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歐洲道德經

歐洲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01-09 11:43:32

1. 古今中外的名人有哪些啊

1、毛澤東,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者和締造者之一,領導了中國革命,並且結合中國實際編寫關於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書,後被稱為「毛澤東思想」。

2、李白,號「青蓮居士」,被後人稱為詩仙,其詩新奇瑰麗,清新自然,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代表作有《將進酒》、《靜夜思》、《望廬山瀑布》。

3、杜甫,號「少陵野老」,被後人稱為「詩聖」,其詩多表達對國家的熱愛,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代表作有《望岳》、《三吏》、《三別》。

4、李時珍,被後世譽為葯聖,其主要貢獻詩編寫《本草綱目》。1982年,其墓地李時珍陵園(李時珍墓)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屠呦呦,因創制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被授予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6、羅斯福,他於美國金融危機時上台,實施了一系列政府幹預經濟政策,挽救了美國的經濟發展。

7、太宰治,代表作《人間失格》,作者以自己為原型,在小說中描寫了「自己」的一生,語言較為沉重,如「膽小鬼連碰到 幸福都覺得害怕。」

8、東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說家,代表作《白夜行》、《惡意》、《時生》,其巧妙地敘事方法收到業內一直好評,被稱為偉大的推理小說家。

9、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描寫了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為後來資本主義侵略中國埋下了伏筆。

10、亞里士多德,古希臘著名生物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所學覆蓋了幾乎全部的領域,是一位網路全書式的科學家。

11、Rihanna,中文名蕾哈娜,出生於巴貝多,她作為巴貝多的旅遊代言天使,為巴貝多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代表作《Anti》,獲得多項格萊美獎。

2. 誰能幫我找點歐洲人或者具體點德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證據

前蘇聯漢學家李謝維奇說,「老子是國際的」。英國科學家李約瑟一生研究中國,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著有多卷本《中國科技史》專著。他說,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李約瑟越研究中國,越認識老子、道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發相信老子學說的正確,越來越按照老子說的去做,他晚年乾脆自稱是「名譽道家」、「十宿道人」。李約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個世紀國際上知名的漢學家,而他的最大貢獻是他發現了道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從而為上個世紀後半葉世界「老子熱」的形成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在現時的德國、法國、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興起了「老子熱」,《老子》一書在這些國家被一版再版。去年,在已有多種英文譯本的情況下,一種新的《道德經》譯本的出版權在美國又為8個出版商所爭奪,最後哈潑公司以13萬美元的高價買下出版權。

在當今的德國,幾乎大小書店都有老子著作的翻譯本。據報道,一位德國青年物理學博士托一位留學德國的中國學生替他購買中文本《老子》,以便對照原文,求得更深的理解。這位德國博士的一位朋友還把《老子》章句製成畫片掛在牆上,以此表示對《老子》的尊重和敬仰。這位博士還把《道德經》作為人生指南送給他的女兒。

上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美國《紐約時報》將《道德經》列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2008年10月20日到21日,鹿邑老子國際文化節在鹿邑舉辦,各種以老子為背景的文化產品也開始出現在文化節上,這無疑是人們對老子文化在現時意義的大認同,也顯示了現代人對鹿邑老子文化的認可和尊重。或許,這也是老子文化的一個新的開始。

3. 達爾文的進化論的證據是什麼

據《報刊文摘》1986年11月25日報道,國際著名地質學家,瑞士籍華裔學者許靖華教授,應上海市地質學會和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邀請作學術報告時談到,達爾文的進化論有三個不可忽視的錯誤。(一)他把地質史上生物的大規模滅絕當作地質記錄不完善的表現,誤認為生物進化論是一個均勻、緩慢過程。現在已查明,物種滅絕實際上是在相當短暫的時間里一下子發生的。(二)他把人類的社會現象用到生物物種的進化上去,設想物種的發展與人口一樣,也是隨時間按幾何級數增長的。但是,化石記錄表明,物種增長實際上表現為對數圖形。(三)他把生物競爭當作物種滅絕的原因。現在已經查明,物種滅絕是由於自然環境的突變,生物進化不是「適應者存」而是「幸運者存」。

幾乎從我們接受教育的年代起,達爾文的進化論就像吮吸母親的乳汁一樣被我們無條件地接受了。我們所接受的所謂進化論,實際上無非是「適者生存」和「弱肉強食」,無非是自然選擇和優勝劣汰。但是,這就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全部內容嗎?否。這只是達爾文進化論內容的一部分,它所揭示的,也僅僅是生物界存在現象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內容與之完全相反的部分,卻被人們普遍忽略了。這就是達爾文關於「愛」和道德的理論。

在達爾文的進化論中,十分強調生物與環境之間矛盾和斗爭的一面,而沒有注意或很少注意到生物與自然環境和諧的一面。公平地說,生物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並不是不存在,而是不應過分誇大。如果過分誇大,就看不到不同生物之間協作共生的一面,相反相成的一面;而環境也就無所謂生命性,無所謂生機活力,更看不到環境的「靈性」。因此才導致了達爾文進化論過分強調生存競爭,而忘記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這種和諧就包括生物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不同種群之間的和諧(生物群落),種群與環境背景之間的和諧。
因此,在後達爾文主義者中,有人開始注意達爾文理論中的另一面,例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大衛.洛耶所著《達爾文.愛的理論》。他根據達爾文晚年的著作《人類的由來》,而企圖極力糾正人們對達爾文理論的誤解,那就是我們通過大眾傳媒和一般教育所接受的達爾文進化論,僅僅強調生存競爭的一面。為了生存競爭而不擇手段,這就與人類的道德原則相沖突。達爾文晚年已經看到了這一點,因此才花大力氣寫出了《人類的由來》一書,企圖糾正這種理論偏失。但是這樣一來,達爾文理論就是斷裂的,前後矛盾和不統一的。

生存競爭理論是在達爾文年輕時代形成的,《物種起源》一書成書於達爾文的中年時代,而其思想,卻早在青年時代已經形成。但無論是青年時代的達爾文,所強調的基於生存競爭的進化論;還是晚年達爾文基於道德考慮的《人類的由來》一書,強調道德因素在人類生存中的重要性;都與他的生存理念和人生態度有關。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對宇宙人生的感悟是不一樣的。青年時代注重生存競爭而忽視道德因素的重要性,這就難免於偏頗;晚年智慧成熟而比較全面,就會產生高一層次的看法,這是很自然的。大衛.洛耶認為青年達爾文已經具有了晚年時寫作《人類的由來》一書的道德境界,或出於道德因素的考慮,我覺得是對達爾文的過分美化。達爾文不是聖人,而是一個西方文化的傳承者,作為西方文化的傳承者,西方文化中本身具有的競爭精神,在青年達爾文思想中不能沒有反映。而基於生存競爭的進化論,就是這種反應的表現。

但基督教也是西方文化的集中反映。正是因為現世慘烈的的生存競爭,才更需要超越生存境界的彼岸世界與之平衡,否則生命就要崩潰。青年時代的達爾文與基督教神學精神相對抗,而強調人的現世的生存,這反映到生物進化論中,便是生存競爭和優勝劣汰理論。晚年他注意到這種理論的片面,而企圖糾正,基於西方文化傳統,也就只能把上帝愛人的道德說教再版於他的進化論中。

這使人想起經濟學家對人的本質的看法。經濟學家認為,所有人的本質都是自私的,這是經濟學的理論前提,所有經濟規律和經濟規則都是基於這一前提的。但問題時,是否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經濟活動,一切活動是否都是功利的,還有沒有非功利的人類活動?比如審美活動、藝術活動、宗教活動等?他們都是基於人性自私的考慮嗎?這樣理解人和人性,顯然是片面的。

但是,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從宗教的考慮出發,畢竟比局限於世俗生存的層面更深一層,人性是復雜的。對於自然界的生命現象,也不能光看到生存競爭。在更深的層面,自然界有一種「生生」之氣,而無情競爭,只是一種殺氣而已。宇宙自然中的「生生」之氣,類似於古希臘哲人的所謂宇宙中的「至善」,它是至高無上的。

但基於基督教文化的局限,達爾文只是注意到人類社會道德因素的重要性,而不可能看到,在整個宇宙之間還存在著一種至高無上的「善」。而這對於中國的《易經》和老子的《道德經》來說,就是「生生」原則,發展到後來,就有儒家「與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它強調人的生命與天地萬物本是一體,人的生存也就是人類的生存;人類的生存也就是宇宙自然的無限生機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決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天地萬物一體聯系的。

把人的生命和天地萬物的生存以及生機活力聯系在一起,這種思想實際上正是把宇宙自然看作一個生命過程,宇宙自然本身就是有生命的。發展到現在,就必須賦予宇宙自然以生命,這就是我的宇宙觀。我的生命進化意識決定論就是以此為立論基礎的。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中,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卻總是游離的甚至對立的,這是由它的理性樣式決定的(見我的《人類理性論》)。這種理性也是自然觀的體現,這種自然觀就決定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導致生存競爭。這一切絕不是偶然的。

至於達爾文晚年的《人類的由來》,試圖用道德因素來糾正生存競爭理論的偏失,那就使人不能不聯想到西方人的生存過分物質化的追求,而把超越物質生存的理想寄託於天國的彼岸世界的努力。在西方,社會道德是由宗教信仰決定的,所以達爾文晚年強調道德因素的重要性,實際是晚年達爾文向宗教信仰的方向靠攏,以彌合人類生存境界的片面和偏失。這種彌合可謂用心良苦,但是作為一種理論,卻與先前的生存競爭理論前後斷裂,出現了明顯的矛盾。

出現這種矛盾和前後斷裂並不奇怪。因為西方人的世界觀就是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理性也是與信仰對立的。在人的生存世界,需要理性以指導人的活動;而在信仰的世界,理性不得問津。理性與信仰斷裂,人與自然分離,這就是西方文化傳統。但是西方有識之士卻已經意識到這種文化傳統的局限,並開始努力克服這局限,例如在新道家的發起人,美國物理學家F.卡普拉等人那裡,已經在努力克服這種局限,而試圖發展一種新文化觀。

不能否認,生物界中存在著生存競爭的現象。但是,正如克魯鮑特金在《互助論》中所強調的,生物界除了生存競爭之外,還更廣泛地存在著相互依賴、互助互益、生死相依的一面。因為生物一旦面臨著異己的生存環境,環境的壓力就會把不同的生物甚至生物群體凝聚起來,而這種凝聚必須通過信息傳達,也就是說必須通過意識感測而實現。這就凸現了意識因素對於生物的生存和進化的重要性。

在生物進化中,以往人們過分注意到物質因素,這種對生命的理解,是基於唯物主義的理解,它把生命理解為物質運動而不是有意識、有靈性的存在,意識和靈性,在生存競爭中被忽略了。而意識因素在生物演化和進化中的重要性,也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這正是新的進化論所必須糾正的。

為什麼人或動物在太空梭或宇宙飛船中會感到強烈的孤獨?因為在宇宙太空中失去了原來的生存環境,失去了自然環境中與萬物合一的意識場,生命被迫從環境中孤立出來,失去了原有的與環境意識的共鳴,在心理上已經被孤立了。所以,心理素質不好的、意志力不夠強大的,是不能飛上太空的,那樣會造成一生的心理創傷。生物尤其是高級生物在太空中的心理反映說明,生命存在絕不是孤立現象,他還有對環境的強烈依賴,這種依賴,就包括心理意識上的依賴。

參閱《聖經.舊約.創世記》二章4 節 創造天地的來歷,在耶和華造天地的日子,乃是這樣。

參閱《聖經.舊約.約伯記》四十二章5節 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

參閱《聖經.舊約.詩篇》五十二篇1節 愚頑人心裡說,沒有神。他們都是邪惡,行了可憎惡的事,沒有一個人行善。

4. 道德經是什麼時間流傳帶歐洲的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
《道德經》曾風靡歐洲 發行量僅次聖經。
海外初識《道德經》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3個詞。

老子的《道德經》傳入德國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影響力甚為深遠。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後,《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當他第一次看到中國《河圖洛書》拉丁文譯本以後,驚呼「這是一個宇宙最高的奧秘」,連連稱贊中國人太偉大了,當即給太極陰陽八卦起了一個西洋名字「辯證法」。由此可見以老子為代表的伏羲黃老學說,才是真正的辯證法之父。

萊布尼茲對辯證法的論述深刻地影響著伊曼努爾·康德,使康德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成為辯證法的奠基人和闡發者。而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

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也給予西方學者以啟迪,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的大師叔本華其精神源頭中就有著老子的影子。德國哲人尼採在讀完《道德經》之後,大加稱贊,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爾斯泰當年也曾說,自己良好精神狀態的保持應當歸功於閱讀《道德經》。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文化並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術的現實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於歐洲的學者和文人圈子裡,廣大民眾對於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瞭然。真正讓整個歐洲民眾認識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歐洲文化危機。

一戰後西方文化大危機

1914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18年大戰結束,長達四年的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各國投入戰場兵力達7500萬人,其中死傷者達3000多萬;因戰爭引起的飢餓和災害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700億美元。對於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來說,昔日繁華的城市淪為廢墟,大批工廠、鐵路、橋梁和房屋被毀壞。歐洲民眾更是目睹親友死於戰場,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戰造成了一個滿目瘡痍、頹敗不堪、精神備受創傷、充滿動亂和絕望情緒的悲觀世界。「世界到底怎麼了?」「西方文化到底怎麼了?」西方人開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戰爆發前,一位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便已對西方文化進行總體反思,在戰後出版的名為《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斯賓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沒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有著生長、成熟、衰敗的過程,最終無論何種文化都逃脫不了死亡的歸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沒落」恰是當時西方文化虛無的極佳寫照。人們不禁深思,難道近二、三百年來光輝燦爛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於滅亡的命運,終將毀於一旦?經歷一戰的慘痛,歐洲人在痛定思痛之餘,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尋求救世的良方。

從東方尋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寫信給印度詩人泰戈爾,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歐洲文化的弊病已經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東方文化的精髓,不將東西文化融於一爐,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這一年,梁啟超到達西歐參觀,當梁啟超向西方友人說起孔子、老子等中國傳統思想時,那些友人聽後都跳了起來,埋怨他「家裡有這些寶貝卻藏起來不分給他們,真有些對不起人」。

一戰後,在歐洲人中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熱、中國文化熱。在這股熱潮中,西方人發現,對於西方文化來說,最好的拯救良方莫過於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他們發現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事原則、「無為而治」的行為方式,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熱了起來。

當時很多西方學者到中國來尋找失落情感的歸宿和醫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葯方,像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在1919年來到中國,他認為中國人提倡的禮讓、和氣、智能、樂觀的人生之道遠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學習中國的道德哲學。而西歐的民眾尤其是青年,紛紛組織團體來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國當時著名的組織「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鳥」就以老子為精神領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學為依歸,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團在章程中寫道,德國的青年深受組織的束縛,拘束自己的創造精神,因此現在要以老子為導師,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權利和無條件的自由。1919年,德國詩人科拉邦德寫了一篇《聽著,德國人》,在這篇文章中他號召德國人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歐影響廣泛,當時有位名叫魏時珍的中國學生到歐洲留學,發現大學的教授十分熱衷於與他探討中國文化。一位姓陳的中國學生在歐洲旅行時,發現在一所鄉村中學里,老師向學生講授「無為而治」的道理,並盛贊老子學說比孔子學說深奧。當時老子成為歐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對於老子的崇拜,在戰敗國德國體現的尤為明顯,戰爭的失敗使德國民眾對西方文化弊病有著更深的切膚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劑清醒劑,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國青年的崇拜,當時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戰前德國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時懷中大半帶一本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現在的青年人卻帶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幾百年來,《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由此可見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歡迎的程度。

5. 孔子老子學說對於歐洲之影響

作為道家思想的開創者,老子憑借《道德經》為國人所熟知,其在《道德經》中所闡發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毫不誇張地說,老子所創立的道家思想與孔子的儒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讓人稱奇的是,自16世紀《道德經》傳入西方後,老子及其思想也引起了西方人的關注和認同.
海外初識《道德經》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3個詞.
老子的《道德經》傳入德國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影響力甚為深遠.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後,《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當他第一次看到中國《河圖洛書》拉丁文譯本以後,驚呼「這是一個宇宙最高的奧秘」,連連稱贊中國人太偉大了,當即給太極陰陽八卦起了一個西洋名字「辯證法」.由此可見以老子為代表的伏羲黃老學說,才是真正的辯證法之父.
萊布尼茲對辯證法的論述深刻地影響著伊曼努爾·康德,使康德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成為辯證法的奠基人和闡發者.而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
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也給予西方學者以啟迪,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的大師叔本華其精神源頭中就有著老子的影子.德國哲人尼採在讀完《道德經》之後,大加稱贊,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爾斯泰當年也曾說,自己良好精神狀態的保持應當歸功於閱讀《道德經》.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文化並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術的現實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於歐洲的學者和文人圈子裡,廣大民眾對於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瞭然.真正讓整個歐洲民眾認識老子、

6. 《道德經》是什麼時間流傳帶歐洲的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
《道德經》曾風靡歐洲 發行量僅次聖經。
海外初識《道德經》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3個詞。

老子的《道德經》傳入德國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影響力甚為深遠。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後,《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當他第一次看到中國《河圖洛書》拉丁文譯本以後,驚呼「這是一個宇宙最高的奧秘」,連連稱贊中國人太偉大了,當即給太極陰陽八卦起了一個西洋名字「辯證法」。由此可見以老子為代表的伏羲黃老學說,才是真正的辯證法之父。

萊布尼茲對辯證法的論述深刻地影響著伊曼努爾·康德,使康德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成為辯證法的奠基人和闡發者。而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

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也給予西方學者以啟迪,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的大師叔本華其精神源頭中就有著老子的影子。德國哲人尼採在讀完《道德經》之後,大加稱贊,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爾斯泰當年也曾說,自己良好精神狀態的保持應當歸功於閱讀《道德經》。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文化並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術的現實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於歐洲的學者和文人圈子裡,廣大民眾對於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瞭然。真正讓整個歐洲民眾認識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歐洲文化危機。

一戰後西方文化大危機

1914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18年大戰結束,長達四年的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各國投入戰場兵力達7500萬人,其中死傷者達3000多萬;因戰爭引起的飢餓和災害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700億美元。對於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來說,昔日繁華的城市淪為廢墟,大批工廠、鐵路、橋梁和房屋被毀壞。歐洲民眾更是目睹親友死於戰場,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戰造成了一個滿目瘡痍、頹敗不堪、精神備受創傷、充滿動亂和絕望情緒的悲觀世界。「世界到底怎麼了?」「西方文化到底怎麼了?」西方人開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戰爆發前,一位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便已對西方文化進行總體反思,在戰後出版的名為《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斯賓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沒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有著生長、成熟、衰敗的過程,最終無論何種文化都逃脫不了死亡的歸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沒落」恰是當時西方文化虛無的極佳寫照。人們不禁深思,難道近二、三百年來光輝燦爛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於滅亡的命運,終將毀於一旦?經歷一戰的慘痛,歐洲人在痛定思痛之餘,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尋求救世的良方。

從東方尋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寫信給印度詩人泰戈爾,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歐洲文化的弊病已經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東方文化的精髓,不將東西文化融於一爐,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這一年,梁啟超到達西歐參觀,當梁啟超向西方友人說起孔子、老子等中國傳統思想時,那些友人聽後都跳了起來,埋怨他「家裡有這些寶貝卻藏起來不分給他們,真有些對不起人」。

一戰後,在歐洲人中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熱、中國文化熱。在這股熱潮中,西方人發現,對於西方文化來說,最好的拯救良方莫過於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他們發現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事原則、「無為而治」的行為方式,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熱了起來。

當時很多西方學者到中國來尋找失落情感的歸宿和醫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葯方,像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在1919年來到中國,他認為中國人提倡的禮讓、和氣、智能、樂觀的人生之道遠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學習中國的道德哲學。而西歐的民眾尤其是青年,紛紛組織團體來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國當時著名的組織「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鳥」就以老子為精神領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學為依歸,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團在章程中寫道,德國的青年深受組織的束縛,拘束自己的創造精神,因此現在要以老子為導師,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權利和無條件的自由。1919年,德國詩人科拉邦德寫了一篇《聽著,德國人》,在這篇文章中他號召德國人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歐影響廣泛,當時有位名叫魏時珍的中國學生到歐洲留學,發現大學的教授十分熱衷於與他探討中國文化。一位姓陳的中國學生在歐洲旅行時,發現在一所鄉村中學里,老師向學生講授「無為而治」的道理,並盛贊老子學說比孔子學說深奧。當時老子成為歐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對於老子的崇拜,在戰敗國德國體現的尤為明顯,戰爭的失敗使德國民眾對西方文化弊病有著更深的切膚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劑清醒劑,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國青年的崇拜,當時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戰前德國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時懷中大半帶一本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現在的青年人卻帶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幾百年來,《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由此可見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歡迎的程度。(金點強)

熱點內容
新行政訴訟法測試題 發布:2025-05-03 23:01:50 瀏覽:215
條例共幾章幾條 發布:2025-05-03 22:54:54 瀏覽:399
合同法的結構分為 發布:2025-05-03 22:43:02 瀏覽:253
山大在職法學碩士 發布:2025-05-03 22:42:25 瀏覽:116
司法仲裁公司 發布:2025-05-03 22:28:38 瀏覽:234
民事訴訟法對申訴時間的規定 發布:2025-05-03 22:28:37 瀏覽:124
國家勞動法中工作超時怎麼補償 發布:2025-05-03 22:27:33 瀏覽:914
在我國法律責任免除的形式主要有 發布:2025-05-03 22:23:22 瀏覽:716
民商法的用途 發布:2025-05-03 22:19:15 瀏覽:447
消防條例第三條 發布:2025-05-03 22:14:03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