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和道德
❶ 列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
在當今眾多的志願者中,心理志願者是一支還沒有被社會大眾所熟悉、了解的公益性群體。那麼,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問題,該如何更好的奉獻自己的愛心和力量呢?
當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很有必要搞清楚一個心理志願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要幫助別人,要奉獻愛心,也是要建立在有幫助他人的素質基礎條件之上。心理志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是多方面的。
心理志願者本人必須要是道德素質很好的人,具備高尚的品德是幫助他人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真摯的熱誠和溫暖的情感,才能融化別人情感內心的冰冷。道德品質也是一個被社會所提倡和認可的美德,更是一個社會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尤其是對於心理志願者而言,更為重要、更為意義深遠。
有一定的專業素養,是從事心理志願者工作的保障。作為一名志願者要學會很好的與人溝通。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可以很好的解決棘手的溝通問題,同時,通過學習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基礎,學會通過他人的行為、動作反應,通過別人眼神、面部表情、說話語氣,以及整體語言和非語言動作的協調,把握溝通互動的最佳狀態。
誠實可信是心理志願者最為重要的素質,一個缺乏誠信的人,即使再有才華、再有能力,都很難在一個團隊里很好的協作,更難以形成很強的團隊力量。沒有誠信的人是很難得到別人的認可和信任的,更難讓人感覺到可靠、值得信賴。所以,一個有公益心的人,應該是一個具備誠信素質的人。在當今浮躁的社會氛圍里,誠信對一個人工作、學習、事業的發展顯得更為重要。
一個人再優秀、再有能力,很大程度上不僅僅是因為很努力,還因為其具備很強的自我反省意識。缺乏反省意識的人,往往很難認清自我;一個無法認清自我的人,更難以很好的幫助別人,也很難更快的進步。一個心理志願者,必須學會對自己進行建設性的發展。而自我反省是進行自我建設性發展的很關鍵的素質,自身建設、自身不斷更新的前提,就是自我反省。很多在各個領域做出傑出成就的人,都是很注意自我審視、反思的人,因為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自己,所以才能更快的進行自我建設,也才能夠談得上所謂的發展。作為志願者,對自己本身的要求必須是要很高的,否則很難從事心理方面的公益性工作,更難以取得很好的工作效果。
心理學在人們的心目中,往往帶有很強的神秘感,這種神秘感給志願者開展相關工作,帶來了很多的障礙。所以,作為心理志願者,要學會較強的應對危機的能力。學會機敏應對、應機性發揮,同時還要注意時間上和尺度的把握。
近期網上報道令人關注的自殺事件,作為心理志願者就應該學會關注和思考,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學會認識、了解自殺危機干預的相關知識。
比如:當一個人如果無法利用現有的資源解決問題,就很有可能去否定以往。一旦這種否定超過其本人的承受力,當事人很可能會選擇自殘、自殺行為,通過極端的做法來解決自己的苦惱。作為心理志願者,這是就必須學會調動當事人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危機公關。通過親情、當事人留念的東西等等資源,來喚起其生存下去的期望,同時還要積極通過各種積累、各種發揮,改變當事人不合理的觀念、不合理的認知,引導當事人除自殘、自殺,還有更好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方法,重塑合理認識。
那麼,自殺的行為有沒有一些徵兆呢?通過相關課程的學習,我們了解到自殺行為是有一定的徵兆的。最近香港大學的一個博士自殺前,就在日記、博克里寫了很多相關自殺徵兆的文字。除此之外,一個人自殺前,性格可能會有反常的變化、異常行為的極度變化、把私人的秘密毫無顧慮的抖露給別人知道等等,所以,對於抑鬱症患者要非常關注,並進行危機干預。這是很有必要的工作。
心理志願者還要認識到:救別人必須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在力量允許的范圍內,調動盡可能多的資源進行救援,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都可以成為救援的手段,在第一時間保全他人生命的基礎上,還要明白救援是持續挽救的過程。建立危機干預機制是很有必要的。
志願者是一種光榮的稱號,一名心理志願者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這應該是每一位出色的心理志願者,所應該努力。
❷ 何為良心和道德
良心就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
詞目:良心 拼音:líang xīn 良心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
基本解釋
1. [conscience]∶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詳細解釋
1. 本謂天然的善良心性。 《孟子·告子上》:「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註:「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 2. 多指內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確認識。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 仆固懷恩 叛 唐 , 李日月 為 朱泚 將,而其母皆知逆順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霍筠》:「彼豈有真才實學,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滅亡》四九:「但是她一旦離開了他,特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便感覺到劇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 好心。
1. [conscience]∶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良心概念
良心(consicience)就字面而言,「良心」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與「意識」、「認識」相關,屬於道德哲學的研究范疇。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詞形(conscience)。從英文看(conscience)。,源於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此此衍生出「con-scientia」(知識、意識)。在相當長的時間里,conscience成了「內心、意識」的代名詞。在賦予道德意義之後,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來專指「按良心辦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是非、善惡和應負的道德責任的一種穩定的自覺意識。 。作為人心中的最內在法則,它不僅給人以內在的權威和標准來裁決自身的對錯,從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惡或勸導人積極為善,而且促使人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進一步深刻反省、從而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或悔過要求。良心的自我發現有兩個結果:要麼從自己既有的作為中獲得精神的快慰,要麼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悔恨交加,以致覺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過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終要歸因於良心:做好事不求別人的贊賞而只求無愧於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錯事能捫心自問並深感內疚則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壞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覺得受良心的譴責,則屬於只有靠嚴厲的懲處才能糾偏的行為。毫不誇張地說,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證。良心,並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於墮落。 在中國,良心一詞最早見於《孟子·告子上》,意為仁義之心,包含惻隱、羞恥、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的反映,是人們的各種道德情感、情緒在自我意識中的統一,是人們在履行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良心是歷史的、具體的、社會的范疇,是一定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反映,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因而也沒有所謂抽象的良心。良心對於人們的行為具有判斷、指導和監督的作用。 題記] 「對於道德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 ——西塞羅,《論辯集》。 良心是與公正、仁慈和義務等概念有密切關系的范疇。首先,良心與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聯系。良心以公正與仁慈為基本准則,又對公正與仁慈原則的落實有支持作用。良心就是要使人愛其所愛,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與正義感,具有「惻隱之心」。良心可以視為公正、仁慈原則等等的內化。良心不僅包容正義感,也含有仁慈的驅動存在。其次,良心與義務也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良心是對道德義務的內心體認。所以義務是主體良心體認的對象而非良心本身。良心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質。但一旦義務轉化為良心,則義務對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實。這是因為,良心具有主體自由的特質,而義務則具有相對強制的特徵。 弗里德里希·包爾生說:「履行善就意味著履行義務,而我們的義務看來並不符合自然的意志,因此在義務和愛好之間就有一種沖突。在行動之前,義務的情感反對愛好;它作為阻止物而活動;在行動之後,如果愛好在行動中勝過了義務的情感,義務就做出譴責:說做愛好以為善的事情是壞的。對於我們本性中這種反對愛好和在責任和義務的情感中表現自己的東西,我們稱之為良心。」[1] 包爾生還指出過:「確實沒有人會相信:一個民族,倘若它完全缺乏我們稱之為風俗和良心的東西,缺乏個人在其中通過審慎和畏懼控制自己行為的東西,能夠支持哪怕一天以上」[2]。蘇霍姆林斯基則說:「壓抑自己良心的聲音,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如果你養成一種對某件事情毫不在乎的習慣,那你很快就會對任何事情也都滿不在乎」[3]。所以,良心無論對社會的健康發展還是對個體的道德生活都有極大的意義。教師的職業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動力和調節機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范疇。
❸ 以善心和道德為題寫材料作文
善心與道德
也許你曾殘殺過螞蟻,也許你用那毫無生命的彈弓打傷了一隻鳥。也許你欺負過,路邊的那些渾身污垢的乞丐也許,你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就是一隻螞蟻?一隻鳥?一個乞丐?有什麼了不起?可你怎麼會知道,他們受到你的傷害後,是何等的悲痛?因此,我們要時時懷著一顆慈善的心!做一個有善心的人!
美國著名股神兼慈善家沃倫巴菲特,靠投資賺下了億萬家產,以股票形式向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金會捐款300億美元,巴菲特承諾即使他過世仍將繼續履行這筆捐款。巴菲特的個人生活非常簡朴,他住的房子是老家幾十年前蓋的老房子,就連汽車也是普通的美國車,用了10年之後才交給秘書繼續使用。他也經常吃快餐店漢堡包,喝可樂,幾乎沒有任何奢侈消費。
知道這些錢能幫助那些需要的人也是很不錯的感覺,我經常收到人們的來信,不僅是感謝我的捐款,他們還在信里詳細告訴我因為這些捐款,他們的生活如何被徹底改變。當想到可能有數百萬人因為捐款而免於患上瘧疾,或者站在小一點的角度,某個人的私人問題因為我的捐款而解決了,這都是非常美妙的感覺。巴菲特曾這樣說。的確,幫助別人的確是一件使人感到快樂的事情,股神巴菲特是這樣認為的,你覺得呢?
怎樣做一個有善心的人呢?你也許會這樣問。
我要告訴你的是:從最基本的小事做起再傷害動物前仔細想想,這樣做他們會怎樣想?不傷害那些可憐的乞丐,因為我們同樣是人,是平等的人,我們可以幫助他們,但不可以傷害他們,你還可以養一養小動物,或改變你的理想,當沃倫巴菲特那樣的人
也許,你只是偶然幫助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也許你覺得這不足為奇,可你怎能知道,這對於受到幫助的人,實在是一種溫暖
為了那夢想中那美好的世界,那文明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個有善心的人,做一個擁有一顆慈善的心的人!
❹ 良心和道德有什麼區別
良心
liángxīn
指對是非的內心的正確認識,特別是跟自己的行為有關的:有專~ㄧ說~話屬ㄧ~發現。
道德
dàodé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❺ 良心和道德的界線在那裡怎麼區分
這是人定的,所以見仁見智,沒有「標准」。
❻ 求教,道德和本心哪個更重要
1、要在兩個抄或兩個以上對象中襲挑選一個最重要(更重要)的,這是一種常見的思維方式;有時很有必要;有時沒有必要;有時非常荒謬。
2、此問題涉及的對象沒有明確的對立性。因為道德的本質是自律(法律的本質是他律),道德也可以成為本心的內容。
參見《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
【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最高尚的道德。
【本心】本來的心願。
❼ 什麼叫道德心和考順心
打字有誤。
1、道復德心制是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意識。
2、孝順孝是自覺孝敬長輩的意識。
①孝即孝敬長輩不是一種道德綁架,是人類的良心。
②順即順從長輩可能成為道德綁架,作為一個成年人要有自己的主見。要認真聽取長輩的合理意見;如果長輩的意見不合理,要耐心地解說自己想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❽ 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有什麼關系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對於學生的成人和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只有既從理論上探討它們的關系,又在教育教學實踐上使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促進學生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全面優化,使學生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3、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礎。心理健康教育為學校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給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帶來了嶄新的教育理念,這主要體現在以學生為主體,育人為本,教師不再是教育活動中的權威者、塑造者,而是教育活動中的指導者。心理健康教育為學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實施途徑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起和不斷發展,拓寬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主要採用的理論灌輸、說服、榜樣示範、行為引導等的教育方法,這些方法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的功效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奠定基礎。
❾ 道德與良心的區別
良心:就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版本形式,是個權人自律的突出體現。通俗說良心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
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道德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❿ 良心和道德並不能使你得到什麼 相反失去的很多
道德和良心永遠來是對於自己這源一方的人,比如自己國家,自己圈子,自己家人,自己。自己分清楚,不同情況這個一方是在變的。其實我感覺都是我們弱小而偏向於群居,生怕自己身邊沒有人,不善拒絕罷了。道德是做人,邏輯其實就是著眼國家,你幫人,國家才會更好,你謙讓,才能更得人心,都是對自己有好處才做的,而不是為了讓別人喜歡自己。良心其實就是善,大家都得到好處才是善,別自己的需求不被滿足就覺得別人沒良心,自己想想自己又做了什麼。多學習,別把無知和無能帶給自己無力感誤認為社會沒有道德和良心,舍棄那些無聊的社交情感,好好為國家做事和提升,正確使用道德和良心去賺更多的錢。