欄目,同時又是記錄典型事件的系列紀實專輯時段,是展播社會法治類紀錄片和系列紀實專題節目的重要平台。

5、《法律講堂》:《法律講堂》是CCTV12的一檔法律知識類欄目,通過專家主題講座加背景簡介的形式,講述相關法律法規所蘊涵的法理及立法背景、中外司法史話。

6、《法制視野》:節目以「公正與效率」為主題,主要報道法院改革、隊伍建設、廉政建設、典型案件、法律法規、先進事跡等方面的內容。

7、《庭審現場》:客觀記錄庭審過程,發掘有意義的現場細節,強化「進行時」與「目擊性」,給電視觀眾提供與法庭「零距離」的接觸與體驗,感悟法律精神、了解法律程序與類型。

8、《熱線12》:」熱線12「是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全力打造中國電視法治宣傳第一品牌,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法治專業媒體,《熱線12》主體內容涵蓋法律服務、法律援助、慈善幫助、社會救助領域。

9、北京衛視:《法治進行時》欄目自1999年12月27日開播以來,歷經十年風雨,以獨特的新聞視角、第一時間的現場報道以及真實、鮮活的法治案例獨樹一幟,成為北京地區收視率最高的欄目。

10、重慶衛視:《拍案警世》該專題片主要描述了這兩年國家打擊黒賭毒的重點典型案件,故事包括了文強專案、龔剛模專案、岳村專案、楊天慶專案、岳寧專案等五個案件,講述過了我人民警察是怎樣與其鬥智斗勇的故事,內容跌宕起伏,研究性強。

11、廣東衛視《法眼》通過故事性強的短片滿足觀眾的圍觀慾望,從中解構出法律點、爭議點,結合法律界和其他界別嘉賓具有歷史、當下和前瞻的時間跨度的點評和討論,夾敘夾議;完整的故事、觀點的碰撞、話題的升華構成一個完整的節目形態。

12、廣西衛視:《警戒線》節目本著「全民戒備,遠離危險」的宗旨,根據最高法院提供的真實案例,針對新近發生的重大案件和人民群眾關心的法治熱點問題,採取融合影視劇的敘事手法和主持人的犀利點評.

13、甘肅衛視:《法制視線》傳播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通過節目弘揚正氣,伸張正義,進一步增強公民對法制社會的信心,從而使之成為社會公眾與公檢法等部門之間溝通、互動的交流平台。

14、《真相》節目是太原電視台法制頻道於2007年12月1日新開播的一檔日播法制節目,每集30分鍾的《真相》系列紀實節目採集了全國歷史上的大案要案,揭開了鮮為人知的要案密檔。

15、山西衛視:《公民與法》欄目是一檔開設時間近20年的法制專題節目。目前節目時長為45分鍾,分為兩個版塊。第一個版塊節目時間長度為15分鍾,節目定位為講述一個與法有關的法律故事。

16、青海衛視:《法制經緯》欄目的前身是《法制時空》欄目。該欄目是青海電視台唯一的一檔電視法制欄目,欄目於2001年9月正式開播,2004年5月正式改版為周播的《法制經緯》欄目。

17、東方衛視:《回頭釋案》欄目將大案、要案、疑案作為節目的特色資源,重點選取社會反響大,線索復雜的案件進行報道,結合動畫等多種電視手段,加上富有個性神採的嘉賓評論,讓老百姓看得懂、能參與,打破法制節目在人們心目中嚴肅、冷酷的形象。

18、湖南衛視:《辨法三人組》是由張丹丹任製片人兼主持人的法制節目,節目試圖以典型案例為載體,普及法律知識,讓老百姓在精彩的故事中了解法律知識。

19、山東教育:《消費與法》欄目是一檔大型普法維權電視欄目,為消費維權電視節目首創品牌,是推動消費維權事業發展的強大傳播平台。

20、《法制中國》欄目是以「關注中國法治,傳遞民眾心聲,加強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為宗旨,以懲治、清除腐敗的「共和國陽光行動」為時代背景,以中國大法治視野和法治進程為創作基礎,以重大職務犯罪案件和社會熱門話題為基本內容。

(7)聚焦立法感悟法治擴展閱讀:

1、節目背景:《今日說法》節目的創辦是為了配合中國法制社會建設,對老百姓進行普法教育,是用一種新穎的「說法」形式來進行「普法」宣傳,節目傳播定位明確。

2、節目製作:《今日說法》通過對發生在人們身邊的案件進行事實的報道、法律的分析及專家的點評,明辨是非,提高人們的社會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達到普法宣傳教育的效果。

3、節目特色:

1)《今日說法》以群眾身邊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進行普法宣傳,作為社會大背景下法制故事的講述者,這個講述者根據一定的敘述方式給觀眾「講法律故事」,並且穿插情景再現和采訪目擊者或知情人的畫面來把觀眾牢牢吸引住;

2)從「講故事」的方式來看它採用不同的敘事方法,多為倒敘或是作鋪墊,在節目開頭設置懸念,拋出疑問等,使電視敘事文本具有可看性,也讓觀眾不再被動地接受法律知識。節目最後的專家點評也是亮點,從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對案情條分縷析,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H. 對法治的感悟和理解

法制僅僅指一個國家的法律和制度,至於這種法律制度是良法還是惡法,在所不問。封建社會的法。主要是對君主有利,是君主的良法,人民的惡法。
法治就是「法律治國」,就是由法律而不是由人來治理國家。
法治作為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狀態,至少應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這個國傢具備完善而良好的法;二是這種法已得到普遍而自覺的遵守;三是已建立健全了立法、司法和行政法律體系,且能互相制約、互相監督。
從目前來說,我們國家已經制定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絕大多數法律是良法,能夠比較好地解決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糾紛。只是由於司法和法律監督體系不夠完善,一些司法和執法人員的素質不夠高,從而造成了一些冤假錯案。是人治的余禍。

I. 立法和執法中息訟如何體現法治精神

「息訟」思想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並且在中國古代司法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社會職能。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一直影響著人們,所以封建官吏審判時盡量做到避免訴訟、注重調 解。古代「息訟」法律文化仍然對當代的法治進程產生影響,與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有一定的關聯性和借鑒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賴以 存在的經濟、政治基礎都已基本消失,其整體上已不能支撐我國的法制現代化建設。要使中國傳統息訟法律文化獲得新生,就要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對其進行批判吸收。
調解制度源於我國古代民間「排難解紛」、「止訟息爭」的傳統,因契合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傳統道德,成為民間乃至官府解決矛盾糾紛的基本准則之一。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百姓有糾紛找調解的傳統與習俗已經形成。本世紀以來,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呈現出各種矛盾凸顯疊加的局面,人民調解的范圍也逐漸從傳統的婚姻家庭、鄰里關系、小額債務、輕微侵權等常見、多發的矛盾糾紛,向土地承包、拆遷安置、環境保護、醫患糾紛等社會熱點、難點糾紛擴展。在新形勢下,發揮民間調解化解社會矛盾的作用,成為中國特色的化解社會矛盾的「東方智慧」模式,受到國際社會的贊譽。

J. 談談法制或對法律的感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確立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國家基本方略和全社會共識。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內容、以執法為民為本質要求、以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以服務大局為重要使命、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逐步確立。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普遍增強,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顯著增強。中國共產黨不斷增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同時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通過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不斷鞏固。
━━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並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
━━人權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隨著法律規定、司法體制、維護權益機制的不斷完善,人權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公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得到切實尊重和全面保障。
━━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法治環境不斷改善。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中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和制度,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的組織法制和工作機制,保證了行政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類公開辦事制度不斷完善,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公安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
━━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得到加強。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監督合力和實效不斷增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監督。人民政協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監督行為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公眾和新聞輿論對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監督渠道不斷拓寬。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的日益健全,保證了對國家公務人員的監督有力有效。二、中國特色的立法體制和法律體系

熱點內容
司法部任 發布:2025-05-04 11:41:14 瀏覽:409
依法行政法律考試答案 發布:2025-05-04 11:36:29 瀏覽:350
人民法院對於當事人的撤訴 發布:2025-05-04 11:25:26 瀏覽:940
法學與科學 發布:2025-05-04 11:23:49 瀏覽:690
司法警察元旦 發布:2025-05-04 11:23:48 瀏覽:969
消費者條例d 發布:2025-05-04 11:13:00 瀏覽:113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原則在疫情中的體現 發布:2025-05-04 11:12:59 瀏覽:510
勞動法有無降低薪水的規定 發布:2025-05-04 11:12:14 瀏覽:140
2018勞動法孕婦三期賠償 發布:2025-05-04 11:08:34 瀏覽:655
個人寫的協議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04 10:57:03 瀏覽: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